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萌16:“作家杯”第16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作品选
8738500000083

第83章 第十三个星座

琚峰

宁国中学高中部 /高三

拿到这个题目时,我在心里边先是翻来覆去地想了一个问题:星座一共有多少个?无果。于是我动用手指,终于是从大拇指数到了无名指,从我的星座想到了我女朋友我爹我妈的星座。

这也才四个,离题目给的十三个还差不少。我有些着急。据那本常年躺在我家厕所马桶盖上封面印着个短裙女郎的医学杂志说,人一着急就会血液流动加速。血液流动一加速,大脑就好使,因为供血足,氧气来得快,细胞就很快活。不知道这是不是真的,不过它总算给了我点信心。我开始从这题目逆推,心想星座总共一定是十二个,刚好跟一年十二个月对上,不然“第十三个星座”这题目也就没什么特殊性了。

除掉我,这个世界上相信星座的人简直是一抓一大把,就跟十年前在我老家那条河里用漏盆捞鱼似的。“一大把”这个词实际上用得没有文学味儿了,改成《新华词典》里的四字成语,大概是:多如牛毛、俯拾皆是、恒河沙数。改成这样就够味儿多了,我才好有底气地继续往下写。

信星座的人其实和所谓文艺青年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都热衷或崇拜一样东西。星座爱好者坚信的,是他的命,他的运势,或者他的桃花运。而文艺青年们,要么是觉得自己太了不起了、必须得像三十年代迷惘的一代那样流连于巴黎街头的酒吧里,从日落喝到破晓,纸醉金迷,偶尔清醒时动几笔就能写出传世作品来了。就是真材实料的作家也会犯这种毛病,比如说王朔,他说把他关到监狱里,再不济也能写部《飘》出来。一不留神就是一部《红楼梦》。这第二种,要么就像堂吉诃德一样,沉醉在确实伟大但是病态的文学作品中,整天渴望着一段艰难的独特的简而言之就是要死不活的爱情。我喜欢的文艺作品,比如《了不起的盖茨比》、《洛丽塔》等等,可能都属于人生观有点病态的这类,但我没有陷进去,这便是区别所在。

从刚才的对比可以看出,他们的共通之处,在于盲目。木心说过,开始是有文艺,后来有了文艺腔,最后文艺也没了,只剩下个腔。这句话用到星座上面,便是先有星象学,再有了盗版的现代星座学,最后什么学都没有了,只剩盗版。盲目的意思,就是连盗版也信。我曾在杂志上看过关于我自己星座的解说,没记错的话,那本杂志应该是《少年博览》,小学六年级那会儿班上都在传看这个。我看到一句类似于“内心热情且敏感,但不会在陌生人面前表现过多……”的性格表述,觉得挺有道理,就想找找有没有字儿多点的完整版,于是将这句话输入百度搜索框,回车一敲,“嗖”地弹出几百万个网页,我拖着滚动条从上看到下,得到的信息有:

“金牛座:……内心热情且敏感,但不会……”

“双子座:……内心热情且敏感,但……”

“巨蟹座:……内心热情且……”

我顿时明白了盗版的现代星座学是怎么一回事。仔细想想其实能琢磨明白,只要是正常人,谁内心不有点热情有点敏感,谁没事儿老爱在陌生人面前表现自己的热情敏感。我从那时起不再相信星座。

对于盗版星座学的盲目,究其根本,是一种迷信。迷信的产生,是来源于人们对不可知事物的无法解释,从古代至改革开放科学普及后的这段时期内,迷信都很盛行。诸如气功、大仙、灵卜,相信的人不在少数。迷信的原因又分两种,一种是真的无知,远古时期人们什么都不知道:这世界是怎么来的?太阳是什么?为什么会下雨?他们便开始瞎想,于是有了各种宗教,这是神秘主义方面的探索。从逻辑方面探索,便有了科学。而后来的哲学,则是神秘主义与科学的结合。迷信普遍来说,就是在神秘主义道路上走得太远,但又太假。这当中只有一种迷信值得理解和同情,那便是无路可走的人。这类人已很脆弱,再也没有办法相信某些太过实在的东西,比如绝症患者,明知已没有任何药能救命,只好去相信一些神乎其乎却能保证他健康如初的东西。就当是存留一点希望吧。人没有希望,生活会异常艰难。

但是理智、身体健全的人不应该有迷信。他们该有的是信仰。有信仰的起点,我认为是能平衡自己的欲望。这要说到迷信的第二种原因,是对现实的不满和生活的匮乏。王小波在杂文里提到一件事,说是他们家乡有一个自称是狐仙附身的妇人。她以此借口要求吃肉。肉还必须得是熟的,生的不行。如此看来此妇也算不上什么正宗的狐仙。我想这是因为此妇平时吃不上肉,生活艰难得很,实在忍不住了,只好相信自己是狐仙。

因此我说,拥有信仰首先要平衡自身的欲望,这样才能相信自己,至少不对自己产生过大的怀疑。我是这样干的。初中时,由于家庭的压力和自己无药可救的向上奋进的本能,我拼命认真地念了它两年书。看的基本是教材,写的基本是教材配套的习题册。最后这样念书终于念吐了,这欲望不平衡的一例曾一度使我非常忧伤。之后我幡然醒悟,明白了要给爱好肆意生长的空间,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像王小波说的那样,我学会了把有趣的书换上无趣的皮,所以不论是上课还是自习老师都没怎么抓到我在读闲书杂书。

回到文题“第十三个星座”上来,就我的理解,这“第十三个星座”是指那些哪一个星座都沾点边却哪一个星座都靠不紧的人,只好自学归入这“第十三个星座”来。比方说,我自己。当然,这是玩笑话。我想,有个人信仰的人都可以归入这“第十三个星座”一类。这种信仰并不限于宗教信仰,它可以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总和。这个总和在不断更新着,并且它也是使这个人不同于其他任何人最本质的所在。我想起了村上春树。他的个人信仰就是,不喜欢的事,怎么也做不来,喜欢的事,不用怎么努力也能做得很好。他的生命历程与此十分契合,小时候他就一直读书,在亲戚的书店里读了不少历史、文学,把《世界通史》读了几十遍,每个细节都烂熟于心。后来高中对学校的课业提不起兴趣,便去抽烟喝酒打架,最后还是考上了早稻田大学文学系。因为那时只考三门课,文学、历史、英文。

卡尔维诺的信仰是故事。他信仰儿时迷恋的故事,因而热爱文学。他留下了十几部作品,每看一部都觉得像换了个人写的似的。后来他写了《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让世人明白,哦,原来文学也可以这样。

王小波的信仰是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以及诗意的生活。大多数文学男女青年的座右铭就来自他:一个人仅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一个诗意的世界。

海明威的信仰是一定要在战胜生命的局限时保持人应有的尊严与优雅。他经历了世界大战,后来又跑去非洲猎狮猎象,跑到古巴去钓大马哈鱼,还跑进了拳击场打拳击,写作都要保持站姿,最后一枪崩了自己。他向芸芸众生证明了:我,作为人类的一员,可以这样顽强。

亨利·米勒的信仰是女人与性,他从那里汲取灵感,没日没夜地写,终于成了史上体力最好的文学大师。塞林格的信仰是孤独。他躲在大山里写作,与天然的孤独为伴。为了保持这种孤独,他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下山一次,找到三级杂志上模特的电话,拨过去,说:“我是写《麦田里的守望者》的J·D·塞林格。我想睡你。”

写到这,我才发现自己一口气举了这么多“第十三个星座”大师的例子,心里还是有点惭愧。因为在这里,我打算提一提,我把我自个儿也归入了“第十三个星座”这类,在逻辑上占个便宜,好让一些道理显得不证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