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做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
8739100000010

第10章 咨询新手面临的问题及处理(1)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在咨询面接最初的训练中,新手其实是在和自己的“影子”做游戏,他们还无法顾及来访者。

诗出李白《月下独酌》。

咨询新手面临很多问题,在很多专业书中都可以看到关于咨询新手应注意的问题,本书中,我们关注的是面谈训练开始前学员的状态。

揭开咨询神秘的面纱——正视咨询焦虑

在训练中遇到大量的情形是:扮演咨询师的学员比扮演来访者的学员更加紧张、更加焦虑。如果回放训练录像,扮演咨询师的学员会惊见他们的手紧张得捏成拳头,身体笔直而僵硬地靠在椅背上,眼睛专注地盯着对方,却没有聚焦,说话也有些语无伦次。在前几次训练结束后,学员们会有这样的感慨:“活了这么多年,第一次知道自己不会说话了!不会说中国话了!”戏谑的背后,是咨询新手的焦虑。

咨询新手在面对来访者时,脑子里盘旋的问题常有:“我该说些什么?他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接下来该问什么?

他为什么不说话了?我是该微笑还是面无表情?我是不是做得不好?对方会怎么看我?大家会怎么看我?”脑子里有这么多问题,怎么还能听得进来访者的话?怎么还有精力处理来访者的问题?

对新手而言,哪怕是在训练中做演示,还是会紧张。因为心理咨询毕竟是一项精细的工作,咨询师会影响到来访者,肩上的责任重大。新手会因为这种责任感与自己的实力不相符、对自己能力的不确信、缺乏经验而有焦虑。有焦虑是正常的,但过度焦虑会腐蚀咨询师的信心和能力,使得思维无法正常运行,面谈往往因此而艰涩,甚至中止。因此,咨询新手要正视自己的焦虑,处理自己的焦虑。

处理焦虑的第一步是承认自己的焦虑,这是一种勇敢。对新手而言,自我怀疑、不自信是完全正常的。第二步是看看焦虑背后是什么:有时它是对自己的能力不自信,有时是担心别人会看到自己的无能,有时是担心自己会出错,有时是担心自己会伤到来访者。它其实是新手本人心理的一种投射。第三步是和指导老师、学员讨论这种焦虑。学员们会发现:不仅自己有这种焦虑,其他人也有这种焦虑,那些资深咨询师在刚入门时同样也体验过焦虑。

心理咨询确实不容易,正视焦虑是学习的第一步。可以引导学员透过这种焦虑来关注自己的情绪,开始学习共感。

“谁不会说话?”——把咨询看得过于简单

由于来参加心理咨询师学习的学员背景不一样,对有些社会经验丰富、常与人打交道的学员来说,他们会把咨询看得过于简单:“咨询不就是说说话吗?电视上我都看过心理咨询节目了,谁不会说话呀?!”这些人需要处理的不是咨询焦虑,而是咨询中过强的自我意识。他们往往把自己在生活中的角色过多地带入到咨询中,把咨询简单化为贴了“心理咨询”标签的日常谈话。

对学员而言,首先需要澄清的一点是:电视上的心理咨询秀和心理咨询室中的咨询不太一样。心理咨询是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非常精细的互动,如果有一架摄像机架在那里,这会微妙地影响咨询师本人和来访者的表现,并影响两者之间的关系。电视上的心理咨询节目中,双方除了解决问题之外,他们还需要考虑别人会怎样看他们此时的表现。还有,电视编导需要从收视者的角度要求咨询师和来访者的表现,并按观众的口味来剪辑录像,最后呈现的是经过加工的、片断式的咨询。它强调的是可看性、故事的完整性,甚至猎奇性等。而在心理咨询室中发生的过程,可能更缓慢,推进也是渐进的、逐步的;更细致,很多关键细节需要了解和处理;更乏味,有时一个问题需要拉锯式的翻来覆去很多次才能理清。

的确,心理咨询借助的主要工具是语言,但单纯的说话并不能自动解决来访者的问题。它需要咨询师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对那些把心理咨询过分简单化的学员,需要他们尽快清空自己,进入到学习状态中。

“我该不该接受咨询”

很多学员在实习过程中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我是否应该接受心理咨询?听说学心理咨询的人都应该接受心理咨询,这样才正规。”

是否应该接受心理咨询不是正规与否的问题,主要是和个人成长有关。接受心理咨询有这样几个好处:

一是可以体验来访者的感受,提高对来访者情绪感受的敏感性。在接受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学员是来访者,可以充分体验咨询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在自己内心中引起的反应:舒适或不自在,共鸣或阻抗。这些对于学员今后成为咨询师都是宝贵的经验。

二是解决自己的问题。并不是没有任何心理问题的人才能成为咨询师。很多人是带着自己的问题进入咨询师的角色。而咨询中来访者类似的问题常在我们内心激起涟漪。例如来访者谈及幼年受到父母的虐待,而咨询师也有类似的经历,并且没有处理过,那么咨询师带领来访者探索这一问题的深度,不会超过自己曾经探索到的深度。除非咨询师先处理好自己的问题,否则不可能引领来访者走得更远。而在接受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学员可以经历解决问题的历程,并且领悟这一历程是怎样发生的。

三是在将来面临需要时,可以借用心理咨询这一支持工具。心理咨询师常面临的问题是职业耗竭,因为咨询师探入来访者的心理较深,且接触大量的来访者,容易掉入职业耗竭的陷阱中,特别是咨询新手,由于过分要用来访者的改变证明自己的能力,更容易付出过多。解决职业耗竭的方式很多,接受同行的心理咨询就是其中一种方式。相对于那些接受过心理咨询的学员,他们更容易接受和使用这种方式。

对那些想以心理咨询为职业的学员,如果有需要、又能找到较好的心理咨询师,建议接受心理咨询。

价值观中立问题

价值观是我们内心深处最重要的东西,它体现在我们所有的决定和行为中,但我们轻易不会想起它,因为它是最深层、最核心的。在咨询中我们常常会提到价值观的问题,尤其是来访者和咨询师价值观不同时,新手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来访者身上。我们来看一些例子:

一位高三的学生前来咨询,还有两个月就要参加高考了,他突然冒出一个念头想要周游全国,不参加高考。父母送他来咨询时,希望咨询师能说服他参加高考。但来访者却认为一旦参加高考,就要再上四年大学、三年研究生,浪费了大好青春,无法实现旅游之梦,因此坚决不想参加高考。在咨询师看来,参加高考是“正确的”选择。咨询师该怎么做?是巧妙地引导这个少年意识到高考的价值和重要性,最终回到考场?还是把所有的方案、利弊均列出,尊重来访者最终的选择,哪怕这个选择是浪迹天涯?

一位中年女性来到咨询室。她和丈夫感情不和,虽然为了孩子勉强维持着婚姻关系,但他们早已没有夫妻生活,而是另寻他人满足生理需求。她的内心有很多冲突,想来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作为咨询师,你是婚外恋、婚外性行为的坚持反对者,你也认为离婚肯定会伤害孩子,你会如何引导来访者?你是会告诉来访者自己的价值观,同时也告诉她她完全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还是以中立姿态出现,但悄悄地把自己的导向性埋伏在一些提问和反馈中?

以上两个例子,考问的就是咨询师的价值观。有一些咨询师会把自己认为正确的做法直接告诉来访者,或者巧妙地引导来访者往“正确的”道路走。“正确”之所以要打引号,因为它是相对的。关于正确与否,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没有绝对标准,咨询师的任务不是判断来访者的做法或决定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而是有效地解决来访者的问题。另外,即使咨询师给出了“正确的”方案,如果来访者不愿或无力去实施,这个方案就会是一个无效方案。

对新手来说,他们接受的训练是保持价值观中立。但这一点如何实现?真的能够在探寻来访者解决方案的同时保持客观和中立吗?做到这一点其实很难。比较赤裸裸的价值观强加很容易识别,但那些巧妙包裹后的有价值观色彩的建议就很难识别了。一些资深咨询师给出的建议是:如果咨询师与来访者的价值观强烈对立,可在咨询中加以说明,让双方看到这一点会对咨询带来怎样的影响。

“我必须帮到你”——咨询师的角色

在新手训练时,那些扮演咨询师的学员往往会有一种帮助别人的良好愿望和动机——很多人其实就是带着帮助他人的动机来学心理咨询的。这是一个美好的起点,但如果这种愿望和动机过于强烈,演化为“我必须帮到对方”时,就有可能给咨询带来负面影响,尤其当他们发现自己力量有限,无法帮助到对方时,往往有强烈的无助感、受挫感和失败感。严重时这种挫折感会影响新手的自我评价,乃至继续学习心理咨询的信心。

“我必须帮到对方”透露出来的其实是新手想要通过帮助他人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对帮助来访者的需求大于来访者想要得到帮助的需求。带着这种心态进入咨询,咨询的动力结构可能会错位:有时来访者需要的是倾诉,而咨询师看到的则是“来访者需要我给出方案”,而给方案可能正是新手的软肋,新手会因此而陷入焦虑。

对于那些助人意愿过强的新手,要求看到来访者改变的意愿也非常强烈,他们需要通过来访者的改变证明自己的能力。而这对来访者来说是不正确的引导,有时来访者为了满足咨询师这一需求而“表现出”进步,其实进步并没有发生。对这些新手来说,需要把“我必须帮到你”这个不合理观念调整为:“我非常愿意帮助你。”

咨询师也是人——角色过度问题

一些新手一旦开始扮演咨询师的角色,他们整个人都会发生变化:他们不停地问自己:“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应该具备怎样的品质、能力和特点?我此刻做到了吗?”在咨询当中,他们无法接受自己犯错误,一旦犯了错误就会走极端:要么拼命掩饰自己的错误,为错误寻找合理化的解释,要么心情沮丧:“完了,我竟然会犯这么愚蠢的错误,我无法当一名优秀咨询师。”他们不仅在咨询中这样要求自己,还会把这个要求扩展到自己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他们会问自己:“我有没有倾听家人?我有没有理解同事?我有没有给工作伙伴足够的共感?”没有坚持多久,他们会发现自己疲惫不堪,无法再贴着“心理咨询师”的标签生活下去。

这个现象背后,其实存在两个误解:

一是要求自己过分完美。而在认知疗法中,过分要求完美是导致自我挫败的不合理信念之一。新手要求自己不犯错误,其实也是不合理信念的表现。与其时刻神经绷紧让自己不犯错误,不如坦诚地接受自己,接受自己不完美这个事实,把注意力放在改正错误上,而不让能量浪费在掩饰和沮丧中。

二是把心理咨询师的角色过度化。心理咨询师只在咨询室中扮演咨询师,走出咨询室后,需要从这个角色中走出,灵活地转换到其他角色中。在咨询室中,咨询师一般不会对来访者发火,但我们很难想象在生活中,作为父亲/母亲、丈夫/妻子、儿子/女儿的咨询师永远不对别人发火,永远都带着一幅理解、接纳和共感的面具。

新手要接受这一点:心理咨询师也是人,所以会犯错误,会不完美,会有很多角色。这些是咨询师帮助来访者解决问题的基础。

“你应该接受心理咨询”——咨询万能

在学习心理咨询的最初阶段,很多人都会经历对咨询着迷的阶段:不论谁有问题来和自己谈,都会热情地劝说对方:“你的问题应该通过心理咨询来解决!你去预约一下心理咨询吧!”如果对方流露出去预约很麻烦的样子,甚至会自告奋勇地说:“如果你信得过我,就让我来帮你做吧!”

在初始阶段,这种狂热和着迷会给新手以巨大的动力,使其饥渴地吸收与心理咨询有关的一切理论和技术,成长和进步很大。但它也有副作用,因为这种着迷背后隐含着“咨询万能”的不合理假设。世界上没有万能的心理咨询。再高明的心理咨询师都不会打包票说能百分百地帮助来访者。更何况来访者的成长与否并非仅仅取决于心理咨询师。

心理咨询确实可以帮到很多人,但它也有局限性。过高的承诺不仅会让咨询师陷于被动之中,而且对来访者的成长不利——来访者必须有意愿进行咨询,并且要承担起自己应该担负的责任。新手应该把心理咨询从光环中解放出来,恢复它朴素和本来的面目。

结语

作为一名新手,即使了解了以上所有的问题和误区,并不等于就能跨越它们。在体验中学习,是心理咨询面谈训练中的重要过程。咨询活动是个照镜子的过程,来访者就是咨询师的镜子。在面对来访者时,咨询师的第三只眼睛可以看到自己内心的波澜或水波,处理这些涟漪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

学员手记一

沟通达人的感触:沟通并不容易

流浪基因

在媒体产业摸爬滚打了十几年,从平面文字、电台广播到电视主持,幕前幕后的工作我都接触过,大致上工作内容就是“说话”,不论是面对听众播音,还是跟同事们沟通,都必须要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所以,在我心里,早就自诩为“沟通达人”了。

就因为如此,当班主任通知周末开始咨询实习课的时候,我一点都不紧张,反而十分期待,不就是说话么!总算有机会能在小组同学面前一展长才,让他们看看专业人士的表现。所以,当第一堂实习课,老师邀请自愿者上台扮演咨询师及来访者的时候,我忙不迭地举起手,喊着:“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