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他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是先天给定的、有遗传基础的。马斯洛说:“我们的主要假说是:人的欲望或基本需要至少在某种可以察觉的程度是先天给定了的。”
第四,人不仅有基本的生理需要,而且有高级需要,即“心理需要”、“情感需要”。他说:“现已充分证实,作为内在结构的要求,人不仅有生理需要,而且也确实具有心理需要。……它们可称之为基本的需要,生物性的需要,可以把它们比做像对盐、钙、维生素D的需要一样的需要。”马斯洛竭力反对把高级需要看成是“派生需要”,是生理需要的“副产品”。他说:“据笔者所知,没有一个实践曾成功地证明这种理论对于爱、安全、归属、尊重、理解等的需要的解释是事实。”
第五,他把人类千差万别的需要归结为五种基本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在基本需要中,马斯洛还把安全需要、归属需要、爱的需要和自尊需要归纳为“基本的情感需要”。除此,马斯洛还提及了人的认识的需要(好奇)和审美的需要。马斯洛认为,需要是有层次的。“按优势或力量的强弱排成等级。”
最基本的是生理需要,此后依次是安全需要、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就是著名的马斯洛“需要层次论”。
马斯洛的需要论有创造性,为人的需要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但是,应该看到,马斯洛所说的基本需要,尽管是“先天给定的”、“有遗传基础的”、“生物性的”,但仅是“类似本能的”需要。他以为是“终极的”了,也多次谈到“机体需要”,可这并不是真正最终的机体需要。真正终极的需要,应该是身体本身的需要。
2.中国对人的需要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马斯洛“需要论”传入中国,从此中国开始了对人的需要的研究。然而,这种研究基本上是在中国传统思想的框架内进行的,在很多方面是与马斯洛相背离的。关于人的需要的内涵,理论界有过很多的论述,可很难从中获得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翻开许多著作、辞典、报刊,有关人的需要的解释,大多缺乏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缺乏深入的思考,且抄袭之风严重。人的需要问题已被弄得混乱不堪。
他们认为,人的需要来源于社会存在,是非自然性的。“人的需要的产生、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联系和社会条件。”他们承认需要的产生是有客观依据的,但这个客观依据不是人的机体,而是社会的客观现实,需要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失去亲人的孩子会产生爱的需要,社会秩序不好会产生安全的需要”,“没有公路的地方,不会有购买自行车的需要”。有什么样的客观现实就有什么样的需要,人的需要都是即时产生的,是多变的,各人所处的情况不同会有不同的需要,而没有什么统一的、根本的需要可言。
他们也承认,人是自然的产物,不会没有自然性的需要,但“它在人的全部需要的总体中比重很小”。也就是说人绝大部分的需要来源于社会存在,很小一部分来源于人的自然,而就是这很小的一部分的自然性的需要,“也逐步失却了自然的性质”。人类的漫长的实践已深刻地改变了人自身,即便是人体机能性的需要也受到社会的冶炼,熔进了新的内容,自然性的需要以被扬弃的形式包含在社会性需要中,从而具有了新质。
在他们那里,人原本似乎什么需要也没有,只是由于客观现实的促使、刺激和诱发,人才有了需要。人除了丰富多彩的心理、意识、美德、理想、智慧之外,一切皆无。人体仅存一个躯壳,一切自然的、生理的东西已被社会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扬弃了,人虽有血肉之躯,但没有自然的七情六欲。因此,他们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的需要的本质特征,不是自然属性,而是社会性”。
总之,在他们那里,人的需要是主观的而不是客观的,是社会性的而不是自然性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是千差万别的而不是彼此相同的。正因为如此,他们所说的人的需要,只是那些混乱的或无中生有的需要。有一本1989年版的《大学生心理学》,把当代大学生的基本需要归纳为以下18种:维持生存的需要、物质享受的需要、性的需要、秩序的需要、躲避伤害的需要、躲避耻辱的需要、友情的需要、求援的需要、成就的需要、归属的需要、自尊自立的需要、权力的需要、求知的需要、求美的需要、发展体力的需要、助人的需要、建树的需要、奉献的需要。
3.人的需要应该是人的根本性的需要
分析任何事物都应该从根本上看问题,研究人的需要应该着眼于人的根本需要。正如马斯洛所说,“动机的研究在某种程度上必须是人类的终极目的、欲望或需要的研究”。
从现象上看,人的需要确实是多种多样的,我们立马能说上几十种。然而这些需要是彼此独立、没有联系的吗?不是。它们都是有联系的。这些需要往往都从属于另一些比较基本的需要,而这些比较基本的需要又从属于几个更基本的需要。如大学生“求知的需要”,大学生为什么要求知?这从属于大学生对前途的追求。知识是手段,有知识才更有前途,而有前途本质上就是有名利、有地位,有名利、有地位就有幸福。再如“躲避伤害的需要”,很明显这是从属的需要。“躲避”本身就意味着背后存在着需要,即自我生存和健康的需要,正因为如此,受到伤害就会痛苦和死亡,人们才需要躲避伤害。
从广义来说,人的需要无尽无穷,多种多样。问题在于,这些需要必然都归属于人的根本需要。要弄清这一问题,我们不妨作这样的分析:那些众多的需要是不是都从属于另一些需要,而这些需要是不是又从属于一些更基本的需要;从另一个角度说,人的机体需要既然是最基本需要,是不是必然会派生出种种需要,这种种需要是不是必然又会派生出种种更为具体的需要。事实上,在我们作了分析之后,必然都得出肯定的结论,而且还发现这两者是多么地吻合:人世间那些无穷无尽的需要,正是人的机体需要所派生的那些众多的需要。因此,我们说,人的任何一个需要最终都必然根源于人的基本需要的一种或几种。
马斯洛说:“如果我们仔细审察日常生活中的普通欲望,就会发现至少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即它们通常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而非目的本身。我们需要钱,目的是买一辆汽车,接下去,因为邻居有汽车而我们又不愿意感到低人一等,所以我们也需要一辆,这样我们就可以维护自尊心并且得到别人的爱和尊重。当分析一个有意识的欲望时,我们往往发现可以究其根源,即追溯该人的其他更基本的目的。”
他还说:“我们要抓住原始、固有的、在一定程度上由遗传决定的需要、冲动、渴望的研究。”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吃、穿、住、娱乐、读书、结婚、购物等等都是目的,但如果对它们都问一个“人为什么要(吃)”,我们就会发现它们又归属于另一个目的,又是这个目的的手段。如果如此这般地问下去,最终它们就一定归结于人的根本需要。
所以,从概念上讲,人的需要只能是人的根本的需要,而不是派生的需要。对根本性的需要而言,它不属于另一个需要,对它无法再问为什么。
4.人的根本需要就是人的机体需要
人的机体上确实存在着需要吗?是的。
所谓人的需要,从根本上看是人什么地方的需要呢?地方只能有两处,一个是在头脑的意识里,另一个是在机体上。那么,人的需要归根到底是人脑子里想的需要呢,还是人机体上的需要呢?在有些人看来,人的需要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人原本没有需要,只是在客观条件下才在认识上产生了需要。我以为,人的需要应该是人机体上存在的、与生俱来的需要,机体上的需要才是人的根本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