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文学欣赏基础
8525800000003

第3章 诗歌欣赏方法

“导言”

什么是诗歌?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它是中外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文学形式,是“文学皇冠上的明珠”。

诗歌是言志抒情的文学。《毛诗序》中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宋朝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也说:“诗者,吟咏性情也。”这道出了诗歌作品与创作者内在的本质的联系。艾青说:“每一个诗人都是他的诗神。”就是说每一个诗人都能以个性化的思想感情融化他的素材,创造出自己的诗歌意象,体现出自己的主题。唐代诗人李白、杜甫、李贺之所以被人们称为“诗仙”、“诗圣”、“诗鬼”,就是因为他们的思想感情、个性和想象力具有这样的特点。凡是有成就的诗人,都是在思想感情上有个性的人。正是思想感情的个性,成为他们诗歌风格的基础。“诗言志,歌咏言”(《尚书·尧典》),这是欣赏中国古典诗歌绕不开的话题,也是我们理解诗歌作品和诗人创作的重要方面。

诗歌是高雅的艺术。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行诸舞咏。照烛三才,晖丽万有,灵祇待之以致飨,幽微藉之以昭告。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诗歌是以生活的情感体验为基础进行的创造,是诗人内心深处流泻出来的生命之泉,是心灵之歌。

高雅的艺术需要高雅的人群去欣赏。马克思说:“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欣赏者要具备高雅的情趣和鉴赏能力才能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与诗人的心脏一起跳动。

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提高诗歌欣赏水平,实现诗歌的社会效益,有赖于欣赏者对审美活动的积极参与,有赖于鉴赏者的慧眼灵心,有赖于欣赏者的审美注意、审美联想、审美发现的文学欣赏能力。在本章中,我们不可能全方位地指导大家,只能针对诗歌的阅读提供一些具体的欣赏技巧,以供大家参考。

一、案例引入

诗文诵读闺意献张水部(1)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2),

待晓堂前拜舅姑(3)。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4)?

“注释”

(1)本诗又名《近试上张水部》。张水部:即张籍,曾任水部郎中。

(2)洞房:新婚卧室。停红烛:让红烛通宵点着。停:留置。

(3)舅姑:公婆。

(4)深浅:浓淡。入时无:是否时髦。这里借喻文章是否合适。

质疑问难

1.你能翻译这首诗吗?请试着将它翻译出来。

2.这首诗的诗意是什么?请你将它概括出来。

3.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指出来。

解疑欣赏

1.翻译:

闺意献张水部

朱庆馀

洞房里昨夜花烛彻夜通明,等待拂晓拜公婆讨个好评。

打扮好了轻轻问郎君一声:我的眉画得浓淡可合时兴?

2.内容欣赏:

从诗的题目和诗文本身来看,《闺意献张水部》完全是在写闺中情趣和洞房花烛夜的美好意境。

古代有新婚第二日新娘要拜见公婆的习俗,这在古诗文中早有记载。当我们读到“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时,脑海中一定会出现这样的一个画面:昨夜的洞房红烛还在点着,天还没有亮,新娘就轻手轻脚地起床了,来到镜前,在红蜡烛的光照下,开始精心梳妆打扮,画眉施粉之后,静静地等待天亮时去见公婆。

在古代,对新娘来说,第一次见公婆非同小可,留给公婆的第一印象将直接影响到新娘未来在家庭中的地位、身价及前途等问题,那么有哪一个新娘在拜见公婆之前能够真正做到身心平静呢?因此,与其说新娘是在静静地等待,倒不如说是在焦急而又忐忑不安中等待着。既要把自己打扮得随风入时,又要符合公婆的审美标准,既要接受公婆的“检阅”,又要端庄有礼,这说起来容易而做起来实属不易,于是新娘面含羞涩地征求新婚丈夫的意见:“你看我这样打扮行吗?”“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巧妙而形象地描绘出新娘的羞涩之情和紧张之态。这首闺意诗写得充满生活情趣,读来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

然而,这首诗真的是闺意诗吗?

再仔细地诵读,我们不禁疑窦丛生:作者为什么要将这样一首描写闺意的诗献给张籍呢?张籍时任水部郎中,朱庆馀与张籍是什么关系?此诗为什么又名为《近试上张水部》呢?另一标题和注释为我们揭开了谜团:

注释(1)中告诉我们,此诗的另一题目名称为《近试上张水部》,朱庆馀把这样一首优美的闺意诗献给张籍,很明显另有寓意,他是利用新妇拜见公婆之前的心情,委婉地表达自己考试在即的不安情绪与复杂的心理状态。这就让读者不能不联想到相关的历史知识——唐代应进士科举的士子有向名人行卷的风气,希求其称扬并推荐给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朱庆馀此诗投赠的对象张籍是水部郎中,以擅长文学、乐于提拔后进而与韩愈齐名。朱庆馀平日向他行卷,已经得到他的赏识,临到考试了,还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官的要求,因此写下了这首诗征求张籍的意见,其目的有二:一是可以得到张籍的指点,二是希求名人的赞扬并将自己介绍或推荐给主考官。这多少有些毛遂自荐的味道,但又不是直接面对主考官,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表现手法:

朱庆馀在这首诗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他把自己暗喻成新娘,把张籍暗喻成新郎,将主考官比成要见面的公婆。以夫妻或男女爱情关系比喻君臣以及朋友、师生等其他社会关系,乃是我国古典诗歌从《楚辞》就开始出现并在其后得到发展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此诗正是运用了这种写作手法。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原来此诗要表达的是应试举子在考试前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的心情。总结概括此案例告诉我们:对诗歌的欣赏不能停留在表象上,有很多诗歌寓意很深,尤其是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要想真正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我们必须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平时注意积累相关的诗词知识、历史文化知识、欣赏方法等,准确地把握诗意,体味诗歌的意境,欣赏诗歌的意趣。

那么,如何欣赏诗歌呢?

二、诗歌的欣赏方法

(一)审标题——弄懂题意

诗歌的标题,往往能给我们读诗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它或者点明写作背景,或者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或者点明诗歌的意象、表明作诗的目的、表达诗人的情感等。

例如: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由《枫桥夜泊》的标题,我们可推知诗歌所描绘的为枫桥的夜间景象,“泊”字可知诗歌表现的是一种羁旅情怀。

又如: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首诗的题目不但提示了诗的内容,还传达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二)看作者——知人论诗

古人云“诗言志”,诗歌抒发的是诗人自己的思想感情,传递的是诗人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独特认识和感受,而这些情感、认识、感受又是由诗人自身所受教育、人生经历、个人性格、个人际遇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决定的。

例如:

汴河曲

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

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

风起杨花愁杀人。

分析这首诗,就要先了解诗人李益。李益是什么时代什么时期的人呢?他属于哪个诗派?其创作有什么特点?

李益属于中唐时期的边塞诗派,擅长绝句,善写风景。在中唐时期,唐朝已经逐步走向衰败,所以,中唐诗人普遍存在一种感时伤今的情调。

把握住这些,本诗的思想感情就有着落了。

“汴水东流无限春”,这情景多么美好呀!但河边“隋家宫阙已成尘”,两相对比,巧妙衬托,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情。“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愁就像杨花一样漫天遍地,怎会不伤人呢?后两句诗作者借劝阻行人抒发了昔盛今衰的历史感慨。

(三)读注释——帮助理解

注释有时介绍相关诗句,有时介绍写作背景,有时介绍作者,我们既可据此体会诗的用典或意境,也可从中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及写作风格。所以,我们一定要仔细研读注释。

例如: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诗人从俯视岳阳楼周围景物的邈远、开阔、高耸等情状落笔,突出岳阳楼的“高”。颔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群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诗人的情感是欢乐喜悦、超脱豁达的。诗人为何如此高兴?

请看诗下面的注释:乾元二年(759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南,登岳阳楼而作此诗。看了注释,这首诗的思想情感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四)展联想——丰富内容

创作离不开作者的想象和联想,欣赏也离不开读者的想象和联想,诗人的创作和读者的欣赏是缪斯女神的两翼,缺少了任何一翼,诗歌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和魅力。

诗歌言简意赅,是浓缩的作品,有很多空间需要读者去想象和联想,去合理地填补。要无中见有,有中见无。

例如: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西出阳关无故人”,无中见有:再见不到故人,只见到黄沙、西风、夕阳残照,只有绵绵无尽的思念之情……

又如: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唯见长江天际流”,有中见无:只见流向天际的长江水,而极目远眺也望不到友人的船帆,友人随舟远逝,思念逐水而来。

(五)找意象——体会意境

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艺术境界才是目的。意境与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但它们又有区别: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

在我国传统的审美习惯中,一些惯用意象有特定的用法。如:送别诗常用“柳”、“月”、“长亭”等意象,抒愁写恨常用“流水”、“春雨”、“春草”等意象,表现志向、气节常用“菊”、“兰”等意象;岁寒三友(松、竹、梅)象征人高洁的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飞鸟象征自由;“望月以怀远”,“伤春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把握诗中惯用意象所蕴涵的寓意,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把握诗歌的主旨,这是欣赏诗歌的重要因素。

例如: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从“何人不起故园情”看,这首诗抒写的是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由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闻“折柳”这首曲子会引起思乡之情呢?原来“折柳赠别”是唐代著名风俗,唐代有一首《折杨柳》,为赠别、乡思名曲,因此“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也就是融入作者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被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诗歌中的意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

意境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诗歌的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六)品“冷”“热”——感受情感

古人写诗,常常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很多诗歌,其景色“冷”“热”往往就是作家情感变化的“晴雨表”。

例如: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通过“彩云”、“轻舟”、“千里”、“一日”等表达诗人喜悦畅快的心情,快船快意,豪爽骏利。

又如: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人创造了一个幽静寒冷的境界:大雪覆盖的江面上,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天地之间纯洁而寂静,老渔翁则孤傲而清高。这正是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摆脱世俗,超然物外,清高孤傲。

(七)抓诗眼——传神揭旨

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最有表现力的关键词句,是作品中的点睛传神之笔。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诗词句中最精练传神的某个字,以一字为工,它未必华美,多是寻常词语,但在特定的语境中用得巧妙,意味无穷;另一种是全篇最精彩和关键性的句子,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情感、观点认识,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整篇诗歌由于有了这个字词或句子,而形象鲜活、意味深长,引人深思,富于艺术魅力。

欣赏诗歌时抓住诗眼,有助于提挈全篇,融会贯通,理解主旨,把握精要。

例如: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诗中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其“绿”字诗思深沉,情思浩荡: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江南春风和煦、百草逐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之景,又在这盎然生机中展示出作者当时奉诏回京的喜悦,还流露出作者经历第一次罢相之后,虽被再次征召回朝,但不能不产生的重重忧虑。“绿”字丰富的表现力,十分生动,的确让人称道,难怪王安石不厌其烦,易“十许字,始定为‘绿’”。

(八)析手法——领悟技巧

古诗常用一些表现手法来表达情感、体现思想,了解这些手法及其在诗歌中的作用,欣赏时会更得心应手。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衬托、对比、象征、用典、对偶、夸张、虚实结合等。

例如: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此首诗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又如:

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

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

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

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

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这首诗通篇用比,将不劳而食的剥削者比喻成令人憎恶的偷食老鼠,通过这个比喻,把剥削阶级贪婪、残忍、寄生的本性,以及人民的反抗意识,做了集中、形象的表现。

赋、比、兴是《诗经》主要的三种表现手法,是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手法的归纳。“赋、比、兴”之说提出后,从汉代开始2 000多年来,历代都有许多学者对之进行研究和论述,但在具体的认识和解说上,一直存在着各种分歧意见,众说不一。一般认为:

赋就是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现在的排比修辞手法。

比是以彼物比此物,相当于现在的比喻修辞手法。

兴是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相当于现在的象征修辞手法。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兴以情寓于意象中,故兴又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再如:

水调歌头

黄庭坚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谪仙何处,无人拌我白螺杯。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开篇运用了桃花源的典故。桃花源是陶渊明的理想境界,是其向往的社会,黄庭坚借此表达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以及想逃避现实又不甘心离去的矛盾心理。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两种。写诗时用典,可收到言简意赅的奇特效果。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例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外,用了5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全是用事。这些典故都是与京口这个地方有关的历史掌故,其思想和这首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辛弃疾来北固亭就很容易想起这些典故,并借用它们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的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例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对昔盛今衰的感慨。再如: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中“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采用衬托的表现手法,“以静衬动”,“以响衬静”,突出了新雨之后空山的宁静。

衬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正衬又称为烘托。反衬常用的有“以静衬动”、“以响衬静”。再如: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

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

百匝千遭绕郡城。

《登崖州城作》是唐代名相李德裕被贬崖州时所创作的一首诗。“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处于重重阻隔之中,象征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具有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再如: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首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通过“长亭”、“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传达出伤别情怀。上阕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阕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全篇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样的情感。

(九)辨类别——掌握规律

诗歌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按音律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根据表达方式分为抒情诗、叙事诗和哲理诗;根据艺术表现形式(有无格律)分为格律诗、自由诗和民歌体;根据诗歌的审美特征和艺术风格分为意象诗、象征诗、朦胧诗;与不同文学样式结合分为散文诗、寓言诗、童话诗;根据内容分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按照创作时间分为古典诗、现代诗;按照作者的国别分为中国诗、外国诗等。不同种类的诗有不同的特点和创作规律,了解并掌握了这些特点和规律,有助于我们欣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

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为:《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格律诗,在唐代初年正式形成,包括绝句、律诗,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绝句又称绝诗、截句、断句,全诗四句两联,五言或七言,无须对仗,五绝首句一般不入韵,七绝首句入韵较多。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每首诗八句四联,从上到下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句有定字——每句五言或七言;韵有定位——偶句押韵;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同联平仄相间,上下联平仄相对;联有定对——颔联、颈联必须对仗。如果在律诗定格基础上加以铺排延续到10句以上,则称排律,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

格律诗:在语言上有一定的格式,字数、句式、节奏、韵律等方面有严格的要求。绝句、律诗、词、曲等都属于格律诗。例如: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写景咏怀之作,前四句描写景物,后四句抒怀志言。从艺术表现形式(有无格律)上看,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律诗讲究起、承、转、合:首联点题,用自嘲的方式写出诗人滞留江汉的困境;颔联承接首联写眼前自然景物;颈联转入写人或抒情,诗人运用借喻手法写出了自己虽然身处逆境但依然壮心不已的精神状态;尾联总结全诗,诗人自比为“老马”,意在表明自己虽然年老多病,但还有智慧可以用,仍能有所作为。

又如: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从艺术表现形式(有无格律)上看,这是一首七言绝句,绝句的特点是先写景,后写人、抒情。从内容和表达方式上看,这又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抒情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再如: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从表达方式上看,这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诗的一般规律是“借景说理”。本诗旨在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诗人紧紧扣住游山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

再如: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从内容上来看,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诗的特点是托物言志。诗人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再如: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词一般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下阕抒情。这首词是一首风格豪迈奔放的咏史词,咏史词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或感慨岁月瞬息变幻,或讽刺当政者荒淫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本词充分体现了咏史词的特点,上阕描写战地的雄奇景色,下阕塑造了雄姿英发的周瑜的英雄形象,借周瑜在赤壁之战建立大功的往事,抒发自己年岁渐老、功业未就的怀抱。

词是诗的别体,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词进入全盛时期。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词。

词有词牌,词牌是词的曲调的名称,不同词牌的词在总句数、上下阕的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明代徐师曾把词的形式概括为“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词有标题,盛唐至晚唐时的词,词调与词题基本上是合一的。到了北宋,词的内容逐渐与词调脱离,光有词调不足以表明该词的内容,这才另加词题。如苏东坡的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卜算子”就是词调名,外加“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以说明该词所作背景,这后者就是词题。

词的段落被称为“片”或“阕”,“片”即“遍”,指乐曲奏过一遍,“阕”原是乐终的意思。一首词有的只分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分片是乐谱的规定,因为音乐已经唱完了一遍。片与片之间的关系,在音乐上是暂时休止而非全曲终了。一首词分成数片,就是由几段音乐合成完整的一曲。

词的创作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婉约,婉转含蓄之意。婉约派风格的词内容比较狭窄,侧重儿女情长,结构深细缜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婉约派词的代表人物有:李煜、晏殊、柳永、秦观、周邦彦、吴文英、李清照、纳兰性德、晏几道、姜夔等。豪放,气魄大而无所拘束之意。豪放派风格的词题材广阔,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而且更喜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像诗文一样地反映生活。豪放派词的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岳飞、陈亮、陆游等。请欣赏一首现代诗:

致橡树

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阳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1977年3月27日

从艺术风格上看,这是一首当代朦胧诗。它体现了现当代抒情诗歌的特点,不受旧体诗格律的束缚,形式自由,韵律灵活,语言趋于口语化、散文化;同时也具有朦胧诗的特点,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

《致橡树》中“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

《致橡树》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热情而坦诚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它像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再欣赏一首外国诗:

我愿意是急流

裴多菲

我愿意是急流,

山里的小河,

在崎岖的路上

岩石上经过……

只要我的爱人

是一条小鱼,

在我的浪花中,

快乐地游来游去。

我愿意是荒林,

在河流的两岸,

对一阵阵的狂风

勇敢地作战……

只要我的爱人

是一只小鸟,

在我的稠密的

树枝间做窠,鸣叫。

我愿意是废墟,

在峻峭的山岩上,

这静默的毁灭

并不使我懊丧……

只要我的爱人

是青青的常春藤,

沿着我荒凉的额,

亲密地攀援上升。

我愿意是草屋,

在深深的山谷底,

草屋的顶上

饱受风雨的打击……

只要我的爱人

是可爱的火焰,

在我的炉子里,

愉快地缓缓闪现。

我愿意是云朵,

是灰色的破旗,

在广漠的空中,

懒懒地飘来荡去……

只要我的爱人

是珊瑚似的夕阳,

傍着我苍白的脸,

显出鲜艳的辉煌。

(孙用译)

欣赏外国诗要注意诗体、风格、形式上有其国家和民族的特点。《我愿意是急流》是19世纪匈牙利最伟大的诗人裴多菲·山陀尔的一首爱情诗。诗歌通篇用“我愿意是……/只要我的爱人……”式结构回环连接,诗句一气呵成,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诗中以“急流”、“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破旗”这些朴素而平凡的事物来自喻,以“小鱼”、“小鸟”、“常春藤”、“火焰”、“夕阳”这些可爱柔美的事物作为“爱人”的化身。初看“我”的意象似乎都缺乏美感,但仔细审视,则发现意象是组组对比排列的,“我”的意象全是围绕“我的爱人”设置的,为了爱人的幸福平安,诗人准备牺牲自己的一切。诗人越是在形象上剥夺主体意象的美感,通过客体意象的反射,主体意象就越显得完美崇高。这没有花前月下的浪漫,没有风花雪月的柔情,却有一股清新脱俗油然而生。

这首诗吸收了民歌的某些表达手法,每节的句式、意象对应关系都很相像。诗的境界循环往复、层层叠加,不断撞击读者的心弦,算得上是世界爱情诗中的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