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不要太老实大全集
8672800000026

第26章 拓展人际旺人气——老实人要掌握交际技巧

掌握正确与人交际的方法

“感谢周围的人对我的帮助”,这是多数成功者常常挂在嘴边的话。周围的人即人缘。是否有人缘,大大地左右着事业的成功与否。所以老实人要想改变,就必须从现在起建立人缘,建立高层次的人际关系。

说到人缘,也许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朋友吧。学生时代的同班同学、前辈、晚辈、同乡朋友、朋友介绍的朋友,等等。当然,这些故交也是一种人缘。

立志做创业者的人,不应该过分地依靠旧友,要不断地建立新的人缘。重要的是通过新的人缘扩大自己的世界,扩大视野。比起相同立场的人,不同行业、不同职业的人,或者不同年代的人更好。年轻的时候与长辈,年长以后与年轻人交往最好。

那么,老实人怎样才能建立起新的人缘呢?为此,要有具体的行动。一言以蔽之,即积极地走出去,扩大与人交往的机会。睡着等,人缘是不会从对面走过来的。

公司以外的各种各样的聚会要率先出席。不仅是公司,自家当地聚会也要参加,不要嫌麻烦。如果有不同行业的交流会之类,也要主动地参与筹划。加入有关兴趣的圈子也是极好的机会。

老实人因为性格内向特别回避这种聚会,其实这里是鞭策自己的场合,必须以坚强的意志克服自己的厌倦情绪,积极地参加。要有坚强的意志,具备“要当创业者”、“要更加富有”的愿望。但只在内心包裹着这样的愿望是做不了创业者,不会富有的。因此,必须克服厌倦情绪。

有人自认为属于人缘广的人,但实际上性格很内向。由于内向,回避与人的交往,做不了创业者,所以硬是强迫着把自己改变成善于社交的样子。试着搞社交活动,会发现人生实际上是很快乐的。把内心封闭起来的躯壳,一经行动便会被打破。一经打破,其后自然会容易得多。

老实人参加各种聚会时,要注意以下几点,才能真正起到改善交际的作用。

第一,互相“舔伤口”的聚会不要参加。那种一边声称学习、交流,一边喝酒互诉牢骚,以求互相安慰的聚会,有百害而无一利。知道后要赶快溜走。

第二,努力做聚会的领导者。如果只是满足于做一般成员,就会总是一种小小的存在,不能建立起人缘。当然,有发言的机会时要常常积极地发言,提出各种方案。第二次聚会自己要首先邀约。总之,要使自己的存在得到好评,自己获得实质上的领导人地位。

第三,给予胜过获取。只求获取,没有给予的人会使人讨厌。给予了自然就会得到获取的机会。比如各种学习聚会,与其去受教育,不如抱着去教导的心情参加,结果不是能获得更大的益处吗?

洞察对方性格类型,调整交际策略

每个人的嗜好、想法都不一样,所以我们经常遇到的交际对象也各不相同。

与人交往时,倘若能够明白对方属于何种类型,我们就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与之交往,应付起来也就比较容易了。现在列举九类人供作参考。

死死板板的人——这类型的人,就算你很客气地和他打招呼、寒暄,他也不会做出你所预期的反应来。他通常不会注意你在说些什么,甚至你会怀疑他听进去没有。

和这种人交际,刚开始多多少少会感觉不安,你要花些工夫,仔细观察,注意他们的一举一动,从他们的言行中,寻找出他们所真正关心的事来。你可以随便和他们闲聊,只要能够使他们回答或产生一些反应,那么事情也就好办了。接下去,你要好好利用这一话题,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

每一个人都有他感兴趣和所关心的事,只要你稍一触及,他就会开始滔滔不绝地说,此乃人之常情。因此,你必须好好掌握并利用这种人性心理。

傲慢无礼的人——有些人自视甚高、目中无人,时常表现出一副“唯我独尊”的样子。像这种举止无礼、态度傲慢的人,实在叫人看了生气,是最不受欢迎的典型。但是,当你不得不和他接触时,你要如何对付他?

某个企业的一位副科长,说话虽然客气,眼神里却有些许傲慢,且不带一丝笑意,这种人实在是非常不好对付的,当我们初次会见他时,就会感觉有一种“威胁”存在。

对付这一类型的人,说话应该简洁有力才行,最好少跟他啰唆,所谓“多说无益”。因此,你要尽量小心,以免掉进他的圈套里头。

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和苦衷,这位副科长可能自觉“怀才不遇”,或怨恨自己运气不好、无法早点出头;又由于其在社会上摸爬滚打甚久,城府颇深,故尽管不受领导眷顾,也会在“保卫自己”的情况下,与人客气寒暄。因此我们只要同情他,而不必理会他的傲慢,尽量简单扼要地交涉就对了。

沉默寡言的人——和这样的人交涉事情,实在是非常吃力的;因为对方太过沉默,你就没办法了解他的想法,更无从得知他对你是否有好感。

一位新闻记者,为人沉默寡言,根本就不像个记者。不论你和他说什么,他总是沉默以对,你真是拿他没办法。当有人给他介绍广告客户时,他也只是淡然地说声:“喔!是这样啊。”然后手持对方名片,呆呆地看书。

对于这种人,你最好采取直截了当的方式,让他明白表示“是”或“不是”,“行”或“不行”,尽量避免迂回式的谈话,你不妨直接地问:“对于A和B两种办法,你认为哪种较好?是不是A方法好些呢?”

深藏不露的人——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深藏不露的人,他们不肯轻易让人了解他的心思,或知道他们在想些什么,有时甚至说话不着边际,一谈到正题就“顾左右而言他”。

当你遇到这么一个深藏不露的人时,你只有把自己预先准备好了的资料拿给他看,让他根据你所提供的资料,做出最后决断。

人们多半不愿将自己的弱点暴露出来,即使在你要求他做出答案或提出判断时,他也故意装不懂,或者故意言不及义地闪烁其词,使你有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其实这只是对方伪装自己的手段罢了。

草率决断的人——这种类型的人,乍看好像反应很快。他常常在交涉进行到最高潮时,忽然妄下决断,给人“迅雷不及掩耳”的感觉。由于这种人多半是性子比较急,因此有的时候为了表现自己的“果断”,决定就会显得随便而草率。

倘若你遇到上述这种人,最好按部就班地来,把谈话分成若干段,说完一段(一部分),马上征求他的同意,没问题了再继续进行下去,如此才不致发生错误,也可免除不必要的麻烦。

顽固不化的人——顽强固执的人是最难应付的,因为无论你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只知道坚持自己的意见,死硬到底。跟这种顽固分子交手,是最累人且又浪费时间的,结果往往徒劳无功。因此,在你和他交涉的时候,千万要记住“适可而止”,否则,谈得愈多、愈久,心里愈不痛快。

对付这种人,你不妨及时抱定“早散”、“早脱身”的想法,随便敷衍他几句,不必耗时费力自讨没趣。

行动迟缓的人——对于行动比较缓慢的人,最是需要耐心。

你与人交际时,可能也经常会碰到这种人,此时你绝对不能着急,因为他的步调总是无法跟上你的进度,换句话说,他是很难达到你的预定计划的。所以,你最好按捺住性子,拿出耐心,尽可能配合他的情况去做。

此外应该注意的是:有些人言、行并不一致,他可能处事明快、果断,只是行动不相符合罢了。

自私自利的人——这世上自私自利的人为数不少,无论你走到哪儿,总会遇到几个。这种人心目中只有自己,凡事都将自己的利益摆在前头,要他做些于己无利的事,他是绝对不会考虑的。

当我们不得不与其接触、交涉时,只有暂时按捺住自己的厌恶之情,姑且顺水推舟、投其所好。当他发现自己所强调的利益被肯定了,自然就会表示满意,如此,交涉就会很快获得成功了。

毫无表情的人——人的心态和感情,常常会透过脸部的表情显现出来,故在交际的时候,表情往往可以当做判断情况的工具。

然而,有些人却是毫无表情可言的,也就是说,他的喜、怒是不形于色的,这种人若非深沉,就是呆板。当你和这种人进行交际时,最好的方法就是特别注意他的眼睛。

“眼睛是会说话的”,眼睛是灵魂之窗,“观其眸子”你自然可以知道他的心思。

每个人的嗜好、想法都不一样,所以我们经常遇到的交际对象也各不相同。与人交往时,倘若能够明白对方属于何种类型,我们就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与之交往,应付起来也就比较容易了。

与他人保持距离,才能相处融洽

每个人都需要一个能够把握的自我空间,它犹如一个无形的“气泡”为自己划分了一定的“领域”,而当这个“领域”被他人触犯时,人便会觉得不舒服、不安全,甚至开始恼怒。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和体会:与某人的关系越亲密,越容易经常与其发生摩擦和矛盾,反倒不及与初次见面者交往容易。家庭成员、情侣之间常常相互埋怨,正是这种情况的表现。按理说应该是交往得越深,就越容易相处,相互之间的人际关系也越好,可事实上并非如此。原因何在?

这其实可以用心理学上的刺猬法则(也叫心理距离效应)来解释。那么,什么是刺猬法则呢?

刺猬法则说的是这样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在寒冷的冬季,两只困倦的刺猬因为冷而拥抱在了一起,但是由于它们各自身上都长满了刺,紧挨在一起就会刺痛对方,所以无论如何都睡不舒服。因此,两只刺猬就分开了一段距离,可是这样又实在冷得难以忍受,因此它们就又抱在了一起。折腾了好几次,它们终于找到了一个比较合适的距离,既能够相互取暖又不会被扎。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心理距离效应”。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例子举不胜举。一个你原来非常敬佩或喜欢的人,与其亲密接触一段时间后,对方的缺点就日益显露出来,你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改变自己对其原有的感情,甚至变得非常失望与讨厌他。夫妻、恋人、朋友以及师生之间都不例外。

曾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大阅览室中,当里面仅有一位读者的时候,心理学家便进去坐在他(她)身旁,来测试他(她)的反应。结果,大部分人都快速、默默地远离心理学家到别的地方坐下,还有人非常干脆明确地说:“你想干什么?”这个实验一共测试了整整80个人,结果都相同:在一个仅有两位读者的空旷阅览室中,任何一个被测试者都无法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着自己坐下。

由此可见,人和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

法国前总统戴高乐曾经说过:“仆人眼里无英雄。”这也说明了人在和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应该留有一定的余地——相应的心理距离,否则伟大也会变得平凡。戴高乐是一个非常会运用心理距离效应的人,他的座右铭是:保持一定的距离!这句话深刻地影响了他与自己的顾问、智囊以及参谋们的关系。在戴高乐担任总统的十多年岁月中,他的秘书处、办公厅与私人参谋部等顾问及智囊机构中任何人的工作年限都不超过两年。他总是这样对刚上任的办公厅主任说:“我只能用你两年。就像人们无法把参谋部的工作当做自己的职业一样,你也不能把办公厅主任当做自己的职业。”这就是他的规定。

后来,戴高乐解释说,这样规定有两个原因。第一,他觉得调动很正常,而固定才不正常。这可能是受到部队做法的影响,因为军队是流动的,不存在一直固定在一个地方的军队。第二,他不想让这些人成为自己“离不开的人”。唯有调动,相互之间才能够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够确保顾问与参谋的思维、决断具有新鲜感及充满朝气,并能杜绝顾问与参谋们利用总统与政府的名义来徇私舞弊。

戴高乐的这种做法值得我们深思。如果没有距离,领导决策就会过分依赖于秘书或者某几个人,易于让智囊人员干政,进而使他们假借领导名义谋一己之私,后果将会非常严重。两者相比,还是保持一定距离为好。

在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看来,通常而言,彼此间的自我空间范围是由交往双方的人际关系与他们所处的情境来决定的。据此,他划分了四种区域或者距离,每种距离分别对应不同的双方关系。

在交往时,社会地位不同,自我空间范围也会有所不同。通常而言,有权力和地位的人对个人空间的需求就会大一些。在我国古代,皇帝坐在高高在上的龙椅上,和大臣们保持着相当大的距离,独占比较大的空间。在皇帝面前,大臣们都要弯腰低头,双眼不能直视皇上,退朝的时候还要背朝外出。这一切都体现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当人们与有权力和地位的人接触时,不敢贸然挨着他坐,而是尽可能坐到距离远些的地方,这些都是为了避免因为侵犯了他的自我空间而惹他不高兴。

除此以外,人们确定彼此之间空间距离的因素还有性格与具体情境等。比如,性格开朗和喜欢交往的人更乐于接近他人,也较易容忍他人的接近,他们的自我空间比较小;而性格内向和孤僻自守的人就不愿意主动接近他人,宁可将自己孤立地封闭起来,对接近自己的人非常敏感,当自我空间受到侵占时,他们很容易产生不舒服感与焦虑感。

我们在了解了交往过程中人们需要的自我空间和交往距离后,就应当有意识地选择和他人交往时的最佳距离,以便能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一定要把握好分寸。尽管我们有着良好的愿望,希望自己所拥有的人际关系亲密度越高越好,但还必须记住“亲密并非无间,美好需要距离”。

在日常人际交往中,以下几点也是需要大家注意的。

首先,要尊重别人的隐私。不论多么亲密的人际关系,也应彼此保留一处个人心理空间。人们总以为亲密的人比如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似乎不应当有什么隐私可言。其实,越是亲密的人,越要尊重对方的隐私。这种尊重表现为不随便打听、追问他人的内心秘密,也不随便向别人吐露自己的隐私。过度的自我暴露,虽不存在打听别人隐私的问题,却存在向对方靠得太近的问题。

其次,要有容纳意识。容纳意识要求我们尊重个性差异,容纳对方的缺点,谅解对方的一般过错。“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清澈见底的水里面不会有鱼,过分挑剔的人也不会有朋友。没有容纳意识,迟早会将人际关系推向崩溃的边缘。

最后,要懂得运用和操纵距离效应。距离效应是指由于时间的阻隔,彼此间有了距离,一旦把距离缩短,重新相聚,双方的感情便能得到最充分的宣泄。在这里,距离成了情感的添加剂。可见,有时距离的存在也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应当培养自己保持一定距离看他人的习惯,同时,也不要时时刻刻把自己的透明度设置为百分之百。内心没有隐秘虽然能够显示自己的坦荡,但也会因此失去了应有的人际距离,无形中为以后的人际矛盾埋下祸根,从而导致人际关系方面出现压力,这种做法其实并不明智。

积极主动地适应对方

罗斯福总统对于他的反对者,往往会和颜悦色地说:“亲爱的朋友,妙哉妙哉,你到这里来和我争执这个问题,真是一个妙人!但在这一点上,我们两个的见解自然不同。让我们来讲些别的话题吧!”于是他会施出一种诱惑的手段来,使对方放弃自己的意见,而去接受他的观点。

这是一个好方法,无论那些成功人士采用什么方式去驾驭别人,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第一步是积极主动适应对方,是迎合他人。

当你碰到了任何一种反对意见,你就应当先自己想到:“关于这一点,我能不能在不涉及原则和底线的情况下做出某些让步呢?”为了使人家顺从你,你就应当积极主动适应对方,做出某些积极性的让步。

如果你碰到了对于你的意见和做法十分反对的人,那么最聪明的方法还是把这个问题延缓下去,不求立马解决,这样既可以使对方得到重新思考的机会,又使自己有重新决策的时间。

聪明人不求改变他人,而是同意对方的主张,不管他的意见是如何可笑,如何愚笨,如何浅薄,都会礼貌地回答他,无条件地赞成他的意见,佩服他的见识和聪明。你要获得胜利,唯一的方法就是积极主动地去适应对方。

往往自己目前只要作出一点点让步就可解决的矛盾,却要在将来付出巨大的牺牲乃至生命是非常不值得的。在人生旅途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是你去适应别人还是别人适应你,这实在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个人不可能总是生活在同一个环境中,即使是生活在同一个环境中,环境也会时常发生变化,如果不会适应变化的环境,只能归于失败。

举个浅显的例子。假如你想去东北开个菜馆,你可以不全卖东北菜,但最起码的东北四大炖菜你要保留,并且一定要请当地人做菜,假如你想靠什么徽菜或粤菜以及川菜在东北站稳脚跟,那你就此打住吧。因为东北人最爱吃的就是炖菜,哪怕是东北乱炖也比你那精工细作更符合当地人的口味。另外,再加上东北人炖菜实惠,而南方菜系讲究味道,分量较少,自然难以被东北人接受。再比如,因为东北人豪爽、讲义气,所以你只要服务态度好,他下次肯定还会光顾你的菜馆;而假若你态度太差,即使给他一定的打折,他也未必再来,因为他会认为你不够义气。

同样道理,你要想在四川开菜馆,假若川菜不十分拿手的话,你一定会亏得血本无归。由此可见,适应环境和适应别人多么重要。所以,无论在家里还是在社会上,我们不能只关注自己而忽视对方。很多时候,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适应对方。

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如何使人们变得高贵》一书中说:“把你对自己事情的高度兴趣,跟你对其他事情的漠不关心互相做个比较。那么,你就会明白,世界上其他人也正是抱着这种态度!”这就是说,要想与人相处,成功与否全在于你有无偏见,能不能以包容的心理,理解别人的观点。

一对小夫妻常为吃梨子发生争吵。妻子怕皮上沾了农药有毒,一定要把果皮削掉,而丈夫则认为果皮有营养,把皮削掉太可惜。因为他们常吃梨子所以也就常争吵。

有一次,这对小夫妻争吵时,被他们的老师碰上了。老师了解实际情况后,对那位妻子说:“你先生这么多年都吃未削皮的梨子,身体还很健康,你担心什么?”老师又对那位丈夫说:“你太太不吃皮,你嫌她浪费,那你就把她削的果皮拿去吃了,不就没有事了?”

夫妻二人听着听着低下了头。

老师接着说:“由于不同的家庭环境以及不同成长过程的影响,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会有所不同。因此,你们不要勉强对方来认同自己的习惯,同时你们也要体谅和适应对方的习惯。”

听了这几句话,夫妻二人恍然大悟。

偏见往往会使一方伤害另一方,如果另一方耿耿于怀,那关系就无法融洽。反之,如果受伤害的一方具有很大的度量,能从大局出发,这样会使原先持偏见者,在感情上受到震动,导致他转变偏见,正确待人。

一个年轻人因受不了妻子近来变得忧郁、沮丧,常为一些小事对他吵吵嚷嚷,甚至打骂孩子。他无奈之下只好躲到办公室,不想回家。

有位经验丰富的长者,见他这样,就问他最近是否与妻子争吵过,年轻人回答说:“为装饰房间争吵过。我爱好艺术,远比妻子更懂得色彩,我们特别为卧室的颜色大吵了一架,我想漆的颜色,她就是不同意,我也不肯让步。”

长者又问:“如果她说你的办公室布置得不好,把它重新布置一遍,你又如何想呢?”

“我绝不能容忍这样的事。”年轻人回答说。

长者却解释说:“办公室是你的权力范围,而家庭以及家里的东西则是你妻子的权力范围,若按照你的想法去布置‘她的’卧室,那她就会和你刚才一样感觉受到侵犯似的。在布置住房上,双方意见一致最好,不能用苛刻的标准去要求她,要商量,妻子应该有否决权。”

年轻人恍然大悟,回家对妻子说:“一位长者开导了我,我百分之百地错了,我不该把我的意志强加于你。现在我想通了,你喜欢怎样布置房间就怎样布置吧,这是你的权力。”妻子听后非常感动,两人言归于好。

其他人际关系也和夫妻生活一样,对那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只有采取豁达宽容的态度,才有助于矛盾的解决。世界本来就很复杂,什么样的人都有,什么样的思想也都有。如果事事都要求别人按你的想法去做,那只能失去朋友,自己堵住自己的路。

用微笑融洽彼此的关系

一位诗人说:“我最喜欢的一朵花是开在别人脸上的。”

微笑就是盛开在人们脸上的花朵,微笑是升起在人们心中的太阳,是一个人能够献给渴望爱的人们的高贵礼物。当你把这种礼物奉献给别人的时候,你就能赢得友谊,还可以赢得财富。

在你失望之时,请别忘了“失败乃成功之母”;在你绝望之时,请别忘记上天赋予人类最好的礼物——希望,因为那是让你生活下去的动力;在你对生活对人生已毫无留恋而选择逃避时,请别忘记试试用微笑来面对自己的生活,用微笑来演绎自己的人生,或许那样世界会再次向你展现它迷人的光彩……

微笑,就像黑夜中一只偶然飞过的萤火虫,带领着在生活之路中迷途的孩子们走过迷茫的黑暗之区;就像炽热的阳光温暖他们在黑暗之中早已冰封的心,明亮却又没有一丝阴影,让他们永远生活在用微笑撑起的一片迷人的世界中……

我们总是希望别人对我们很友好,总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许,看到别人对我们的微笑,可却忽视了自己对别人的态度,忽视了对别人送上哪怕一丝的微笑。

微笑不但能融洽关系,其实也更是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能微笑地对待别人,也必然能以乐观的态度对待自己。

西班牙内战时,一军官被俘。在即将被处死的前夜,他掏出仅有的半截香烟,想吸上几口缓解临死前的恐惧,却没有火。在他再三请求之下,看守总算毫无表情地掏出火柴,划着火。当四目相对时,军官不由得向士兵送上了一丝微笑。令人惊奇的是,那士兵在几秒钟的发愣后,嘴角也不太自然地向上翘了,最后竟也露出了微笑。后来两人开始交谈,谈到了各自的故乡,各自的妻子……最后,那士兵竟然动了感情,并悄悄放了他。

西方一心理学家做过微笑训练的实验,要求参加者每天坚持对人微笑。一个月后,有人感激地说:“我每天坚持这样做。刚开始时,大家感到惊讶,后来习惯了。这个月家庭中得到的快乐,比过去一年中得到的还多。现在我已养成习惯,而且我发现人人对我微笑,以前对我冷若冰霜的人现在也显得热情起来了。”

现在的社会,竞争愈来愈激烈,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只顾着忙乎自己的事,已经很少关心别人了。这种情况下,人们的内心深处更需要别人的理解和关怀,此时,给他们一声问候和一点关心,满足了他们情感上的需求,他们就会用热情来回报你。

小梅在单位见人就微笑、打招呼、问候,小梅的人缘也就越来越好,用一句时髦的话说是:“人气急升”,而这一切都归功于微笑。

为什么小小的微笑在人际交往中有如此大的威力?原因就在于这微笑背后传达的信息是:“你很受欢迎,我喜欢你,你使我快乐,我很高兴见到你。”请问,谁不喜欢这样的信息?

中国有句古话:“人不会笑莫开店!”

外国人说得更直接:“微笑亲近财富;没有微笑,财富将远离你。”

一位纽约大百货公司的人事经理曾经这样说:“我宁愿雇用一名有可爱笑容而没有念完中学的女孩,也不愿雇用一个摆着扑克面孔的哲学博士。”

世界著名的希尔顿大酒店的创始人希尔顿先生的成功,也得益于他母亲的“微笑”。母亲曾对他说:“孩子,你要成功,必须找到一种方法,符合以下四个条件:第一,要简单;第二,要容易做;第三,要不花本钱;第四,能长期运用。”这究竟是什么方法?母亲笑而未答。希尔顿反复观察、思考,猛然找到了:是微笑,只有微笑才完全符合这四个条件。后来,他果然用微笑闯进了成功之门,将酒店开到了全世界的许多大城市。

难怪一位商人如此赞叹:“微笑不用花钱,却永远价值连城。”

微笑在商场有如此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服务业员工岗前培训的首要内容一定是“微笑服务”。

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微笑轻而易举,却能照亮所有看到它的人,像穿过乌云的太阳,带给人们温暖。让我们微笑吧,微笑着面对生活,面对周围的人:

每天早晨上班前对你的家人微笑,他们就会在幸福中盼着你的归来;上班时向门卫微笑着点个头,他会友善地还你一个欣赏和尊敬的微笑。

每天遇到同事主动微笑,打个招呼,你也会人气急升的。

开车并线时,摇下车窗,向侧后面司机点个头,微笑一下,还有人会不让你吗?

餐厅里吃饭时,服务小姐倒完茶后,微笑着对她说声:“谢谢你,茶倒得真好。”尽管那是她应该做的工作,可是,她会觉得你的微笑和问候是额外的奖赏。

当你每一次奉献出微笑的时候,你就在人类幸福的总量中增加了一份,而这微笑的光芒也会回照到你的脸上,给你带来方便、快乐和美好的回忆,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