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金星英雄”李顺达传
8726200000008

第8章 组织起来的带头人(1)

成小家立大业

八路军进山西后,在平型关和阳明堡打了两个胜仗,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抗日民主根据地不断扩大发展,在晋东南、晋西北等地成立了抗日民主政权。国民党军队在长城谷口和台儿庄,也打了个享誉中外的漂亮仗,给敌人以重创。然而,形势也越来越严峻,仅一年半的时间内,上海、南京、武汉相继失守。抗日战争进入了更加艰苦的敌我相持阶段。李顺达和边区抗日军民一起,经受着新的考验。

在严酷的战争中,日本鬼子把八路军和边区抗日民主政府视为心腹之患。从1939年起,集中侵华日军的主要兵力,对华北抗日民主根据地进行大扫荡,1942年的攻势更为疯狂,边区遭到极大破坏。就在这一年,属于晋冀鲁豫边区的平顺县遇上了灾荒年。自伏天起到秋收,没落过一场透雨,指靠着地里的庄稼过日子是不行了。收罢秋,农民就发了愁。三岔口上住着一位姓牛的老汉,说他老,其实也不过五十来岁,他比顺达、金山、周则这些人年长,又留了一撮小胡子。说话办事,总要装个长辈的模样。所以,二三十岁的都叫他老组织起来的领头人叔。牛老叔刚把干瘪得不像样的玉茭穗盘在竖立的几根柱子上,就没精打采来找顺达,他要看看别人家怎么过日子。牛老叔见了顺达就叹了口气:“唉,穷人就只有穷命,好容易减了租,却遭了天灾,辛辛苦苦受了一年,箩头担水——一场空!”李顺达也在为意料不到的歉收发愁。但是,他不能在牛老叔跟前说泄气话。这时西沟已成立了党支部,归区委直接领导,顺达是村里的党支部书记。这个,连他家里的人都不知道,村里的群众就更不知道了。他们来找顺达商量事情,就因为他是西沟农救会主席。顺达想:有了共产党的领导,抗日民主政府为贫苦农民撑腰,遇到多大的灾荒,也用不着惊慌失措。

顺达拉住牛老叔说:“老叔,咱们要想尽一切办法度过灾荒。不让饿死一个人,不让一个人外出逃荒。现在就可以动手,采草籽、打树叶、刨野菜贮存起来。另外,咱们可以向地主老财借粮。”牛老叔一听说向老财借粮,心里就像寒冬腊月吃冰凌——凉了半截。他想起五年前借了老小子两斗谷子,驴打滚的利,直到农救会领导开展减租减息、清理旧债的运动,才了结了这笔债。

想到这里,便说:“顺达,咱们可不能向老财们借粮,出不起利,还不起啊!再说,也不能看他们那难看的脸色。他们见了穷人肯打一声招呼才几天呀?”顺达说:“你不用担心,如今借粮,跟过去不一样。有抗日民主政府向着咱们穷人,规定无利借贷。他要胡来,咱们就开会,和他说理斗争。现在地主老财也规矩多了。这是共产党的政策好,地主老财也知道国共合作打日本,不愿意当亡国奴。”牛老叔听顺达这么一说,小眼珠一个劲儿转动。他抓住顺达的胳膊说:“有农救会出面,地主老财就不敢气粗了。什么时候借粮,顺达侄子,别忘了叫我!”顺达笑着说:“忘不了!”牛老叔走了以后,顺达独个儿琢磨,牛老叔担心向老财借粮的事,也还有些道理。他想:借粮是否一帆风顺还难说。叫群众一家一户去央求地主老财也不像话。这几年他们全靠共产党才活出个人模人样,这会儿为借粮再去低三下四求地主、老财,有点灭自己的志气、长地主老财的威风。由农救会出面,成群结伙借吧,那哪儿像借呀?倒像开仓分粮,把地主老财吓跑了,也不符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打日本鬼子是全中华民族的头等大事,是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中心任务,这个李顺达心知肚明哩。

下午他把几个党员叫到一起,开支部会讨论。这可叫四个庄稼汉顶个诸葛亮!他们先思谋了一阵,接着你一言他一语,相互提示,相互补充,还研究出一条好办法:以借代欠。把当年应交的租子欠着,作为借,不计利息,待年成好时如数还清。这样地主方面阻力也不大,一则他明知佃户们不是故意拖欠,二则他也不想收这些秕粮食。通过讨论,他们还明白了一个道理:减租减息和借粮是两件不同的事,前者是反对沉重的剥削压迫,后者是同舟共济共度难关。办事的方法自然应有所区别。这正符合抗日民主政府开展借粮运动的精神。

李顺达整天在风里雨里忙乎着组织农民发展生产共度灾荒的事,却把自己的终身大事忘在脑后了,他尽管没工夫谋算自己的大事,娘却是把这事搁在心上。虽说娘也是一心在为村里人办事,儿子的终身大事却牢牢挂在心上。何况顺达的大妹菊仙已经出嫁到了老辉沟,长子顺达却还是光棍一条,叫为娘的心里不是滋味。郭玉芝抽了点时间去路家口找顺达的舅舅帮忙,给顺达找个媳妇。家里有什么大事总是找孩子的舅舅,这已成了惯例。舅舅是个有求必应的好人,为外甥找媳妇更让他心甘情愿担当此任。原来他自己的儿媳妇找得就蛮不错,模样儿标致,又能吃苦,还是河南老乡,也逃荒到了平顺山区。媳妇有个妹子,姓吕名桂兰,长得比姐姐还俊俏,浓眉大眼、高挑的个子,唯一遗憾的是双“解放脚”。

这双“解放脚”,并不是桂兰父母接受了什么新思想,让女儿的脚解放了。每次娘用长布条给桂兰缠住脚丫之后,让她上山放羊,崎岖的山路使得桂兰举步维艰、疼痛不堪。她忍无可忍,便自己坐在山坡上把脚上的长布条解开,让脚板子解放。回家后,把缠脚布扔到炕头。娘痛心地告诉她:“你不缠脚,以后嫁不出去了!女人那么大的一双脚板子,多难看!谁会要你呀!”桂兰顾不了那么多,只要自己眼前不受那份罪,以后嫁不嫁得出去,她不想。

十六岁的桂兰长成了大姑娘,不等外人来说媒,顺达的舅舅就找上门来和自己的亲家打了招呼:“把这个桂兰姑娘嫁给我外甥吧。”桂兰的父母先是一喜,因为长着一双大脚板的闺女有人要,后来又一忧,有些不大情愿:“那么偏僻的山沟沟,谁家的闺女愿意嫁到那里呀?”“你不要看地方偏、家里穷。可俺那外甥长得壮实,人又憨厚,是个好受家!跟上这么个男人,你还发愁闺女过不上好日子?”桂兰的父母还在犹豫,舅舅又把最近顺达受到抗日民主政府表彰奖励的事情给说了说:“你们可想好了,俺那外甥现在可是出了点名,要是哪天又有别人提亲,我可是做不了主了。俺妹子是个开通人,人家不在乎咱桂兰的大脚板,你要换了别人……好了,我不说了,好好寻思一下给个回话吧!”舅舅说完,也不在亲家家里吃饭,就忙着走了。

没有出三天,亲家到了路家口,来和顺达舅舅谈彩礼的事情,多的彩礼没有,也不必张罗去借债,就把自家喂养的两只大公鸡当了彩礼。

就这样二十五岁的李顺达娶了十七岁的吕桂兰,婚礼还算排场。顺达穿上娘亲手缝制的土布对襟袄、宽裆裤,新崭崭的实纳帮布鞋,胸戴红花,提着两只大红冠老公鸡,骑着牲口;新娘子桂兰被四人轿子抬着,一路吹吹打打进了村。

桂兰下了轿子,顺达瞧见她一双大脚板,不由心花怒放,喜上眉梢。他想:就凭这双大脚板,准是个好受家。那会儿,这样好条件的女人还难找哩。

桂兰进了李家,看到一床被子还是新的,炕上有一张新的羊毛毡子,心里美滋滋的,像喝了口糖水。

郭玉芝看着这么个高挑、俊俏的媳妇,心里真是欢喜。她看到儿媳妇在瞅摸自己炕上的被褥,实打实地对她说:“这被里被面都是俺自己纺花织的布,是全新的。不瞒你说,里面的棉花是旧的,咱这几年还不富裕。你过来了,咱娘俩好好侍弄营生,一家人的日子会一天天好起来。”吕桂兰贤惠、厚道、勤劳、朴实,全身心地支持顺达的工作。

这时顺达家里有了不小的变化,老二富达参加了八路军,老三贵达也参加了地方上的游击队。人口并没有减少,因为堂兄弟才福和三弟媳也来到这个窑洞院,男耕女织的惯例也进行了些改革,主要是顺达刚过门的媳妇桂兰和男人一起上山开荒种地,还要纺花织布做家务活。由于桂兰身体壮实,又是一双大脚板,走路风快,既能挑担又能抡镢头,让全家人高兴又多了个壮劳力。桂兰怀孕后,顺达还没太拿这当回事,郭玉芝却打心眼里乐了。她总担心儿媳跟男人一起上山下沟累坏了身子,伤了胎气。桂兰那时年轻,又好强,照样和男人一样在山坡上刨闹,收工回来还总要捎一担柴草。

郭玉芝看在眼里,悄悄地对儿媳说:“家里有这么多壮劳力,捎捎带带就把你那份活儿干出来了,你就歇着点,不能和男人摽着劲儿干。”桂兰初次怀孕,还有些难为情,也没把这当回事,照样起早摸黑抡镢头、挑担子、背柴草。娘看到媳妇的身子重了,多次劝阻她在家歇着干点轻巧活,桂兰还是不在乎,她挺着个大肚和改仙去割莜麦。

她才割了两垄,便觉得喘不过气来,刚想直起腰来歇一歇,不料猛一站,似乎是动了胎气,肚子一阵剧烈的疼痛。她大喊一声,便倒在了地上。改仙见状慌了手脚:“嫂子、嫂子,你怎么了?怎么了?”桂兰咬着牙说:“快去叫你大哥,快……”改仙拔腿就跑,但又不放心,转回来对桂兰说:“嫂子,你可是要挺住呀,我马上就回来。”顺达听到消息后立即赶到自家的地里,背起桂兰就往家里跑,郭玉芝知道这事后,一边叫人去请接生婆,一边生火准备热水……

当顺达把满头大汗的桂兰背回家时,婆婆心中猛地一惊。她在心中直喊糟糕,因为她已经看见血水滴落在地上。

一阵忙碌之后,一声婴儿的啼哭声从小屋里传出,那声音很微弱很短促,不等人们欢喜,便再也没有声息了。早产的男孩子就这么在人间一报到,便离去了,给这个小院子留下许多遗憾。桂兰和婆婆好一阵伤心,两人泪流满面地沉默了……

桂兰躺在炕上像做了错事的小女孩,心里也不好受。毕竟太年轻,不懂得保护自己。顺达到还想得开,对桂兰说:“别当一回事,日子长着呢。”郭玉芝细心照料儿媳,小米粥熬得香喷喷的,不像一般老脑筋人家,只给坐月子的女人喝稀米汤。顺达常外出开会什么的,知道坐月子的女人要吃些鸡蛋、鸡肉什么的,便想法子弄些给桂兰补养身体。虽说丢了孩子,也得和坐月子一样要好好休养。

端着娘送到炕边的红枣小米汤或鸡蛋拌汤,桂兰心里暖暖的。

和谐家庭

几年后,桂兰又怀孕了,这次全家人都关注这事,不让她干重活,于是桂兰就拌草料喂牲口,顺达一回家就帮忙铡草料,郭玉芝和顺达二妹改仙、三弟媳柳英也都抢着干家务,男男女女没有一个等着吃闲饭的,桂兰足月分娩,生下个女儿取名新娥。三十二岁的顺达当上了父亲。

桂兰心中有些不好受,对顺达说:“俺丢了个小子,养下个闺女,不划算。”顺达是个明白人,见多识广,他说:“小子闺女一个样,俺可没有那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桂兰叹了口气:“农村受苦人都看重小子,长大就是壮劳力。”顺达笑了:“你是个女人,干起地里活,哪比男人差?”桂兰知道顺达是给自己宽心,再加上婆母郭玉芝的豁达开明,心里便也舒坦了许多,新娥长得健壮好看,人见人爱,姑姑、婶婶都轮番抱着她,把她当了掌上明珠。顺达更是喜得合不拢嘴,一有空就抱着闺女,把她高高地举上头顶。

不知是不是由于顺达喜欢闺女的缘故,桂兰在四年后又生了闺女,顺达高高兴兴给取了名字:秋娥。这个二闺女愈长愈机灵活泼,给家里人增添了更多欢乐。

桂兰这回有了心事:又是个闺女,虽说顺达挺喜欢女孩,可长大后都得嫁出去,没个男孩续香火,那可是大事!反正自己身体好,那时又没实行计划生育,再生吧!又接着生了两闺女,老三福娥、老四苏娥一个个呱呱降生在这个农家小院。桂兰急了,孩子的三叔贵达知道了这事,他小子多,何不给大哥送一个?于是在苏娥五岁上送来个男孩叫路平。当年,桂兰生了第五个孩子,这可是个小子,取名叫建平。让他和姐姐们与路平哥一同建设西沟,建设平顺。顺达虽说一向主张男女平等,又坚决支持男女同工同酬,但是也盼望自家几个孩子中有男有女,品种齐全总更好些。

李顺达的一家人丁兴旺,齐心合力,和和美美,着实让周围的人家羡慕。这是顺达娘郭玉芝带头树起的家风:与人为善、乐于助人;克勤克俭,艰苦创业。

那是1948年11月的事。太行一等劳动英雄李顺达的一家以三年半时间完成五年生产建设计划的总结会之后,全县的众位著名劳动英雄便来到西沟参观李顺达的家庭,大家交口称赞李顺达的母亲郭玉芝是位了不起的人物,她在1947就当中为李顺达的母亲郭玉芝选为全县一等纺织英雄。全家劳力多,个个积极生产,全家和睦团结,生活日程紧张有序,完全没有旧的家长式一言堂作风,而是充分发扬了民主的新型家庭模式。

顺达娘喜气洋洋地对各位参观者说:“在家里顺达归我领导,在村上顺达是党支部书记,俺归顺达领导。”众人听了点头微笑赞不绝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