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的出现,改变了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课堂的不足,主要表现为:首先,学生主体地位得以凸显,课堂外学生主动查找资源进行学习,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课堂上学生积极向教师及学习同伴提出疑问,是师生会话的发起者。其次,由学生自己掌控学习进度,学生观看视频的节奏快慢全在自己掌握,懂了的快进跳过,没懂的倒退反复观看,也可停下来仔细思考或笔记。第三,通过在线的及时诊断,教师的即时帮助,学生的学业基础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夯实。第四,促进师生的良性互动,课堂上学生活动、师生互动以及生生互动的时间增加了,老师和学生可以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内化知识的课堂活动。
其实,“翻转课堂”的模式在2000年左右已经成型,但是当时并没有被迅速传播开来,主要障碍就是学生课下可以利用的“视频资源”较少。幸运的是,这一问题被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在一种偶然的情况下解决了。
2.可汗、可汗学院与翻转课堂
可汗学院(Khan Academy)的创始人萨尔曼·可汗聪明过人,被比尔·盖茨(Bill Gates)称为智商160,自小课业优异,就读麻省理工学院后,获得了数学学士、计算机学士和计算机硕士学位,此后又获得了哈佛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毕业后他进入金融业,成为一名对冲基金分析师。
2004年8月,萨尔曼·可汗为帮助其表妹纳迪亚解决学习数学过程中的困难,起初他利用雅虎通的涂鸦功能来图解数学概念。然后他编写代码,出一些练习题,让纳迪亚在网上练习,以检查学习效果。在可汗的帮助下,纳迪亚的数学进步神速,她的弟弟阿尔曼和阿里也要求可汗做他们的家教辅导。随后,他们又带来了一些朋友,需要可汗帮助的孩子越来越多,根据这一实际需要,可汗开始将很多概念做成“模块”,并建立数据库,以便跟踪了解每一个孩子的学习进度。由于雅虎通无法让很多观众同时观看,于是可汗开始制作教学视频,并上传到YouTube网站上。每段录像约10分钟,包含两部分:黑板上的草图和画外音,对一些概念进行讲解。
2006年11月16日,可汗发布了第一段视频,解释最小公倍数的基本概念。很快,其他学生包括一些成年人,开始搜索和观看他的视频,并给他留言,感谢他拯救了自己的数学学业。2007年,可汗建立了一个非营利的在线“可汗学院”(www.khanacademy.org),把他的讲课视频都放在了这个网站上。
2009年,可汗干脆辞掉了对冲基金分析师的工作,全身心投入到可汗学院的建设中。2010年,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思阿尔托斯(Los Altos)学区的管理人员找到可汗,提议与可汗学院合作,在整个学区内选取两个五年级的班级和两个七年级的班级试验“翻转课堂”。其中,参加试验的山景中学(Mountain View Academy)七年级学生,在使用了可汗学院一个学年的服务后,在全州考试中进步明显,取得“先进”或者“精通”成绩的学生比例从23%跃升至41%。
2010年,硅谷创投家约翰·多尔(John Doerr)的太太在可汗的账户中存入一万美元;比尔·盖茨给可汗投入了550万美元;以后,他又从谷歌那得到200万美元的捐款;从全球最大的在线影片租赁服务商Netflix首席执行官里德·黑斯廷斯(Reed Hastings)那得到300万美元,从爱尔兰企业家肖恩·沙利文(Shawn Sullivan)那里得到500万美元。借助于这些资金,可汗把他的学院从YouTube上的一个个人频道打造成与硅谷新公司DNA合作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他们的目标是:创立一套完整的教学方法,包括视频讲座、网上练习、颁发奖励学生进步的徽章、为教师追踪学生进步提供分析工具等等,这套新式教学法可以被融入现有课堂教学中,也可以作为一所独立的虚拟学校,为任何想学习新知的人提供帮助。
到2012年,可汗学院有50余名雇员和来自全球的一大批志愿者,他们创作的课程,在美国加州25所学校中得到应用。可汗学院估计,全美几乎有2000所学校在非正式地使用可汗的课程,这实际上使可汗学院成为全美最大的混合教学实验点。可汗开发了自动化程度更高的问题软件,并对教学视频进行大规模翻译。他招募了几个助手,打算推进革命性的教育实验。可汗希望能改变人们学习的方式,不论他们念的是私立学校还是公立学校,是在俄亥俄州还是在巴西或俄罗斯、印度,抑或是在自家的厨房里。网站上写着如下承诺:“让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得到世界一流的教育。”截至2012年7月,视频教程被点击数已超过1.6亿次,全球特定用户超过500万。
2012年萨尔曼·可汗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年度100位最有影响力人物。比尔·盖茨在推荐信里写道:“就像很多伟大的革新者一样,萨尔曼·可汗原先并不打算改变世界,他只是试图帮助在美国另一头的中学生表妹辅导代数课。”
据可汗学院网站统计,截至2014年3月,可汗学院视频的教学被翻译超过了20种语言,该网站已经完成了超过920000000次数学题的交互学习,教学视频被播放超过了225000000次。Khan Academy.Help millions of students learn what they want,when they want.http://www.khanacademy.org/careers/interns.
第三节 慕课的特征与意义
一、慕课的特征
随着慕课的日渐成熟与社会影响的逐步增大,它的特征也表现得日益明显。
(一)大规模
“大规模”意味着学习者数量不做限制,与传统课程只有几十个或几百个学习者不同,一门慕课课程动辄有上万人参加。肯·马斯特斯(Ken Masters)对慕课概念的解释如下:大规模主要是指大量的学习者,也可以指大规模的课程活动范围。那么,多大规模才是“大规模”呢?现实表明:慕课的学习者远超常规,可轻易达到几千人。而在未来,随着该模式的普及及其影响力扩大,参与者还会更多,因此慕课是一种巨型课程。
(二)开放性
开放性是说慕课的学习者可能来自全球各地,信息来源、评价过程、学习者使用的学习环境都是开放的。在美国,慕课是以兴趣为导向的,凡是想学习的,都可以进来学,不分国籍,只需注册一个账号,就可参与学习。为此,人们强调,只有当课程是开放的时候,它才可以称之为“慕课”,只有这些课程是大型的或者叫大规模的,它才是典型的“慕课”。因而,“慕课”学习是一种将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授课者和学习者通过某一个共同的话题或主题自愿联系起来的方法。
(三)非结构性
从内容上看,慕课大多数的时候提供的只是碎片化的知识点,是一组可扩充的、形式多种多样的内容集合,这些内容由一些相关特定领域专家、教育家、学科教师提供,汇集成一个中央知识库,就像网站一样。这些内容集合的独特之处在于,能够被“再度组合”——所有的学习资料未必堆砌在一起,而是通过“慕课”彼此关联。
一般而言,在西方,慕课并没有一个组织者进行课程的顶层设计。起先,它只是一些热心教育的人士,或者在一些领域顶尖的专家为传播该领域的知识而提供的“志愿者”服务。当然,以后有一些大学出于授予学位或学习证书的需要,试图对慕课设立课程标准,以便为其课程与学位提供质量保障。
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当前已经走出了微视频仅仅在于提供课后辅导的角色,进而试图借助慕课,实现课堂的翻转。由于中小学的课程主要是以教学目标或课程标准为基础的,因而,在提供碎片化知识的同时,让教师与孩子共同理解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乃至一门学科的知识,也被作为重要的问题提了出来。因而,这就决定了在中西方之间慕课建设会有相当的不同。我们把中国未来的中小学慕课学习称为“基于系统设计的碎片化学习”,它在结构形态上会与西方有一定的区别。这一问题会在本书的下一章进一步讨论。
(四)自主性
自主性在不同的学者那里有着不同的理解。在关联主义的慕课推崇者看来,“自主性”意味着慕课没有明确的学习预期,学习者可以自设学习目标;其二,虽然有特定的学习主题供参考,但在什么时间、地点学习,阅读多少资料,投入多少精力,进行何种形式和程度的交互等都由学习者自己决定;其三,没有正式的课程考核。当然,需获取学分的在校学生除外,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预期对自己的学习收获进行评判。因此说,关联主义的慕课几乎完全依赖于学习者的自我调控。
然而,在大多数学者尤其是关注中小学慕课建设的学者看来,慕课的自主性主要意味着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根据教师提供的教学内容,学生可以自定学习的方式、步骤、时间,自主地讨论与研究,主动且积极地学习。与翻转课堂相联系则是保证学生自主且高质量学习的必要条件。本书始终把中小学慕课与翻转课堂放在一起讨论,也是基于这一现实的考虑。
二、慕课的时代意义
慕课的意义再过20~30年,等那时的人们回过头来看时才会发现,其意义怎么估计也不算过高。在今天看来,慕课已经表现出了下述优势:
(一)优质教育资源的全民共享
在今天没人会怀疑,相比较古代的个别教学,产生于近代资本主义的班级授课制是世界教育史上的巨大革命。1485年的《纽伦堡学校规程》(Schulordnung in NUrunberg)和1528年的《萨克森选帝侯国学校规程》(Kursachsische Schulordnung)规定,应将学生划分为三个阶段的班级,各个班级配以不同的古典教科书教授之,这即是班级授课制的雏形。一般说来,此前学校的学生是杂然地集中于一室,教师轮番传唤,施以个别指导。但自从人文主义学校,采用了根据学力把学生分成若干阶段、编成班级一起教学的制度,这就大大地提高了教育的效率,有力地推动了教育的普及。
以后又经过近150年的探索,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大教学论》,这本伟大的著作为班级授课制提供了理论依据。他在《大教学论》中说:“这种教育将不是吃力的,而是非常轻松的。课堂教学每天只有4小时,一个先生可以同时教几百个学生。而所受的辛苦则比现在教一个学生少10倍。”他倡导“节约时间和精力”、“大量生产”的教学方式——班级教学组织;提出了依据年龄分班,各学年分别设置不同学科的方案。他之所以倡导这种教学方式,除了上述理由外,还有一个理由就是,学生在集体中受教,可以相互激励,提高教学效果。他说“青年人最好还是一同在大的班级里面受到教导,因为把一个学生作为另一个学生的榜样与刺激,是可以产生更好的结果与更多的快乐的。”
班级授课制无疑是对分散的小农经济和封建隔绝状态下长期实行的混杂教学组织形式的否定。它顺应了当时社会要求把教育从少数特权阶级的手中解放出来,向国民大众开放的要求。
其实,班级授课制是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的,但是,它能得以发展还是时代给它提供了包括技术在内的各种支持。在我国,书院这个名称始于唐代。随着纸张的大量使用和雕版印刷术的发展,书籍越来越多,为此,人们必须建造较大的院子来安置藏书,以方便读书人,于是就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书院”。雕版印刷术的推广和后来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才使读书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才有可能把教育从少数特权阶级的手中解放出来。
班级授课制使“一个先生可以同时教几百个学生”成为可能。今天借助数字化技术的支持,特别是慕课的诞生,让一个先生同时或不同时教数以万计、数以百万计,乃至数以千万计的学生成为可能。慕课一个最不寻常之处就在于:它以“将世界上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传播到地球最偏远的角落”为理想,它试图让全球所有的学生都能获得全球顶尖明星教师的免费课程。为此,有人甚至夸张地说,慕课使得全球一门学科只需要一个教师。
由于上述原因,本书著者把小农经济时代的混杂教学转向工业化时代的班级授课称为教育制度的第一次革命,把工业化时代的班级授课向数字化时代慕课的转变称为教育制度的第二场革命。“审视今日,慕课带来的是超时空的变革。不仅在全球各个角落我们都能学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而且还是移动的,可以走到哪学到哪,甚至可以反复学,十年二十年后再学。这就是一个巨大的变革,是‘继班级授课制以后最大的一次革命’,它使教育超越了时空的界限,使得优质教育资源全球共享、全民共享。”
(二)助推教育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