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我只做王雪红:HTC女掌门的商界传奇
8553900000010

第10章 买下VIA,威盛雏形初现

从下定决心创业开始,王雪红一直在艰难地寻找着商机,然而,市场风云变幻,虽然几经坎坷,但始终没有找到好的创业路径。

随着时间的推移,她渐渐有些沉不住气了,毕竟,顶着巨大的压力煎熬了这么长时间,却毫无收获,实在是令人有些无法承受。那段时间,她从创业初期的信心十足、斗志昂扬,情绪一下子陷入到了低谷之中。

都说“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王雪红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正当她因为出师不利而黯然神伤的时候,一个千载难逢的大好商机出现在了她面前。

1.从低谷中发现商机

1988 年秋天,王雪红通过一个朋友得知,美国有一家公司准备出手,因为公司在行业里默默无闻而且经营不善几近破产,所以出价并不高。

得到这个消息后,王雪红立即对这家公司展开了全面的调查,这正体现了她一贯的经商风格——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不管是对合作伙伴还是竞争对手,王雪红都习惯于先了解他们的底细,然后再“对症下药”,尽可能击中要害。这一招来自于父亲王永庆的传承。

把这家公司的来龙去脉摸透之后,王雪红心中已经有了主意:这家公司之所以会走到如今这么困窘的地步,完全是因为管理不善,在企业运营上并不存在什么硬伤。

这个发现让王雪红惊喜万分,凭借她在大众电脑公司六年来积攒的丰富管理经验,使这家公司的经营步入正轨并不是什么难事。

而且,收购这家公司对于她来说还有三个好处:第一,这家公司目前正处于倒闭的边缘,经营者急于脱手,出价很低,而且还有还价的余地;第二,这家公司就设在台北,台北是她的“大后方”,可得“地利”的优势;第三,也是最重要一点,这家公司经营的是芯片行业,与她看好的高科技领域不谋而合。

考虑到这三点,这家公司简直就像是为王雪红量身打造的,她怎么能错过呢?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王雪红立刻带着自己的创业资金赶到美国,与那家公司的经营者进行商谈。

2.买下VIA,开始起航

王雪红能够得到这个商机,还要感谢一个人,是他向王雪红提供了这个宝贵的商业线索。这个人就是她现在的先生陈文琦。

陈文琦也是中国台湾人,先是就读于台湾大学,获得了电机工程学士学位之后,又到加州理工学院留学,继续攻读计算机硕士。以优异的成绩从加州理工学院毕业以后,先后就职于美国通用公司和英特尔公司。后来他辞掉工作开始创业,并成功创建了一家名叫Symphony的晶片设计公司。

他和王雪红是在一个朋友举办的宴会上认识的,举手投足之间有一种独特魅力的王雪红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王雪红也对这个睿智干练又熟悉美国商界的男人很有好感,并且,她敏锐地意识到,虽然陈文琦的公司规模并不是很大,但他却有可能是一个极具潜质且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

陈文琦得知王雪红的创业想法之后,就开始为她留意可靠的商机,因此,当得知一个美国商人打算出售自己的公司的时候,他第一时间告诉了王雪红。

在陈文琦的引荐之下,王雪红与美国那家公司的总经理牵上了线。一个希望尽快出手,一个希望迅速拿下,再加上陈文琦的推波助澜,这笔生意谈得十分顺利。经过几轮谈判之后,王雪红和那个美国商人签订了转让协议书。

就这样,那家叫做VIA的公司就成了威盛电子的前身,王雪红从这里开始踏上了一条充满辉煌又布满荆棘的创业之路。

3.代工永远矮人一截

创建威盛集团,从某种角度来说,源于王雪红的“中国梦”。作为一个创业者,她看到了太多以代工求生存的中国企业的现状——代工企业在国际生产商面前永远低人一等,受制于人。因此,从创业伊始,她就没想过要走代工这条路,而是勇敢地扛起了打造民族品牌的大旗,希望能够走出一条“中国芯”之路。

多年前,当联想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如火如荼之势时,有人采访联想的掌门人柳传志,柳传志说:“别看联想现在的经营业绩这么好,其实我们不过是给别人打工的,处理器是英特尔的,操作系统是微软的,每卖出去一台电脑,我们能分到的利润是很少的,大头儿都是别人的。”话里话外道尽代工的悲凉。

像联想这样的大企业都是如此,其他中国企业的处境就可想而知了。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欧美和日本为发源地的电子风潮以令人惊讶的速度发展,并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了整个中国。不管是在大陆还是在台湾,几乎各个行业的创业者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做代工,因为代工门槛低、回钱快、资金链灵活而且风险小。更重要的是,当时做代工还可以借助欧美制造产业转移的东风,凭借劳动力资源充足且廉价的优势迅速崛起。

正因为这样,代工几乎成为中国企业的代名词,当然,许多优秀企业也因此被孕育出来,最典型的是郭台铭的富士康集团。郭台铭以富士康为平台,历经数十年的辛苦经营,构建起一个庞大而又神秘的“代工王国”,他也因此被称为“代工之王”。

在很多人看来,代工是打造中国民族品牌的一条捷径,因此,不亦乐乎地去找那些国际大企业寻求合作,希望能够拿到更多的代工订单,赚加工费。但王雪红却并不认同这种观点。

她到了美国硅谷,发现到处都是华人科学家在为美国资本家打工,他们凭借着自己的智慧为公司创造了数以万计的利润,换来的却只是不甚丰厚的薪水。她回到台湾,发现很多台湾企业在为欧美、日本厂商生产各种各样的产品,只为了获得微薄的利润,而对方却可以拿着这些产品悠闲自在地赚大钱,反过来还嘲笑中国企业没有自主品牌……这种情况深深地刺痛了王雪红的心,让她清楚地意识到:代工企业在国际生产商面前永远矮人一截!代工不是实现民族品牌的捷径,而是一条不归路。

王雪红想:与其为别人赚钱,还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为什么不自己做呢?只有打造真正的、优秀的民族品牌才能在国际市场赢得一席之地。

当时的威盛只不过是一个刚刚成立、还在蹒跚学步之中的小企业,但王雪红的梦想却很大,她希望做中国人自己的芯片,而且还要把“中国芯”做成世界第一流的产品。在此后的日子里,王雪红一直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这个梦想。

4.“船长”加盟

梦想是伟大的,但实现梦想的道路却往往是无比艰难的。当时的王雪红面临的是中国高新科技领域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严重匮乏、处处受制于欧美发达国家的局面,要想经营民族品牌,时时受到掣肘之困,可谓举步维艰。

最大的难题是,王雪红是学经济出身的,对芯片技术并不太懂,身边也没有得力的助手。她虽然擅长经营、精于管理,但缺乏技术层面的领路人和把关者,威盛集团也只能是一个一条腿走路的“瘸子”,注定是走不快的。

找到一个技术方面的合作伙伴已经成为势在必行的事了。于是,王雪红就开始物色合适的合作伙伴。这时,她一下子想到了陈文琦。陈文琦在加州理工学院学的是计算机专业,而且在英特尔等知名 IT 企业工作过,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在结构设计领域表现出了出色的才能,在华人科技圈里小有名气,如果能够说服他加盟威盛,不就相当于为威盛集团安装了一个强有力的“发动机”吗?

1992 年,王雪红找到了陈文琦,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力邀他加入威盛的团队。虽然当时陈文琦创立的Symphony公司发展势头也不错,但还是被王雪红的诚恳态度和她描述的美好愿景深深打动了,最终决定与王雪红同心协力引领着威盛集团在竞争激烈的芯片业闯出一片天。

陈文琦的加盟对王雪红来说是如虎添翼。陈文琦在技术领域拥有深厚的功底,而王雪红在经营方面有着独特的天赋,两个人的合作可谓优势互补,强强联合。

年轻时候的陈文琦有一个梦想:成为在大海上四处遨游的船长。而他加盟威盛电子之后,也的的确确表现出了“船长”的风范,他坚定、乐观,带领着威盛电子在波涛汹涌的高科技领域快速驶向成功的彼岸。

技术老练、经验丰富的陈文琦很快就使威盛电子焕发了新的生机,开始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作为一个专业人士,陈文琦对芯片市场的理解既深入又透彻,经过全面分析之后,他给威盛电子进行了重新定位,把业务重点放在了芯片组上。

明确了业务重点之后,威盛的发展思路也就随之清晰了起来。在陈文琦的带领之下,威盛电子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很快就发展得如火如荼,以黑马姿态一举冲进了芯片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