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庄子品读
8664600000021

第21章 七窍开而浑沌死

——无知无欲、留住本真

“原文”

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庄子·内篇·应帝王第七》

“译文”

南海的帝王是倏,北海的帝王是忽,中央的帝王是混沌。倏和忽经常在混沌的地界相会,混沌待他们非常好。倏和忽商量着要报答混沌的善意,他们说:“人都有眼、耳、口、鼻七窍,所以能够看、听、吃、呼吸,却唯独他没有,我们试着给他凿出来吧。”于是,他们每天给混沌凿出一窍。七天后,混沌死了。

《庄子》一书以寓言众多著称,号称“寓言十九”。但即使是在这为数众多的寓言中,“混沌”的寓言也算的上是非常精妙的一个。倏和忽为了报答混沌的善意而为它开凿眼、耳、口、鼻七窍,但是七窍开出来了,混沌却死了,五官具明、心智开化带来的却是无法挽回的悲剧。庄子在这寥寥不及百字的一段简短文字中,借助“混沌”这一既寓言化又具象化的形象非常传神地表达自己自然无为、守住本真、归于大道的思想。

混沌这一形象不是庄子的首创,而是在我国的上古神话中就已经存在了的,让我们来看一下《山海经》中的“混沌”是什么样子的:“天山……有神焉,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为帝江也。”(《山海经?西山经》)这里的混沌是憨态可掬的:圆头圆脑、首身不分,浑身赤红,面上无五官,但蒙蒙如烟然,浑身只长着六只脚四个翅膀,能歌善舞,一片喜气,一派天真。

但到了《庄子》里面,混沌却死了,留给人们的是一个悲伤的结局。这个“浑沌”既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哲学符号,也不仅仅是上古神话传说的简单重复,而是以其独特的形式承载和传递了丰厚的内涵,体现和诉说着人在成长过程中的诸多向往、追求和困惑、犹疑。

庄子认为,人类之所以堕落,远离老祖宗那个太平社会,那个大同天下,是因为人类不停地给浑沌开窍,远离了大道。佛家有云“无眼耳口鼻舌身意”,说的是闭塞五感、六根清净才不会为外物所“惑”,灵台清明。在《西游记》中有这么一段非常有意思的故事,孙悟空被唐三藏从五指山下救出后,首次立功不是除妖,而是斩贼。话说师徒二人在一片树林之中遇到六个强盗抢劫,被悟空打死,这六个强盗是这么自报家门的“一个唤做眼看喜,一个唤做耳听怒,一个唤做鼻嗅爱,一个唤作舌尝思,一个唤作意见欲,一个唤作身本忧”,而悟空笑道:“原来是你六个毛贼!你却不认得我这出家人是你的主人公……”这里六贼的名字非常有意思,“眼耳鼻舌意身”正是人之六根,而悟空刚开始踏上取经之路就先打死六贼也是很有深意的:六根清净,心猿才能归正。而混沌的寓言里倏忽二人却要给原本混沌清净之人开窍,硬凿出眼耳口鼻,这显然是吃力不讨好的事:费劲气力,出于好心,却让对方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

西方文化里也有类似的说法和故事:上帝为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早了一座伊甸园,那里地上撒满金子、珍珠、红玛瑙,各种树木从地里长出来,开满各种奇花异卉,非常好看;树上的果子还可以作为食物。上帝吩咐他们说:“园中各样树上的果子你们可以随意吃。只是分别善恶树上的智慧果你们不可吃,因为你吃的日子必死。”后来,夏娃和亚当抵不住蛇的诱惑吃了智慧果,也就有了善恶和羞耻之心,被上帝赶出了无忧无虑的伊甸园。在这里,亚当夏娃的偷吃智慧果和混沌的被凿七窍非常相似,都是脱离了原来的混沌状态。但七窍一开,巧智纷生,人反而远离大道、失去了最初的本真,最原始而浑然的力量和最初的幸福。

《道德经》里有这么一段话“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蛰,猛兽不据,攫鸟不搏。……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就是说婴儿虽然外表看起来是柔弱的,但却有一种奇特的力量,毒蛇猛兽飞禽都不来侵害他。婴儿就是因为没有脱离混沌状态,才初始、浑沦、完整、美好,才无知无欲、贴近大道。 “婴儿终日号而不哑”,也就是说婴儿从早到晚地啼哭却可以保持嗓子不哑,这是为什么呢?老子说是“和之至也”,也就是极度和谐、高度协调后达到的一种效果,也只有保持混沌状态,不刻意去区分眼耳口鼻舌嗓子以至身体各个部位的具体功能,才能达到这种效果。婴儿哭的时候是腹部或者可以叫做下丹田的位置在起伏,然后是中丹田,最后通过嗓子出来。也就是说,恰恰是婴儿各个器官的功能还没有完全分化开的混沌状态使他本身成为一个和谐完整的整体,带来了“终日号而不哑”的效果。

有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次,世界歌王帕瓦罗蒂去某地演出,风尘仆仆地到了旅馆,非常疲惫,就准备睡觉,却总是被隔壁的声音吵得睡不着。原来,隔壁房间有个婴儿一直在哇哇地哭,一哭就是三四个小时,并且声音洪亮,一直传到他的房间来。他被搅得心烦意乱,根本无法入睡,就在床上翻来覆去。突然,他灵机一动、一骨碌爬起来:“奇怪,我平时唱歌一个小时嗓子就很累了,这个婴儿怎么哭了这么久还是中气十足?”这下,原本恼人的事倒成了启发他研究发音技巧的机会了。从此,闲暇时帕瓦罗蒂常常揣摩婴儿的哭声。他惊讶地发现:原来,由于婴儿的一切都没有发育完全,身体各部分的分工还不是非常明确,他是不会单独用嗓子的,他们哭的时候用的是丹田之气,所以嗓子不会嘶哑。从此,帕瓦罗蒂就向婴儿学习,用丹田之气唱歌,在歌剧的舞台上取得了更好的成绩。

歌王尚且能从婴儿那里看到本真的力量,我们每个人是不是也应该珍惜自己身上剩下的一些混沌之气,亲身感受一下那种美妙无比的无欲则刚呢?珍惜我们与生俱来的“最初一念之本真”吧,那或许是比钻石更尊贵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