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一次完全读懂道德经的人生智慧
8684700000077

第77章 为而不恃,功成不处

“引语”

在这一章,老子以“天之道”来与“人之道”作对比,主张“人之道”应该效法“天之道”。老子把自然界保持生态平衡的现象归之于“损有余而补不足”,因此他要求人类社会也应当改变“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不合理、不平等的现象,效法自然界的“损有余而补不足”,“损有余以奉天下”,体现了他的社会财富平均化和人类平等的观念。因而,这一章是七十四章、七十五章里“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这一思想的继续和发展,表达了老子对统治者推行苛政的痛恨,对老百姓生活艰难困苦的同情。

“原文”

天之道,其犹张弓①乎?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与之。

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

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注解”

①张弓:《说文解字》:“张,施弓弦也。”

“译文”

自然的规律,岂不就像拉开弓弦一样吗?

弦位高了,就把它压低,弦位低了就把它升高;有余的加以减少,不足的加以补充。

自然的规律,减少有余,用来补充不足;人世的行径,就不是这样,却要剥夺不足,而用来供奉有余的人。

谁能够把有余的拿来供给天下不足的?这只有有道的人才能做到。

因此有道的人作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有所成就而不以功自居,他不想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

“深度剖析”

上一章讲述了柔弱和刚强所造成的生与死,这一章则继续讲大自然关于有余和不足的规律。老子出于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观察,认为一切事物,在其相互对立的矛盾中,都具有同一性。

大道对任何事物都是平等的,也就是说大道对满的、强的损之,对谦的、弱的益之,大道始终保持中和。

自然之道如此,可人们做事却恰恰相反,喜欢减去不足而补充有余。但聪明的圣人作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有所成就而不以功自居,因为他不想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这是有道之人的得道之处。

在这里老子将大道比喻成射箭时的状态,在射箭时我们都要瞄准目标,从而要与目标保持相对的平衡,才有可能射中,不然的话就只会浪费一支箭羽。因此当箭把高了的时候,就往下放一放,低了的时候,就往上抬一抬。如果弓弦长了就减短一些,而要是短了,就加长一些,总之是要保持平衡状态,才能箭无虚发。

宇宙中的任何事物都是一个整体,每个事物既是边缘又是中心,都能够得到大自然的恩惠。从自然的角度来说,它本身永远是平衡的,永远都是公正的,不管是对待山川大河,还是对待花草蝼蚁,都会给予相同的待遇。它又像一条巨大的溪流,总是从高流向低,从满流到亏,始终保持着平衡。

自然大道的规律就是这样的,盈满多余的地方就会自然减少,而欠缺不足的地方会自然增加。我们都知道地震中有一种现象叫地陷,它的产生就是地壳在自然运动中,发现某个地方是空的,是不足的,就会塌陷使它变成实的、足的。这就是大道的自然平衡的体现。

但是我们人类却不是按照这样的规律去做事的。我们常说:越有钱的越有钱,越有权的越有权;而贫穷无钱的,就越贫穷无钱。这是我们人类的悲哀,因为它是与大道的平衡相违背的,是无法得以长存的。因此圣贤的人明白了其中的奥妙,知道在自己富足的时候不要炫耀,否则就会招来灾祸,使自己蒙受损失。应该在自己富裕的时候,拿出一些来去补足那些欠缺的人,为社会的平衡尽一份心,添一份力。这样别人得到了自己的好处,会变得不太欠缺了,而自己虽然减少了一些财富,但是却不会有灾祸了。

所以聪明的圣人便会从中得到智慧:当自己满足时,决不去炫耀,反而会贬损自己。一旦自己多余的时候,就会把多余的东西补给那些欠缺的人。这样贬损了自己,别人也得到了好处,那么你与别人的关系自然也就好了,自然不会产生什么矛盾、有什么争斗了。

人与人之间的某些差别只不过是形式上的而已,并没有什么十分特别之处。

所以,领先一步的人根本没有必要自鸣得意。给他人一些帮助,使他人感受到真诚的平等,会得到他人永远的感谢。所以最大的名气,不是显露的名气;最大的财富,不是炫耀的财富;真正的平衡是顺道自然的平等。我们若是显露名气,天道就会在我们的名气上加上一点秽气;我们若是炫耀财富,天道就会在我们的财富上加上一名盗贼或者点一把火。这是天道使然,谁也奈何不得;这就是天道的平等,是谁也无法抗拒的。

“案例”

丘吉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英国首相,是个以谦逊著称的人。

1941年夏天,一架轰炸机在荷兰某海域上空飞行时,右弦引擎突然起火。驾驶飞机的是新西兰人詹姆斯·艾伦·沃德中士。在千钧一发之际,他腰系一根绳子,在同伴的帮助下,爬上机翼扑灭了火焰,并胜利返航。这种勇敢行为使他获得了维多利亚十字勋章。

很快,丘吉尔在唐宁街10号接见了沃德。可是站在英国首相面前,扑火英雄紧张得满脸通红,说不出一句话来,丘吉尔目不转睛地盯着这位硬汉,问道:“你在我面前一定觉得非常紧张和窘迫吧?”

沃德承认确实如此,丘吉尔温和地反问:“那么,你也能想像得到,我在你的面前也是如何的紧张和窘迫呀!”

无论是当首相,还是成为平民,丘吉尔谦逊的美德一直都保持着。1955年,丘吉尔辞去首相职务,告老还乡。一天,英国著名作家、史学家罗斯来拜访,一踏进丘吉尔的书房,陈列在房中的一张布告引起了罗斯的兴趣。只见上面写着:“悬赏通缉捉拿战犯一名:英国人,现年25岁,身高5英尺8英寸。体态臃肿,其貌不扬。走路时上身略向前倾。有一嘴乱七八糟的小胡子,说话时鼻音很重,口齿极不流利,不懂荷兰语,愚蠢如猪。此人名叫温斯顿·丘吉尔。”“以25英镑的赏价缉拿逃犯丘吉尔,无论是活的还是死的都行。”丘吉尔看到罗斯紧盯着布告,便加重语气说:“25英镑,这就是我生命的价格!”

这张布告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那是1899年10月,英国发动了对南非布尔人的战争,年方25岁的丘吉尔以随军记者的身份前往战地采访,在一次深入敌区的侦察任务中当了俘虏。但不久,他又机警地逃跑了。于是,布尔人悬赏缉拿逃犯,丘吉尔之所以要陈列这份布告,无非告诫自己,永远不要以了不起的“大人物”自居,充其量自己才值25英镑。当了首相没有增,身为平民亦未减,陈列展示这张布告,其用心可谓良苦!人们尊重敬仰的人,不是因为这个人具有什么样的身份,而更多的是这个人的身上,有值得人们敬重的品质人格。

做一个谦逊、诚实的人吧。我们对伟大人物的敬仰,多是出自于对他们身上美德的钦佩,而不仅仅是其才华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