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拯救孩子拯救心:一位青少年心理专家的忠告
8688400000022

第22章 家长越束缚,孩子越叛逆

叛逆的孩子就像一只小刺猬,不能碰,碰着就扎人,或者团起身体拒绝与你沟通。很多家长对此束手无策,但要知道,这只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正常现象,父母没必要为此惊慌。

彤雅13岁了,一直很乖,很听爸爸妈妈的话,但最近她突然性情大变,总是喜欢和父母对着干。

小学毕业后,父母为她选择了就近的一所重点中学作为报考志愿,而她偏挑选了一所离家较远的中学。她不是不喜欢离家近的中学,只是因为那是父母的选择。彤雅有鼻炎,父母为她买了滴鼻药水,她却故意把它扔了;父母问她考试成绩,她明明得了优秀,却偏说不及格。

淑宁性格开朗,李维学习出色,加上两个人的家距离不远,上学放学常一块儿走。淑宁的父母为此很焦虑,害怕女儿早恋,因此经常暗中盯梢他们。

一天放学,淑宁发现自己的自行车坏了,李维就载着她回家。走到家门口的时候刚好碰到了淑宁的母亲,淑宁的母亲见状气愤极了,就开始责骂:“你怎么这么不害臊,年纪这么小就谈恋爱。”淑宁有口难辩,不管怎么解释,妈妈也不肯相信,于是一气之下就说:“你们硬说我们在谈恋爱,那我们就偏谈给你们看看!”之后,淑宁和李维真的发展成了恋爱关系。

叛逆的行为在初期一般表现为:习惯性地和父母、老师顶嘴,爱反驳否定他人;上学迟到、不认真听课,甚至逃课,纪律意识淡薄,我行我素;对待批评持无所谓的态度;喜欢故意和人过不去,看什么都不舒服等。

严重的则会表现出诸如:言语行为偏激;男生吸烟喝酒、女孩子打扮成人化;有离家出走、早恋、偷窃等严重的不良行为。

叛逆的孩子就像一只小刺猬,不能碰,碰着就扎人,或者团起身体拒绝与你沟通。很多家长对此束手无策,但要知道,这只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正常现象,父母没必要为此惊慌。

正确认识叛逆

美国著名儿童作家玛格丽特·怀兹·布朗女士曾经出版过一本插图童话,名字叫做《逃家小兔》。故事讲的是某一天,一只叫尼巴的小兔子突然对妈妈宣布说“他要跑走了”,接着就以此为主题和妈妈进行了一番有趣的对话。

其实,很多的家长都要面对着和尼巴妈妈一样的问题,一直都黏在自己身边甩都甩不掉的孩子,有一天突然想要离开我们了,就像《逃家小兔》里面的那只小兔子尼巴一样,毫无征兆。很多家长为此愁眉不展,其实孩子的这种表现并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孩子想要离开我们是孩子成长的表现,是孩子越发想感受自我的力量了,这是孩子的叛逆本性驱使的。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每个孩子都会步入一个叛逆期,在这个叛逆期里,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会日益增强,他们迫切希望摆脱家长对他们的“束缚”。他们不再同意自己是“小孩”,而常常以成人自居。他们时刻想表现自己,而正是由于他们感到外界对他们的忽视,从而才产生了叛逆的心理,从而采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己与家长的平等地位。对于孩子的叛逆期,家长不要太过紧张,只要做好对孩子的疏导,就不会因此对孩子以后的成长造成不良的影响。

下放些权力给孩子

因为孩子进入青春叛逆期后,格外渴望得到外界的认可和尊重,父母注意权力的下放,一方面是对他们想要表现自我的满足,另一方面也是对他们人格的尊重。

初二的志新在作文里写道:我不明白为什么爸爸可以编软件一编一通宵,而我上一会儿网妈妈就会一遍一遍地催促我快去睡觉。有什么不同吗?就因为我是小孩?我已经十四岁了,不小了。我就不能自己来决定每天上网几小时,或者几点上床睡觉吗?还有,妈妈给我买衣服总爱买那些带卡通图案的,而且从来都不让我自己挑选,总说我什么都不懂,还喜欢在公共场合叫我的小名“臭臭”,弄得同学都笑话我。

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发育,孩子开始有了追求独立的愿望。他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讨厌父母把自己当作小孩子,希望能够像大人一样拥有独立自主的权利。那做父母的就不妨尊重他,给他一些权力。关于孩子自己的事务,家长切不可擅作主张,哪怕是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一位母亲说,女儿已经好几天不理她了,就因为她没经过女儿的同意就把她穿过的一件衣服送人了。

和孩子谈话时,尽量去掉诸如“你应该如何”“你必须如何”“你知道什么啊”这类的话语,尽量用“你放手去做吧”“我相信你能行”这样的话语激励孩子,因为叛逆的孩子在内心深处是不认同他人对自己的指点的,尤其是父母的指点,即便是为他好的话,他听着也会有逆反心理。如果把指点的话语改成鼓励的,反而会让他们冷静下来,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也能够更坦然地向父母求助。

保护孩子的隐私权

父母总是以“我怕你被人带坏了”等理由私自进入孩子的房间偷看信件、日记、聊天记录,这无疑是对相互之间关系的一个重大打击。每个人都应该有各自的隐私,父母有什么资格偷看孩子的隐私呢?叛逆的孩子一般是不愿意对父母敞开心扉的,但即使这样,父母也不应该用这种类似于强迫的手段去了解孩子,要知道你不尊重孩子的同时,孩子也会对你产生不尊重的心理,因此不就更加叛逆了吗?

“爸爸妈妈是为了你好”这句话,不用说孩子,有些家长的耳朵恐怕也听出茧子来了,那为何还要一代代地灌输呢?叛逆期的孩子对于父母的“爱”是相当敏感的,一点点超出正常的“爱”都可能给他们带来极其激烈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