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三明地名纵横
8740600000017

第17章 乡镇(街道)地名(5)

此地明清时期属归下里;民国22年(1933)称三区;民国30年1月撤销区署改称乡,改名为溪口乡;1952年称二区;1954年称沙溪区;1958年撤销区的建制,建立人民公社属夏阳人民公社;1961年属岩前人民公社;1962年9月从岩前人民公社划出,单独成立沙溪人民公社;1983年8月撤销人民公社,改称沙溪区;1987年10月撤销区公所,改设为沙溪乡。2011年末,沙溪乡辖沙溪、碧州、六合、永溪、梓口坊、瑶奢6个行政村和溪口1个社区,辖区总面积141平方千米,总人口6536人。

沙溪乡境内群山重叠,河网密布,水资源丰富,渔塘溪横贯境内。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84.7%,列入生态公益林近0.31万公顷、划入国家级君子峰自然保护区0.093万公顷,名贵珍希树种有红豆杉、楠木、三尖杉等。探明的矿藏资源有煤、石灰石、花岗岩、石英石等。位于梓口坊村东北约4千米处的神磜头温泉,水温36℃,温泉日出水量400吨,富含钙、纳、钾、铁、镁、硫、氡等20多种矿物质,是保健、休闲、旅游的好地方。

沙溪乡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沙溪村、梓口坊村是革命老区基点村,彭德怀、杨尚昆、王稼祥、谭震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在沙溪留下过战斗足迹。2008以来,沙溪乡先后被授予“省级环境优美乡镇”、“省级绿色乡镇”等称号;梓口坊、沙溪村分别被列入国家级和省级生态村。

夏阳乡位于明溪县东北部,东与沙县的富口镇、夏茂镇毗邻,南与梅列区陈大镇、三元区岩前镇交界,西与瀚仙镇、沙溪乡接壤,北与将乐县白莲镇、漠源乡、南口乡相邻。夏阳原名杨厝坪,明代有杨姓在此居住,后向山下迁移,称“下杨”,迁村时正逢夏季,又因该处地势向阳,故改称“夏阳”。

明溪建县之前,夏阳乡域分属将乐、沙县和清流管辖。明成化七年(1471),明溪巡检司址拨县公署用,明溪巡检司迁往夏阳,称夏阳巡检司。明至清代属中和里;民国22年(1933)属明溪县四区;民国30年1月,撤销区署,改称夏阳乡;1950年称第二区。1954年,全县4个区改划为6个区,区名由数字改为地名,称夏阳区;1958年8月撤区建立夏阳人民公社;1983年8月,夏阳人民公社改为夏阳区公所;1987年10月撤销区公所改称夏阳乡。2011年末,夏阳乡辖夏阳、下坂、杏村、御帘、长兴、陈坊、旦上、紫云、后洋、俞云坂、良村、瓦溪、新坊、地美、岭头、溪边等16个行政村,辖区总面积343.2平方千米,总人口15365人。

夏阳乡境内群山亘绵起伏,峰峦叠翠,清新雅致,有国家级均峰山自然保护区和罗布岩楠木林保护区,生态原始,生物种群繁多,旅游资源丰富。均峰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占地面积0.153万公顷,是珍稀植物的温床和珍稀动物的乐园,素有“绿海云都”的美誉,终年气候凉爽,四季如春,古木参天,空气清新,是难得的避暑和旅游胜地,被誉为三明市的“后花园”和“天然氧吧”。著名的红色历史文化古村御帘村和生态休闲古村紫云村也位于夏阳乡境内。

夏坊乡位于明溪的西北部,东界盖洋镇和泰宁县大龙乡,南连宁化县泉上镇,西邻枫溪乡,北接建宁县均口镇,地处明溪、泰宁、建宁、宁化四县的结合部,乡政府驻地距县城57千米。夏坊的得名由来,因原圩场在高塘坪上得名“上坊”,后圩场迁到高塘坪下改名“下坊”,下坊早年居民多姓夏,故又改名为“夏坊”。又据当地族谱载,明成化六年(1470),邵武夏氏人家搬迁在今夏坊敬老院一带居住,始称夏家坊,后夏氏家人逐步旺盛发达,移居今夏坊苎畲村和宁化水西夏家园,后人便把夏家坊简称为夏坊。

据县志记载,夏商时期即有人在此居住,唐代夏坊、沂州一带属归化镇,后晋改归化场,后周升归化场为归化县,元代改归化县为泰宁县,夏坊当时是泰宁县城,后划入宁化县,称下觉里,明成化六年(1470)复建归化县时又将夏坊划入;明、清和民国初年仍称下觉里;民国22年(1933)属枫溪;民国25年属三区;民国30年1月开始称为鳌枫乡;1950年属三区,名称不变;1951年仍属三区分称为鳌龙乡、中溪乡;1952年属第四区;1954年全县改划为4个区,区名由数码改为地名,遂改为夏坊区;1956年10月划归宁化县仍称夏坊乡;1958年称做宁化县鳌坑公社;1959年称清宁县枫溪公社;1961年复称宁化县鳌坑公社;1964年复划归明溪县管辖,仍称鳌坑公社;1968年改称红卫公社;1981年更名为夏坊公社;1983年实行区乡制称夏坊区;1987年撤销区公所改称夏坊乡。2011年末,夏坊乡辖夏坊、高洋、新建、黄地、李沂、中溪、苎畲、龙坑、鳌坑等9个行政村,辖区总面积221平方千米,总人口7145人。

夏坊乡境内群山起伏,蜿延交错,平均海拔452.2米,1000米以上的高峰有6座,其中君子峰1360.5米,是全县第一高峰,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君子峰自然保护区内国家重点保护树种有南方红豆杉、三尖杉、闽楠、花桐木、红豆树等,省级重点保护树种有福建青岗、卷毛石栎、福建含笑、闽半枫荷、福建樱桃、黄杞等。

夏坊乡境内山地面积2.0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84.8%,活立木蓄积量达130万立方米。矿产资源有瓷土、钾长石、花岗岩、辉绿岩、云石、绢云母等,其中高岭土矿区储量11.78万吨、瓷土矿区储量10.41万吨、钾长石储量10万吨、辉绿岩储量9万吨。夏坊水面资源是明溪最丰富的乡镇,水域面积达8.3平方千米,可利用养殖水面7.2平方千米,分布在境内各个库区。

夏坊乡历史悠久,是省定革命老区基点乡之一。1931~1933年,红军第一次反“围剿”胜利后,谭震林、罗炳辉率领的红军多次进入夏坊等地,发动群众追击地方刀匪、与土豪劣绅开展斗争,许多红军战士和革命先驱,为保卫红色政权英勇牺牲,在夏坊革命史上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

枫溪乡位于明溪县的西北部,东邻夏坊乡,南连宁化县泉上镇,西接宁化县水茜乡,北靠建宁县均口镇,因早年沿溪两岸枫树成林而得名。

此地明清两代属归化里下觉里一都,民国初年仍称下觉里;民国22年(1933)称六区,民国25年属三区;民国30年1月改称鳌坑乡;1950年属第三区仍称鳌坑乡;1952年属第四区;1954年属夏坊区;1956年属盖洋区;12月属宁化县夏坊区;1958年改称宁化县先锋公社;1959年称清宁县枫溪公社;1962年12月枫溪公社复划回三明县;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改为区乡制,称为枫溪区;1987年撤销区公所改称枫溪乡。2011年末,枫溪乡辖枫溪、官坊、大雅、小珩、华山、邓家、熊地7个行政村,辖区总面积123.3平方千米,总人口5932人。

枫溪乡是省定革命老区基点乡,所辖7个行政村均为革命老区基点村,1930~1935年,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留下革命足迹,1931年成立华枫区革命委员会,1932年成立中共华枫区委员会和华枫区苏维埃政府。

枫溪乡是明溪县海拔最高、距县城最远的乡镇,地理位置较高,平均海拔606.5米,气候条件独特,物种丰富,较珍贵的树木有红豆杉、楠、花犁等,传统的土特产品有魔芋、笋干、红菇、香菇、腊味、田鲤鱼干等,并有0.33万公顷山林列入省级君子峰自然保护区,2007年,该保护区已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始建于唐开元九年(721)的聚龙禅寺,是福建省四大古刹之一,经后人多次修葺,已成为一个集人文、生态、旅游等为一体的综合景区。

第五、清流县

龙津镇地处清流县城区,东与本县嵩口镇、嵩溪镇相连,南与田源乡接壤,西、北面与宁化县交界,1981年设镇时以流经县城区的龙津河而取名。龙津河,因位于九龙溪上游处且沿河山青水秀,风光绮丽,河水清澈,而得名。

此地后晋时为宁化麻仓里清流驿;宋属折桂乡;清道光间称坊郭里。民国20年(1931)7月6日,清流县工农革命委员会设于镇内;民国34年改为城厢镇;1953年镇撤销,为第一区驻地;1958年建社后属城关人民公社;1973年由城关公社划出成立城关街道;1975年撤销城关街道改建居民大队。1981年10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将城关公社的2个社区和渔沧大队划出设龙津镇。2006年9月25日,东华乡撤销,并入龙津镇,辖渔沧、翠园、凤翔、长兴4个社区和城南、城东、蔬菜、南岐、横溪、严坊、大路口、桥下、俞坊、供坊、下窠、拔里、暖水、基头14个行政村,至2011年不变。辖区总面积198平方千米,总人口3.43万人。

龙津镇距三明市区120千米,距连城机场72千米,距长汀火车站75千米,交通便利,是清流县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境内青山叠翠,气候温和,土壤肥沃,资源较为丰富。矿藏主要有石英石和辉绿岩,其中辉绿岩储量达2万立方米。旅游景点有暖水、金莲寺、南极山、九龙公园等。“三角戏”是龙津镇的地方特色民间艺术,意为“三个角色唱一台戏”,充分吸收了民间山歌、小调以及闽剧、汉剧、京剧、湘剧、越剧的一些音乐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东华乡因在东华山脚下得名,东接嵩口镇,西邻宁化县城南乡,南毗龙津镇,北连嵩溪镇,乡人民政府设在县城,下辖11个行政村。此地宋属折桂乡;明属坊郭乡;清道光年间属坊郭里;民国时属城厢镇;1953年撤销镇建制,属第一区;1958年成立城关公社,同年改称火箭公社;1961年复称城关公社;1981年10月更名东华公社;1984年改称东华乡;2006年9月,东华乡撤销,并入龙津镇。

嵩口镇地处清流县境中部,安砂库区上游,东与余朋乡毗邻,西与龙津镇为邻,南与田源乡相邻,北与温郊乡接壤。镇政府驻地距县城8.5千米。

此地宋属折桂乡仓盈团;明洪武年间属仓盈乡;清道光年间属仓盈里;1932年6、7月间建立嵩口区苏维埃政府;民国34年(1945)改称复兴乡;1950年称第一区,1952~1958年为第一区公所驻地;1958年撤区并乡,称卫星公社;1959年改称嵩口公社;1984年撤乡设镇,改称嵩口镇。至2011年末,嵩口镇辖九龙1个社区和嵩口、马排、围埔、范源、沧龙、大元、和元、梓材、高赖、邱磜、高坑、立新12个行政村,辖区总面积227平方千米,总人口1.67万人。

嵩口镇位于清流县中部、安砂库区上游,距县城18千米,是清流的工业重镇,享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境内森林资源丰富,树种繁多,森林面积1.67万公顷;矿产资源充足,已探明地下矿藏有煤、莹石、锰、铜、铅、锌、钾长石、石英石等,已经开发的主要为莹石矿;还有3处温泉,面积约12.9平方千米,温泉涌水量、地热异常面积较大,其中高赖温泉水温高达90℃,为福建省八处高温泉之一,含有丰富矿物质和其他稀有元素。

嵩口人文历史深厚,早在唐代中期,就有大量中原人迁居嵩口。唐初著名政治家魏征第八代孙魏文俊开始在这里繁衍生息,从这里迁出繁衍的海外宗亲达5万多人,中原文化、客家文化、老区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交汇融合。近年来,嵩口镇全力打造“中国温泉之乡”、“中国苗木之乡”、“中国油茶之乡”、“全县工业重镇”、“清流溪鱼”五大品牌,其中“清流溪鱼”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品牌。

长校镇地处清流县域西南部,东邻灵地镇,南与连城县四堡乡毗邻,西接长汀县馆前镇,北与里田乡接壤。镇政府驻地距县城27千米。宋元祐三年(1088),长校李姓的始祖五郎公由宁化县治平迁来此地定居,取名“校溪”。后世子孙追溯远祖系由中原长安南迁至宁化,故以长安、校溪之名各取一字,合称为“长校”。

此地宋时属折桂乡四堡团;元沿宋制;明成化十七年(1481)称四堡里,辖16村;民国初年,沿袭清制;1931年2月建立苏维埃政权;1945年属堡里乡长校保;1950年3月,长校解放,成立堡里乡人民政府;1951年1月,为第五区公所驻地;1956年4月与灵地区合并,称第四区;1958年撤区并乡,设长校乡,同年10月改称长校人民公社;1984年9月改称长校乡;1992年12月撤乡设镇,改称长校镇。2011年末,长校镇辖校溪1个社区和留坑、江坊、茜坑、下谢、长校、沙坪、河排、黄坑、荷坑、黄石坑10个行政村,辖区总面积141平方千米,总人口1.34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