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三明地名纵横
8740600000053

第53章 部分人工建筑名称(4)

贡川大桥位于永安市贡川镇,横跨沙溪,二台四墩五孔,为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全长249.37米,净宽7米,两侧人行道各1米,设计负荷“汽-15”、“挂-80”。这是三明首次采用在木质拱架上直接浇注混凝土桥梁的新工艺。该桥1987年4月由省交通规划设计院测设,国家拨款80万元,同年12月动工,1980年8月建成通车。

西门大桥(永安)在永安市燕江镇西门,横跨燕江,长242米,为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是永安通往清流、明溪两县和市内4个乡镇的重要公路桥。

会清桥位于永安市贡川镇内。该桥建于明末,成于清初,故名“会清桥”。另一说是因会清桥位于环绕小镇的贡溪与沙溪河交汇处,两溪一浊一清在此处汇聚,故名会清。桥长40.8米,宽8.2米,有三拱两墩,石木结构;桥上建木屋,形成长廊式走道。桥屋11间,56根木柱,桥两端有门楼,中部是升起的桥亭。桥屋采取五架抬梁式,斗拱则有“一斗三升”、“角背拱”、“驼峰拱”、“如意拱”等,既有实际功能,也有较强的装饰作用。桥屋门楼的屋檐之下还可见到泥塑和彩绘。门楼四面坡屋顶,飞檐翘角,正脊上矗立一对“鱼吻”,传说鱼会吐水,取防火之意。屋檐下有如意斗拱、彩绘、泥塑。桥亭是单檐歇山屋顶,正脊上也有鱼吻;下方有方型藻井神龛,内奉“真武大帝”。会清桥上还保留有一幅明代进士罗明祖撰写的嵌字对联:“会极环瞻星北拱,清波永奠水东流。”会清桥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门桥(清流)原名龙津桥,位于清流县城东门,1957年省交通厅投资15万元,由省交通工程队测设施工;9月开工,在原平板木梁人行桥基础上整修加固四座旧墩,改建为省道荆谢干线经县路段通车大桥;翌年2月11日竣工。大桥为钢筋木梁吊式半永久公路桥,全长108米,荷载汽车16吨,拖拉机30吨。1968年6月17日,特大洪水袭击冲毁大桥左孔桥梁,经三明市交通局工程队抢修后禁止通车,公路改线。1985年1月,县投资38万元,由三明市交通工程队施工,加固原4个桥墩,提高桥面0.5米,采用混凝土主梁拼面,桥面宽7.5米(净4.5+2×1.25人行道)负荷汽车10吨。全桥长108米,高15米,同年12月竣工通车。

西门桥(清流)古称凤翔桥,位于县城西门,1966年,在原桥墩基础上,修筑钢筋混凝土桥墩,桥面用杉木长尾架设,可通手扶拖拉机;1968年,桥面被洪水冲毁,县又拨款整修桥面;1973年,拆除原有杉木桥面,重修两侧桥台,加固桥墩,再用钢筋混凝土桥面,至此方可通行汽车;1984年6月1日,遇特大洪水,冲毁桥头护坡,政府拨款修复。

南门桥位于清流县城南门。1970年8月,省道荆谢干线经县城路段改线由渡背街经南门通车,在03供电所门前河段上新建南门大桥。大桥由省交通厅投资36.02万元,为三孔石拱桥,净跨30米,净高19.16米,全长126.42米,桥高14米,大型石拱涵2道,孔径0.5~1.5米,小涵管15道,1971年9月竣工通车。其上游九龙廊桥即将建成竣工。

寿宁桥坐落于宁化县城中心,原是沟通城内外的主要通道,原名阜通桥,亦称万宝桥、慈永桥,始建于宋元丰年间,为木桥,明天启五年(1625)始成桥屋。桥中建有祀观音、玄武二亭,首尾各竖坊表,颇为壮观。明崇祯五年(1632)大水,桥上死者百人。清康熙二年(1663)正名寿宁桥,寓长久安定之义;清咸丰年间建为石料双拱桥;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改建屋桥;光绪二十七年毁于火。此桥前后历经16次改建,1957年改建成石墩木面桥通汽车,1965年又改建成石墩钢筋混凝土公路桥,1994年遭百年特大洪水摧毁桥栏后重建。此桥曾有宁化八景之一的“寿宁夜月”。

东门桥(宁化)旧名通安桥,俗称大桥、新桥,位于距寿宁桥下游200米处,是宁化城区南北交通流量最大的一条通道。该桥始建于明嘉靖十六年(1537),在13个石墩上架木梁,后经四圮四复,1689年改建石墩6个,桥屋31间,其后两次复修,1957年改建石墩木面公路桥,1965年建成石墩钢筋混凝土公路桥,1988年投资120万元重建石墩混凝土T型桥,正式更名为东门桥。

龙门桥位于宁化县委党校处,原名龙津桥,始建于宋,后毁于水;明成化七年(1471)重建,后又毁于水;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重建,并更名为龙门桥;清同治八年(1869)又毁于洪水后未再重建;2002年为拓宽城市建设规模,在原桥址建成公路大桥,桥名沿旧为龙门桥。

石壁红军桥位于宁化县石壁镇立新村,初名渡头桥,始建于明崇祯年间,桥墩6个,桥面为7块木板,连贯相通;1724年遭洪水毁,两年后再用石木加固桥墩1米,更名通济桥;后又遭洪水毁,失修十余年,只设简易木桥,同治初年才由当地群众筹募杉木100多根修搭完成;1902年再次遭水毁,8年后再修完整;1933年石壁区苏维埃政府主席张国儒、张源利发起募修,1000多干部与群众的日夜施工,不到5个月全部工程竣工,为纪念此次修造石桥墩,在桥墩石上刻有“红军万岁”和“一九三四年工农群众同造”字样;1965年后在修筑公路时加固桥身,乃以木板作桥面;1976年冬,县政府拨款,改用石料建造拱桥;1977年竣工。全桥长73米,为三拱二墩,桥面可通汽车,为纪念革命先辈改名为“红军桥”,是中小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基地之一。

镇东桥原名大田桥,位于大田县城东,始建于明成化八年(1472),明嘉靖三十二年(1604)知县谢延训重修,以桥威镇城东,改名镇东桥。自清康熙至乾隆间,桥三度毁于火。清乾隆十七年(1752)知县徐有经以石易木,改建五孔环石拱桥。桥高8.5米,长22米,宽1.5米,全用整块方石干砌而成。其上精雕的扶栏,随洞孔而起伏,犹如蛟龙随波逐流,甚为奇观。桥墩采用松木为基,下游筑竹枝濑蓄水护基,如此工艺实为创举。1979年6月桥遭雷击,拱圈出现裂缝,1985年9月县政府动工翻建,1987年7月竣工。桥身西北至东南走向,南北两侧建有月台,四墩五孔石拱桥,总长91.79米,宽4.18米,距水面高约7米;桥墩船形,五孔不等高,横放并列式圆弧拱形起券。2009年11月,该桥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尤溪多跨连续柔式吊桥位于尤溪县尤溪口镇,是尤口公路的终点,横跨闽江,与外福铁路上的黄龙岗火车站相接,长468.5米,宽4米,设计负荷8吨,汽车单行道,由尤溪县林业局工程师黄群成设计,总投资130.1万元。1979年11月动工,1985年12月竣工。该桥为闽江上游第一座多跨连续柔式吊桥。验收时经福州大学土建系结构研究室进行30吨静止载重电测,证明性能良好,符合设计要求。

尤溪大桥位于尤溪县城关东门外虎口岩上游1千米处,是闽沙公路尤溪县境段的第一大桥,也是跨尤溪的第一座大桥。该桥由省公路局第一工程队毛锡庚设计。桥墩建在岩石上,有二台三墩四孔。桥长156.8米,宽8米(两条人行道各1.3米)。桥面为钢筋混凝土,两侧钢筋混凝土护栏高1米。该桥1959年7月动工,1962年6月1日竣工,造价120万元。

进谷桥位于沙县夏茂镇彭邦村与坡角村交叉路口,始建于明中期,清嘉庆六年(1801)重建,为单孔石拱廊桥,桥长45米,宽7米,桥面有桥屋13间,整个建筑结构完好。

城关大桥(沙县)位于沙县县城西门,是境内跨沙溪的第一座永久性公路桥梁,空腹式石拱,每孔净跨35米,全长315.3米,桥面行车道净宽7米,两条人行道各1.5米。其设计荷载为汽-13,验算荷载挂-60,矢度1/5米,由省交通厅公路第一工程队负责施工,1967年11月动工,1969年10月1日竣工,投资124.8万元。

高砂大桥在沙县高砂,是跨沙溪而建的石拱桥,1980年12月建成,长314.6米,宽9米,是沟通高砂乡所辖沙溪两北两岸乡村的公路桥。

三华桥位于将乐县城,横跨金溪,因县内有金华、银华、玉华3个古洞,取桥名三华桥。该桥始建于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由兵部侍郎黄伯固主建,又名“利涉桥”,后几经毁建;1958年11月,利用原15个桥墩加固加高,改建石墩木梁公路桥;1960年1月建成通车,取名“跃进桥”;1976年7月,因桥面木料腐烂,造成倾斜,车辆禁行;是年8月,以民办公助方法,动工修建,1978年4月中旬竣工,为空腹式双曲拱桥,命名“新长征桥”;1981年复名三华桥。桥长297.08米,桥面净宽7米,两侧行人道各1.5米。

龟山桥位于将乐县城北郊,横跨龙池溪,始建于宋咸淳三年(1267),为纪念宋名儒杨时(号龟山)而取此名。该桥为石墩木面厝桥。桥墩下镌刻伏龟,墩内埋有20多厘米长的小铁牛,墩下以松木为基。此后其几经毁建,1953年,利用旧石墩重建木面桥;1960年更换桥面;1967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1983年4月11日,该桥被洪水冲毁,当地驻军32110部队舟桥连抢搭临时便桥,保证车辆通行;是年7月动工重建,1984年8月竣工。

杉津桥位于泰宁县城区下水南,横跨杉溪两岸,元朝始建,几经毁修,1957年5月重修;同年秋竣工;1978年在原桥址下移60余米处重建1座公路大桥,二墩三孔,全长154米,宽12.5米,高13米,负荷汽车15吨,拖60吨,为泰宁至建宁公路的桥梁,1980年9月正式验收使用。

金湖猫儿山悬索桥横跨于金溪水库之上,桥面为钢筋混凝土刚性结构吊桥,单跨216米,由福州大学土建系设计,泰宁县交通局负责施工。其设计能力为载荷“汽-10”、“挂-60”,桥面净宽6米,为三明市载荷最大的钢索桥,也是华东地区跨度最大的钢索桥。该桥于1987年4月动工,1989年6月竣工,总投资228.95万元。

池潭大桥在泰宁县开善乡池潭村,跨金溪,石拱四墩五孔,钢筋混凝土桥面及栏杆,长239.6米,宽7米,载重量15吨,是泰宁至将乐以及泰宁至龙安、大布三经公路必往的桥梁。

仁寿桥位于泰宁县下渠乡仕坑村,始建于元代延祐元年(1314),明弘治元年(1488)、清嘉庆十六年(1811)重修。桥长26.55米,宽4.63米,抬梁式木构架,重檐歇山式屋顶,三墩二孔,桥墩之间用杉木叠成“井”字架形式连接。桥屋高3.80米,用木柱20根,隔成八开间,面阔三开间,四面坡屋顶。桥两端建牌楼。该桥西东走向,保存尚好。

西源水口桥位于泰宁县新桥乡新桥村南北约1千米,始建于北宋崇宁三年(1194),为单孔石拱风雨桥,1968年重修,东西走向,长18米,宽4.80米,净跨13米,桥屋高6.2米,六开间,用柱20根,抬梁式木构架,重檐悬山式屋顶。桥顶端置一莲花座葫芦状陶塔,高1.15米,三层,宽分别为0.60、0.45、0.30米。桥亭上端有牌楼门额。该桥保存较好。

澜溪桥又名永安桥,位于建宁县伊家乡澜溪村,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桥长76米,宽6.2米,高12米。桥以石为墩,墩上叠架井形木7层,再搭大木为梁,梁上铺板垒石筑桥面。桥面覆以屋,桥屋有88根立柱,分4行21间,两旁屋椽搭雨披,中椽设观音堂。该桥历经二圮一毁,民国4年(1915)修复。

第四、公园

三明麒麟山公园在三明市区中部、列东大桥东侧,海拔261.9米。麒麟山原名牛笼山、牛垅山,原为草木稀疏的荒山,1962年绿化植树后才形成松杉映翠、满山秀色的景象。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山腰一古坟有“孔子戏麒麟”石碑,俗谓麒麟为吉祥怪兽,故改名为麒麟山。麒麟山公园从1976年开始兴建,1981年正式对外开放。公园占地40公顷,有麒麟阁、游览索道、水禽湖、麒麟倒影、园中园和曲径通幽等风景点,并依山势构造浩然亭、聚云亭、三元亭、莲花亭、飞石亭、亭廊东望等各种亭台。公园内还有餐厅、茶馆、展览厅等设施,1987年兴建麒麟山庄,1993年10月又兴建了明湖游乐场。湖东有映鹤亭,亭顶孤鹤独立;湖滨有麟迹桥,湖上有五曲桥;湖中有一艘电动龙舟,可供游客环湖玩赏。

三明江滨公园位于三明市区中心,沙溪河东侧,北起梅列大桥,南至下洋酒厂路口,开放式带状公园。园内古树参天,亭廊错落,建筑风格独特,绿化布局典雅别致。“文化大革命”期间,一些亭台楼阁毁于一旦,园中的1株百年大榕树亦遭雪冻枯死。1976年后,先后在园内兴建又一村公园、望江楼以及多种附属服务设施,有宴宾酒楼、老年活动中心、露天舞场、门球场,将原来单一的公园改造成具有新时代格局,综合性的多功能公园,园内又恢复盎然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