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好学生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8689200000001

第1章 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最好的自己

每一个人的心灵都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须按它的形式去指导他;必须通过它这种形式而不能通过其他的形式去教育,才能使你对他花费的苦心取得成效。谨慎的人啊,对大自然多多地探索一下吧,你必须好好地了解了你的学生之后,才能对他说第一句话,先让他的性格的种子自由自在地表现出来,不要对它有任何束缚,以便全面地详详细细地观察它。你认为这样让他自由是浪费了他的时间吗?恰恰相反,这段时间是用得非常恰当的……聪明的医生绝不是一瞧病人就糊里糊涂下药的,他首先要研究了病人的体质之后才开药方;他虽然是晚一些时候才开始治疗病人,但可以把病人治好;反之,操之过急的医生是会把病人医死的。

——[法]卢梭,《爱弥儿》

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苏联]苏霍姆林斯基,《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写在前面的话

“以学生为中心”是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我们经常说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大致就是这个意思。有人说,这些是“空话”、“虚文”,我觉得这样的批评并不公允!至少,在我二十多年的八中生涯中,我看到数不胜数的老师们,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努力贯彻这一原则。他们的实践不仅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生,也积淀成了八中教育传统、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就像老教育家陈桂生先生所说的那样:“诚然,实践口号不等于行为规范,但它也有别于吹牛和说大话。故也得讲求分寸,至少得有个边际。”陈桂生:《假如“一切为了孩子”话语成真》,见《教育闲话》,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学生”终究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对于具体的教育工作来说,所面对的只可能是“某校”、“某班”和“某个”学生。“中心”也只是一个原则性的描述,在教育实践中,我们要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让“某校”、“某班”和“某个”学生得以成长。“以学生为中心”,最后还是要落实到每个学生的发展上。

对于八中初中部来说,我们面对的大多数是优秀的小学毕业生,而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让这些孩子成为卓越的初中生,具备较高的基本素质,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好的基础。要实现这样的目标,仅仅靠教师全身心投入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的传统和“德育为先,素质全面”的准则,必须强调教师高水平的“教”和学生高质量的“学”相结合,必须寻求家长科学有效的配合。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提高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最好的发展,因为我们深知,一个学生的“不成功”甚至失败,对于一所学校来说只是教育成果中的百分之零点几,而对于这个学生和他的家庭来说,却是百分之百。

这就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学生,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扬长补短,使其获得最适合自己的成功。

这就需要我们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不因部分学生的“顽劣”和“愚钝”而漠视他们,对他们倾注同样甚至更多的心血。

这就需要我们讲究教育的辩证法,拿捏好教育的“量”和“度”,那种拿着某个教育方略“一用到底”的做法,绝不可能收获真正良好的效果。

这就要求我们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让“教”为“学”服务,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中慢慢成为他们自己。

每当我想起“以学生为中心”这句话,都会觉得肩上的担子很重很重。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拥有无限复杂性和无尽可能性的孩子,怎样帮他们获得成功,并保证他们离开校园时都是爱因斯坦所说的“和谐的人”,我们还需要研究许多、探索许多。

教育公平是当下社会的热点话题之一,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的,“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它的重要性是怎么估计也不为过的。

但是,实事求是地讲,目前有一些人对教育公平的认识是偏颇甚至是错误的。他们似乎不能允许学校、班级之间存在差异,甚至对一些发展得比较好的学校抱有某种敌意。他们似乎忽视了“公平主要是机会公平、过程公平而不是结果公平”这一基本事实,也忘记了温总理对教育公平的精辟论述——“教育公平,不是搞平均主义,更不是一个模式办学,千篇一律、千校一面。学校还是要办出自己的特色。鼓励出名校、出名师、出名人”。

更重要的是,很多人没有认识到,真正的教育公平并不仅仅存在于教育外部,也存在于教育内部。中央教科所储朝晖研究员说:“谈到教育公平,人们首先会想到受教育的机会及权利、招生、评价、民办学校、流动人口子女与教育公平等问题,而很少涉及课程设置、班级管理、教育观念、教师态度等。对教育不公平现象的批评也主要集中在教育的外部公平上。实际上,教育的内部公平对受教育者而言意义更大。”

储朝晖:《走出教育公平的观念误区》,载《中国教育学刊》,2005(7)。我非常赞同他的观点。

在教育内部,我认为,最大的教育公平就是因材施教,既不扼杀天才,也不揠苗助长,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也让每个学生在个人意愿的基础上得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正如有的学者论述的那样:“‘扯平’不是‘公平’,真正的公平应是建立在尊重人的差异性基础之上、以满足每一个个体不同的教育需要为旨趣的‘个性化教育’。它强调以人为本,以承认个体差异为前提,向每个儿童提供使其天赋得以充分发展的多样化的学校类型和教育条件,充分开发每个人的潜能,使每个儿童都在原有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获得尽可能充分的发展。在这种教育教学活动中,活动从起点到过程再到终点都会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差异性。”曾继耘:《论差异发展教学与教育公平的关系》,载《中国教育学刊》,2005(6)。

一句话,真正的教育公平,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最好的自己。

从优秀走向卓越

八中有二十五年超常儿童教育的经验,最近,八中初中部正在进行首届“北京八中智力优秀学生综合素质开发实验班”的招生工作,也受到了学生、家长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我看来,超常儿童教育正是实现教育公平的一种重要方式。面对各方面素质都非常出众的学生,如果我们还是让他们接受一般的、常规的中学教育,那对这些孩子来说就是一种不公平。因此,我们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上都做了相应的调整,尽可能使这部分学生取得与其潜质相称的发展,达到他们应该达到的高度。正是因为如此,八中的超常儿童教育实验才取得了丰硕的教改成果,得到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研究机构、学生、家长乃至全社会的高度评价。

当然,八中初中部的主要工作是面对大量优秀(但还算不上超常)的学生,并努力促进他们的发展。对这些学生,我们有一个基本的要求,就是让他们“从优秀走向卓越”。

对于八中这样一所具有优良传统的学校来说,优秀这个层次有很多学生都能做到。以学科成绩为例,中学各科“优秀”的最低分数是百分制的85分,而以八中2008级的期末统考成绩为参考,三科总分255分以上的学生占全体正式生的82%。但“卓越”的目标显然比“优秀”要高。同样是这次考试,八中初中部第1名290分,平均每科96.5分,前35名280分,平均每科93分,这个成绩就能够排进全区6000 人中的前100名,这就可以视作学习成绩上的卓越。

我们认为,对于八中初中部的学生来说,将来在学习和综合素质上的定位不是在学校排什么位置,而是在西城区、在北京市仍然能排在前面,甚至在全国的同龄人中也能位居前列,这就是我们要追求的卓越。

我经常在想,我们为什么要让孩子们追求卓越?为什么要站在最前列?仅仅是为了个人的荣耀和学校的荣誉吗?显然不是!从大的方面说,是要孩子们懂得“少年强则中国强”的道理。我们常常感叹芬兰、瑞典等北欧国家的创新能力,诺基亚的手机、宜家的家具总是让我们赞叹。其原因就在于这些国家拥有先进的教育,青少年的创新能力很强。中国现在虽然比过去强大很多,但还不能说是真正第一流的国家,而拥有一流人才是成为一流国家的关键。改革开放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再过三十多年,我们的祖国能不能比现在更富强,这就要看现在的孩子们了。他们卓越了,国家才能发展得更好。

从小的方面说,追求卓越对个人有什么意义呢?八中初中部第一届毕业生里有一个男同学叫于沂,他综合素质很高,尤其是英语极为出色,上初二的时候,被国家有关部门选为中国中学生的代表去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了联大特别会议。初中毕业时他被保送到八中高中实验班,高中毕业时又被保送到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在北大他依然是最好的学生之一,不仅获得了最高奖学金,还代表北大去美国做了一年的交换学生。2009年,他大学毕业了,在金融危机、就业形势不好的情况下,他在香港找到了理想的工作。

这位同学当然可以算是卓越的学生,他曾经讲过这么一段话,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他说:“考高分,上好学校不是成功的唯一途径,但是考高分,上好学校的好处之一,就是‘水涨船高’四个字——在好学校,你会有一批非常出色的同学和你并肩奋斗,会有出色的老师、辅导员指导你的学习、生活、做人,你会面对许多机会——不得不承认,高考的竞争是激烈的,而抓住一次机会,或许就可以改变一生。”情况确实如此。我们都爬过山,都知道越向上爬才能看得越远,才能“一览众山小”。人生也是这样,一个人越是卓越,他的人生机遇就越多,他获得更大成功的可能就越大。而一个个个体的更大成功,最终会汇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更大辉煌。

当然,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基础,也有不同的个性特点、智能特点,我们对他们的要求并不是一模一样的。但有一点是完全相同的,那就是,八中初中部的学生都必须具备“向卓越进发”的态度,必须具备勤奋刻苦、力争上游的精神。

目前正在读初三的孙诗凝是八中初中部的“名人”,原因是他在北京市科普英语竞赛中得了一等奖。英语老师告诉我:一等奖并不稀奇,稀奇的是在校级初赛时他得了满分,这是十年都没有的事,因为科普英语有一些很生僻的词,懂英语的成年人都未必能全认识,但是他全做对了。他的综合成绩也排在年级前三名。

孙诗凝为什么能在众多优秀生当中保持领先地位。从他说过的一段话里可以找到答案,他说:“在小学,可能大多数同学在班里的成绩都是数一数二的。可是升入初中——尤其是在八中这样一所初中学校里,你就会发现,大家都是各小学中的佼佼者,谁的成绩也不会比谁的差多少或好多少。这就如龟兔赛跑——在小学,同学们都是班里的‘兔子’,停下来休息一会儿也不会被‘乌龟’赶上;而到了中学,因为大家都是‘兔子’,所以要想从众人中脱颖而出就必须要勤奋刻苦,靠耍小聪明或是靠着小学的基础都是不行的。”

孙诗凝的话再次印证了一个浅显的道理:只凭聪明可能成为好学生,但肯定成不了真正的尖子生,只有聪明加勤奋才能成为尖子生。

“后进生”带来的思考

除了超常生和优秀生,八中初中部也有学习上的“后进生”。尽管这些群体的绝对人数并不多,但他们同样是我们要重点关注、着力培养的对象。

刘颖老师曾经和我谈到她所教班级的一个孩子A。这个孩子父母离异,妈妈是一位老师,但是忙于工作,根本无暇管A,他便长期由姥姥和舅妈照顾,小学时甚至经常“寄养”在老师家里。同时,A的学习习惯很不好,上课时几乎不会专注地听课,眼神总是有些茫然,也不会记笔记,所以学习成绩很差,除了语文能够勉强及格,其余科目的成绩都仅有一二十分。对待学习,A很不自信,上课时经常低着头、垂着眼,从不敢看老师的眼光,被老师叫起回答问题时,他总是满脸通红、不知所云。

面对这个许多人眼中的“后进生”,刘颖老师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教育:

通过一段时间的仔细观察,我发现A画画很好,于是就以此为突破口,开始了我对A的帮助计划。

计划的第一步,我和班里的宣传委员商量好,让A加入了板报小组,负责给每期板报配图。我还要求宣传委员在每期板报的最后注明负责撰稿、书写和绘画的同学的名字。这样一来可以在新集体中加强同学间的相互了解,二来可以让A的绘画特长很快得到同学们的认可,从A最擅长的方面帮助他树立全方位的自信。果然,随着几期图文并茂的板报呈现在大家面前,无论同学,还是老师都对A的绘画水平大加赞赏,这不仅拉近了A和老师、同学之间的关系,而且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有了一点自信,至少知道老师和同学并不因为我的学习成绩差而讨厌我、瞧不起我。”

经过我与A多次谈心交流后,我对A的了解更多了,A对我也更加信任了。在一次谈话中,A告诉我,其实他也很想学好数学,为此还让家长给他请了数学家教,但是A觉得数学太难了,自己基础不好,家教说A只有小学四年级的数学水平,上课就像听“天书”,刚认真听一会儿就晕了,也没信心再听下去了。A还说最怕老师提问,什么都不会,站起来“一问三不知”,同学肯定笑话他。听了A的这些话,我便又有了第二步计划:从明天起,上数学课我要经常提问A。第二天上数学课,我在例行的“复习提问”环节中,问了A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听到提问,A先是感到很突然,起立后红着脸、挠着头,磕磕绊绊地总算回答出了这个本就十分简单的问题,但还是得到了同学的肯定和我的适度表扬。我发现此后的整节课中,A抬着头努力地专心听讲、认真记笔记的时间比原来明显地长了很多。下课后我问他:“上课正确地回答问题是不是其实很简单?”他笑着回答:“好像真的不难。”于是,我们达成了一个协议,我上课一定会选择简单的问题提问A,不会提问难题,而他要做到上课尽最大努力约束自己的行为——抬着头,看着老师、看着黑板专心听课,并且回家认真复习,为第二天的课堂提问做准备。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A的数学成绩果然有了些许提高,虽然还没能及格,但是至少有些时候他的成绩不再是班里最低的了。

刘颖老师告诉我,这个孩子目前的学习成绩有了一定程度的进步,但仍然不够出色;学习习惯有所改善,但还谈不上有多好。不过她对这个孩子有信心,相信A以后会变得越来越好。

我想,刘颖老师的工作值得我们为之喝彩。面对这个进校不久就显示出种种不适应的学生,她不仅敏锐地发现了A的特长,而且利用这一特长,提升了学习较差学生普遍较为薄弱的自信心。同时,刘颖老师在教学中考虑到了这位同学的基础,实施了差别化的教育策略,降低了对其学习内容、知识程度等方面的要求,让A尽可能地获得成功,提升自信。

也许有人会说,这个学生的进步还不是很大;也许有人还会说,这样一个学生还谈不上取得什么成功。确实,在优秀学生云集的八中初中部,这样一个学生的点滴进步可能在很多人看来是并不起眼的,但是,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想一想:如果刘颖老师没有去发现这名学生的特长,按照八中初中部学生的“一般水平”去教他,甚至对他提出力所不能及的要求,那么这名学生目前的状况将是怎样的?

A的初中生活已经结束,我和刘颖老师一样,相信他还会有更大的进步。也许他最大的进步仍然比不上别的一些同学的点滴前进,也许他的绘画特长最后只能让他成为一位普通的宣传干事而不是杰出的画家,但他和他的老师仍然可以为之骄傲,他们都是真正的成功者。

我认为,我们不可能,也不必要用一个统一的标杆去要求在智能、个性、学习基础、爱好兴趣等方面千差万别的学生。如果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并且拥有自己的特长,那么教师、学校的教育工作就可以说是比较成功的;如果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较大的发展,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那么教师、学校的教育工作就可以说是相当成功的。

追求卓越而又因材施教,正是八中初中部坚持的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