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三百首导读
8633800000011

第11章 杜甫(4)

颈联运用两个典故来表达自己对房琯的深厚感情,即使如今两人阴阳相隔,仍不减其对房琯的推崇之心。第一个典故来自《晋书·谢安传》:“谢玄等破苻坚,有檄书至,安方对客围棋,了无喜色。”谢傅即谢安,这里杜甫用谢安的风流倜傥来形容房琯,足见杜甫对房琯的尊崇之心。第二个典故来自《说苑》:吴季札聘晋过徐国,心知徐君爱其宝剑,等到他回来的时候,徐君已经去世,于是解剑挂在徐君坟的树上而去。友人已故,诗人不忘二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呼应了前两联诗人痛惜亡友的原因,结构紧凑,布局严谨。

尾联寓情于景,收尾余韵悠扬,只见林花纷纷飘落,莺儿啼叫就像是送客的哀乐,营造了一个肃穆的氛围,以哀景衬哀情,深切地表达了杜甫内心的悲痛和哀思之情。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①天下计,两朝开济②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释】

①频烦:通“频繁”,指屡次,多次。②开济:开创基业,匡济艰危。

【名家点评】

全首如此一字一泪矣。写得使人不忍读,故以为至。千年遗下此语,使人意伤。(刘辰翁)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自始至终,一生功业心事,只用四语括尽,是如椽之笔。(高步瀛)

【精品导读】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冬,杜甫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辗转入蜀,定居在成都浣花溪畔,象征着杜甫草堂时期的开始。第二年春天,杜甫探访了位于成都郊外的武侯祠,瞻仰凭吊武侯诸葛亮,对鞠躬尽瘁、挽救时局的诸葛亮,诗人仰慕之至,心里又涌上对时事的兴叹,即成此篇。

首联起以“何处寻”反问,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点出了武侯祠的所在地和周围的景色,渲染了一种安静、肃穆的气氛。

颔联由远及近,写了武侯祠堂内的景物:台阶上碧绿的青草在阳光下散发出春天的气息,那栖居在茂密树林间的黄鹂也在唱着悦耳的歌。这些诗句中以自然之景反衬出祠堂内冷清、孤寂无人的现状,字里行间充满了睹物思人、物是人非的感慨。

颈联以言简意赅的文字,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丰功伟绩,既点出了诗人敬重诸葛亮的缘由,也表达了自己渴望像他一样为国效力、有所作为的决心和勇气。

而在诗歌的尾联,诗人以沉痛的笔调写出了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壮结局,表现出他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一崇高献身精神的敬仰及对他事业未成的深痛惋惜,同时也借此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遗憾。

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①今始为君开。

盘飧②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③。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注释】

①蓬门:犹言柴门,贫者屋门,此处指贫苦人家。②盘飧(sūn):泛指盘盛食物。③醅(pēi):没滤过的酒。

【名家点评】

天然风韵,不烦涂抹。(李沂)

题曰“客至”,是又远分者,待他之法,客又不纯是客,亲又不纯是亲。故知其为远分表兄弟也。(金人瑞)

【精品导读】

此诗为肃宗上元年间杜甫在成都草堂时作。

首联交代客至的地点以及周围的环境:春日已至,草堂南北都是漫漫江水,一群群鸥鸟日日都来造访。“皆”“但”二字意味深长,诗人对眼前的景物熟悉至极,已经审美疲劳,说明诗人的生活虽然安逸,也因过于平淡而有些无聊。在生活极其单调的情况下,若有客至,本身就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情,倘若客人又是故交,喜悦之情自然更甚。

颔联把镜头推入庭院之内,诗人用和客人交谈的口吻,像在闲话家常,显示出他与来客关系十分亲密,富有真实而生动的生活感。

颈联中,诗人翘首以盼的客人终于到来了,诗人热情款待。因为居所偏僻,远离市集,买不到更多更美味的菜肴,又因家境贫寒,只能用薄酒来招待。虽然诗人在表达歉意,但透过这十四个字,可见主客频频举杯、开怀畅饮的热闹场景。

尾联从侧面写出了宾客尽欢的氛围。诗人询问客人:你是否愿意和邻家的老翁对饮几杯呢?当时的气氛一定十分欢愉,诗人才萌生了邀人同乐的念头。为了表示对客人的尊重,诗人才作此问。至此,全诗的喜悦之情被推向高潮。至于邻翁是否应邀而来,读者不得而知,透过诗人无约却随意相邀的细节,足见当地邻里关系的纯朴率真。

这是一首浅切真率的叙事佳作,体现出杜甫待人之真诚与待客之热情,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诗人之“喜”溢于言表。

野老①

野老篱边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

渔人网集澄潭下,贾客船随返照来。

长路关心悲剑阁,片云何意傍琴台?

王师未报收东郡,城阙秋生画角哀。

【注释】

①野老:杜甫的自称。

【名家导读】

江岸纡曲,柴门瞰岸而开,故不审方面之正;渔网下集,贾船晚来,乃江上所有之景。(周珽)

佳境甚画(“贾客随船”句下)。(钟惺)

【精品导读】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常年流离失所后,杜甫终于在友人的帮助下于成都西郊外院花溪畔搭建一所草堂,一家人得以安定下来,这一时期杜甫的心境相对轻松闲适,但他仍忧国忧民,思念故乡和亲友,这首《野老》正反映了草堂时期杜甫复杂微妙的心态。

前两联描写草堂风貌,其中首联写诗人在草堂前的江边漫步时目之所及的近景,颔联描写诗人举目远眺所见的远景。“野老”是杜甫的自称,他悠闲踱步,竹篱茅舍、江岸迂回映衬着他闲适的心境,歪歪的柴门随意地开着,就像是在迎接回曲江水,一切好不自在!抬头远望,清澄的百花潭此时正集聚着下网捕鱼的渔人,气氛喧闹而欢快,夕阳下,浩浩荡荡的商船映着红霞从远处驶来,气势如虹。

后两联从写景到抒情。眼中浩浩荡荡的商船从远处驶来,怎能不让人牵挂远方的亲人呢?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与日俱增,可通往故乡的“长路”因剑门失守而中断,归家无望,不免悲伤。这里的“长路”因见商船所感,承接流畅自然,可见此时的杜甫虽然生活暂时安定,但内心依然敏感。“片云何意傍琴台?”一句,诗人以浮云自喻,以琴台借代成都,自问缘何背井离乡、滞留蜀中?

尾联两句给出了答案,“王师未报收东郡,城阙秋生画角哀”,东郡即东都洛阳,洛阳失陷后尚未收复,萧瑟寒风中成都城内也响起了号角声。这两句说明当时战事艰难,天下干戈不止,很好地回答了“片云何意傍琴台?”这一问题。全诗以“哀”字结尾,深刻地反映了草堂时期杜甫的心境,凄凄切切、哀婉悲凉,意味深远。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①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②放歌须纵酒,青春③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释】

①剑外:指剑阁以南、蜀地的代称。②白日:形容美好的时光。③青春:春日。

【名家点评】

杜诗之妙,有以命意胜者,有以篇法胜者,有以俚质胜者,有以仓促造状胜者。此诗之:“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即从,便下”,于仓促间写出欲哭欲歌之状,使人千载如见。(顾宸)

涕泪为收河北,狂喜为收河南,此通篇之关键。而河北则先点后发,河南则先发后点,详略顿挫,笔如游龙。又有地名六处见,主宾虚实,累累如贯珠,真是繁简由心者也。(朱瀚)

【精品导读】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得以平息。听到这个消息的杜甫欣喜若狂,由此而产生联翩浮想,故作本诗。此诗感情基调充满快意,一改杜诗沉郁、愁闷的风格,韵律明快,节奏鲜明,因此被誉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本诗以诗人的情感为主线,可分三部分:

开篇描写了诗人初闻喜讯的惊喜,是诗人情感的第一次爆发。这两句诗中,诗人以悲衬喜,虽然涕泪沾湿了衣襟,但内心却是极喜悦的。这种喜极而悲,悲喜交加的复杂感情,是诗人饱经忧患终于得见天日后情绪的真实流露,极易引起读者共鸣。

从“涕泪满衣裳”到“喜欲狂”,诗人如狂似癫的状态使他的喜悦之情得以登上更高峰,是诗人情感的第二次爆发。结尾四句,诗人在晴日里痛快饮酒放声高歌,阳春作伴正是返家还乡的好时节。于是,诗人身在剑外,心却飞回了故乡,归心似箭的情绪在尾联中抒发得淋漓尽致。

此诗感情真挚,语言流畅,打破了读者心目中杜甫严谨深沉的形象,表现出了他激越狂放的一面。这一反常态的表现乃情之所至,使诗人的形象显得愈发饱满鲜活。

登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①,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②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③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④梁甫吟。

【注释】

①客心:客居者之心;客,杜甫自指。②北极:北极星,此处象征朝廷。③寇盗:指入侵唐朝的吐蕃。④聊为:虽然这样做了,但是内心颇有不甘。聊,姑且。

【名家点评】

七言难于气象雄伟,句中有力而纡余不失言外之意,自老杜“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与“五更鼓角悲声壮,三峡星河影动摇”等句之后,尝恨无复继者。(叶梦得)

气象雄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沈德潜)

【精品导读】

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安史之乱刚刚平息,吐蕃的军队又攻陷了长安,唐代宗狼狈出逃。后来,郭子仪率领军队收复京师,代宗才又回到长安。可是,安稳日子没过几天,吐蕃人又来进犯,蜀北的一些州县相继陷落。此为外患,是杜甫在《登楼》首联所言“万方多难”之其一。

在朝廷内部,皇帝庸碌无为,宦官把持朝政,藩镇割据现象极为严重,天灾人祸频发,直把昔日的盛唐王朝逼到了悬崖边上。此为内忧,亦是“万方多难”之其二。

值此内忧外患之际,旅居成都已有四年之久的诗人登高望远,感时抚事,既因统治者的无能而愤怒叹息,又忧虑国事安危而急欲自效。诗人寓情于景,矛盾的心情集中体现在七律《登楼》中,其景感人,其情也动人。

首联扣题,诗人的满腹伤怀笼罩全篇;颔联又以浩大的气势加深了伤情的力度,颈联由景入情,纵论时事,展现出了诗人敏锐的政治意识,以及忧国忧民的情怀;尾句咏古人而伤时事,既有自伤之情,又有自勉之意。全诗融自然景象、个人情思和家国命运于一体,堪当沈德潜所评“杜诗之最上者”。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①浊酒杯。

【注释】

①新停:杜甫此时因肺疾而刚刚戒酒,故曰“新停”。

【名家点评】

前四句凭空写景,突然而起,层叠而下,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澎湃潆回,不可端倪。而以五、六句承明作客,登高情事,是何等神力!末二句对结,“苦恨”与“新停”对,“苦”字活用。(李瑛)

笔势雄骏奔放,若天马之不可羁,则他人不及。(方东树)

【精品导读】

本诗系杜甫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重阳节,在夔州登高望远、触景生情之作,也是最能代表杜甫沉郁顿挫风格的七律之一。

开篇写诗人重阳登高后所见之景,有山有水,有声有形,有走兽有飞鸟。诗人或轻描淡写或浓墨重彩,呈现出了一幅无比苍凉且满含悲壮的秋日江山图;后写诗人站在高处,面对浩瀚江水发出的悲秋之声,既悲自然之秋色,亦悲国运之衰颓,还悲自身之老病,实是一首深婉动人的佳作。全诗不仅铺展了一幅豪迈壮美的秋景,其中还包含诗人对世事多艰、人民多灾的感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宿府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①残。

永夜②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③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④十年事,强⑤移栖息一枝安。

【注释】

①炬(jù):烛。②永夜:长夜。③荏苒:指时间推移。④伶俜(pīng):孤单无依的样子。⑤强:勉强。

【名家点评】

“一枝”应“井梧”,“栖息”应“独宿”,格意精妍。(朱瀚)

“独宿”二字,诗之眼。“悲自语”、“好谁看”,正即景自伤“独宿”之况也。“荏苒”、“萧条”,则从“自语”、“谁看”中追写其故。而总束之曰“伶俜十年”,见此身甘任飘蓬矣。(浦起龙)

【精品导读】

“宿府”即留宿幕府。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当时杜甫因被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严武保荐,成为节度使府内的参谋。由于草堂距离幕府路途遥远,为了方便,他时常一人留宿幕府之内。由于时常“独宿”,所以诗中情景皆有凄苦之色、悲凉之味。

首联语序倒置,按照正常逻辑,第二句应在前。“独宿”二字照应诗题,也奠定全诗凄苦情调。这两句是说:清冷的秋天,幕府中井边的梧桐叶子飘落,透露着寒意,我一个人住在江城府内,看着蜡烛燃尽,久久不能入眠。

颔联是说漫漫长夜,角声凄凉,诗人独自喃喃自语细数着乱世的悲伤。天空中的明月非常美丽,可是在这样清冷的夜里,又有谁会看它?这两句说的是杜甫月夜所见,景中有情,烘托出诗人月夜难眠,看月听角的悲凉境况,又通过“悲”“自”二字与反问语气,烘托出无人在身旁,诗人沉闷孤寂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