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不论心理咨询的培训遇到怎样的困难,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最终将整合为一个规范的体系。
诗出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心理咨询面谈的正式培训是有时间限制的。但学员需要的培训却不可能那么快结束。我接到的最多的需求是关于案例督导的需要。拿到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的学员,有一部分在专业机构中开始接个案或带团体。在面接个案之前,他们心里惴惴不安,没有信心,没有胆量。在面接的过程中,他们有许多疑惑和不解,面接结束之后,他们迫切需要找人分享,需要找人指导。
缺位的心理咨询师督导培训
我国目前没有专业的制度给这批人提供帮助和指导。在毕淑敏的小说《女心理咨询师》中主人公贺顿就面临这样的难题。她的做法是:一是开案例“研讨”会,让身边不懂心理学的人给建议;二是去找主播搭档寻求答案;三是托关系找权威进行私人接触。这些做法都是不得已的做法:第一种和第二种做法其实起不到作用,因为那些不是专业人士,他们可以给出常识性的解读,甚至有智慧的解读,但不是心理学的解读;第三种做法的危险在于对这种私人接触没有监控,有可能成为权威人物的试验品和受害者。
大批从各种专业机构培训出的、拿到证书的学员呼唤督导制度的诞生,大批新从业者在渴望督导制度的诞生。让这些拿到证书的新手在心理咨询的汪洋大海中流浪,任其漂流,是不负责任的,也是危险的,对来访者和心理咨询师来说都如此。
常见的新手遇到的问题有:所接个案难度超出其力所能及的范围,不仅不能解决来访者的问题,反而把自己过多地卷入到来访者的生活中,在咨询室之外仍为来访者担忧,仍为自己找不出咨询方向所焦虑;来访者的问题触及自己的伤痛之处,因自己的问题尚未解决,因而无法解决来访者的问题;对自己的能力不自信,因而过分要求来访者发生变化,以此证明自己的能力;心理学专业技巧掌握不足,用家常聊天或说教代替心理咨询。
而对来访者来说,不管是谁坐在心理咨询师的位置上,对自己都具有意义,因而会非常看重来自咨询师的反馈。如果他们是带着内疚心理来到咨询室,而咨询师不是共感,而是评价他们的行为不当,甚至用指责的口吻批评其行为,他们会带着更加内疚的心理离开咨询室;如果他们带着自己的决定来到咨询室,而咨询师用自己的价值观和意志来引导他们,他们会做出另外一个决定,并带着内心的困惑和冲突离开咨询室。下面是两个小例子。
强化依恋还是割断依恋?
我曾观摩过一个这样的个案:
来访者:我现在学不进去。但我应该学习更好,否则对不起父母,尤其对不起父亲。
咨询师:为什么?
来访者:因为……父亲去世时我不在他身边。
咨询师:父亲去世这么大一件事情,你为什么不在他身边呢?(“这么大一件事情”和“为什么不在”有指责来访者之意,加重来访者的内疚感。)
来访者:因为妈妈没有告诉我……我当时在考研……为了不耽误我考研,妈妈没有告诉我。(痛苦而断续,因为又一次触及伤心事。)
咨询师:可以理解。考上研究生也是父亲的心愿是吗?(没有共感。)
来访者:是的。
咨询师:那父亲的心愿实现了,尽管他离开了,但他的感觉是开心还是不开心?(封闭式问题不利于来访者揭示内心感受。)
来访者:是开心。
咨询师:父亲开心,你还放不开你的心结。就你目前的学习而言,你觉得父亲最希望你做的是什么?
来访者:是努力学习,读完学业,而不是我现在有时想到的退学。
咨询师:学习好是对父亲的回报,对吗?(又是一个封闭问题。)
来访者:对。
咨询师:只有学习好了才能完成父亲的心愿,想到这一点难道不能让你拥有动力吗?(使用面质本来无可厚非,但这里有些咄咄逼人。)
来访者:我想学好,但我没法学进去。
咨询师:你可以想想父亲对你有多好,学不好会让他有什么感受?
来访者:(一声不吭,保持沉默。)
在这一小段对话中,咨询师想通过来访者与父亲建立更深刻的正性联结来鼓励其学习。可能在父亲去世当时,这些常识性的说教对来访者会有一定作用,但显然目前来访者已无法用这些认知来解决自己的问题。我们看到来访者已对这些说教产生心理阻抗。可能这位咨询师还不知道为什么来访者会产生阻抗。咨询师跟来访者所说的,可能是来访者母亲已在家唠叨过千遍万遍的内容,为什么还要花钱请咨询师再念叨?况且来访者早就知道这些道理。如果懂得心理学依恋原理,会了解这里需要的不是建立依恋,而是割断依恋,让来访者正视亲人去世这个事实,学会适应依恋关系不复存在的新环境。作为一个新手,是往相反方向去做的。咨询师把来访者与父亲捆绑得越紧密,来访者越无法正视丧亲之痛,越无法原谅自己当时和现在的所有行为。在情绪的处理上,咨询师要给来访者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其表达其哀伤、内疚、自责等情绪,在这些情绪被吐露、敞开后,来访者才可能吸纳积极情绪。而在目前咨询中,咨询师强化了来访者对父亲的依恋和内疚感,加重了来访者的焦虑。
“我是否应该上门为其做心理咨询?”
我会不时接到以前学员的电话,问及他们在咨询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如一个学员问:“有一位家长请我上门为其儿子做心理咨询,我应该去吗?”问及具体情况,说:“她儿子18岁,一年多前被医院诊断为强迫症,一直在服药治疗。但孩子对去医院、心理咨询机构强烈抗拒,这一年多孩子去医院只有两三次,其他时间都是母亲代替其去医院开药。”再问具体一点,“因生理发育上曾出过问题,孩子一直有心病,初三就曾辍学在家,后来去上过一年高中,但一年前又不上学了。当时大概和同学相处出了些问题。家庭关系复杂,父母一直没有住在一起。孩子与父母关系非常冷淡。童年时孩子与老人一起长大。”“家长是怎样联系到你的?”“通过朋友的朋友。”“那你以什么身份上门?”“因为她儿子排斥心理咨询,所以家长希望我以她家朋友的身份去,慢慢和她儿子聊一聊。”“你是否收费?”“收费。”“你自己是怎么考虑的?去还是不去?”“因为我现在刚刚开始做,接个案的机会很少,现在有这个机会,我很想做。但总是有点惴惴不安。”惴惴不安是有道理的。
对新手来说,即使是这个孩子愿意到心理咨询室来,有足够的改变意愿,这个个案也是有难度的:一是明确的诊断已有一年多,而且持续服药到目前,没有根本性好转,因为孩子仍未上学;二是孩子的问题可能不单纯因情境性的问题引起,有可能是系统性的:自身的、家庭的、学校的三者同时并存,要把这些问题分解、一一解决,需要时间和功力。目前的状况是孩子没有意愿咨询,如果这位学员以朋友身份上门咨询,孩子不会自我标签为需要接受帮助的人,不会认同这位学员的咨询师的身份,更不会遵守心理咨询的规则,再加上家长在家中可以随时介入,增加了互动的复杂性和难度,可以想见“咨询”过程困难重重。我们在电影《老大靠边闪》中看到过不认可心理咨询规则带来的灾难。但因为在家长眼中这位学员是收费的心理咨询师,所以这位学员要承担咨询责任,其情形就像夹板中的角色。我很理解这位学员想要当心理咨询师的动机,新手拥有这样的强烈动机是非常好的,但他在做决定之前一定要看清这些情形。良好的助人意愿不是心理咨询的全部。
结语
除了心理咨询的专业技能需要督导外,心理咨询新手的个人成长也需要督导。真正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后,新手会发现:心理咨询确实能够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可以知道别人的很多故事,但它还有很多以前没有注意到的方面:非常乏味,需要非凡的耐心,需要非凡的专注力,需要非凡的服务意识,需要非凡的敏锐……那些试图透过来访者成长的新手,往往会被这些挫折压垮。如果没有及时的指导、引导和分享,心理咨询师本人的心理健康也使人担忧。
心理咨询是咨询师和来访者共同成长的过程。虽然来访者可能比咨询师本人走得更快、更远,但咨询师不能永远停留在原地。而成长的过程需要离开舒适区,需要有人鼓励和支持。对心理咨询师个人成长的督导和专业技能的督导一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