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三明地名纵横
8740600000038

第38章 部分村(社区)地名(6)

厚丰村属尤溪县西滨镇,以“厚生丰民”之意命名。厚丰村历史悠久,传统民居众多。村内有至今保存完好的清代古民居建筑群——孔时公大厝。孔时公大厝,又名郑氏大厝、玉井坊,是清乾隆贡生郑孔时于清乾隆末至嘉庆中期所建,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厚丰村的仁厚自然村内,还有一座建于清乾隆年间的纪家土堡,分为主堡和辅堡,其辅堡为“纪家私塾”。纪家土堡占地面积7600平方米,其中作为辅堡的“纪家私塾”占了五分之一的面积,可见纪家祖先对教育的重视。这种专门的乡间私塾,在尤溪现存的土堡中仅在纪家土堡中存留下来。这种土堡、民居和私塾相结合的建筑,在福建全省都十分罕见。厚丰村已列入由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公布的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第九、沙县

古县村古县村地处沙县境域十字坐标中心,位于城郊东部,距县城3千米,总面积7平方千米,属凤岗街道。古县村曾经是“沙村县”的治府所在地,距今已1600年。相传早在秦汉时期,就有先民在此采铜炼铜。因沙溪中多有沙洲,而此处又处于河宽水缓与河窄水急的交界处上方,泥沙积淀作用更为明显,故古人将这块地方称为“沙源地”。东晋太元四年(379),在沙源地置沙戍堡,隶属延平县南乡。义熙元年(405),沙戍堡升格为沙村县。此后古县村境一直作为县治所。唐乾符年间,黄巢起义军攻入福建,因沙村县城无城池,对面琅口地盘宽阔,后面高山离远,难以固守,故当时镇守此处的崇安镇将邓光布与汀州府司录兼摄沙县事曹朋“谋徙县治”。中和四年(884),曹朋在邓光布战死后,将沙村县衙迁移到沙阳村凤林岗扬篢坂,即现在的县政府所在地。县治迁址后的五代、宋、元、明、清时期,称古县村为“旧县”或“旧源”,到了民国初年才改称为“古县”。

古县村景观众多,明嘉靖年间在古县西北侧的性天峰之上建有性天庵,上山道路拐二十八道湾,俗称“廿八曲”,已开发为廿八曲风景名胜区;古瑞云塔位于村西北两千米处,始建于明代;还有古城隍庙、古炼铜场遗址等。从2003年开始,古县村境内启动金古工业园区建设。2004年12月,古县明光大桥建成通车。2008年11月,在境内建设向莆铁路连接线及沙溪河特大桥。经过多年发展,古县村经济状况和村情村貌都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儒元村位于沙县的夏茂镇西部,距镇政府驻地2千米,明、清时名儒屯,因古时村里读书人多,都是儒家子弟而得名,民国时期改名儒元,为儒罗乡公所驻地。儒元古属十七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夏茂区儒元乡;1961年为夏茂工委儒元公社;1963年为夏茂人民公社儒元大队;1986年改为夏茂镇儒元村,下辖儒元、下邦、邦尾、新村4个自然村。该村是沙县主要产粮区之一。

镇头村位于沙县中部的琅口镇。镇头村始建于北宋,开圩于明朝,是沙县的交通要塞和物资集散地。其名之由来:据说明正统年间,邓茂七起义军节节胜利,明朝政府派一都督镇守八都桥头,结果为义军所败身亡,明朝政府为表彰该都督,将此地取名镇头,含镇守桥头之意;另有一说为镇头是通往南区各圩场的首镇而得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镇头村为沙县第二区人民政府驻地,后为红旗公社、镇头公社驻地,“文化大革命”时期公社驻地从镇头村迁至琅口村。

月邦村位于沙县北部的梨树乡,原名魏坊。据说从前有一帮魏姓的人从梅历(今三明市梅列区)到中堡打工积攒了些钱,见距中堡2.5千米处山川秀美、土地肥沃,便在这里开基建村,故称魏坊。清顺治初,魏坊接连两年皆在农历七月的中旬发生鼠疫和霍乱,死亡约两百余人,且死亡人数魏姓居多。村中有人私下揣测“魏”字的右边是个“鬼”字,所以才在七月半“鬼节”前后闹出这般厄运。一时“魏坊出鬼”的传言不胫而走,村民也多数逃亡搬迁,剩下几户决定将地名中的“魏”字按方言谐音改为“月”,取光明以驱恶魔之意,“坊”字也依谐音改为“邦”,从此月邦的村名一直沿用至今。

大布村位于沙县夏茂镇东北部,距镇政府驻地3千米,共有大布、坑头、彭邦、罗坑、坡角、坡下6个自然村。因古时本村织布和织草席的人很多,故村名大布。该村古属十六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夏茂镇大布村。村内文物古迹主要有始建于唐代的龙归洞、始建于明代中叶的进谷桥和始建于明代的彭邦天后宫(妈祖庙)等。

大洲村位于沙县县城西面、沙溪城关河段上游的北岸,为县城区的边缘地带。大洲村由大洲、石桥、马坑等3个自然村组成,属沙县凤岗街道。因此地为古时河水冲积形成的较大型沙洲,故得名大洲。古代大洲村是通往三明、永安等地的必经之路。大洲村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村内有一座古建筑叫罗从彦祠堂,也称豫章祠。该祠堂建于明洪武年间,是后人为纪念宋代理学家罗从彦而建造的。豫章祠是重檐抬梁式建筑,祠堂总平面呈凸字形,中轴线上前有门堂,后有厅堂,中间天井,两侧走廊,厅堂为重檐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四间,顶设藻井,前有廊轩,两侧山墙,后檐砌清水墙。该祠堂整体保存完好。同时大洲村古村落保留比较完整,其中有3栋古民居,称为吴家大院,始建于清初,咸丰八年(1858)重建。其他多数民房为清代一般村民所建,为人们考察古代社会(从事半渔半农)居民的住屋状况提供了难得的实物参照。

水美村位于沙县凤岗街道南7千米处,属虬江街道。该村原名水尾,因此地处垄东、井谷二小溪之尾得名,后雅称“水美”。清代中叶,此地盛产茶叶,出口东南亚。境内的水美古堡是沙县现存最大的土堡建筑群,土堡共有3座,即敬德堂、慎修堂和致美堂,其中规模最大的慎修堂,为清代安溪县岭美张氏迁沙后裔按福州官办设计局提供的图纸建造,占地约6000平方米,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同治元年(1862)建成,费时13年。慎修堂平面布局前方后圆,柱础及大梁均精雕细刻,厅堂居室共99间,东南西北角均建有角楼。堡内有水井1口,储足粮食时可数月不出堡。2005年水美古堡被确定为沙县第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十、将乐县

梅花村位于将乐县古镛镇,原名大樟树村、樟家村,因村头有一株树龄千余年,树干粗壮,枝繁叶茂的大樟树而得名。该村又因村内有一自然形成的浅井,井深1米,井围12.5米,井底不断有大量气泡冒出,形似梅花,纷纷扬扬,鼎沸翻腾,故又以“梅花井”作为村名,后简化为梅花村。梅花井与著名的玉华洞只有1千米距离,现已作为玉华洞风景区的一部分。关于梅花村的地名由来,当地还有一个传说。据说以前的樟家村,只有十几户人家,村中有棵大樟树,是村里的风水树。那时候的樟家村干旱缺水,村民们要走十几里路到山对面的山沟里挑水。有一天,村中一姓邱的大户请来一位教书先生,村里人十分尊重他,遇到干旱时,乡亲们宁肯自己受渴也要把水让给先生,教书先生十分感动。一个月后,老先生临终前告诉村民们一个秘密,只要把村里那棵大樟树连根拔起,就会冒出用不完的泉水。果然村民们刚一拔出大樟树,只见一股清泉水汩汩直冒,涌泉的波纹居然像一朵朵盛开的梅花,十分美丽。后来,村民们就在这泉水四周砌了一堵墙,围成一口井,取名叫梅花井,村子也改名为梅花井村。说也奇怪,这里的泉水怎么用也不见少,别的地方大旱它照样满盈盈的。当然这只是传说而已,梅花井是大自然的精品杰作。

良地村位于将乐县万全乡。该村原名梁地,梁姓于此地开基故名,后以谐音转为良地;又有一说,此地处于四面群山环绕之中,景色优美,如同世外桃源,故称良地。良地村历史悠久,自梁姓始祖于北宋年间开基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良地村民风古朴,文风悠长,历代人才辈出,杰出者如清代著名理学家梁月山等,影响极广,有“城内杨龟山,城外梁月山”之说。良地村至今仍然完整保留着大面积的明清时期古民居建筑群,以及文武庙、梁氏宗祠、木构古廊桥等文物。由庙、祠、宅、仓、桥等各类古建筑组成的良地古建筑群,是闽西北客家乡土建筑的典型代表。2012年1月14日,良地村被列为第四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渡头村位于将乐县水南镇,原名上水南,因村址在金溪南岸,县城区的金溪上游方向故名。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三华桥被洪水冲毁后,在村北设渡口,是明溪、泰宁、宁化县通往万全阳源圩场的必经渡口,故村名改为渡头。清乾隆年间渡头村改称福星坊,民国时期恢复渡头村名,沿用至今。

积善村在将乐县古镛镇东北6千米,属古镛镇,位于金溪北岸,安福口溪、漠村溪汇入金溪的交叉口。传说古镛城里和此地曾各出一官,二人相争设县治,后因此地争不过城里,但仍独置县,称为“慈县”,后以方言谐音改称为积善。此处曾有18个码头,是闽北纸、盐、食品集散地,历史上一直是大集镇,后因水运衰退,集镇也不复往日繁华。2007年,将乐县开始在此地兴建积善工业园区,打造一个占地十余平方千米的将乐新城,使之成为将乐又一新的发展平台和工业企业的聚集地。

南胜村位于将乐县南口乡。据传此村开基者于唐武德七年(624)从河南迁徒而来,取村名“南胜”,“南”为迁于河南之意,“胜”为优越盛大之意。村处于池湖溪汇入金溪冲积成的平坦的河谷盆地,土壤肥沃。村内有温泉,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用的矿物质元素,是医疗保健的优质温泉。

蜈蚣鼻村位于将乐县安仁乡。因此地的地势形似蜈蚣,村坐落于蜈蚣形山顶,始祖郑留真于此开墓,故称蜈蚣鼻。蜈蚣鼻全村布局分散在山沟中,东有五里渠山、各坪乾山与顺昌县交界,北有天台庵山、将军凹与邵武市毗邻。该村地处偏远,人口较少,全村只有93户人;地质结构较为特殊,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区。

常口村位于将乐县万全乡。村处于金溪南岸,常溪汇入金溪河口上,故称常口。村内有名寺证觉寺,又名证果寺,坐落在太平山麓,始建于唐武德三年(620),较福州鼓山的涌泉寺早288年,据说福州鼓山上的寺庙就是仿照证觉寺建成的,所以民间素有“先有将乐证觉寺,后有鼓山涌泉寺”的说法。观其布局设施,与福州鼓山上寺庙极为相似。

第十一、泰宁县

大源村大源村隶属新桥乡,位于泰宁县西北部闽赣交界之地,是泰宁海拔最高的建制村,得名于水源充足。村庄周围群山耸立,东邻邵武,西毗建宁,北倚江西黎川,是交通四达之地。据该村严氏族谱记载,南唐时大源村的开基祖严续在朝廷做官时被人诬告,被囚狱中,幸有禁官赵元德将他密释。他只身逃到新桥大源村,此后严姓就在这个小村落里繁衍生息。大源在五代后期就已经成为闽赣间的重要通商孔道,“仕宦商旅,络绎不绝”,其经济在清朝康、乾、嘉三朝时发展迅速,村落经济与建设极大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