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者庶人之师,其身既正,不令而行。
—郭象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受到当时政治、经济条件的制约,带着鲜明的时代特点。
司马炎继承了父亲司马昭的晋王之位,几个月后逼迫魏元帝曹奂将帝位禅让给自己,国号大晋,建都洛阳。没多久,西晋王朝就实现了全国统一。
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对人们的思想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儒道对立渐渐发展成为儒道调和。这个观点的代表人物就是郭象。他认为道家的自然与儒家的名教是一致的。
郭象,字子玄,河南洛阳人,西晋时期玄学家,做官的职位是黄门侍郎、太傅主簿。郭象喜好老庄的学说,非常善于清谈。他年轻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对于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现象,他都会仔细观察,然后思考其中的道理。因此,他的知识十分丰富,对于事情总有独到的见解。
成年后,很多人推荐郭象去做官,他都拒绝了,而是把研究学问和谈论哲学作为人生的追求。过了些年,朝廷又派人来聘请他。无奈之下,他只能答应了,担任了黄门侍郎一职。到了京城,郭象专心读书,知识渊博,他讲解问题时不仅把事情的道理讲得非常透彻,还常深入浅出地附上自己的见解,因此人们听他谈论学问时,都觉得受益匪浅。
当时有一位太尉王衍,非常欣赏郭象的口才,经常在别人面前称赞郭象说:“听郭象说话,好比悬在山上的河流奔泻,直往下灌,从来没有枯竭的时候。”后人就以“口若悬河”来形容人谈吐流利,能言善辩。
可见,郭象的口才和学问在当时都是一流的,这都体现在他留给后人的主要著作《庄子注》一书。
当时的玄学讨论离不开“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和他的前辈不同,郭象不赞成把名教与自然对立起来,他认为名教完全符合人的自然本性,而人的本性的自然发挥也一定合于名教。他说,仁义等道德规范就在人的本性之中,一切贵贱高下等级,都是“天理自然”,“天性所受”,人们如果按照“天性”来生活,那么名教的秩序就自然安定了。因此,名教与自然两者是不矛盾的。
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上,郭象形成了自己的“独化论”体系,主张名教即自然,自然即名教,天地间一切事物都是独自生成变化的。如果万物没有一个统一的根源或共同的根据,那么万物之间也没有任何的资助或转化的关系了。
以现代的观点来看,郭象的理论还有很多不足,但是符合当时主流的思想趋势,撑起了魏晋玄学发展的重要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