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沟通中倾听的意义
倾听是沟通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倾听的意义主要体现为以下几方面:
(1)倾听使领导者能够与周围的人保持接触。失去倾听能力也就意味着失去与他人共同工作、生活、休闲的可能。一位擅长倾听的领导者将通过倾听,从同事、下属、顾客那里及时获得信息并对其进行思考和评估。有效而准确地倾听信息,将直接影响领导者的决策水平和管理成效。
(2)倾听是由领导工作特点决定的。科学技术在飞速发展,社会化大生产的整体性、复杂性、多变性、竞争性,决定了领导者单枪匹马是肯定不行的。面对纷繁复杂的领导工作,领导者就更应该集思广益,多倾听别人的建议,个人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制定出有效的决策方案。
(3)领导过程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善于倾听的领导者能及时发现他人的长处,并使其发挥作用;倾听本身也是一种鼓励方式,能提高对方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加深彼此的感情,因而也就激发了对方的工作热情与负责精神。
(4)倾听也是获得信息的主要方式之一,报刊、文献资料是了解信息的重要途径,但受时效限制,倾听可以得到最新信息。一个随时都在认真倾听他人讲话的人,在与别人的闲谈中就可能成为一个信息的富翁。
总之,积极倾听带给领导者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对缺乏经验的领导者,倾听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对于富有经验的领导者倾听可以减少错误。
2.好的沟通者总是善于倾听
善于倾听的人,一方面表明他具有足够的耐心,另一方面也表示他能尊重别人,也表明他比较关心别人。
一个最优秀的谈话对象,通常是说话说得最少的人,所以,要想成为一个口才一流的人,必须认识到,最好的、最重要的交谈能力,就是倾听对方的心声。
通常情况下,倾听包含以下三个层次:听见声音并不表示你听完全了,听完整了;你完全听到了,不表示你听懂了;而你听懂了意思,也不表示你已经心领神会。在这三个层次里头,真正的倾听者必须能做到,听懂了说话者话里的意义,并且能够心领神会,同时可以预期、发觉对方的心思而予以回应。所以,良好的倾听能力,含有更高、更深的意思;而良好的倾听能力,首先来自于敏锐的洞察力和感受力。
3.听清对方所说的全部内容
听清全部内容,也就是随时都听,这听起来容易,但是要警惕:人的思维有着很大的漫游空间,这会使人们分散注意力,并使人们的意识背叛自己的要求而被打断。当一个说话者缺乏吸引力的时候,作为听者要集中精力就变得更加困难,也变得更为重要。
更糟糕的是,一个人若把压力或其他的思想包袱带到与你的谈话中,过去的事或对未来的忧虑看起来似乎都比现在要说的重要,那么此人的焦虑就很有可能会压倒听者的耐心。作为领导者更要注意;倾听他人讲话时,切忌思前想后,以致未听清全部内容。
日常工作中,人们可以发现:当你错过了某些信息,你自己的表达能力将随之下降,因为你假设你知道说话者的内容或你的心理存在一些成见而减少了你的注意力,一旦你认为你抓住了信息的主旨,你的头脑的思维将变得混乱和多样。
4.捕捉对方说话的要点
尽管一般情况下,人们的说话和谈论,不都是金玉良言,而是许多平常的、芜杂的,甚至多余的东西。但对处处留心的人来说,往往能在用心倾听别人谈话的过程中,获得某种宝贵的知识和信息,从而触发自己的思考,并生出灵感的火花。
倾听时是否能够捕捉到有用的信息,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听话的基本目的之一。说话人常常会把话语的意思隐含在一段话里。前面的话,往往是引子,是提示;当中一段话,有时是要点,有时是解释;后面一段话,也许是结论,也许是对主要意思的强调或引申。人们在倾听的过程中,要善于从说话人的言语层次中捕捉要点、捕捉信息。除此之外,说话人在强调某些重点语句时,常采用故意放慢语速、突然停顿、提高声调或故意降低声调以及手势等加以提示。倾听者可以从说话人的语气、手势变化来捕捉信息。
5.敏锐地抓住对方的意图
尽快发现对方谈话的真实意图,你就可以胸有成竹、从容自如地跟随对方,对方也会因你敏锐地洞悉他的想法而对你表现出由衷的敬佩。否则,不仅会影响沟通的顺利进行,而且也容易产生误解。
例如,一位年轻人在非正式的场合向领导者说起工作量大,任务重,平时加班也干不完。这位领导者误以为该下属在叫苦,于是说了一大通要吃苦耐劳,要无私奉献的客套话,还有20世纪50年代人们如何艰苦奋斗的“故事”,结果那位下属气得七窍生烟,当即愤然离去。其实这位下属只是顺便反映一下情况,让别人知道他工作得辛苦,希望领导者肯定和承认他在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如果那位上司能体察其意,说些得体的安慰话,表示一下作为领导者对下属辛苦工作的关心和肯定,那位下属不但不会愤然离去,而且有可能更加卖力地工作。由此可见,抓住对方说话意图是何等重要。
6.对对方的话语作适度反应
要听出对方的真实意图,除了掌握对方的个性以及心理等特征以外,还必须对对方的言事有所反应,比如,恰当的插话、点点头、眨眨眼睛等等。适度的反应是对对方莫大的鼓舞,是促进对方进一步说话和深刻暴露其内心真实意图的“润滑剂”。
马克·吐温说得好:给人适当颂扬,尽量聆听别人说话而不加任何辩解。因此,与人交谈,倘若“金口”一味不开,未免会使对方显得尴尬,对方也会因你毫无反应而大生疑窦,不好意思再滔滔不绝。但若是中途打岔,会给人留下一个能言善辩的形象,最终不但不能洞察对方的真正意图,反而还会招来对方的厌烦,使你落得个“没修养、不知趣”的不良形象。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认真倾听对方的谈话,在不打断对方说话的原则下,在关键时刻说明重点或明确表达自己的见解,以便把自己的想法清楚地传给对方,使话题朝着双方共同关心的方向发展,并进而洞悉对方的真实心理。
由此看来,要做到“一语识人心”,并不要求表现你的精彩的说话术,而是要使对立产生一种“谈得拢”、“一见如故”的感觉。
7.善于运用肢体语言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如果让学生在听课时表现出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上课的教师就会照本宣科,不看学生,无强调,无手势;如果让学生积极投入,认真倾听,开始使用一些肢体语言,适当的身体动作和目光的接触,上课的教师的声调会开始出现变化,并加入了必要的手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由此可见,肢体语言是无声的赞美,能向对方传递“你的话我很喜欢听”的信息,引导对方进一步展开话题。
因此,一个沟通高手也是一个善于运用肢体语言的高手,他在倾听过程中善于运用眼神交流,善于做一些合适的“小动作”,与对方保持同步,从而激发对方的激情。
总之“听话听音,锣鼓听声”,如果能熟悉、掌握这个道理,因人而异,随机应变,做一个倾听高手,领导者就能更好地洞察对方的心理,从而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