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学生郑琦在作业中描述了她的高中班主任——魏老师。
我的高中班主任是物理老师,姓魏,我们更愿意称呼他为“老大”。老大是班里的绝对领导,只要是老大制定的目标、提出的要求,全班同学都会齐心协力地去完成,学习成绩、卫生、课外活动等等,每个方面我们班都是全年级的优秀。
老大上课从来不写教案不带书,每次都是象征性地拿个本子进来,丢在讲台上一眼都不看。每节课的板书都印在他脑子里,课上得行云流水,板书也写得极富条理。只要做好笔记,所谓的“骨架”——重要的知识点就全部串连起来了。至于其他的“筋肉”——零碎的知识点——就是我们自己课下要自学的,老大虽然课上不讲,但是绝对会提问到,学生给出的答案和书上差几个字都会被指出来。
老大在高中这三年组织了各种校外集体活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增多了,形成了非常融洽的同学关系和班级氛围。高一寒假,我们一同参观了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在各种不同的流水线前,老大顺带着帮我们巩固了刚学过的热学、力学知识。老大的评论也是极富个人特点的,面对汽车厂停车坪上清一色2.4排量以上的汽车,他斥其浪费资源:“插俩翅膀能当小飞机开了!”
高一第二学期的五一假期,老大组织我们全班来了趟“红色之旅”,取道西安、延安、西柏坡等地,历时7天,游览了黄帝陵、奉园、兵马俑、华清池、西柏坡伟人故居。旅行归来,集班里所有人的旅行笔记和照片,同学们做出了一本共62页的《红色记忆》全彩班刊。我们还举办了一场“红色之旅”主题的班会,同学们分6组,每组都表演了取材自“红色之旅”的小短剧,会乐器的同学自发组织排练了《东方红》主题变奏曲。即使这么“折腾”,我们班的总成绩依然在年级前列。学习并快乐着,确实可以兼得。
高二下学期,老大选择了刚开发不久的内蒙古阿尔山。在阿尔山第二天的傍晚,老大自己掏腰包请我们全体27名同学吃烧烤。夜晚的阿尔山很冷,同学们一个个冻得哆哆嗦嗦,老大自己一个人喝着白酒优哉游哉。有男生开玩笑地找老大讨酒喝,老大说:“不行,等你们毕业了咱再一起喝。”在毕业聚会上,在场的男生每个人都跟着老大一起喝了酒,好像是一个仪式一样,标志着我们终于从老大那里毕业了。
高三毕业的时候,我们班一共有13名同学考上了北大、清华,全班都过了一本线。作为班里非常不起眼的一名学生,我当时觉得而且现在也依然这么认为:有师如此,幸甚;有学生时代如此,幸甚!
看完这个案例,我不禁和学生一起感慨“幸甚,幸甚”。魏老师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他是一个有威信的老师。威信指“威望与信誉”,威信不是趾高气扬,更不是粗暴野蛮,衡量一个老师是否在学生心目中有威信最重要的标准就是学生是否信服老师,是否亲近老师,是否愿意接受老师的指导和教诲。因此,有威信的老师和学生相处时有严肃的一面,也有活泼的一面;有发号施令的一面,也有合作的一面;有严厉的一面,也有温情的一面。
学生将在基础教育阶段付出12年!某种意义上,他们把自己很美好、很重要的一段人生交给了老师,老师应当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教师建立威信就要承担责任,有勇气带着学生在学习这条艰难而又迷人的道路上共同跋涉。有威信的老师能够给学生安全感,能够在学生面临困难时减轻其迟疑和顾虑,从而更加坚定地投入学习。
3.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
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本身也对学生的学习动力有很大的影响。听我讲座的易娜老师在作业中分享了她的一段经历:2003年我师范毕业,被留在当地一所重点小学当音乐教师,担任一年级音乐课教学工作。第二学期由于承担六年级音乐课的同事休产假,她的课分配给了包括我在内的五位老师。
有一天,一位同事上完六年级的音乐课回到办公室,显得十分懊恼,高年级的孩子简直无法无天,完全不受纪律约束。更让她感到无能为力的是,这些孩子对音乐课本上的音乐“嗤之以鼻”,对流行音乐,尤其偶像歌手却是顶礼膜拜。他们一上课就要求老师给他们听周杰伦的歌,老师按教材的内容让他们欣赏《我的祖国》,竟然引起哄堂大笑。
我开始焦虑起来,因为第二天我也要去上课了。我苦恼地一遍一遍地读着歌词,哼着歌曲的旋律。这时,一个想法从脑海里闪过……嗯,明天就这样试试吧!
第二天,我怀着忐忑的心情进了教室,心里不断地祈祷,但愿这是个“听老师话”的班。我刚介绍完自己,后排一个男孩就把手举得老高,“老师,我们要听流行歌曲。”我故作镇静地说:“老师今天没带流行歌曲的磁带,如果你们表现好,下次我带来。”好几个孩子都举起了手,“老师,我有!”“我有周杰伦的!”“我还有林俊杰的!”……
我想,今天的课肯定不能按教材上了,这个时候只能冒险试试昨天的那个想法。我突然问:“我们班谁最会朗诵?”孩子们立刻活跃起来,“老师,×××是我们全校朗诵比赛第一名。”我请她上来并要求所有孩子仔细地默读一遍歌词,很不错,大部分孩子们开始按我的要求去默读。我低声告诉女孩:“等一下请你为全体同学朗诵这首歌词,要有感情地朗诵。”女孩点点头,开始做准备。我问默读完的孩子们:“你们刚才默读完歌词,发现这首歌词像我们平时语文课上学的什么?”一部分孩子回应:“像诗歌。”“是的,这歌词就是一首优美的诗歌。下面,我想请×××同学为我们朗诵一下这首歌词,你们想听吗?”孩子们这时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想”。女孩朗诵得非常棒,不愧是“朗诵第一名”,连我自己听完都觉得原来这首歌词是这么美!听完女孩的朗诵,孩子们热烈地鼓掌。
我的脑海里又冒出一个想法。我说:“孩子们,看,‘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多么美的一幅风景画啊!我们班谁最会画画?”孩子们齐刷刷地指向一个男孩,“××,我们班长。”“我想请班长把刚才那首歌词描述的情景画成一幅画,你们想看吗?”孩子们兴奋地说:“想!想!”班长受到同学们的鼓励,开始去找各色的粉笔。我对孩子们说:“班长为我们画画的同时,你们也有一件事要做,老师等一下会播放《我的祖国》这首歌曲,你们要仔细地听,一边听一边感受歌曲的意境,看看班长是不是把这种意境表现出来了。”
接下来,我按下了录音机的播放键,孩子们安静而专注地注视着班长作画,从他们的表情中,我感到他们正沉浸在歌曲的意境里,在欣赏这首歌,也在想象歌词所反映的那幅画。没想到在歌曲结束的那一刻,班长也漂亮地完成了作品。我不知道如何形容这幅画是多么生动地诠释了这首歌曲的意境,画和着优美的旋律打动了课堂中的每一个人,以至于歌曲放完了,教室里出现了短暂的安静,学生们仍沉浸在这歌曲和画中。下课时值日生准备擦黑板,孩子们都大叫:“别擦!别擦!”
我想,当孩子们以后听到《我的祖国》这首歌曲时,他们会由衷地赞美这首歌,他们的脑海里也会有一幅美丽的图画。
多么美好的一堂课!令人遗憾的是,在学校中这样的课却不多。我建议那些抱怨孩子不爱学习的父母以学生的身份坐在教室里听课,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看看能忍受多长时间。对很多学生来说,能够经年累月地忍受这样的生活,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当前的教育类似工业化的生产线,学习的内容有很多并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兴趣特点,学习和教学的方式有时也存在很多问题,同时,学习还相当艰苦,学生要面临分数和升学的压力,因此,他们很难从学习中感受到乐趣,体会不到成就感,看不到学习的意义,他们只是为了冷冰冰的分数而竭尽全力,这很有可能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因此,有时不是学生出了问题,而是我们的教育教学出了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有时要改变的恰恰是学习的内容和教学的方式!本书最后一章分析什么样的课堂能够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希望对教师优化教学能有所帮助。
4.文化和氛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如果一个学生所处的家庭和社会环境有着“尚学”的氛围,人们认为读书高尚、学习重要,学生在这样的文化和氛围下成长就会有更大的机会迸发学习动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同一宿舍的7名男生,3个被保送读硕士研究生,1个被保送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其余3人也全部考上北大研究生。即使现在研究生扩招,这种整个宿舍“全中”的例子在高校里也不多见。
他们都来自北航2001级计算机系,7位同学读大一、大二的时候都曾住在大运村的大学生宿舍里,读大三时他们都提出申请回学校住,因为他们都是贫困生而得到批准,并幸运地凑到了一起。
进入同一个宿舍后,相似的成长经历使他们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感觉,他们不仅有很多共同话题,还在学习上互相促进。大三的汇编语言课程难度较大,他们就在实验室一起编程序,谁的程序有问题大家就一起帮忙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