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吗:进化心理学视角下的人性论
8740200000014

第14章 人的机体上存在着情感需要(2)

昆虫的飞行能力比人类的飞机强得多。以苍蝇为例。一旦起飞,可在0.15秒内加速至每小时10公里的速度。苍蝇飞行时的转向角速度可达每秒6个旋转,即2160度。苍蝇还能垂直上下飞行,甚至倒退飞行,即使因撞到障碍物而突然失速,也可以在几毫秒内恢复飞行。还有,苍蝇不管在什么地方,都能轻巧地达成零速度着地。(2010年6月25日《新民晚报》)

动物的脸(包括眼睛、耳朵、鼻子等)体现进化需求。对猎食者与被猎食者来说,哪怕缩短0.1秒反应时间也是极其宝贵的。猎食者可以抢先捕到猎物,而被猎食者可以提前逃跑。身体前面有一张合适的脸有利于更快地接受信息。正因为如此,在进化过程中,肉食动物为了正确确定猎物的距离,其眼睛需要并排长在脸的前方,肉草动物的眼睛通常长在脸的两侧,两眼的距离宽,以便于观察更广阔的区域。耳朵竖起且大,并可转动,以便收集各方面传来的声音(主要是来自肉食动物的危险)。(2010年6月4日《新民晚报》)

欧洲宽耳蝠能够“变频”。飞蛾是蝙蝠的食物。蝙蝠使用超声波定位捕食飞蛾。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研究人员发现,在蝙蝠与飞蛾间的长期互动进化中,一些飞蛾能感知到蝙蝠发出的超声波,从而躲避蝙蝠的捕食,在这种情况下,欧洲出现一种宽耳蝙蝠,它在捕食飞蛾时能大幅降低所发出的超声波振幅,与其他蝙蝠发出的超声波振幅相比,其“安静”程度可提高上百倍。研究人员在飞蛾耳中装入微小的探测器,结果证实,其他种类的蝙蝠离飞蛾约30米时就会被飞蛾发觉,而具有“隐形”本领的欧洲宽耳蝠逼近到3.5米时还没有被飞蛾察觉。(2010年10月《新民晚报》)

2003年有报刊报道:美国科学家发现,当一种植物经常遭受敌害侵袭、生存受到威胁的时候,这种植物就会在进化过程中生成一种抵御敌害的能力,以适应环境的变化。昆虫学家杰克·库斯发现:一株柳树的部分枝叶被咬后,剩下的树叶会起化学变化,增加了难以消化的物质,甚至周围的柳树也会从这种化学物质的空间扩散中获得信息引起同样的反应,使害虫望而生畏,从而保护自己。

事实证明,自然选择“可以作用到每一内部器官、每一体质的细微差异及整个生命机制”。

器官会愈益专业化和功能分化,从而使生物不断完善。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对动物眼睛的形成作了专门的分析,认为“极其复杂而完备的眼睛”也是通过自然选择而形成的。美国现代进化生物学家杰里·科因说:“自然界中至少有一件事情是确定无疑的:为了生存,每一种动植物似乎都经过了精致的,甚至近乎完美的设计。”

至此,我们应坚信,一些高等动物具有的情感一定是进化的产物,或者说自然选择一定能在一些高等动物的机体上进化出情感。

2.情感的产生

天文学和地球物理学的证据表明,地球是在大约46亿年前产生的。原始地球只是由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构成的,因为太热,而且有太强的辐射,不适合生命生存。据天文学家估计,在大约38亿年前,地球上才由非生命物质逐步演化发展,产生了原始的有生命的物质,即生物。就动物而言,起初仅有单细胞动物及低等无脊椎动物。5亿年前有了脊椎动物,2亿多年前有了哺乳类动物,4千万年前灵长类动物兴起,250万年前出现了人类。

从生物机体的结构和物质组成来说,若干亿年来,整个生物界由原核到真核、简单到复杂、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是机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高级的过程。

实际上,这是生物的生存能力不断增强的过程。在机体的功能上,起初,生存能力的发展表现为局部的、工具性的、功能的发展,如,树的根深叶茂、草种的落地生根、玫瑰的棘、长颈鹿的颈、牛的角、鸡的胃,又如,动物的保护色和拟态,等等。后来,动物的生存能力向具有决定全局的及动力性的功能方面发展,它表现为神经系统发展。最初是简单的神经细胞,以后彼此联系起来,形成各种不同的神经系统。随着演化阶梯上升,神经系统逐步向前端集中,形成了头部;随着神经系统进一步发展,形成了脑。脊椎动物从最初的两栖类一直发展到人,脑的相对大小增加了100倍。

脑的进一步发展使脑中产生了情感的生理机制,即产生了情感。这种天生的情感,我称之为“原始情感”。之所以没有称“基本情感”,是因为“基本情感”已被混入诸如“爱国情”等派生的情感。

[人性百题]

动物有情感吗?

越来越多的动物学家证实,人类之外的许多动物,尤其是那些有复杂头脑的群属的动物有着丰富的情感。20世纪60年代后期,国外越来越多的生物学家来到野外,对动物的行为进行长期的研究。他们中许许多多的人抛弃“情感为人类独有”的传统观点,坚定地认为,动物有情感。2008年10月,中国的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动物的情感世界》一书,作者是美国动物学家马克·贝科夫。他在本书的“中译本序”和“前言”中说:“我们认为动物有情感,而最终科学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正如我们所知所感的。”“情感是祖先赋予我们的礼物。动物和我们一样都有情感。我们决不能忘记这一点。”他的研究搭档、著名动物学家珍·古道尔(英国女勋爵)在本书的“序”中说:“动物,尤其是那些群属的、有复杂头脑的动物,有着丰富的情感世界。”马克·贝科夫还说:“动物情感研究是一个生机勃勃而且飞速发展的领域。无论是科学家还是普通人都对它表现出浓厚的兴趣。2005年3月,来自50个国家的600多人聚于伦敦,参加了由世界农场动物慈善联合协会发起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会议,旨在更多地了解动物的情感、动物的意识及动物的情感生活。”

从脑的发达程度来讲,许多动物的脑与人脑是相近的,因而好奇、爱美、尊重、好胜、安全、反抗、情爱、母爱、同情等心理能力,在有些高等动物那里也应该有一定程度的存在,只是由于动物无法表白而被高傲的人类贬低、鄙视罢了。

国外一些动物学家,在类人猿等一些高等动物中也观察到了类似人类的爱情、母爱、仇恨、同情、好胜等高级情感的存在。据英国《每日邮报》2010年3月10日报道,在美国阿拉斯加州南部海岸地区,有只水獭妈妈要让水獭宝宝和她一起游过河,可困倦的宝宝不愿意。于是,水獭妈妈就采用仰泳的姿势,把宝宝放在肚子上,将宝宝驮过了河。这一情景被摄影师史蒂文·卡兹洛斯基拍下,并将照片传到网上。照片上,水獭宝宝身上的毛都没沾着水,眼睛紧闭,睡得真香;水獭妈妈翘着头,身体周围水流的波纹清晰可见,实在感人。

既然动物有情感,人就更应有情感。动物情感是自然选择的产物,植根于机体,人的情感是在动物情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然也植根于自身的机体。

关于情感的存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杨朱、孟子、荀子等人就已看到人“固有”的道德心理方面的欲望。杨朱认为,耳欲五声,目欲五色;孟子认为,人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荀子明确指出,人有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欲望,他说,“凡人有所一同:饥而欲,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荣辱》)“若夫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性情者也”。(《性恶》)

现在看来,他们所说的道德欲望实际上就是人的大脑里存在的情感需要,目好色、耳好声就是人的美的需要;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就是人的同情需要、尊重需要、正义需要。应该说,在两千多年前科学还很不发达的年代,这些古人的这些认识是非常了不起的;同时又使我们坚信一点,两千多年前的古人之所以能看到人天生有许多情感,是因为人的机体上确确实实存在着情感需要。存在决定意识,这些情感在人的身上已存在若干万年,被认识是必然的。

三、情感是生存能力

1.机体上的一切都是有用的

[人性百题]

生物机体上存在的东西一般都是有用的吗?

我们应当认定这样一个事实:生物机体上存在的东西一般都是有用的,都是一种生存能力,一切无用的东西必然会被淘汰。达尔文说,在世界范围内,自然选择每时每刻都在对变异进行检查,去掉差的,保存、积累好的。而所谓“有用”、“无用”、“好的”、“差的”,都是对是否有利于生存和繁衍而言的。对此,可以用达尔文的观点和生物界的大量事实予以证明。

生物机体上的各种特征都服从一种目的,都是有用的。达尔文自然选择理论“告诉我们,这些有机体结构的组成部分都拥有明显的目的性特征——也就是说,它们都是被‘设计’来解决特定的生存和繁殖问题的”。

比如,豪猪的刺使它免受捕食者的伤害,海龟的壳为它壳下的软组织提供保护,许多鸟类的鸟喙则被用来凿开坚果,动物尾巴的作用是驱赶叮咬吸血的小动物(如牛猛子和蝙蝠)。一些植物有毒素,许多植物未成熟的果子是苦的或酸的,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能力,“有助于减少植物被吃掉的可能性”。成熟植物的果实鲜艳色彩,为的是吸引动物来吃,从而传播种子,动物知道色彩鲜艳的果实有着丰富的营养。

达尔文说,生物机体上“所产生的构造上的每一细节,都是为了生物本身的利益”。“和身体构造的情形一样,每一物种的本能对该物种本身是有利的。”

“自然选择只能通过给各种生物谋取自身利益的方式而发生作用,因此我们看到,即便我们认为不重要的性状和构造,自然选择的结果,对生物来说也有很大作用。当我们看到食叶的昆虫呈绿色,食树皮的昆虫呈灰斑色;在冬季,高山上的松鸡呈白色,而红松鸡的颜色呈石南花色时,我们一定相信,这些颜色是为了保护这些鸟和昆虫,使其免遭危害。”

“植物学家认为果实的茸毛和果实的颜色是极不重要的,但优秀的园艺学家唐宁(Downing)说,在美国无毛的果实比有毛的果实容易受象鼻虫(Curculio)的危害,紫色的李子比黄色李子容易染上某种疾病,黄色果肉的桃子比其他颜色果肉的桃子更易受一种疾病的侵害。”

“蒲公英美丽的带茸毛的种子和水生甲虫扁平的带缨毛的足,初看起来只与空气和水有关系,但实际上带茸毛种子的好处,是在陆地已长满其他植物的情况下,可以更广远地传播开去,落到植物稀少的土地上繁衍,水生甲虫足的构造非常适合潜水,使它能和其他水生昆虫竞争,使它能猎取生物并逃避其他动物的捕食。”

“响尾蛇用它的响器,眼镜蛇膨胀颈部,蝮蛇在发出很响而粗糙的嘶声时把身体胀大,都是为了恐吓那些甚至对于最毒的蛇也会发起攻击的鸟和兽。蛇的这些行为和母鸡看到狗在逼近她的小鸡时便把羽毛竖起、两翼张开的原理是一样的。”

“成熟的草莓或樱桃,既悦目又适口,卫矛的华丽颜色的果实和枸骨叶冬青树的猩红色浆果都很美丽,这是任何人都不可否认的,但是这种美,只供招引鸟兽吞食其果实,以便使成熟的种子得以散布。”

谈到尾巴扁平、身体后部宽阔及两胁皮膜开张、会飞等构造不同的松鼠,达尔文说:“我们不能怀疑,每一种构造对于每一种松鼠在其栖息的地区都有用处,它可以使松鼠逃避食肉鸟或食肉兽,可以使它们较快地采集食物,或者,如我们有理由可以相信的,可以使它们减少偶然跌落的危险。”

植物种子里贮藏着丰富的养料,达尔文说,“主要用途是为了有利于幼苗的生长,以便和四周繁茂生长的其他植物相斗争”。

达尔文断言,“每一生物的构造,现在或过去,对它的所有者总有某种直接或间接的用途”。

生物机体上的构造,不仅用于个体的存活,而且用于物种的繁衍。雄孔雀长长的尾羽,看起来毫无意义。而达尔文说:“比如说天堂鸟和孔雀,它们的雄鸟在雌鸟面前竖起、展开,并振动绚丽的羽毛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很难想象这样一个过程会没有任何的目的性。”

看一看我们人类的机体吧。

人类体毛退化,身体裸露,浑身光洁,这作用何在?“从进化上说,人类这身裸露的皮肤必然有它的特殊价值,不然在自然选择面前是难以通过的。……有人认为,人类祖先脱毛与摆脱能传染疾病的寄生虫,如跳蚤、虱子等等有关,当时的许多其他动物确实都死于寄生虫。也有的认为脱毛是有利于降低热量、适应地面狩猎或长途迁移的需要。”人的“皮下脂肪,显然利于御寒。”“人类的脂肪层终年都有,厚度超过任何其他陆生动物。”

汗腺是一种适应器,它有助于调节体温;味觉——指导我们成功地摄入有营养的物质。

呕吐和反胃是一种保护性的反应,它们被设计来防止我们摄入有害的食物,并且吐出那些越过了味觉和嗅觉防御所能承受的东西。这种反应使人们远离脏的东西,从而避免疾病。

[人性百题]

孕妇的妊娠反应的作用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