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的性。教育是一合目的与合规律的社会活动。为此,当我们选择一知识点制作微视频时,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通过这段微视频,我们究竟想给学生什么,包括什么知识、什么技能、什么能力以及怎样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这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当然也是微视频选择的首要问题。国家课程标准对此已经做出了原则性的规定,微视频的主要任务就是将这一原则性的规定在视频中具体落实。为此,微视频要做到教学目标明确,主题突出。一个微视频解决一个知识点的学习问题,围绕主题,重点突出。
2.科学性。科学性要求视频无知识性错误,这是微视频录制的底线性要求。知识性错误包括不准确的概念解析、不当的举例、不规范的书写等等,这些都是需要严格避免的。
与课堂教学不同,观看在线开放微视频的可能是数以百万计的学生,一个知识性的错误,会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
3.可学性。可学性是最容易被教师遗忘的。正如多尔所言,没有人会尝试去教学生学不会的知识,因此,他们根本就没把它当作一个问题。而事实上,很多教学的问题就出现在可学性上。
布鲁纳(Bruner.J.S.)在1960年出版的名著《教育过程》(The Process of Education)中说:“任何学科都可以用理智上忠实的形式教给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儿童。”遗憾的是,很多教师都忽略了布鲁纳这句名言中重要的条件性的表述:“理智上忠实的形式”,而仅仅记住了“任何学科都可以教给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儿童”。
首先,教学的可学性表现为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可学。
一段需要学生一天时间掌握的内容,你让学生在一个短时间内掌握,这就是在时间上不可学。同样一个小时的内容,你要学生在10分钟内完成,这也是不可学的。
第二,在适当起点上的可学。教学的“循序渐进”的特点决定,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准备,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是极其困难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起点,微视频碎片化的特点为学生差异化的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但是,如果教师不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差异极大的学生群体作出强制性统一化的学习要求,很可能造成对一部分学生可学,而对另一部分学生不可学的结果。
第三,用实例来说明概念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恰当的实例对学生理解概念有重要作用。在微视频制作过程中,如果教师举例不当,或者举例不足,出现根据教师提供的素材,学生无法正确地理解概念的现象,这就是由教学方法不当造成的学生不可学。这些都是教师在“可学”意义上要注意的问题。
4.悦读性。悦读性就是要让学生喜欢看、喜欢读。数字技术借助于音频、视频等多种手段的结合,为悦读性提供了极好的手段。为此,视频制作要充分考虑视觉效果,做到界面简洁、友好,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相符合。制作者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恰当运用相关技术,把内容与形式完美地结合起来。
5.怡听性。怡听性是指视频内容的讲解要清楚、生动、有条理。教师的讲解是视频学习中非常重要的要素,因而,教师的讲解要做到讲解科学、条理清晰,同时又要亲切、生动,是学生身边贴心的指导者和学习帮助者。
同时,在视频讲解的过程中,节奏的把握与控制,也是怡听性的重要方面。教师要多考虑学生的可接受程度,适当控制教学节奏。切忌语速过快,内容呈现过快,学生跟不上节奏,学起来吃力。
6.基础性。微视频学习只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并非是教学过程的全部。为此,制作者要抓住“知识点”这一最基础的部分,而不要试图解决学生学习的全部问题。
与此相关的是,教师也要把重点放在与主题紧密相关的知识点上,而不要随意扩展与加深知识点。
7.整体性。微视频整体录制效果必须好。这是对视频学习的整体判断,方方面面要有利于学生学习。在录制技术方面,一个优秀的微视频要无杂音或其他干扰。录制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避免外界因素的干扰,包括声音的干扰、图像的干扰等。这些技术细节有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为提高微视频的整体效果,有时请一些专业人员对录制好的视频做一些后期加工也是可取的方法。
当然,教育技术的运用是为了服务于学生的学习,不是为技术而技术,所选择的录制方式、图片背景、文字的呈现方式等等都要服务于学生的学习。不需要动画时,如果出现了动画则会分散学生注意力;背景过于华丽同样如此。此外,一部优秀的微视频还要避免地方口音过重。一些优秀的教师完全可以与其他教师合作创作教学视频,实现优势互补,确保视频质量。
第三节 微视频制作的技术与方法
一、微视频制作的原则
制作良好的微视频是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那么如何才能制作高质量的微视频呢?实践表明,教学微视频的制作需要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小步子原则。小步子原则与下述的即时反馈原则等都是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程序教学思想的重要体现,尽管这些思想受到过一些学习理论专家比如奥苏贝尔的质疑,但从慕课在中外的实践来看,这些原则还是非常适合微视频+翻转课堂实践的。
小步子原则要求将教学内容分解成一步一步的,且两个步子之间的知识跨度要小。由此,学习者的学习就容易获得成功,并建立起自信。因而,教师在制作微视频时,要尽可能细化各知识点,一个微视频解决一个知识点的教学,短小精悍,讲解清楚。让学生做到循序渐进地掌握每个知识点。
2.即时反馈原则。研究表明,在学了一个知识点后,立即给予反馈和矫正,要比隔段时间再给予反馈和矫正效果好得多。同时,让学生即时知道自己的答案正确,这是树立信心、保持行为的有效措施。因而,制作微视频时,让学生在学习微视频的过程中或一个微视频学完之后,立刻完成和该知识点相关的进阶作业,监测和矫正学生学习,对于保障学习效果有重要价值。
3.积极反应原则。一个视频学习过程,尽量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学习的状态。比如让学生在看视频的过程中完成作业、提出问题、作出笔记,设计通关式的作业或“满十进一”的程序,都是让学生处于积极学习状态的重要举措。
4.自定步调原则。微视频的制作要便于学生自定学习步调。让学得好的学生,有机会去学习后面的内容,或者在相关知识基础上深化或拓展的内容。学得弱的同学,则可回看、暂停,甚或另找以其他方式展现同一知识点的视频。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学生能真正地掌握基础知识。当然,这就要求组织者能给学生提供多样的学习材料,让其使用不同的学习资源,以适合学生特点的方式,使其学习效果最大化。这就要求组织者能够以不同的方式来设计视频。对同一内容,同一知识点,有时需要提供多样化的视频,充分照顾到学生的差异,让每个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节奏与方式来学习。
5.指导而非教导的原则。如可汗所言,学生学习微视频的过程,最好能够让他感觉老师在指导和帮助他一个人学习。在这样的场景下,教师需设想一对一辅导的教学节奏和方式,而非白天在课堂里面对全班同学讲解的语速和语调。因而,教师在微视频中讲解学习内容时,其身份是“学生身边的指导者”,而非“讲台上的圣人”。教师语言的幽默亲和也是视频制作成功的重要因素。
6.留有余地的原则。留有余地,首先是指要给学生进一步的思维留有余地,不要把学生的思维空间塞满。微视频只是学生学习的一个环节。有些教师通常在视频中讲完知识,再讲运用,以及思维发展的其他要求。其实,这就把学生独立自主思维的空间占满,并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这是需要加以避免的;其次,留有余地是指给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留有余地;最后,留有余地还指给自己在课堂翻转中留有余地。
7.关注整体的原则。这就是说,微视频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还必须关注它可能给学生身心发展带来的其他效果。教师在微视频设计过程中关注的是某一知识点的传输,然而,学生接受到的远不止这一知识点。比如,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讲到圆柱体的时候,有些教师展示的是某某可乐的罐体,在谈到椭圆时举例的是某某奢侈品的商标,且不说,这有植入广告之嫌,就拿让学生饮用那些垃圾饮料,我们提倡吗?让学生去追求所谓的国际名牌奢侈品,是我们的本意吗?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从教育整体效果上去研究与考虑。
8.持续改进的原则。微视频不同于纸质教材,教材出版要有相当的周期,而微视频随时可以修改。这正是微视频的魅力所在。任何认为现存的微视频有不足之处的人都有修改的权力,都可以凭借自己的学识与智慧,修改在网上呈现的视频,以提高微视频的质量。当然,同行教师也可以通过提出修改意见,甚至创作新的替代作品来提升现有微视频的质量。
任何教师都有权创作微视频,以及选用这一或那一微视频的权力。当然,学生是微视频质量的最后与最有权威的评价者。
二、学校层面微视频制作的思路
配备系统而又结构化的微视频资源库,是学校实施翻转课堂的前提和基础,因而,组织教师系统制作适合学校教学需要的教学微视频,是当前学校利用信息化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从学校层面来看,组织教师制作微视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面向全体,普及理念,广泛动员。学校一线教师,长期处于教学和管理的重压下,忙碌于日常的教学和管理事务,再加上家庭生活的繁琐和压力,不可否认,有时对教育领域新生事物缺乏一定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如果想要利用现代数字技术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就需要让教师们意识到数字技术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必然会对教育教学的改革起到促进作用,并影响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更要让教师们意识到,在这种社会发展趋势下,学校以及教师本人抓住机遇、乘势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让教师们知道学校即将进行的慕课学习和翻转课堂的大体思路和想法,取得教师对该项改革的理解和认同。
2.充分尊重,鼓励支持,以点带面。在全校范围内理念普及和广泛动员的基础上,充分尊重教师的选择意愿,对于还没有准备参与改革的教师,暂不强求。对于有意参加此项改革的教师,给予重点支持和相应鼓励。结合教师个人和教研组或者备课组的主动申报,学校制定出某个学科或某个学科的某一学段进行翻转课堂改革尝试的初步方案。给这些参与改革的老师进行相应的培训,让教师走出去开阔视野,并对于改革初期多付出的教师给以相应的奖励或政策倾斜等。
3.专业引领,技术跟进,组建团队。对于学校微视频的制作,有多种方式,比如可以采取让有兴趣同时又有一定信息技术素养的学科教师个人摸索,再交流分享,带动其他教师;也可以采取让学科教师提出思路和方案,让专门的信息技术人员提供技术跟进和支持的形式。第一种方案,如果教师摸索出了或者学会了微视频制作的方法,以后老师会在这条路上前进得很快,因为教师既有学科素养的基础,又有信息素养的支撑。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案。
第二种方案,应该说是一种比较现实的方案,因为对于多数的学校教师而言,有学科素养的基础,而在信息技术领域则很少有摸索或实践。因而,让学科教师和信息技术人员一起工作,让学科教师发挥自己的学科优势,让信息技术人员发挥其技术优势,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制作微视频,是一种比较可行而又现实的方案。当然这需要双方长期的紧密团结、精诚合作,才会有好的成果。
三、微视频制作的步骤和方法
一个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习质量的微视频是需要认真研制的。这里,我们用“研制”这一词是想说明:微视频的制作远非是把教材的内容从书本搬到屏幕那么简单,而是一个教学手段与方法再创造的过程。从目前已有的制作实践来看,一件品质精良的微视频制作大体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
在准备阶段,教师要精心制作一份微视频的脚本。教师微视频脚本设计的过程,也就是教师知识点的教学设计的过程。在这份脚本中,教师首先要明确该微视频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也就是要设想好学生学习了该微视频后掌握哪些知识与技能。由于微视频容量小,所以,其教学目标通常比较单一。这一目标是教师设计微视频的指南,也是其后衡量学生是否完成该微视频学习的依据。一般地,这一教学目标的表述并不需要出现在微视频中。在微视频中直接表述教学目标有可能降低微视频本身的亲和力。当然,教育目标的表述要具有科学性,在行为主义看来,教育目标的表述要用学生外显的行为来呈现,要符合以下的几个要求:
第一,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能是教师或教育工作者。为此,人们应该用“学生能……”“学生会……”等语句来表达目标,而不是“通过……,使学生……”这样的表达句式。不能用教师意图来代替学生的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