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如,他在《静可书室记》里对周敦颐、程颢的“静”和程颐的“敬”的研究、比较、辨析,而选择了程颐的“敬”,主张“主敬穷理”。游酢说:“学者之于道,能于其性之所近,以求从入之门,于道可至。子性静有志于学,谁曰不可?彼夫利欲斗进、躁竞驱逐者,去道日远,苟能收敛此心,鞭逼向里,勿为外物所动,则其本立矣。故濂溪、明道二先生发明为学之要必言静者,以大本所当先也。然伊川先生教人,又用敬不用静者,以敬贯动静,该体用。若只用静,恐都无事了,又失大本当先之意。故曰:‘敬则自虚静。’又曰:‘静中须有物始得,必如是乃可言静。’……动静无端,阴阳无始,圣人之于天道吻合无间然也。《大学》之经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此古昔圣贤进学相传之要旨,请以主敬穷理为吾子勉。”在此,游酢先说“静”在学习上的作用。他认为,学子如果性情沉静,有志于学,是会学到东西的,但那些利欲熏心、逐名追利之人,就必然离道日远。那些收心向内之人,不为外物所动,就会把大本建立起来。所以周、程二先生提出沉静是治学的根本。接着,游酢分析说,“静”是与“敬”不同的,程颐先生用“敬”不用“静。敬,本指外貌端方周正,举止合乎规矩,现在程颐先生把“敬”的这种外在含义推向内在,成为内心修养的主要规范,说:“学者不必远求,近取诸身,只明人理,敬而已矣。”用“敬”并不否认“静”,因为“敬则虚静”,“敬”含“静”。所以,游酢赞同程颐“主敬说”,“以主敬穷理为吾子勉”。
游酢还认为,“思”不能脱离现实,而且要建立在“力行”之上,要求学子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知识,“试以吾平居之学验之”,以探索真知,培养能力。他甚至说:“以言则必行,以事则必成,以行则无悔”、“能知好学,力行知耻,则可以入德矣。”这就是说,说了,就一定要力行;力行了,就一定会成功;力行了,就不会后悔。能知道求知,喜欢学习,力行做事,知道羞耻,就可以进入道德之门。
游酢学思结合,深于思,精于研究,勤于比较,重在力行,主敬穷理,也是他专心追求真知的重要的治学和教育教学的一种方法和特点。
五是德智体美结合,充分发挥教育的教化功能。游酢在教育中把德育放在首位,但也注意与智体美育结合,具体就是把礼、乐、射、御、书、数结合起来。“游于礼,所以防其躁也;游于乐,所以导其和也;游于射,所以正内志而直外体也。御也,书也,数也,亦若是而已,是皆操心之术也。”礼,是德育;乐,是美育;射、御,是体育;书、数,是智育。游酢的这种教育安排,就是在德育为首的情况下,不放弃智体美的教育,实际上是充分发挥教育的教化作用,因为智体美也都是“操心之术”,发挥智体美的教化功能,就能陶冶人的情操,促进人的道德素质的提高。游酢在教育教学中,以至诚之心从文化和教育的意义上向学子阐述开设“四书”等理学经典课程和礼乐射御书数课程的作用,阐述理学与孔孟儒学的渊源关系,显示出理学的根源和教化功能。游酢说:“圣人从于其道而天下化成,盖天下之化非有资于号令之鼓舞也,刑赏之惩劝也,一于诚而已。诚至则天下徯其志而从之,如恐不及矣。故曰:‘盥而不荐,有孚颙若。’先王之化民,岂能拂其所有而与之以所无哉!亦曰顺以巽而已。中正,民之性也,顺其性而入之,则将沦肌肤而浃骨髓矣。下观而化,自然之理也。”游酢认为,圣王顺从于理,天下风俗就因之而成。天下风俗的形成,不是靠传布命令来鼓舞人心,也不是靠刑罚奖赏来劝勉,而是靠诚心而已。精诚所至,天下的人都会等待跟着他的志向走,好像只怕来不及了。所以说是因观盛礼而受教化。古代贤明君王教化百姓,都是顺着百姓的本性将中正之性灌输进去的,并深入到肌肉骨髓里去,让人感受极深。向下观察而受到了教化,这是自然之理。其实,就是说,天下风俗是靠人们的精诚,将圣人之道顺着百姓性本善的人性灌输进去,使其起到教化的作用,而深入人心。因此,“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在天覆地载的人世间,各自担负起教化的职责,使理学充分发挥教化的功能,就能获取成功。这样的教育不会枯燥无味,陷入空谈之陋习,而能结合生活实际、社会实际,而显得活泼有趣、生气勃勃。
四、当代价值
游酢的教育教学思想是其长期治学和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虽然他的目的是培养、塑造适应并服务于封建专制制度的“圣贤”,但是他的教育思想却蕴含着许多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真知灼见,至今仍然具有其现实价值。
一是尊师重道、尊师重教。游酢、杨时“程门立雪”这千年传颂的佳话,不仅作为典故为后世所熟知,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但更是作为一种尊师重道、尊师重教的精神为世人广为传颂,代代相传,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积极的影响。“程门立雪”之举,重的是道统,立的是学统,传承延续的是尊师重道、尊师重教的德统,理所当然地受到南宋及以后历代乃至今日所有学人和有远见卓识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的重视与推崇。温家宝同志曾说:“无论一个人的地位有多高,贡献有多大,都离不开老师的教育和启迪,都凝结了老师的心血和汗水,在老师面前永远是学生。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需要大批的人才,同样也离不开教育和老师的培养。”因而他呼吁:全社会要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一个国家有没有前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家重视不重视教育;一个国家重视不重视教育,首先要看教师的社会地位。”胡锦涛同志则进一步强调:要让教师成为社会上最受尊敬的职业,让尊师重教蔚然成风。他说:“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尊重教师是重视教育的必然要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具体体现。要进一步在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把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必须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维护教师合法权益,为教师教书育人创造良好环境。必须吸引和鼓励优秀人才从事教育工作,鼓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鼓励有志青年到农村、到边远地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为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建功立业。必须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气,大力宣传优秀教师先进事迹,让教师成为社会上最受尊敬的职业,让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当前,我国仍大力倡导“科教兴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复兴中华民族,实现“中华梦”。在这样的背景下,游酢“程门立雪”尊师重道、尊师重教的精神尤其更值得加以弘扬。温家宝同志、胡锦涛同志的讲话,正说明了这点。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