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十三经开讲:孟子开讲
8749400000014

第14章 《孟子》的经学地位(3)

郭沫若先生在《十批判书》中曾经指出,《荀子·大略》和《臣道》篇中的“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从道不从君”等思想,分明是从孟子的“天爵人爵”之说和“民贵君轻”之说演变出来的,同孟子所说的:“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万章上》第五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荀虽属外王思想一派,初显法家端倪,但在原则上他也是重视王道的。荀子的思想之所以在很多方面与孟子相同或相近,正是因为荀子的思想体系,依然是社会政治伦理体系,是以修身为本,由修身而齐家而治国而平天下的,《荀子·王霸》和《富国》篇中的“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和“贤齐则其亲者先贵;能齐则其故者先官”,同孟子所主张的“亲亲”、“尊尊”、“居仁由义”(见《告子下》第三章、《尽心上》第三十三章),《荀子·王制》和《富国》篇中的“田野什一,关市讥不征。山林泽梁,以时禁发而不税”,“轻田野之税,平关市之征,省商贾之数,罕兴力役,无夺农时”,以及“故家五亩宅百亩田”等,同孟子的“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梁惠王上》第七章),“关讥而不征”(《公孙丑上》第五章)如出一辙。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说涂之人皆可以为禹,说的都是修身养德的伦理道德政治。当然,我们以上的对照比较只是为了说明孟子对荀子的影响。实际上,孟子之儒同荀子之儒的差别是很大的。正如我们在第二节的开头所指出的儒学发展的“内圣、外王”两条脉络那样,孟子主要是从内在心性方面发展了孔子的仁学,荀子则主要是从外在规范方面发展了孔子的礼学。

一般来说,汉代儒学继承的主要是荀子的思想体系,而宋代之儒则导源于孟子的内圣心学。但是如果把这种简单的划分绝对化,对于体大思精,博肆弘通的儒家思想来说,是有失浅薄的。其实,作为先秦时代儒学创制阶段仅次于孔子的儒家大师,孟子对其后各阶段的儒学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汉初的黄老思想虽然在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但是当时思想文化界的代表人物陆贾、贾谊等人,却从总结秦朝速亡的历史经验出发,提出要从根本上转变指导思想,以儒家的仁义德教来代替崇尚法治的思想。他们的主张有的就是孟子思想的再现。如陆贾的《新语·道基》:“仁者道之纪,义者圣之学,学之者明,失之者昏,背之者亡。”贾谊的《新书·无蓄》:“管子曰‘仓禀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民非足,而可治之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使儒学定于一尊,成为官方政治哲学的汉代大儒董仲舒,其思想可看作是孟、荀思想的综合。董仲舒把“三纲、五常”作为人人必须遵守的行为和关系的神圣准则。这同荀子“礼论”思想是一致的,但在个人的道德实践和修养上,他强调动机和明道的重要,这又是继承和发挥了孟子的思想。如《仁义法》中他说:“以仁安人,以义正我……义在正我,不在正人”,“躬自厚而薄责于外”,“求诸己,自责以备”。

西汉昭帝始元六年,在大司马大将军霍光的主持下,召开了讨论汉武帝以后国家政策和政治指导思想的盐铁会议。这是一次儒法两家思想短兵相接的会议。信崇儒家思想的贤良文学者们,以孔子、曾子、孟子的话作为自己的立论依据,攻击以御史大夫桑弘羊为代表的法家,要求终止汉初儒法合流的局面,恢复先秦孔孟传统。所征引的先秦诸儒语录中,孟子的话是最多的。例如,在对待战争的问题上,学者们以孟子的“春秋无义战”(《尽心下》第二章)和“善战者服上刑”等为依据,指出“古者贵以德而贱用兵”,“故善克者不战,善战者不师,善师者不陈”,对匈奴要“畜仁义以风之,广德行以怀之”(以上三句均见《监铁论·本议》)。

唐朝初年《五经正义》的完成和颁布,意味着儒学在经学意义上的统一和繁荣。但是经文字义的“无异义”和“无异说”也在一定程度上封闭和束缚了儒学,使之僵化繁琐,了无生机。而随着佛教学说的日益中国化,一时佛风炽烈,“承流相化,皆废人事而俸佛”(《资治通鉴·唐纪四十》)。中唐时期,一批关注社会政治和儒学命运的儒生力图以圣人之志,先王之道,济时难,拯民困,重续儒家道统。著名文学家韩愈就是一位力斥佛老之说,重振儒家正统的急先锋。

韩愈非常推崇孟子,他说:“自孔子没,群弟子莫不有书,独孟轲氏之传得其宗。”(《送王秀才序》)他认为孟子之儒是“醇乎醇者”(《读荀子》),而儒家道统自孟子死后,久已不得其传,他自己欲以继承孟子之学、衍传先王之道为己任,他说:释老之害过于杨墨,韩愈之贤不及孟子。孟子不能救之于未亡之前,而愈乃欲全之于已坏之后,呜呼!其亦不量其力,且见身之危,莫之救以死也。虽然,使其由愈而粗传,虽灭死万万无恨。(《与孟尚书书》)

为同佛教的佛性论思想相抗衡,韩愈阐发了孟子的性善论,并以之作为其仁义思想的内在根据。在《原性》一文中,他说:“性也者,与生俱生也;情也者,接于物而生也。”他指出性的本质是:“仁、义、礼、智、信”五德,情的本质是“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情。性之本原是善的,只是发而为情时,可能受外在影响而表现出恶。

不过,真正在孟子心性论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超越佛教心性论的儒家心性学说的,则是同老师韩愈一起攘佛的李翱。李翱在其论著《复性书》中说:“人之性皆善”,“情有善有不善,而性无不善”。如果性为邪情所惑表现出恶的话,就需要“复其性,归其源”。本性清明,就可以“动而中礼”,“安于和乐”,达到圣人的境界。李翱的“复性论”思想体系及其治学方法,开宋朝理学之先河。

儒学在同佛、道学说的斗争过程中,也吸收融合了佛、道思想中对自身有益的东西,以弥补其理论性、思辨性等方面的不足。宋明阶段的理学,就是这种综罗古人、吞吐百家的新兴儒学。而理学的两大主要形态——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与孟子之儒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联系。《周子全书》引宋吏部考功郎中楼观的话说:“理学之说,隐然于唐虞三代之躬行,开端于孔门洙泗之设教,推广于子思、孟轲之讲明。”程朱、陆王两派,均以孟子的嫡传正宗自居,各不相让。程颢死后,程颐把儒家道统继承人的荣誉奉献给了他;而朱熹则将汉唐以来的儒家学者统统摈出于儒家道统之外,把二程说成是儒之正宗。他说:“宋德隆盛,治教休明,于是河南程氏两夫子出,而有以接乎孟子之传。”(《大学章句序》)朱熹死后,朱门弟子又以朱子为道统继承者。但是,理学中的心学学派代表人物陆九渊也不相示弱。他说:“窃不自揆,区区之学,自谓孟子之后,至是而一始明也。”(《与路彦彬》)陆门弟子王守仁也极力推崇陆九渊为孟子真传,“象山之学,简易直截,孟子之后一人”(《与席元山》)。“有象山陆氏,……而简易直截,真有以接孟子之传”(《象山评论集序》)。实际上,理学各门各派的思想,都是与孟子的思想息息相连的,理学可以看作是孟子内圣之学在一千多年后的充分发展、成熟和完善。贾朴跋在《明儒学案》中引其父语说道:孔、孟之学,自秦汉以来,穿凿支离,汩没于章句训诂之间,赖有大儒辈出。求之于心性之际,而证其所为独得者,在宋则有周、程、张、朱五君子,在明则有敬轩、康斋、白沙、姚江诸儒。冥搜静悟,宗旨炯然,其间虽不无异之见,而其求至于圣道则一也。

所谓“求之于心性之际”,“求至于圣道则一”正是一语中的地点出了程朱、陆王二系共同的学术宗旨——追求、培育、塑造、光复一种至善人性—道德心灵,而这也正是孟子人性论的核心命题。

宋代的“心性义理”之学,除了周敦颐的“濂溪之学”外,还有张载的关学,二程的洛学和朱熹的闽学。周敦颐是理学的开山鼻祖,他主要承继唐代李翱的“复性论”建构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而张载则从“元气本体论”的宇宙观入手,展开对人性问题的深入探讨。他提出太虚之气为宇宙本体,气运化为物,带来物的性。性分为两种,一种是气之本性,即天地之性。天地之性是纯善的,本然的,故人人皆有善根。另一种是气质之性,它是气运化成物之后的特殊性,有善和不善之分别。气质之性虽有善恶之别,但是恶性可以通过修养来改变,即通过反省发现自己的本然之性,使性与天道合,达到内外一致的至诚至善的境界。程颐在称赞张载时说:“与孟子性善、养气之论同功,自孟子后盖未之见。”(《宋史·张载传》)

在“明道先生”程颢的墓表中有这样一段话:“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先生生千四百年之后,得不传之学于遗经。”二程论性,都是以孟子的性善论为基础,以气禀不同解释善恶,以内省澄明本性而与理为一的。他们说:“性无不善。而有不善者,才也。”(《遗书》卷十八)“凡学之道,正其心,养其性而已……君子之学,必先明诸心。”(《二程集》)

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是一位“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晦翁学案》)的硕儒。而朱熹一生主要的学术活动,就是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做集注。孟子的内圣心性之学,是他的思想基础。他说:圣门所谓心,则天序、天秩、天命、天讨、恻隐、羞恶、是非、辞让,莫不该备,而无心外之法。故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而今之为此道者,反谓此心之外,别有大本;为仁之外,别有尽性至命之方。窃恐非惟孤负圣贤立言垂后之意,平生承师问道之心。(《朱子文集》卷一二二)

陆九渊是理学中“心学”一派的开创者。其心学跳出了经学史上那种被前人注解束缚的局面,在理学中独树一帜。陆九渊十分推崇孟子,他说自己的学说是读了《孟子》之后自己从心里悟出来的,并且自视为孔孟道统正宗。王守仁说:“圣人之学,心学也……陆氏之学,孟氏之学也。”(《阳明全集》卷七《象山文集序》)而实际上,陆九渊确实受孟子影响很大。其著名观点“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阳明全集》卷二十二《杂说》),“仁心者,人之本心也”(《阳明全集》卷一《与赵监》),便是从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尽心上》第四章)和性善论等思想而来的。陆九渊在政治思想上,认为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君主、官吏是为百姓而设的,反对朝廷的苛律重税。这应该说是承自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第十四章)的民本主义思想。

明代曾风靡一时的阳明心学,是本之于孔孟,而直承陆象山心学之传的。王阳明心学的思想体系,构筑于孟子的良知说、“万物皆备于我”(《尽心上》第四章)和陆九渊“心即理”(《阳明全集》卷二十二《杂说》)等思想基础之上。其政治思想,也是承继孟子,主张效唐虞三代之圣贤,实行仁政王道,建立“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滕文公上》第四章),上下和谐的社会关系。

清代的经学思想家中,重视孟子的人也很多。如焦循作过《孟子正义》、戴震作过《孟子字义疏证》,这些我们将在下面的有关章节中作专门的介绍,兹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