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事有尺度:如何提高你的做事能力
8502900000028

第28章 抱残常安,守缺常全

杭州灵隐寺有一副对联作得妙:“一生哪有多如意,万事但求半称心。”这两句话道出了人生的大道理:人在一生中遇到的不如意之事很多,若是凡事都追求十全十美无异于自找麻烦,反而不如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学会欣赏不完美中的美。

一位哲人也说过:“凡事做到九分半就已差不多了,该适可而止。非要百分之百,或者过了头。那么保证你适得其反。”的确,大多数人常常埋怨自己的生活不美满,这不如意那不舒心,总之,在他们眼里,到处充斥着不完美,这影响了他们的心情,破坏了他们的生活。

有一个人想要盖房子。

他看到河边的风景不错,离水源又近,可以钓鱼为生,于是他就准备在河边开工,可转念一想:“河边挺好,可是离水这么近,万一哪天水涨高了把房子冲走可怎么办?”

他放弃了这个地方,又来到了森林里,这里绿树成荫,鸟兽成群,可以打猎为生,也不错。可他转念又一想:“森林挺好,可是树木太多,万一失火自己岂不是连命都没有了?”

他只好又到了一个小村庄,这里村民淳朴、友好,可以种地为生,可转念又一想:“这里没有水源,生活很不方便。”

就这样他走了十几个地方也没有选中一个能盖房子的地址,他向自己的父亲抱怨,老人对他说:“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你赶快定夺吧!”

这个故事不禁引起我们的深思,我们在生活中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许多人坚持“只要最完美的”“只做最完美的”,并为此付出了很多,同时也失去了很多,可到最后却一无所获。最后才恍然大悟,完美不过是一种遥不可及的幻想,就像故事里那个人一样,最后的结果是,把所有的一切都否定了。

而与此相反的,就是包容缺陷。当我们以“情人眼里出西施”的心态审视世间万物时,缺憾往往就会成为一种美丽的契机。既然我们无力改变,就去好好地扬长避短,甚至是将“缺憾”转化为“优势”,将这些“优势”好好运用、发挥,并取得更好的效果。

曾国藩在年轻时就意识到自己的长相和性格上都存在缺憾:三角眼、个子不高、性格内向、不太合群。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悲观或抱怨,相反,他认为长相不出众反而可以让自己避开众人的关注,静下心来韬光养晦;性格内向恰恰是沉稳的体现,遇事处变不惊,有成为圣人的潜力。

曾国藩不仅对缺憾不以为意,甚至还主动求阙。他把自己的住所题作“求阙斋”。并不是他不爱花好月圆,而是他洞悉了“花无百日香,人无百日好”,“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规律,不再强求花开不败,月圆不缺。所以,他知道花开月圆是短暂的偶然,而花不开月不圆才是常态。他曾说:“天有孤虚,地阙东南,天地都有不足,何况人?故人有所缺憾才是真实的。日月都不能追求圆满,何况人?故人应当有所欠缺才好。”

的确,世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憾,也正因为世人都追求圆满完整,从而难免存在着怨愤之心、忌妒之心。追求完美纵然是一种美好的精神向往,但在现实生活中,过于苛求的习惯常常会使人陷入被动的局面。追求完美的人极易愤怒,跟别人一起做事时,如果对方不根据他的要求来做,他会觉得如坐针毡,因此很难与别人融洽相处;追求完美的人在与人合作时会百般挑剔,容易伤害别人的自尊心,挫伤他人的积极性;追求完美的人总会有高不可攀的目标,曲高和寡,难以获得别人的支持,自己也会因此陷入孤独的境地;追求完美的人在某些事情未完成时,还会产生相当强烈的焦虑感,一旦达不到,就深深自责,痛悔不已,无法自拔……追求完美的人都认为自己是对生活负责,殊不知,完美就如同一个陷阱,是一种主观臆想的无底洞,它没有标准,无法丈量,只会让人徒增烦恼。因此,追求完美大可不必。

心理学家戴维德·波恩讲述过一位杰出律师的故事,这个律师是个完美主义者,总是害怕犯错误或输官司,害怕同事们会因此而不尊重他。因而事事苛求完美,事无巨细,后来因心理压力过大不得不接受心理治疗。经过医生的开导,他开始意识到自己认识上的错误,当他以一种轻松的心态去观察生活时,惊奇地发现,当他犯错误时,同事们不仅没有因此看不起他,反正更加喜欢他了,因为他们认为他更像一个普通人,更容易接近。

中庸之道中“凡事不苛求”的想法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对于生活中的诸多缺憾,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以一颗平常心对待。完美,则是一种妄念,太过强求反而会丧失生命的本真。正如一位哲人所说:“一味地追求完美,只会让自己离生活越来越远;事事物物过于追求完美,就变成了一种负担。”

在生命的进程中,我们不妨时常停下脚步想一想,在人生岁月中,完美真的那么重要吗?我们为了完美而付出的时间、精力值得吗?

也许你也会发现,理想主义的天堂、完美主义的蓝图离我们实在遥远不可及,有时候放弃这种追求,反倒轻松自在,接受诸多缺憾,才能感到生命中无限的美好!

人是高智商的动物,彼此关系异常复杂,做人的艺术自然离不开察人之道。因此,做一个聪明人也就顺理成章成为很多人的梦想。就在大家都想把自己磨炼得更聪明时,郑板桥偏偏独树一帜,提出“难得糊涂”的口号,处于事事纷争中的人们才幡然醒悟,越是精明,反而越招人嫉恨;越是聪明,反而越不如意;相反,糊涂者却自有后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