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寒山寺佛学(第五辑)
8743700000038

第38章 净宗研究(1)

印光大师出家前的生活状况研究

昌莲

序说

1.莘野诞生

翻开《高僧传》,记载着不少关于一代又一代高僧诞生之不同寻常的瑞象与征兆,如“异香满室”、“陨星降落”、“神人托梦”、“鹊衔松枝”乃至“山摇地动”等。可是,印光大师的诞生,遍寻诸多史料,并无什么灵异记载之言可见。他的诞生跟寻常百姓家子女的出生并没有什么两样,平淡得出奇,跟白开水似的无色无味,举体清澈透明。但只要你用心去品尝这杯白开水,却会从这淡淡一脉无味中品悟出人生的真谛,耐人回味无穷。原以日用寻常中蕴涵着非同寻常的哲理与深意,大师先天的平凡诞生却谱写了大师后天的天然朴厚之懿德。君岂不见《金刚经》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平常的发起因缘序,不但没有影响说法的内容与形式,反而因此给经文增添了不少色彩,赢得了千百年来人们的青睐。我想,大师平凡的诞生,亦复如是。

依史料可以确定,大师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岁次辛酉夏历十二月十二日辰时诞生于陕西省合阳县孟庄乡(路井镇)赤城东村的一个耕读门第家中,兄弟中排行为三。按十二地支计时推算,“辰时”大约为上午7:00—9:00。这个时候正是每个村落家家起火造饭之时,太阳亦从高山转照谷中。当时景象,应该是原野光芒迸射,碧空异彩缤纷,枝头啼鸟欢声笑语,路上行人熙熙攘攘……一切皆笼罩在烟雾的弥漫中,不料就被一声婴儿坠地的“哇哇”哭声彻底打破了自然界的和谐,敲响了醒世警钟,伟大的中国佛教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任运诞生了。

合阳,古作“洽阳”。大师在《复卓智立居士书一》中云:“光陕西合阳县人,汝看文钞,岂未见蔚如(名文霨)之跋乎。诗,在洽之阳,即指此也。以县在洽水之南,故名洽阳。水于汉即干,故去水加邑,作合阳耳。在洽之阳之洽字,音合,不可念作狭音,余皆读狭音,不可读合音。合阳乃‘伊尹躬耕’之地,故亦名‘古莘’。”清人许秉简在《洽阳记略》中写道:“颌邑山水之秀,洽阳川为最。洽阳,古莘国地。山有飞浮之异,水有神瀵之奇。大河浩荡,又自龙门环绕之。人烟辐辏,庐舍云屯。花鸟舟航之盛,不殊楚越,盖名区也!以故古帝高辛殡于斯,有莘阿衡耕于斯,三代圣母诞于斯,子夏设教老于斯,达摩西游憩于斯,其它学士、大夫、孝子、贤妇生于斯者,累代不绝。”

合阳县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年代,就有先民在合阳土地上繁衍生息,是部落时代有华氏部族聚居之地。夏、商、周时期为“古莘国”,亦名“有莘国”;春秋时期为晋国辖区,战国时归属魏国。魏文侯十七年(公元前429年)在黄河西岸合水(亦称洽水,清初断流)被岸筑城,取名“合阳城”。秦时置“合阳邑”,1964年9月国务院更改生僻地名,称“合阳县”。合阳县,现在隶属陕西省渭南市,地处陕西省关中地区东部,黄河中游西侧。合阳隔着黄河,东渡即到山西省,沿黄河南下,经朝邑县,可至潼关。在地理位置上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古代政治和交通核心地区的范围。

总之,合阳有悠久的历史底蕴和朴厚的风土人情,又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的发祥地之一。山川娟秀,风光旖旎,名人辈出。俗话说:“一方水土一方人。”既然大师诞生在这样一个拥有古老文化历史的名城,自然就会受到前辈伟人的思想节操的启迪与熏陶,再加上幼年的严厉庭训,从小就培养了非凡的毅力,这与他后来的杰出成就和高尚节操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可以想象,之所以古代高僧千里迢迢、风尘仆仆,登山涉水,游历天下名山胜境,以苦为师,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与悠悠漫长的岁月里消磨自己无始以来之习气毛病,营造非凡的毅力与勇气,这是理所当然的了。这正如古人所谓的“只有苦中苦,才有人上人”也。

2.姓氏探悉

大师的老家宅院坐落于合阳孟庄乡赤城东村,离路井镇不是太远,距离合阳县城大约有四十多里。据大师《复邵慧圆居士书一》中云:“故前年为合阳赈灾,只汇交县,不敢言及吾乡(吾村距县四十多里)。若言及,则害死许多人矣。今春真达师因朱子桥(近二三年,专办陕赈)来申,与三四居士凑一千元,祈子桥特派往赈吾本村。西村亦不在内,然数百家,千元亦无甚大益。”

从这段文中可以得知,大师所住家乡有东、西两村,东村是赵氏人家,西村为陈氏人家,故此村又叫“赵陈村”。大师为赵氏子,父母取乳名为丹桂,与其长兄折桂、次兄秋桂之名同一“桂”字相贯连。可以想象得到,其父母之所以给三个儿子同以一“桂”字而择名,无非是希望他们个个能科举及第,衣锦还乡,光宗耀祖也。天下父母同此一心,其最大的愿望无非是“盼子成龙,望女成凤”也。

既然,大师为赵氏子,就应该对赵氏源流作一番探悉。因为子孙之发达与否,与其祖上之血脉流传有很大关系。如《易》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此为千古不易之铁案。故今将赵姓之源流、迁徙、堂号、望郡、名人等一一列举如下,以供来人深思。

一、寻根溯祖

1.赵姓,原本出自嬴姓,形成于西周,祖先是伯益,具体始祖是造父。伯益为颛顼帝裔孙,被舜赐姓嬴。造父为伯益的9世孙,是西周时著名的驾驭马车的能手,他在桃林一带得到8匹骏马,调训好后献给周穆王。周穆王配备了上好的马车,让造父为他驾驶,经常外出打猎、游玩。有一次,西行至昆仑山,见到西王母,乐而忘归,而正在这时听到徐国徐偃王造反的消息,周穆王非常着急,在此关键时刻,造父驾车日驰千里,使周穆王迅速返回了镐京,及时发兵打败了徐偃王,平定了叛乱。由于造父立了大功,周穆王便把赵城赐给他,自此以后,造父族就称为“赵氏”。

周穆王传周幽王时,因幽王无道,造父的7世孙叔带离周仕晋,从此赵氏子孙世代为晋大夫。到战国初年,叔带的12世孙赵襄子联合魏氏、韩氏三家分晋,建立赵国。至他的孙子赵籍时,正式获得了周烈王的承认,与韩、魏两家并列为诸侯。公元前222年,赵国为秦国所灭,其王室贵族和平民百姓纷纷以国名为姓,称赵氏。

2.出自他族改姓,如汉朝时有赵安稽,本匈奴人;唐朝时有赵曳天,本南蛮人;五代时有赵国珍,本牂牁(今广西、贵州一带)蛮族人。

二、迁徙分布

秦代,真定(今河北正定)人赵佗任南海郡龙川县令,后为南海尉,于秦末兼并桂林、南海、和象三郡,建立南越国,汉高祖时受封为南越王。此后,赵佗的子孙繁衍于今广东、广西一带。东汉末年,京师遭董卓之乱,洛阳人赵达避难迁居江东。唐高宗总章年间,中原人赵端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五代时,刘在广州建立南汉政权,洛阳人赵光裔、光逢、光胤三兄弟因此而在南海安家;开封人赵廷隐、赵崇韬父子因仕后蜀而在四川成都定居。南宋初,开封人赵用贤随宋高宗赵构南逃,移居江苏常熟,郑州人赵蕃移居江西上饶。南宋灭亡后,宗室赵氏散逃至澎湖、潮阳等地,后在闽、粤一带发展繁衍。从清朝康熙年间开始,闽、粤赵氏陆续有人迁居台湾,后又有不少人移居海外,分布于欧美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

三、郡望、堂号、堂联

1.郡望

天水郡:西汉时置郡。此支赵氏,其开基始祖为赵襄王太子、代王赵嘉。

涿郡:汉高帝时置郡。此支赵氏为颍川赵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西汉颍川太守赵广汉之后裔。

南阳郡:战国时秦国置郡。此支赵氏为天水赵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太傅赵嘉。

颍川郡:秦时置郡。此支赵氏,其开基始祖为赵王迁后裔西汉京兆尹赵广汉。

2.堂号

半部堂:五代后周时,赵普助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宋太祖赵匡胤于是封赵普为宰相。他又提出了“杯酒释兵权”的方法削减了地方武装,巩固了中央集权,想方设法,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宋太祖就问:“爱卿!你怎样把国家治得这么好的?”赵普回答说:“我不过是靠了半部《论语》罢了!”赵普死后,家人整理他的书箱,果真什么宝贝也没有,只有他活着的时候常读的一部《论语》。

琴鹤堂:宋朝时殿中侍御史赵忭是位清廉爱民的好官,人称“铁面御史”。他当成都知府的时候,一清如水。他看到人民安居乐业,就高兴地弹琴取乐。他养了一只鹤,时常用鹤毛的洁白勉励自己不贪污;用鹤头上的红色勉励自己赤心为国。他穷得什么东西都没有,只有一琴一鹤。

赵氏还以“天水”、“孝思”、“谷治”、“萃涣”、“爱日”等为堂号。

3.堂联

后人为纪念两位先贤,氏人以“一琴世泽,半部家声”为赵氏堂联。

四、尘世白描

陕西合阳是辛姓的发源地,而赵氏人家应该是宋代以后迁徙至此地而繁衍兴盛的。大师为赵氏后嫡,理应继承发扬光大祖上之文明道德昭彰于世。赵氏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氏家族有君王、宰相、贤臣、良将,均在各自领域里广有建树。又赵氏有以家规、家训教诲后人的传统,如楼张村赵姓有《家规纪略》。文载:“男自八岁入塾,以三十为率……农时散而归田,农隙即复入塾。越三十,已成名者,或入庠、或中式,各营相当之务;各就其才之所近使任一职,或领农工或智圃事,或料厨事,或守客厅,暇时习书史、业岐黄,家长俱不之问,惟不得玩好无益事业。……事无闲人,人无暇时。有不遵家规者,由家长召集族人共同斥责。若卑幼或有过失,则告于各主,令其约束。”

佛门有幸,在近代史上赵氏门中出了一位世纪高僧,其光辉事迹永载史册。

1.名字诠表

古人给孩子取名字,比现在人考究多了,也比较慎重其事。“名字”一词,在古代包括“姓”、“名”、“字”三个部分,三者各有各自的性能与功用,是三个各自独立而又相互依存的整体。通常情况下,在古代一个人除了姓和名以外,还有字(表字)、号等。

古人一出生,在三天之内就要取名的,这个时候所取的名字叫乳名;到了入学读书的时候就要定名,这个时候所取的名字叫学名;到了二十弱冠之年,则须冠后据本名涵义另立别名称字。如汉代的班固字孟坚,三国的诸葛亮字孔明。如《礼·曲礼上》云:“男子二十冠而字。”《仪礼·士冠礼》云:“冠而字之,敬其名也。”《疏》云:“人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其名,故冠而加字。”这样,一般来说,古代一个人则至少须有三个名字,以表示男子不同的成长年龄阶段。所谓的乳名、学名、表字也。

其实,名与字二者之间是有相连关系的,故一般通称名字。关于二者的不同功用,清人王应奎曾说:“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意谓名是用来区别人我之彼此的,字则是表示为人处世的德行象征。二者性质不同,其用途也就随之大不一样。一般说来,在古代,名是年龄阶段性的称呼,小时候称父母起的乳名,稍长入学堂的时候则称先生所起的学名。等男子成年后有了表字,名也就成了应该避讳的代名词了。所以,乳名是父母对子女幼年时的昵称,学名是师弟之间的定称,表字是彼此之间的尊称。

在多数情况下,名与字共同构成一个人的代号,尽管二者用途不尽相同,但二者之间还是相关的。古人大多是因名取字,名与字的内容毫不相干的情况是很少见的。如三国诸葛亮字孔明,这里“亮”是名,“孔明”是表字,可“孔明”则是对“亮”所作的进一步阐释。又如张飞字翼德,白居易字乐天,等皆如是。

古人之名,赋有父母、先生对其晚辈的种种不同希望,字亦含有自己立德行道的标准与定位。起初,人们取字非常简单,往往只取一字,与“子”、“伯”、“仲”、“甫”等表示年龄阶段的字相连。如孔子弟子颜回字子渊,冉耕字伯牛,冉雍字仲弓,这些名字中的“渊”、“牛”、“弓”等就是他们各自所取的字。当然,有些人取字时干脆就只用一字,不加别字作修辞,如陈胜字涉,项羽字籍等。自东汉以后,人名取字则越来越讲究,情况也越来越复杂,人们把取字看得相当重要。有些人在取字时注重效法古人,就取“士则”、“思贤”、“师亮”等等;有些人则寄托当事人的厚望,取“温叟”、“永全”等。这无不含有深刻的寓意。

印光大师出生于耕读门第,其长兄是当时饱读诗书的儒学大家,在长安从事公务。当然,其父兄对大师的名字应该是煞费心机的。大师乳名丹桂,学名绍伊,表字子任。

从乳名看,应该说是初生时父母随意而起的,弟兄三人乳名皆以“桂”字贯尾。看似平淡得出奇的乳名,却隐含着父母的厚望。而这种厚望,莫非希望大师长大成人后能科举及第、功成名就,以光宗耀祖。

因为大师的长兄是村里的知识分子,也是家中的唯一掌门人。大师从小没有进过私塾,也没有另拜高师,而是从小就跟随家中的长兄读书的。可以说长兄既是大师的启蒙老师,又是大师最为尊敬的家长。当然对他的教导是严厉有加,良苦用心的了。可以猜想到,他的学名应该是长兄取的,而表字或许是自己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