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中国地理未解之谜全纪录
8680100000089

第89章 鬼城地府丰都之谜

丰都位于三峡附近,是四川东部长江边上一个历史悠久、闻名中外的“鬼城”。

在《西游记》第十回,唐太宗入阴司,遇丰都崔判官保驾;《南游记》则写了华光大帝为母三下丰都大闹阴司;《说岳全传》写何立在丰都地狱见秦桧受罪;《聊斋志异》在“丰都御史”一节中称丰都为“冥府”;《钟馗传》第一回又讲钟馗到丰都收降鬼魔。这些中国古典神话小说对“鬼城幽都”、“阴曹地府”作了形象描绘,再加上历代封建统治阶级与迷信职业者也着意渲染,鬼城丰都的名气越来越大。“人死魂归丰都,恶鬼皆下地狱”的传说越来越神。加之每年阴历三月初三的香会(即现在的庙会),四方香客云集,烛光映天,香烟缭绕,钟鼓齐鸣,诵经之声传播数里之外,更增添了“鬼城”的神气。

丰都真的是“鬼城”吗?

说到“鬼城”,就不得不提到名山。名山,原名平都山,海拔288米,因北宋大文豪苏轼诗“平都天下古名山”而得名。名山孤峰耸翠,古木参天,直插云霄。殿堂庙宇,飞檐流丹。下临长江,烟波浩渺,气象万千,构成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山水画卷。名山又是道家七十二神地之一。这里道观梵宇,鳞次栉比。

名山由来甚久,传说颇多。东汉刘向所著《列仙传》,东晋葛洪所撰《神仙传》,皆称平都山(今名山)为阴长生、王方平成仙飞升之地。随着历朝历代往来平都山探访者络绎不绝,阴、王二仙的故事也广泛传扬,后人误将阴、王传为“阴王”而说阴王乃“阴间之王”。阴王既然在丰都名山,“鬼城”、“幽都”自然当是在丰都了。

还有人说,名山是丰都大帝管辖的阴曹。清《玉历宝钞》载,“阴曹地府”的最高统治者是“丰都大帝”,他承天庭玉皇大帝的指令,率阎罗王等坐镇鬼城,治理鬼国。该书杜撰了丰都“鬼城地府”的机构设置,有十殿阎罗及所辖十八层地狱,有枉死城,有奈何桥、血河池、望乡台等,主要人物首为丰都大帝,管辖十殿阎罗、四大判官、十大阴帅、城隍、无常、孟婆、大小鬼卒以及各岗位职能、阴法刑律等。

名山经过历代的演变和发展,至20世纪40年代末期已形成了天子殿、大雄殿、百子殿、玉皇殿、千年殿、九蟒殿等十二殿狱的寺庙和“阴曹地府”近百个鬼神雕塑,在全国别具一格,在东南亚各国也享有盛誉。

为什么古人对丰都的印象是如此阴森可怖的一番景象,实在让人费解。每年前来探究“鬼城”的学者和游人络绎不绝。

离名山不远的地方,还有一座双峰对峙、雄姿挺拔的双桂山,位于丰都县城西北。这里一派明媚风光,一扫名山的鬼气。历史上,双桂山曾称为鹿鸣山。这里,早在唐代就建立了“鹿鸣寺”,后到明朝天顺丁丑年间(公元1457年),由邑进士官授江西按察司检事杨大荣捐资扩建。

鹿鸣寺庙宇雄伟,盛名远扬,它分为上、中、下三个大殿,飞檐斗拱,气势磅礴,内塑有佛爷、观音、地藏、十八罗汉等塑像,两廊并有历代名流词赋和碑林等珍贵文物。如观音像石碑,其像是唐代画家吴道子所绘,汉砖壁,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鹿鸣寺结构精巧,依山傍水而立的“观音阁”、“道子堂”,在寺侧显目的位置,隔远看,犹如镶嵌在双桂山上的两颗明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寺内有一口常年晶莹、四时沥滴的“玉鸣泉”。泉水洁净甘甜,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长期以来,素有“老龙水、还童水、长生水”的美称。

为纪念苏轼父子的“坡公祠”始建于明洪武初年(公元1368年),后祠将圯,至清同治七年(公元1865年),县人再聚资重建,并扩大了规模,改名为“苏公祠”,增添了东坡楼、白鹿、东坡塑像和洗砚池。苏公祠遭风雨摧残渐倾,于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丰都知事汪贲之又捐重金作了补修。“东坡楼”原为两层结构,飞檐阁楼,楼中悬铁钟一口,由于年久失修,楼坍钟毁,后又由县里绅民集资,于民国24年(1935年)去江西“金山寺”铸合金钟一口,名曰“世界同教丰都报恩冥阳普俐瑜伽洪钟”。据称,此钟重1000公斤,从募化制模、冶炼到铸就运出,历时13年。钟的外层全由文字幅面,铸有“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增,离地狱,出火坑,愿伏法,度众生”等佛言谶语。

1988年,丰都人在名山和双桂山之间建起了铁索桥,起名“通仙桥”,使两山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浑然一体,水乳交融。如此一来,名山的鬼气也许会渐渐消散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