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留学美国:我们的故事
8747500000025

第25章 我的创业情结/苏东波(1)

苏东波出生于中国西南,上世纪80年代于中国国防科技大学毕业后进入北京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任工程师。90年代初留学美国,先后担任美国摩托罗拉等世界前百强公司高级工程师、IT系统高级顾问,现居美国。

上世纪90年代中,我在那股经久不衰的赴美留学潮中,到美国留学,不但实现了出国梦,还尝试了在美国的创业梦。

记得在出国前,我就在大陆那波“10亿人民9亿倒”的全民经商潮中下过商海。那时中国大陆在几十年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统治下刚开始对市场经济有所觉醒。从那时起,我心里隐隐约约开始有了一个“经商情结”。在美国留学期间,我在中餐馆打工时,又萌生了一个“老板情结”。“经商情结”和“老板情结”加在一起,就是一个创业情结。当一个人刚从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环境中来到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社会时,对其最具有诱惑力的莫过于自我创业。毕竟,追求自由是人的天性,自我创业的成功能让一个人获得人生的最大限度的自由,包括工作自由、财务自由,并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

一般而言,在中餐馆打过工的留学生比起那些到美国后就一直拿着学校奖学金,一毕业马上就在美国公司就职的白领以及这些年来许多大陆家庭出来的有钱的留学生,会有更强烈的“做老板”意识。因为他们在打工时往往只看到老板的“赚钱”,而对比自己做打工仔的“艰辛”。记得我刚到芝加哥中餐馆打工时,有一次一位中餐馆的大厨告诉我:“我们餐馆里打工的每一个人都想开餐馆,都想做老板。”

我是以留学生身份进入美国的,在美国完成学业之后,就意味着留学的梦想已经实现,和大多数到美国的留学生一样,继留学梦之后,我又经历了投身美国职场,申请美国绿卡的过程。我人生的列车,在经历了那些重要的站台之后,似乎应该寻找下一个目标站了。这时,我心中涌动的创业激情,已经开始燃烧。

我要做老板

“中美贸易”结束后,我开始研究在美国本土创业。在美国,要创业就得有资金。在上个世纪,许多美国人都是用几千美元甚至几百美元创业的,包括今天世界上最大的电脑制造商美国戴尔(Dell)公司,也是从几千美元开的小公司开始的。到了信息时代的今天,创业资金的解决方式已经发展到股票集资的融资方式。

在美国创业的华人中,福建人的集资方式非常有特点。我刚到美国时在几家福建人开的中餐馆打工,了解到那些老板到美国时间也不长,于是感到奇怪,问餐馆里打工的福建人:“你们福建人怎么会这么有钱,到美国时间这么短就开这么大的餐馆?”

有人跟我说:“从国内带出来的钱,老板出国前在国内做生意。”我仍然感到不可理解,我自己出国前在北京也属于工资不低的国家公务员,许多福建人出国前都是农村出身,他们在国内从哪赚到这么多钱呀。

后来我才知道,福建老板开餐馆的启动资金,多数都是借来的。美国本土人开公司,往往向银行借钱,也就是贷款。但刚从大陆来的中国人,信用历史很短,从银行是贷不到钱的。福建人就有本事向私人借到大笔的款项开餐馆。都说在美国,私人之间不借车,不借钱,但福建人往往能从亲友那里借到几万,甚至几十万,大大缩短了资本积累的时间。

在出国前,就听人说海外的华人不团结,到美国后我看到许多留学生都不愿意到中国人多的公司上班,他们觉得中国人之间“事多”。但在美国的福建人却能互相信任,互相帮忙,他们从亲友那里借到钱后开餐馆,然后马上用餐馆赚的钱去还清借款,或把钱借给另一个想开餐馆的同胞。就是这样以“滚雪球”的方式,福建人在美国的中餐界迅速成了发展最快的一支力量。

我后来在一家广西人开的餐馆打工时对老板说:“你是我在美国看到的广西人里生意做得最大的人。”那位老板说:“不行啊,我是一枝独秀,得像在美国的福建人那样百花齐放才好。”

我一个大陆出来的留学生,来美国头几年又要交学费,又要还出国时向国内亲友借的钱,当然积累的资金有限,只能搞一点小投资的生意。我思考了很久,没有大的资金,高端的生意一时是做不了的,只能尝试一下比较低端的生意。作为一个在美国的华人,最容易做的生意是什么呢?当然是中餐馆。中餐馆是在美国的华人乃至全世界的海外华人,在过去近百年来在海外最有优势、最容易经营的生意。

我刚到美国时,很多在美国的华人告诉我,“中国人在美国有两把刀,第一把是中餐馆的菜刀,第二把是做衣服的剪刀”,指的是早期在美国的华人,主要靠开中餐馆和制衣厂为生。到了上世纪末,由于全球化和市场的竞争,在美国的华人制衣厂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今天,那把做衣服的剪刀已经不那么灵光了,然而,中餐馆这把刀仍然锋利。

直到上个世纪末,在美国的华人,别的生意一般做不过地道的美国人,比如说开酒吧就不行。许多人说在美国餐饮业,中国人玩中餐,美国人玩酒吧,中国人去开酒吧,竞争不过美国人,而中国人去开餐馆,美国人就开不了,这就是中国人的优势。我虽然是搞科技的,但在第一次创业方面,不得不考虑中国人在美国的处境,所以决定去尝试中餐馆这个与我专业不相关的行业。

在确定以开中餐馆作为第一次创业目标后,我就开始寻找机会。当然,有时机会是找不到的,必须等待和靠运气,但我那时创业心切,就想不了那么多了。还好,要说外行,在中餐馆方面我也不算是外行。自从1995年到芝加哥,我的第一份工就是在中餐馆打工,所以我对美国的中餐业应该说是有点经验的,从前台接待到听电话、经理、送外卖都干过。

但是那种经验只是“打工”的经验,并不是经营中餐馆的经验。但我当时在创业冲动的强烈驱使下,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两种经验的不同。于是,我从多种角度思考如何开中餐馆。

很巧,就在那一段时间,我在美国的一位姓文的朋友,从外州到芝加哥休假,就住在我家,他的到来成了我那次开中餐馆的推进剂。那位姓文的朋友是上海人,与我同届,年龄相当,所以我们有许多共同语言。出国之前他在上海的一家大企业工作。老文是我到美国后所认识的中国朋友里比较投机的,我比较欣赏他的为人,他人很聪明,人品很好,正直,乐于助人,对弱者怀有同情心,这些都与我有些相似。最关键的是,他的思想和头脑能和我进行同一层次的交流,许多时候,那种交流能撞出思想的火花来。

老文在中餐馆里做经理多年,对中餐馆比我更有经验,听说我想开中餐馆,他说:“很好,我来美为别人做了那么多年中餐馆经理,现在我可以用我的经验帮你。”有了他的这种支持,我开中餐馆的信心更大。于是,我与他商量如何合作。我说:“我在经济能力和经验方面都有限,我们合作,两人的力量加在一起,成功率更高。”

就这样,我俩商量起开餐馆的方案。在美国有两种最通常的方法,这与国内非常相似。一种是一切从头来,先选一个新的地址,租一个全新的可以用来开餐馆的房子,然后对其进行投资,比如装修,购置厨房设备、家具及餐具等。如果这样做,新开一家中小型中餐馆至少得投资5万美元以上。而且从租房子到买设备、装修,整个筹备过程需要好几个月。除此之外,这样开起来的餐馆,从做生意角度考虑,要打招牌,需要有相当艰苦很长的一段时间,客户是从零开始,所以投资风险较大。

另外一个方法比较快捷,就是去买一家现成的中餐馆做。这种做生意的方法,在当今的大企业中也非常普遍,购买大企业叫“收购”,比如2006年中国的联想集团公司购买美国国际商用电脑公司的手提电脑部,投资成本达几十亿美元,就是一种典型的并购方法。收购方法的好处是只需用钱买到一个现成的生意,在收购的第二天,就可接手做生意,也就是说,一夜之间就可变成真正的老板。但是,这种收购式的做生意同样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一不小心,买到一个亏本的生意,如果没有起死回生的本事,就成了卖主的替死鬼,会弄得血本无归。这是一个普通的道理,做任何事情都有风险,收益和风险同时存在,就看在什么时候作什么样的决定,就像买股票一样。

在美国的华人报纸的广告栏上,每天登的最多的就是中餐馆转让的广告。全美最大的中文报《世界日报》,每天整版广告都是什么“2万元做生意”、“忍痛转让”、“回国转让”等等。真的假的都有,形成了中餐馆转让市场上的一股狡诈风。但是,只要你想做生意,商场上的凶险是无法避免的。我花了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找门面,有经朋友、熟人介绍的,也有看广告的,每天亲自开车到各地考察可以开中餐馆的地方。

不久,我的那位上海朋友老文又对我说:“我认识的一家很大的中餐馆,在离芝加哥四小时车程的威斯康辛州的麦迪逊(Madision)市,现在老板夫妻要离婚,想低价转让。”于是,我开车与老文一起到麦迪逊那家叫“香港餐厅”的中餐馆考察。那是一家位于麦迪逊市南边的很大的中餐馆,餐厅可容纳100多个座位,而且是家只开了一年的新餐馆,里面所有设施都很新。

我到那家中餐馆考察了好几次,记得那时正好是冬天,有一次我们在看完那家餐馆后从麦迪逊返回芝加哥的路上,遇到漫天大雪,我的车在风雪中有快要飘起来的感觉,我当时感觉在美国开一个餐馆就如开辟一个战场那样艰辛。事实上在美国开餐馆的华人,在开始时比这还辛苦。有人为了找一个能开中餐馆的地方,几乎把整个美国都跑遍了。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中餐馆太多,如果几年前说在美国有阳光有水的地方就有中国人的话,现在可以这么说,在美国有阳光有水的地方就有中餐馆。有人统计过,现在在美国,中餐馆的总数量比世界快餐连锁店麦当劳在美国的分店总数还要多。在这样一种高度竞争的情况下,寻找一个能开一家可盈利的中餐馆的地方也就变得不容易。

记得十几年前我刚从美国南达科他州的休伦小城到芝加哥,第一次在芝加哥市中心一家中餐馆打工,那家餐馆老板知道我刚从小地方来到全美第三大城市芝加哥时,对我说:“你这样做很聪明,在美国闯也得走从农村包围城市的办法,先到小地方打基础,再转到大城市发展。”

实际上从上个世纪末开始,美国的华人要开中餐馆,基本上都是走“农村”路线,到竞争小的小地方开。一般每一千户美国人口就可养活一家中餐馆,所以在美国只要是上千人口的小城,都可开中餐馆。为了挣钱,就不能贪恋大城市生活,再枯燥的小地方也有华人去开中餐馆。

我们每次到那家餐馆,都在中午,因为餐馆生意主要是中餐和晚餐这两个高峰期,只要看这两个高峰期就能判断出生意好坏。每次去我们都看到大概有二三十个客人在餐厅同时就餐,看起来生意不错。于是我对老板说:“你这个餐馆这么大,这么漂亮,又才开不到一年,为何就要卖呢?”那位老板可能不到40岁,对我说:“没办法,我和我太太不和要离婚,她要抽出在餐馆的股份,我一个人做不了,只好卖餐馆了。”

那位老板的话,听起来好像有道理,我们每次去时,他们夫妻好像是真的要离婚的样子。而且老文与他们夫妇很熟,据说老文在他们开那家中餐馆的过程中还帮过他们的忙。然后我对老文说:“老文,我拿不定主意,这么大一家餐馆,我一个人肯定搞不定,你要不要和我一起做?”老文说:“你投资,我一定帮你到底。”

有了老文的这副信誓旦旦要帮我的样子,我真的对那家餐馆开始动了心。再经过几次的考察,我开始与那位餐馆老板讨价还价。老板说:“我们开价8万美元,但看在老文和我们是朋友的面子上,我们可以6万美元卖给你。”后来经过几番谈判,终于商定6万美元定价,而且首期我只需付一半价钱就可接手做生意,另一半在一年内分期付款。

可就在交易那一天出了点小插曲.我带着支票与老文一起到那家中餐馆交定金,交定金的意思是说买方先向卖方交一定定金,卖方就不能将餐馆卖给其他人,若买方反悔不买了,卖方就不退定金。可就在我拿出那张写有4千美元的定金支票时,我看到老板娘在看到我拿出支票本的一刹那,两眼发亮,有一种异样的兴奋,我当时马上有一种莫名的警觉。这里面可能有问题,我心里想。那位老板娘为何在见我掏出支票本时那么兴奋呢?如果是一家好餐馆,她不但不会兴奋,反而会有一种悲伤的表情,因为人家都说自己的生意就像自己的孩子,她现在卖生意就如卖自己的孩子,为何不伤感,反而兴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