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嘉典
8726500000043

第43章 运动会操作(3)

1982年,主管全国体育运动的国家体委领导及有关部门开始酝酿承办亚洲运动会的事宜。经过多次讨论研究,终于1983年8月23日由当时任中国奥委会主席的钟师统致函亚奥理事会主席谢赫·法赫德·艾哈迈德·萨巴赫亲王,提出中国在北京举办1990年第11届亚洲运动会的申请。此时,日本广岛市也向亚奥理事会提交了申请举办第11届亚运会的报告。究竟是在北京,还是在广岛,竞争是十分激烈的。

9月7日到12日,中国奥委会副主席金栋访问日本,就中国奥委会申请在北京举办1990年11届亚运会事宜与日本方面进行磋商。

9月10日中国奥委会主席钟师统致函各亚洲国家和地区奥委会主席,希望他们支持中国在北京举办第11届亚运会。

11月2日,以北京市副市长张百发为团长的“北京市争取举办第11届亚运会代表团”赴科威特进行宣传活动。11月6日在科威特举行的亚洲奥林匹克理事会代表大会上,张百发转交了中国奥委会主席钟师统致亚奥理事会主席法赫德亲王的信。信中表示,如中国能举办1990年第11届亚运会,中国奥委会将严格按照亚洲奥林匹克理事会的章程办事。张百发在此次会议上介绍了北京市的情况。他说,中国提出举办亚运会的申请是经过了慎重的考虑,充分估计了中国的能力和条件,并在已经得到中国政府批准后才作出决定的。这些无疑是中国奥委会打出的一张王牌,立下的一个军令状。

接着中国奥委会于12月24日在北京召开全体会议,执行委员何振梁汇报了关于中国申请举办1990年亚运会的情况。

1984年2月29日,当时的外交部长吴学谦致函亚奥理事会主席法赫德,受权申明,中国政府支持中国奥委会于1990年在北京举办第11届亚运会,并保证允许亚洲奥林匹克理事会所有会员组织的代表团届时顺利入境。

3月7日,中国奥委会主席钟师统致函亚奥理事会主席法赫德,提交北京举办1990年第11届亚运会的正式申请和外交部长吴学谦受权签署的“中国政府允许亚奥理事会所有会员组织的代表团届时顺利入境”的保证书。

随后,以法赫德为团长的亚奥理事会代表团于6月14日访问中国,就我申请举办第11届亚运会进行实地考察。17日,国家主席李先念会见法赫德一行,进行了友好的谈话。李主席说,我内心愿意1990年亚运会在北京举行,但我希望在确定地点时能做到大家都没有意见。

几天之后,法赫德又飞到日本,在北京举办还是在广岛举办?这位亲王变得沉默而优柔起来。他对广岛的官员说:“北京办还是广岛办,希望中日两国奥委会能磋商一下。我想,不管哪儿办,都会成功。”

一切都在微妙地进行着……。

8月的洛杉矶奥运会,中国运动员许海峰的一声枪响,实现了中国奥运史上金牌“零”的突破,震撼了世界体坛。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亲自赶赴赛场,把金光闪闪的奖牌戴在了这位中国冠军胸前,“这是中国体育史上伟大的一天”,他这样评价。中国人沉浸在欢乐之中,然而更紧张的争夺还是在幕后进行着。

亚奥理事会主席法赫德亲自安排中日两国奥委会领导人会晤,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也亲临现场,欢宴之后,法赫德亲王表示:“中日奥委会都提出举办亚运会的申请,这是亚洲体坛的兴旺,我想以一种协商的办法来解决,满足双方的愿望……,可不可以第11届亚运会先让北京来办,1994年第12届亚运会再由日本广岛办,两届申请,一次表决通过。这个建议一提出,立即得到萨马兰奇主席的赞赏,当然中国奥委会领导人更表同意,日本方面尽管不情愿,但也认为此招不失为明智之举,虽说广岛市市长面有难色,但还是同意了。这样一默契与谅解就达成了协议。可这不是定局,结果如何,还要等待汉城亚洲奥林匹克理事会代表大会作出最后抉择。

为了使北京成为第11届亚运会举办地,已故亚奥理事会主席法赫德亲王作了大量工作,他四处游说,争取会员组织的代表在全体代表大会上支持他所提出的方案。

中国为了争办这届亚运会,也开始了“体育外交”,9月10日以陈先为团长的中国奥委会代表团访问科威特、叙利亚、民主也门、阿拉伯也门、阿曼、伊拉克和巴林等国家,做他们的工作,争取支持北京举办第11届亚运会。9月11日以路金栋为团长的中国奥委会代表团访问菲律宾、泰国、孟加拉国、尼泊尔、斯里兰卡和马来西亚等国,希望他们支持中国,投北京的票。

以陈先为团长、张百发为副团长的中国奥委会代表团9月23日赴汉城,参加在那里举行的第3届亚奥理事会代表大会。这次会议将决定由谁主办第11届亚运会,所以为世人瞩目。

日本为了争办亚运会,着实费了一翻苦心,此次他们广岛市市长亲自出马,率领14人的代表团赴会,会前幕后异常活跃,有人曾出面做工作,动员日本让给中国,广岛市长却诙谐地说:“那样我这个市长回去就要辞职了。”原来这位市长在上任时就夸下海口,声称要在广岛市建城100周年时举办第11届亚洲运动会。

持续一年多的主办权争夺战就要见分晓了,谁都知道成败在此一举。

汉江的风光,喧哗的闹市并没有引起中国代表团成员的兴致,他们清楚自己肩上担子的份量。能言善辩的北京市副市长张百发行前就准备了各种文件资料,除此之外还有一部长达27分钟的录相片《北京欢迎你》以及各种专题的北京风光片,无疑这些都为中国争办第11届亚运会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明。

竞争对手不甘落后,日本提出申请举办亚运会的理由是,1990年是该市建城100周年,同时又是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向广岛投放原子弹45周年纪念,举办亚运会让世界人民看一看废墟中建起的新广岛,以显示自己的经济实力,这两点理由在会上是能够引起共鸣的。日本之所以坚决与中国争夺主办权,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此届会议上,印度尼西亚已提出主办1994年亚运会的申请,这样形势变得更加复杂和严峻了。

亚奥理事会主席法赫德亲王主持代表大会,提出的方案是,本届代表大会通过两届亚运会的主办地,1990年在北京,1994年在广岛。这个方案一出台,一些代表反映强烈,按照惯例,代表大会只决定下一届主办地点,而从没有一次大会决定两届主办地点的先例。而且一次定两届,实际上就等于剥夺了其他城市申请主办的权利。大会进行了激烈的争论,会议主持者以及亚运会的专家学者们都在寻求圆满达成协议的最佳方案。按惯例并无此先例,可是亚奥理事会章程规定,不迟于六年之前确定下届亚运会地点,但并没规定多于多少年确定举办地点,第12届广岛亚运会距当时有十年,就这一点也不违背章程规定。

经过反复辩论磋商,意见逐渐趋于一致。许多国家表示支持北京办亚运会,但也有些国家提出,以往亚奥理事会采取举手表决的方式不大方便,中国代表理解这些国家的意思,也认为无记名投票对我们有利,因此极力主张采用无记名投票决定,最后亚奥理事会决定采纳这一意见。

9月28日,这是中国体育史上重要的一天,大会经过投票表决,以43票赞成,22票反对,6票弃权,决定第11届亚运会在北京举行。不同寻常的是,在这届亚奥理事会上还通过了第12届亚洲运动会在日本广岛举行的决定。

中国奥委会代表团副团长,北京市副市长张百发在会议作出这一决定后,向亚奥理事会表示感谢,他说:“我们十分高兴,亚奥理事会代表大会批准了我们北京要求举办1990年亚运会的申请,我谨代表中国奥委会和北京市人民,向亚奥理事会主席法赫德及各国奥委会代表对我们的信任表示最衷心的感谢。我们北京市和中国奥委会将在亚奥理事会的指导下,在亚洲各国体育界的支持和合作下,努力把第11届亚运会办得圆满成功,欢迎所有亚奥理事会的会员组织到北京参加1990年的亚运会。”

中国代表团一行胜利而归,而那位不太走运的广岛市市长回国后不久就恪守诺言,引咎辞职了。

〔筹备〕

第11届亚洲运动会,对中国人民来说是意昧深长的,人们不论是熟悉,还是陌生,不管激动还是忧虑,她毕竟向我们走来了,成为亿万人心目中的一件喜事。

虽然北京已有一批体育设施,在全国来看也算是先进的,但要承办大型国际综合性运动会显然还相距甚远。至于运动员村那只能说是个“零”,一切都需要重新设计,重新安排、重新建设。

进入1986年,人们欣喜地看到许多酝酿已久的设想已经成为现实。

第11届亚运会基建领导小组的成立,亚运会工程指挥部的诞生,国家已把亚运工程列入重点工程建设。4月2日,北京射击场靶场率先开工……。根据本届亚运人员规模,需33个比赛场馆和46个练习场馆,亚运会组委会决定新建、扩建55个比赛和训练场馆,这些已构成了亚运会的基本蓝图。

1986年9月10日,国家和北京市、国家体委的领导在本郊的一块空地上挥锹为北京大学生体育馆奠基,同日,北京体院、海淀、月坛、朝阳、石景山等处体育馆也分别举行了开工典礼。亚运会的筹备工作已进入实质性阶段。

中国还不很富裕,建设这么多这么大的场馆不仅需要人力、物力,更需要财力。以往举行国内国际比赛的经费都是国家统一调拨,而面对中国经济在调整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局面,此种办法已是不可能了。21亿元的工程建设经费,除国家投资7亿(后又增拨1.5亿),贷款2.2亿元外,其余10亿多元都需要组委会自筹。虽然集资早已成为国际上举行大型运动会的惯例,而对中国来说还是个新课题。

1987年9月15日,第11届亚运会基金会成立,然而在半年前的3月2日,江苏省建湖县一所小学校的颜海霞小学生将1元6角钱寄给到亚运会组委会副主席张百发的手中,并附信写道:“我能给亚运会工程做点什么贡献呢?想来想去,还是把我平时省下来的零用钱寄给您作为我的一点点心意吧!”就是这位小姑娘成了第一位为亚运会捐款的人,并被组委会特邀到北京参加开幕式。

集资工作难度较大,然而我们克服了,这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之所在。

要培养全体人民对亚运会的参与意识,不做旁观者。新闻媒介的不断宣传报道,组委会官员的现场报告,使首都人民的心,全国人民的心又激动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自己的行动唤醒更多人的“亚运意识”和责任感。正如香港著名人士霍英东先生在捐款一亿港币后对张百发说的:“你不要仅仅以为我是爱好体育才这样做的,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期望亚运会办得成功。”

〔成功〕

进入20世纪90年代,亚运会各项建设工程捷报频传,首都北京的亚运气氛日益浓厚,街头的广告牌每天都在变换,200天,100天,50天……,建设、集资、训练、宣传……,亚运已成为全国人民,尤其是北京市民的热门话题。

1990年2月30日,七届人大三次会议新间发言人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特别邀请了亚运会组委会负责人到会,就将在北京举行的第11届亚运会的有关问题回答了中外记者的提问。组委会主席说,第11届亚运会将是亚洲体育运动史上规模空前的一次盛会。张百发副主席说,亚运会各项工程顺利进行,电子通讯系统、电视转播系统、亚运村的服务设施、交通、通讯等等也都按计划进行。同时北京还准备了42万张床位,准备接待外国运动员和旅游观光的朋友。

亚运会组委会执行主席伍绍祖在5月份就宣布,亚奥理事会39个成员组织都参加第11届亚运会。无疑这又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沙息,同时也是值得中国人为之自豪的,因为亚运史上规模最大的体育盛会将使30亿亚洲人第一次把目光凝聚在北京。

虽然那簇在30天内跨越40万公里,沾过了1.7亿人手上汗水的火炬点燃亚运会主会场的圣火只有短短的6秒钟,然而你可知道,是6年的艰苦奋斗才换来这6秒钟……在中国治愈了战争的创伤,开始走上富裕强盛之路的同时,中华民族的千万子孙不免把目光投向世界体育赛场上五星红旗的起落,期待着中国体育能够率先实现强国之梦。

〔崛起〕

熊熊燃烧了16个日日夜夜的第11届亚运会的圣火在礼炮声中慢慢熄灭了,亚洲体育史上规模空前的北京亚运盛会降下了帷幕。然而世界更加清晰地认识了亚细亚,认识了中国这块黄土地。

中国,你正在崛起,你有着悠久的历史,你有着灿烂的文化,是你富有感召力的名字使37个国家和地区的体育健儿汇集北京,在“团结、友谊、进步”的旗帜下,奋勇拼搏,使得世界纪录7次被刷新,亚洲纪录89次被打破,亚运会的纪录189次被改写。亚细亚的体育在崛起,亚细亚的体育正在走向世界。

令人瞩目的是,中国体育健儿不负众望,取得了183枚金牌,连续三次蝉联亚运会金牌总数第一,实现了三连冠。这是中国体育史上光辉的一页,华夏儿子为之骄傲,炎黄子孙为之自豪。

是的,古老的长城捧起了亚细亚的太阳,中国人为亚运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这光辉的一页已经成为历史,但她却给亚洲和世界人民留下最美好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