书城文化十三经开讲:孟子开讲
8749400000023

第23章 《孟子》研究说略(1)

关于《孟子》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汉代,较著名的有赵岐、高诱、程曾、刘熙、郑玄诸家。唐宋时期,《孟子》的地位提高了,孟学被尊为儒学的正统,成为十三经之一。因此,孟学家辈出,较著名的有唐陆善经、张镒、丁公著,宋代孙奭、苏辙、游酢、张九成、朱熹、张栻、蔡模、金履祥等。东汉赵岐的《孟子章句》和宋孙奭的《孟子正义》最为著名,合称为《孟子注疏》,明刻《十三经注疏》即选此本。到了清代,《孟子》研究进入了复兴阶段,其中焦循、宋翔凤、戴震等,都是著名的孟学研究专家。

第一节汉魏晋时代的《孟子》之学

一、赵岐《孟子章句》十四卷

赵岐(约108—201),东汉经学家。字邠卿,京兆长陵(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人。原名嘉,字台卿。娶扶风马融兄女,因融系外戚豪家,不与马融相见。永兴二年(154),召为司空椽,转皮氏长。后曾任并州刺史,又因党事免官。灵帝初,复遭党锢十余年。黄巾起义时,被调任议郎。及献帝西迁,复任议郎,迁太仆、太常。撰有《孟子章句》、《三辅决录》等。

赵氏《孟子章句》一书,是他逃难在孙嵩家复壁中所作,当作于延熹年间(162)。是现存最早的《孟子》注。为了书写检阅之便,赵氏把《孟子》七篇离析为二,全书共分十四卷。

汉世经注,多以名物训诂为重,但《孟子》赵注虽也有名物训诂,但又特别注意章旨句意。《孟子》文字不像《周易》、《尚书》、《诗经》、《春秋》那样古奥,因此赵注除了注解必要的词语外,则着重揭明《孟子》的章旨和句意。

赵书首列《孟子题解》说明了其著述的本末、旨义。各篇先以数语说明命篇之意,然后按文意分章;每章字句不等,章末以“章指”概括全章指意。书末附以《孟子篇叙》,说明“《孟子》七篇所以相次叙之意”。全书前后连贯,精密条畅。书中注文,逐字逐句详加诠解,迭诂训于语句之中,解词和串讲结合,章指与注文互足。例如《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也”章的后面有:章指言:“王化之本,在于使民养生丧死之用备足,然后导之以礼义;责己矜穷,则斯民集矣。”

这种办法,为的是使文章的意义更为明显,帮助读者对全章的大意有一个总的了解。

赵氏《孟子章句》是《孟子》注解中的拓荒之作,使后代学者得以学习和研究。此书收入明刻《十三经注疏》之中。

二、高诱《孟子章句》

高诱(生卒年月不详),东汉学者。涿郡(今河北省涿县)人。少时受学于卢植。建安十年(205),任司空椽、东郡洛阳令,后迁监河东。著有《孝经解》、《战国策注》、《淮南子注》、《吕氏春秋注》、《孟子章句》等。

高氏《孟子章句》的成书年代不详,原书已亡佚,历代史志亦未见著录。宋熙时子注《孟子外书》引高诱注二则,清焦循《孟子正义》集高诱《淮南子注》、《吕氏春秋注》、《战国策注》中涉及《孟子》者,清马国翰据此辑为《孟子章句》高诱注一卷,收入《玉函山房辑佚书》。书中内容有故实考证、名物训诂、通释文句章意。有楚南书局本、嫏嬛馆本。

三、程曾《孟子章句》

程曾(生卒年月不详),字秀升,东汉豫章南昌(今江西省南昌市)人。建初年间举孝廉,迁海西令,卒于官。初受业于长安,专攻严氏《春秋》,用功十余年。后还家教授,数百学子常居门下。著书皆有关五经通难之类,均不传。著有《孟子章句》,成书年代不详,原书已亡佚。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有《孟子程氏章句》一卷,可考其内容之大略。此书有楚南书局本、嫏嬛馆本。

四、刘熙《孟子注》

刘熙(生卒年月不详),字成国,东汉北海(今山东省昌乐县)人。曾官南安太守。他以语源学观点研究训诂,所著《释名》,以音同音近的字解释字义,并注意到当时的语音与古音的异同,是汉话语源学的重要著作。

刘氏著有《孟子注》,成书年代不详,原书早已亡佚。清马国翰据《史记》、《汉书》、《后汉书》、《文选》等书诸家传注所载,辑有《孟子注》一卷,计三十七条,收入《玉函山房辑佚书》。刘氏《孟子注》的残存材料,可以看出他所用《孟子》多与今本不同,其名物训诂材料较丰富而准确,可作为《孟子》研究的参考资料。此书有楚南书局本、嫏嬛馆本。

五、郑玄《孟子注》

郑玄(127—200),东汉经学家、训诂学家。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省高密县)人。先后师从张恭祖、马融等,后归乡里讲学,潜心著述。建安初征拜为大司农,故称“郑大司农”。郑玄治学打破今古文的对立,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经学,遍注群经,成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世称“郑学”。他首创“笺疏”的训诂方式,为后世义疏的开端。其所注群经以《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影响最大,都列入《十三经注疏》。另著有《孟子注》、《论语注》、《易注》、《尚书注》、《毛诗音》等七十多种。

郑氏《孟子注》成书年代不详,原书早已亡佚。清马国翰据郑注《周礼》、《仪礼》、《礼记》引用《孟子》语并加训释之处,又据前人传注引用郑玄《孟子》注文,辑有郑氏《孟子注》一卷,以训诂和校勘为主要特点。此书收入《玉函山房辑佚书》,有楚南书局本、嫏嬛馆本。

六、綦毋邃《孟子注》

綦毋邃(生卒年月不详),晋代学者。其字及籍贯均无考。他曾著有《孟子注》、《史记注》等,均已亡佚。还有《三京赋音》一卷,也已亡佚,《唐书·艺文志》有著录。

綦氏《孟子注》,成书年代不详,原书佚。清马国翰据《通典》、《文选》注引《孟子》,又据宋熙时子注《孟子外书》所引,辑有《孟子注》一卷,共十余条,收入《玉函山房辑佚书》。此书有楚南书局本、嫏嬛馆本。

第二节唐代的《孟子》之学

唐代研究《孟子》主要有三家:陆善经《孟子陆氏注》、张镒《孟子张氏音义》和丁公著《孟子丁氏字音》。

一、陆善经《孟子注》七卷

陆善经(生平不详),唐初学者。据《新唐书·艺文志》载,陆善经撰有《孟子注》七卷、《新字林》五卷。二书均不传。

陆氏《孟子注》七卷,成书年代不详,原书佚。清人马国翰据孙奭《孟子音义》等书所载,辑为陆善经《孟子注》一卷。陆注多归宗于赵岐《孟子章句》,有些说法颇见奇异。朱熹《孟子集注》也偶有引用。此书收入《玉函山房辑佚书》,有楚南书局本和嫏嬛馆本。

二、张镒《孟子音义》三卷

张镒(生卒年月不详),字季权,一字公度,唐苏州(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大历年间,出为濠州刺史,延请经术之士讲训生徒。建中初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学士,修国史。卒赠太子太傅。他著有《三礼图》九卷、《五经微旨》十四卷、《孟子音义》三卷。《旧唐书》和《新唐书》均有传。

张氏《孟子音义》,成书年代不详,原书已佚。清马国翰辑有《孟子张氏音义》一卷,该书注音训诂与诸家多有不同,朱熹《孟子集注》常采其说。此书收入《玉函山房辑佚书》,有楚南书局本和嫏嬛馆本。

三、丁公著《孟子手音》一卷

丁公著(生卒年月不详),字平子,唐苏州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举明经高第,授集贤校书郎。李吉甫为相,擢右补阙。迁直学士,充皇太子、诸王侍读,因著《皇太子诸王训》十篇。穆宗立,召居禁中,累迁太常卿。太和年间以病还乡,卒赠尚书右仆射。他著有《孟子手音》一卷、《礼志》十卷、《皇太子诸王训》十篇。书均亡佚。《旧唐书》和《新唐书》均有传。

丁氏《孟子手音》一卷,成书年月不详,原书已佚。清人马国翰辑有《孟子丁氏手音》一卷,有许多独特的见解。宋孙奭《孟子音义》曾以此书为根据,朱熹《孟子集注》也多采用丁氏之说。此书收入《玉函山房辑佚书》,有楚南书局本和嫏嬛馆本。

第三节宋代的《孟子》之学

在唐代以前,《孟子》的地位虽然仅次于《论语》,为诸子之冠冕,但并没有被尊为“经”。到了宋代,孟学被尊为儒学的正统,《孟子》进入了“经”的行列,成为十三经之一。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孟学家及研究成果,如孙奭《孟子音义》、《孟子正音》、苏辙《孟子解》、游酢《孟子杂解》、张九成《孟子传》、朱熹《孟子集注》、《论孟精义》,张栻《癸巳孟子说》、蔡模《孟子集疏》、金履祥《孟子集注考证》等。

一、孙奭《孟子音义》二卷、《孟子正义》十四卷孙奭(962—1033),字宗古,博州博平(今山东省聊城)人。宋太宗端拱年间中九经及第,为莒县主簿,迁大理评事,为国子监直讲。真宗时为诸王府侍读,判太常礼院、国子监、司农寺,累迁工部郎中,擢龙图阁待制。知密州,迁左谏议大夫。迁给事中,徙知兗州。仁宗时官至兵部侍郎、龙图阁学士。他一生著述很多,又曾奉诏与邢昺等核定诸经正义、《庄子》、《尔雅》释文,考证《尚书》、《论语》、《尔雅》谬误及律音义。此外,他还著有《孟子音义》二卷、《孟子正义》十四卷。

孙奭《孟子音义》二卷,是就唐陆德明所撰《经典释文》而作的。由于陆氏《释文》于群经皆有音义,独缺《孟子》,因此孙氏奉诏校定诸经音义乃撰《孟子音义》。孙书据东汉赵岐《孟子章句》,兼采唐陆善经《孟子注》、张镒《孟子音义》和丁公著《孟子手音》,推究经书本文,参订旧注,刊谬补缺,集成音释。此书有《四库全书》本和《通志堂经解》本等版本。

孙氏《孟子正义》十四卷,是以赵岐《孟子》注为本。但是,《宋史》本传、《邢昺传》载孙氏所著书无《孟子正义》,司马光《涑水记闻》载孙氏与邢氏所撰有《论语》、《孝经》、《尔雅》正义,也没有《孟子正义》。所以,《四库提要》断定《孟子正义》“其不出奭手,确然可信”。《朱子语类》卷十九说这部疏是“邵武(今福建省邵武县)士人假托”,并说“蔡季通识其人”,但未言作疏者姓名和所据。因此,这个问题当仍是一个悬案。现《孟子正义》的主要缺点,《朱子语类》卷十九说它全不似疏体,不曾解出名物制度,只绕缠赵岐之说。《四库提要》说:“其疏皆敷衍语气,如乡塾讲章。”这些批评意见是有道理的。

二、苏辙《孟子解》一卷

苏辙(1039—1112),北宋文学家,注释家。字子由,苏洵三子,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嘉祐二年(1057)与兄苏轼同举进士。神宗时,王安石行新法,他与轼力言不便。哲宗时,累官翰林学士、门下侍郎。文章与轼齐名,与父兄合称“三苏”,旧时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其文学上成就不如其兄。他著有《诗集传》、《春秋集解》、《论语拾遗》、《孟子解》、《古史》、《老子解》等。《宋史》有传。

苏氏《孟子解》,成书年代不详,全书一卷。据陈振孙《书录解题》考证,此书乃苏辙早期之作。该书以《孟子》经文文句为条目,以文意阐解为主,名物训诂为次。释义与章指相互关系,立义醇正不支,自有所见。但有些篇章过于驳杂。该书收入《指海》,有道先本和影道先本两种版本。

三、游酢《孟子杂解》一卷

游酢(1053—1123),北宋学者。字定夫,学者称荐山先生,建州建阳(今福建省建阳县)人。神宗元丰年间进士,调萧山尉,历官监察御史、知汉阳军及和、舒、濠等州。他曾从北宋理学家程颢学,有较明显的禅学倾向,与吕大监、谢良佐、杨时并称“程门四大弟子”。他著有《论语杂解》、《孟子杂解》、《易说》、《中庸义》等。《宋史》有传。

游氏《孟子杂解》一卷,成书于哲宗元符元年(1098),此书今仅存八则。游氏深感唐以前诸儒之孟学研究只汨没于训诂名物义疏之中,而不深求义理,因此游氏《孟子解》承程颐、程颢的理学思想,以探讨《孟子》义理为主要内容,多曲尽其意之处。

此书收入《游定夫先生集》。

四、朱熹《孟子集注》七卷、《孟子精义》十四卷朱熹(1130—1200),南宋理学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婺源(今江西省婺源)人,侨居福建建阳。高宗时进士,任泉州同安主簿、祕阁修撰、宝文阁待制。死后赠宝谟阁学士,谥为文。理宗时追赠太师,追封信国公,又改徽国公。他深通训诂,著有《四书章句集注》、《诗集传》、《楚辞集注》、《仪礼经传通解》、《周易本义》、《周易参同契注》、《古易音训》、《孟子指要》、《论孟精义》等。他好学博览,对哲学、经学、史学、六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尤其在哲学上,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完整的理学体系。

朱氏《孟子集注》是其《四书章句集注》的一种。他把《孟子》作为“经”,并与《大学》、《中庸》、《论语》相配,合称为“四书”。朱氏撰写《四书章句集注》,与五经享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备受统治者的推崇。他以儒家经典为依托,以理欲心性为论究对象,从哲理的高度来论证君权至上和强化伦理纲常的新儒学。他在《孟子集注》中广泛采录古注,融会诸儒之说;阐发义理,重视名物词义训解,颇有精到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