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拯救孩子拯救心:一位青少年心理专家的忠告
8688400000031

第31章 “说一不二”的孩子易偏执

大多数情况下“,偏执”只是一种个性特点,而远远达不到“障碍”的地步。但是,具有猜疑性格缺陷的孩子,如果不能及时、主动地矫正自己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则会因环境变化、人际关系紧张、工作生活不顺心,加上激烈的精神刺激等因素,而诱发为人格障碍甚至精神疾病。

一位母亲向我诉苦,说儿子卫卫的老师不好,总是批评他,同学们也欺负他,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心理伤害。但卫卫的班主任描述的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老师说这个孩子经常把同桌的东西随便拿走,自己错了也从不承认,和同学有了摩擦,老师劝阻,他就向老师撒泼,弄得大家都不愿意和他一起玩。

一次,老师在主题班会上向同学们询问大家以后的理想,结果这孩子就抢着说,长大了他要造炸药,放到老师家里去,炸死老师的全家。老师因此批评了他,他就哭着跑回家向妈妈告状去了。

我们的周围其实也经常会看到诸如此类的孩子,但一些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有时就是好胜心强了些,自尊心强了些,说偏执似乎有点过度了。其实,诸如做错事了大人批评两句就满地打滚、大吵大闹,有其他孩子做得比他好就气得不吃不喝等等,这些都是偏执的表现。

具体说来,如果一个孩子明显地表现出有以下几方面行为,我们就可以认为他是偏执:一是对错误的看法固执己见,明知无理也要辩三分;二是未经证实就怀疑他人,并在言语上表现出来;三是把他人善意的建议认为是羞辱与挑衅;四是对嘲笑和羞辱从不宽恕,报复心极强;五是不愿信任别人,蔑视他人,对他人有很深的敌意;六是很容易感到自己受轻视,并且立即采取恶毒的报复行为。

有一位年轻人,在女友和他分手后,他很不甘心,纠缠不休。最后他甚至扬言说,如果她不和自己恢复恋爱关系,就吊死在她的门前。

2007年,北京发生了丈夫拒绝在剖腹产手术单上签字,导致孕妇和胎儿死亡的事情,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

以上两例,都是比较严重的偏执性格的表现。偏执是一种人格障碍,但对于人格还不健全的孩子们来说,我们应该把他们的偏执理解为是他们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心理问题。

偏执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缺陷,而这种缺陷是如何形成的呢?通过调查发现,偏执形成的最大可能就是家长对孩子的过分娇惯。再不合理的要求,只要他一哭,就立即妥协照办。这样的孩子学不会“识时务”,学不会“适时妥协”,学不会“合理退让”,结果养成“撞了南墙不回头”的偏执个性。

需要注意的是,大多数情况下,“偏执”只是一种个性特点,而远远达不到“障碍”的地步。但是,具有猜疑性格缺陷的孩子,如果不能及时、主动地矫正自己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则会因环境变化、人际关系紧张、工作生活不顺心,加上激烈的精神刺激等因素,而诱发为人格障碍甚至精神疾病。

狠下心来,不迁就孩子的任性

当孩子开始哭闹、满地打滚的时候,一些心软的家长就会觉得自己理亏了:孩子就是个孩子,大人怎么能和一个孩子计较呢?这是最后一次吧!这样一来便会让孩子有机可乘,家长的每次“最后一次”会让孩子看到希望,从而也会变得越来越变本加厉。

儿子小的时候,迷恋上了看动画片,而且一看起来连晚饭都不肯吃。他爸爸又担心他缺营养,就只好在他看电视的时候喂他吃饭。

我决定改掉他这个臭毛病,一天,我对他说:“从今天开始,必须先吃饭,才能看电视。”

他不以为然,快开饭的时候,他又吵着要看电视,我不准他开,他就开始哭,然后又躺在地上哭。

我对他说:“无论你今天哭多久,哭多厉害,没吃饭前,都不可以看电视。”

他不管,继续哭,又跑到厨房抱着爸爸的腿哭,我让爱人重申了吃饭后才能看电视这个观点。

他还是不管不顾地哭喊,越哭越厉害,把食物也呕吐了出来。虽然看着很可怜,但我知道,只要一妥协就前功尽弃了。我和爱人硬着心肠坚持到最后,结果儿子那天哭得连饭也没吃。

第二天、第三天照旧。到了第五天,没吃饭前他便自觉不再要求看电视了,因为他知道要求也没用。

父母轻易的妥协只会纵容孩子的任性,不但丧失了自己的威信,也会让孩子养成偏执的个性,为孩子将来的生活埋下隐患。孩子偏执的个性并不是天生的,更多的是来自于家庭教育的失败。爸爸妈妈既是孩子偏执个性的制造者,也是偏执后果的承担者。

不可用过于强硬的态度对待孩子的偏执

上面说了,不要轻易向孩子妥协,那是不是说你的态度足够强硬,孩子就不会偏执了呢?比如,一些家长说,孩子要这样做,我偏不许;孩子要什么,我偏不给;孩子要买什么,我偏不买。这样他就不偏执了吧?

其实,恰恰相反,当父母和孩子处于僵持的阶段时,反而会激发起孩子的叛逆心理,使得孩子的偏执心理更加严重。那么,家长在必要的时候,应该做出一点妥协和让步,来暂时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缓和矛盾,以求获得更好的教育机会。

秦立的一个同学家里很有钱,但成绩不好,过生日的时候邀请秦立和几个同学一起到麦当劳庆贺一番。爸爸妈妈并不太愿意儿子和不好好学习、只懂花钱的孩子一起玩,就阻止他去参加生日聚会。

秦立则认为爸爸妈妈对同学有偏见,说爸爸妈妈“老土”,坚持要去参加同学的生日聚会,结果还吵了起来。

最后,火冒三丈的爸爸丢下一句话:“你可以去,不过,去了以后我就没你这个儿子,你也不用进这个家门。”没想到,秦立竟然说:“我就去,我再也不想见到你们。”

爸爸妈妈很是伤心,不明白儿子怎么就那么固执,一个生日聚会比爸爸妈妈还重要?其实,在我们觉得孩子固执的时候,不妨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是不是也称得上固执呢?在孩子要去参加同学生日聚会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先妥协一下,先同意他去,然后再选择其他的时机,来教育孩子如何选择朋友呢?

有时候,我们总觉得是孩子和我们对着干,但在孩子看来,我们也是在和他对着干。父母需要明白,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对某件事情做出选择的时候,希望和我们拥有平等的权力。那么,作为家长,我们可以尝试着倾听他们的意见,倾听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尤其是对于有主见的孩子来说,多听他的意见,是让父母孩子都感到轻松的一种方法。

让孩子有更多的选择

偏执就是我们常说的一条道走到黑,如果他们有更多选择,也许就不会那么固执了。

当有些事情必须做但孩子不肯做时,可以采用选择法。这里的选择不是让孩子选择做还是不做,而是选择先做还是后做,是现在做还是以后做。比如,孩子不肯洗澡,可以让他选择是“现在洗还是看会电视再洗?”或者“是妈妈先洗,还是你先洗?”

这让我想起销售中那个“加一个鸡蛋还是两个鸡蛋”的故事,“加一个鸡蛋还是加两个鸡蛋”这样的问话方式,会让顾客陷入提问者既定的前提之中,不由自主地给出选择。一般爱吃鸡蛋的就加两个,不爱吃的就加一个,而很少选择不加。采用这种“二选一”的提问方式,往往很难遭到顾客的拒绝,同样,运用到孩子身上,也会有一样的效果。这不仅避免了与孩子产生做与不做的僵持,而且,也能让他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此外,偏执的孩子固执己见,看人看事含有强烈的主观片面性,家长要诱导孩子依据事实来判断他人。当孩子的情绪不稳定、暴躁时,家长应采取“冷处理”的方法,先不要急着给孩子讲道理,而是尽量让孩子冷静下来,然后再和孩子一起在事实中找到答案,消除孩子的疑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