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28天出口成章
848800000015

第15章 第12天 辩论:滔滔辩才的风云际会

第12天 辩论:滔滔辩才的风云际会

一个有理的人,虽手无寸铁,却好比身披三重盔甲、一个蛮横无理丧尽天良的人,

纵然披坚执锐,也如同赤身裸体。

——莎士比亚

一、辩论的“芯片”

辩论是广泛存在的一种言语交际形式。要使辩论井

然有序地进行并取得沟通事理、解决问题

的积极效果,而不致演变为泼妇骂街、争吵,就必须把握好辩论的关键,即以理服人。

战国时代,说客们为纵横捭阖之谋,朝秦暮楚,游说诸侯,一言合意,立即卿相;一语失言

,垂橐而归。对一些人来说,似乎有能言善辩的口才就有一切,这是毫不足怪的。但事实证

明,纵使一个人的口才再好,如说的不是真理,也会在实践中碰壁的。

战国的公孙龙是诡辩家,他最有名的诡辩论是“白马非马”论,他的理由是,马是指马的

形状,白是指马的颜色,既然颜色不等于形状,那么,白马也不是马了。宋国一个雄辩家儿

说十分赞同这一观点,并在参加齐国稷下学官的学术大辩论中,用滔滔不绝的宏论战胜了所

有的论敌。但是有一次,他骑着白马通过边境关卡时,被士兵拦住马要求纳税。于是儿说又

施展他

的雄辩术,大谈“白马非马”的道理,可是在场的百姓只是笑,他们根本不相信,眼前这匹

马会不是马。最后,士兵坚持不交税就不能过关。最后,儿说只有乖乖地掏了腰包。

这说明,纵使你的口才如何好,虚伪的言词和荒谬的思想不管蒙上什么样的衣服,总是经

不起事实检验的。

虽然有时由于受到权力、环境、力量对比等条件的限制,而不能为探求真理冷静地、严肃地

进行辩论。但是,历史老人永远是最公正的审判长。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赵高指鹿为马的故

事。

赵高做了秦王朝的丞相,可野心并没有满足,又企图篡夺王位。他恐怕群臣不服,就设下一

个计谋,借此铲除异己。

这一天,赵高叫人把一头早已准备好的鹿牵上大殿,然后对秦二世胡亥说:“这是一匹世上

少有的良马,臣奉献给陛下骑坐。”

二世一愣,笑着说:“丞相弄错了吧?怎么把鹿说成是马呢?”

赵高逼上一步,大声说:“不错,这就是一匹马!陛下不信,可以问问左右大臣。”

满朝文武官员都面面相觑。胆小怕事的,吓得不敢出声;一向对赵高阿谀献媚的,连忙随声

附和说这确实是一匹千里马;也有耿直的大臣看透了赵高的用心,坚持说那是鹿,不是马。

过了不久,那些说老实话的大臣陆续被赵高强加种种罪名,有的罢官免职,有的打进牢狱,

有的被杀了头。权倾一时的赵高任意的作威作福,但是他遭受的是后世千千万万人的唾骂。

然而,我们欣喜地看到,纵使在最黑暗的时候,依然有民族的脊梁冒着生命的危险挺身而

出。这一线理性的光辉,不可磨灭地照耀着星光下未泯的良知。海瑞抬棺进谏的例子,是向

权威挑战的最好印证。

当时皇帝明世宗深居宫内,专事斋醮,不上朝理政,大臣们“争上符瑞”,无敢劝谏者。海

瑞却上疏谏诤。他毫不客气地批评明世宗“侈兴土木”,“二十余年不视朝”,这使“天下

吏贪将弱,民不聊生,水旱靡时,‘盗贼’滋炽”,海瑞在这个奏疏中还直言不讳地揭露

了斋醮所以求长生的虚妄,说:“陛下之误多矣,大端在于斋醮。斋醮所以求长生也”。

“尧、舜、禹、文、武,圣之盛也,未能久世……仲文则既死矣,彼不长生,而陛下何独

求之?”海瑞又在奏疏中拆穿所谓仙桃天药的骗局,指责明世宗

的失误,痛快淋漓,正气凛然。明世宗见到这个奏疏,大怒,扔在地上,对左右说:“趣执

之,无使得遁。”时在身边的一个宦官说:“此人素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

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明世宗听后,无话可说。再读

奏疏,深为感动……

德国的一位哲学家在《谁在抽象思维》一文中提到这样一个例子:

市场上有个女商贩在卖鸡蛋。一位女顾客在挑拣以后说:“你卖的鸡蛋是臭的呀!”这下可

惹恼了女商贩,她连珠炮似地说:“什么?我的蛋是臭的?你自己才臭呢!你怎么敢这样说

我的鸡蛋?你?你爸爸吃了虱子,你妈妈跟法国人相好吧!你姐姐死在养老院吧?瞧,你把整幅

被单都当成了自己的头巾啦!你的帽子和漂亮的衣裳大概也是用床单做的吧!除了军官的情人

,是不会像你这样靠着打扮来出风头的!规规矩矩的女人多半是在家里照料家务的,像你这

样的女人,只配坐监牢!你回家补补你袜子的窟窿去吧!”

辩论开展的目的是为了事理的沟通和问题的解决,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讲道理、摆事实

,让人对你的观点心服口服,而不是恼羞成怒搞人身攻击和谩骂。这已经不是辩论了,而是

一种有损他人人格的卑劣行为,是正当的辩论所不允许的。本来这个女商贩与顾客所要辩论

的辩题是“鸡蛋是不是臭的”,但她不是针对辩题展开论辩,而像一只好斗的公鸡,气粗声

大,指着对方的鼻子谩骂,对对方的人格进行攻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每个人都有自

的人格,辩论双方都不应故意借题发挥来贬低对方的长相、职业、出身、品行、思想等,丑

化对方的信誉,更不应搞人身攻击,特别是不能揭人隐私,或嘲笑别人的生理缺陷,这是不

尊重他人人格的表现。即使是敌对式的辩论,尽管辩论进行得多么激烈,也应保持人格的平

等,这是辩论所要强调的,也是一场理智的辩论所需要的。特别是一些居心险恶的人常常利

用揭露对方不光彩历史的方法来达到其诡辩的目的,尽管他们在辩论中占据上风但并不能使

方真正信服,而且会积怨成仇。这种不尊重人格的辩手多是小人,因此,人身攻击要不得。

二、谩骂和恐吓绝不是战斗

在论辩中,常常看到一些论辩者在理屈词穷之时,又不肯低头认输,往往恼羞成怒,转而求

于人身攻击,偏离所争辩的问题,用谩骂或其他方式侮辱对方的人格,妄图以此挽回论辩

的败局。当你面对这样的情形,切不可脸红脖子粗地与之对骂,那就正中对方下怀了,你们

辩的问题就再也无法辩清楚了。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沉着镇定,采用恰当而巧妙的语言技巧,

针锋相对地予以坚决的回击,既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又在论辩所涉及的是非曲直面前不

让步。如果你能这样做,对方就无计可施,只能彻底败北。

在论辩中,当对方侮辱你的人格时,可以采用以下语言技巧予以回击:

我们常看到,在论辩中,有些辩论者手中无真理,就只是抨击对方本身与论题无关的问题,

以攻击对方人身来代替问题本身的讨论。

例如,当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已经传播开时,英国教会召开了一次会议,围攻进化论学说。

会议进行到最后一天,一位主教为挽回败局,对科学家赫胥黎进行了人身攻击,他说:

“赫胥黎教授就坐在我旁边,他是想等我一坐下来就把我撕成碎片的,因为照他的信仰,他

本来就是猴子变的嘛!不过,我倒要问问,这个猴子子孙的资格,到底是从祖父那里得来的

呢,还是从祖母那里得来的呢?”

这是一种典型的人身攻击,主教这不是在讨论问题,而是企图侮辱对方的人格。对此,赫胥

黎教授这样回击道:

“我断言——我重复断言:要说我是起源于弯着腰走路和智力不发达的可怜的动物,我并不

觉得羞耻;相反,要说我起源于那些自称很有才华,社会地位很高,却胡乱干涉自己所茫然

无知的事物,任意抹杀真理的人,那人真正可耻。”

赫胥黎面对人身攻击,勇敢地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针锋相对,理直气壮,义正辞严地予以

驳斥,使主教现出了色厉内荏的原形。

英国诗人乔治?莫瑞是一位木匠的儿子,他很受当时英国上层社会的尊重。他从不隐讳自

己的出身,这在当时的英国是很少见的。

一天,一个纨绔子弟和他在一处沙龙相遇,那纨绔子弟对诗人异常嫉妒,欲恶意中伤他,结

果引出话题,却把自己伤了。以下是他们的对话——

纨绔子弟:对不起,请问阁下的父亲是不是木匠?

诗人:是的。

纨绔子弟:那你父亲为什么没有把你培养成木匠?

诗人:对不起,阁下的父亲想必是绅士?

纨绔子弟(傲气十足):是的!

诗人:那你父亲怎么没有把你培养成一位绅士呢?

这位纨绔子弟的发问显然是无聊的,对于无聊人的无聊发问,如果诗人作正面回答,那岂不

越答越无聊?诗人毕竟是诗人,在正面回答与反诘中,他选择了后者,即就坡骑驴,根据对

方的逻辑进行反问,使纨绔子弟丢人现眼,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

在论辩中,也有这样一些论辩者用指桑骂槐的方式对对方进行人身攻击,侮辱对方的人格。

对此

,你如果质问对方,正面回击,可能正中对方下怀,他可以说:“我并没有指你,你为什么

要往

自己头上硬扯。”要回击这类人身攻击,最好的办法是也采用同样含沙射影的方式,反击对

方,取得以用制隐的效果。

在一个晚会上,英国文学家萧伯纳独自坐在一旁想心事。一位美国富翁非常好奇,便走过

来说:

“萧伯纳先生,我想出一块钱来打听你在想什么?”

显然,这位富翁不但干扰了萧伯纳先生的思绪,而且还浑身散发着一股铜臭味。他的话不仅

俗不可耐,而且完全是对萧伯纳人格的侮辱。

对富翁庸俗的做派,萧伯纳决定给予反击。他抬头看了一眼富翁,说:“我想的东西不值一

块钱。”

这下更引起了富翁的好奇,他急不可待地问道:“那么你究竟在想什么东西呢?”

萧伯纳笑了笑,叹口气说:“我想的东西就是你呀!”

萧伯纳反击那位俗不可耐的富翁的方法就是引蛇出洞空口道的典型例子。富翁问他在想什么

,如果他直接回答的话,必然兴味索然,达不到反击的目的;而他所说的“我想的东西不值

一块钱”自然就勾起了富翁的好奇心,使他不知不觉地上钩,非要对“不值一块钱”的“

东西”问个水落石出不可。萧伯纳见“蛇”已“出洞”,便抓住时机揭“谜底”,于是道出

了“我想的东西就是你”之惊语。虽语言简短,但却以其美妙绝伦的机巧给了富翁当头一棒

。

三、辩论也要讲策略

辩论场上,常常是唇枪舌剑,据理力争,谁人取胜不仅决定于阐述的道理,也在于所使用的

论辩战术、技法等。因此,掌握辩论的战术、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一)因势利导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上有一句名言:“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论

辩,即善辩的人,对对方的错误思想(观点)往往不是立即加以驳斥纠正,而是利用对方观

点的某些积极因素,顺其思想发展的趋势,由浅入深地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对方思考,促

其一步步地扩大积极因素,否定错误观点,最后水到渠成得出正确的结论,也就是接受你的

观点。这种方法我们叫“因势利导”法。

某君在大学喜欢辩论。一次是辩论各国人民要不要都搞武装斗争。他是正方,理论上自然有

些站不住。不料对方得意之中冒出一句:“要是你在西方也那么说,早让人‘嘣’的一枪给

打死了。”

“对!”某君眼睛一亮,“你说的就是武装斗争。”结果一锤定音。

另一次,某君是在宿舍看报引起辩论的。那天,《人民日报》转载法新社一则关于法国妓女

(自我性产业劳动者)举行游行的消息,有位同学说:“看,连那样的事也敢发消息,这才是

真正的新闻自由,如果中国也有妓女游行,敢报道吗?”

某君想了想,回答说:“我敢肯定,如果中国有妓女游行,一定报道!”也是一锤定音。

两场辩论,两个一锤定音,用的都是顺势论辩:因为它恰恰点出了让对方否定自己的一面—

—枪杀自然是暴力行为,妓女游行也绝不是孤立的社会事件。

顺势论辩具有词锋逆转、出人意料的奇辩效果,要求辩者打破常规思维,善于进行逆向思维

,从而发现对方立论的矛盾性,并以此反推,驳倒对方。

顺势论辩要求辩者善于“顺势”进行“反推”,具有高度的机敏性。善于灵活运用顺势论辩

,将使你的论辩独到精辟。

(二)刚柔相济

双管齐下,软硬兼施的语言技巧,在语言活动中是很有效的。但古往今来,“软硬兼施”

一词却总是作为贬义词运用。其实,作为一种语言技巧,无论是坏人对好人,还是好人对

坏人软硬兼施,是没什么感情成分的。也就是说坏人可以使用它,好人也可以。现实生活中

家长教育孩子时,不也常常要双管齐下,软硬兼施地对孩子发动“言语攻势”吗?因此,不

论是

敌对的场合,还是非敌对的场合,不论好人还是坏人,都可以通过双管齐下,软硬兼施的

语言技巧来完成实际任务。吕甥智对秦穆公的故事,正是说这个问题的。

相传,春秋时期晋惠公夷吾是靠秦穆公的帮助当上国君的。之前,他曾许诺即位后要馈赠河

东五城给秦国。但回国即位后,却反悔没有实践自己的诺言。晋国遇到灾荒,向秦国借粮

,秦穆公慷慨相助;但秦国遇到饥荒,晋国一粒粮食也不援助。这两件事,使秦穆公大为光

火。

待秦国度过饥荒之后,立即发兵进攻晋国,结果,秦国大胜,捉去了晋惠公。晋惠公便招吕

甥来秦讲和,迎还自己。

吕甥奉命至秦。秦穆公在王城会见了他。秦穆公问吕甥:“晋国人和睦吗?”吕甥回答:“

不和。”按一般情况来说,应回答“和睦”才对。因为这样可以不向对方暴露自己的短处,

而维护自己国家的尊严,但吕甥却作了反常的回答。应当说,这叫秦穆公也感到意

外,因而更使他对吕甥的答话发生兴趣。于是秦穆公接着问:“为什么不和?”通过这一问

,他想听听这位外交家是如何评说自己国家的短处的。然而他错了,吕甥回答“不和”只是

虚晃一枪,真枪还在后头。吕甥说:“小人们羞耻于

国君被人捉去,哀悼死于战争的亲人,不怕征税练兵,拥立太子做国君。他们说:‘一定要

报秦国的大仇,宁愿投靠戎狄’。君子们爱惜自己的国君,并且知道自己罪过,不怕征税练

兵,以等待秦国的命令。他们说:‘一定要报答秦国的恩德,即使死了,也不能有二心。’

因此,晋国人不和睦。”秦穆公也不是等闲之辈,当然把吕甥回答的含意听得明明白白。吕

甥想要告诉秦穆公的是:你

看晋的人,虽然对待秦国的态度不同,但“不怕征税练兵”,志在保卫国家的态度却是完全

一致的。这明明是团结一致对外,和和睦睦无间嘛。足见吕甥所说“不和”是假,而说

“和睦”才真。

(三)顺水推舟

所谓顺水推舟法,是指在论辩过程中,当发现论敌的意图后,因势顺从,先巧妙地“顺”论

敌逻辑之“水”,引诱其孤军深入,然后

再借敌之力,顺势反驳,“推”出己方观点之“舟”,从而达到折服对

方目的的一种论辩技法。

著名电影演员孙飞虎因在多部影片中成功地扮演了蒋介石而

荣获“金鸡奖”后,有一个“穴头”想拉他参加一个“草台班子”去赚

钱。尽管“穴头”提出了许多优厚的条件,但孙飞虎始终不为所动。

“穴头”感到不可思议:“孙老师,为人不可太认真,这年头死心眼不

吃香了。您瞧社会上多少有名气的明星都在抢着搭班子赚钱,可

是您……再说,这演唱会也是为群众服务嘛!”

孙飞虎接过话头:“那好,既然是为群众服务,我就作为义演出

台,不收一文报酬,你也分文不取怎样?”

“这……这……”“穴头”鼻尖冒汗了,他摇了摇头,乘兴而来,

扫兴而去。

孙飞虎针对“穴头”的“这演唱会也是为群众服务”这冠冕

堂皇的辩词,没有急于迎头痛击,而是采取顺势行事、因利乘便的

办法,先用一句话表示顺从对方的逻辑,然后在此基础上,话锋一

转,顺势推出“我就作为义演出台,不收一文报酬,你也分文不取”

这一有力的辩词,一举揭穿了“穴头”挂羊头卖狗肉,借为群众服务

之名、行牟取暴利之实的用心。孙飞虎这顺水推舟的有力反击,使

那位“穴头”“聪明反被聪明误”,自己反而被自己所说的话套住了,

欲辩不能,只得灰溜溜地败下阵去。

从上面的事例中不难看出,顺水推舟法往往具有出其不意、逆

转词锋的效果。

1982年秋天,在美国洛杉矶举行了一次中美作家会

议,在一次宴会上,美国诗人艾伦?金斯伯格请我国作家蒋子龙解

一个怪迹:“把一只五斤重的鸡,装进一个只能装一斤水的瓶子里,您

用什么办法把它拿出来。”蒋子龙略加思索,便回答说:“您怎么放

进去,我就怎么拿出来。您显然是凭嘴一说就把鸡装进了瓶子,那

么我就用语言这个工具再把鸡拿出来。”金斯伯格说:“您是第一个

猜中这个迹语的。”

这里,蒋子龙既顺应了对方的辩词,假设对方“把一只五斤重

的鸡‘装进了’一个只能装一斤水的瓶子里”,又从对方的辩词中分

析出对方是“凭嘴一说”就把鸡装进去的内涵,从而以其人之道还

治其人之身,也用嘴一说就把鸡拿出来,使对方为之折服。必须指

出的是,在运用顺水推舟法时,必须处理好“顺”与“推”之间的转换

关键。在这个关键处,可以采用反问等技巧,巧妙地利用对方的攻

势,借论敌之力为我力,“顺”论敌说词之“水”,“推”出自己观点

之“舟”,从而收到“四两拨千斤”的奇效。

(四)先承后转

所谓先承后转,就是先把对方的话题承接下来,表示一定程度的赞同,以缓解对方的强硬态

度,然后再进行转折,指出对方的谬误。

先承后转的关键字眼就在于“转”字。用好“转”,能变被动为主动,打对手一个措手不及

。在

转中见智,从转中取胜,这就是雄辩家们制敌的一种思辨手法。

1931年10月,中共地下党员王若飞被捕入狱,监狱长韩渐逵自以为聪明地递给王若飞一本《

佛经》,过后,两人发生了如下对话——

韩渐逵:我送给你的《佛经》看过了吗?

王若飞:看过了,早就熟读了。

韩渐逵:有什么心得?

王若飞:很有收获。

韩渐逵:是啊,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快跳出苦海吧?

王若飞:不但我要跳出苦海,还要引导大伙跳出苦海呢!

你说好不好?

韩渐逵:那好极了,那好极了!真是佛法无边,金石为开,

阿弥陀佛!

王若飞:不过,监狱长,你知道苦海在哪里?

韩渐逵:这……

王若飞:苦海就在你的脚下,苦海就是无止无境的剥削,

就是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就是你们的监狱、刑场、

法庭和你们所有的罪行,我们一定要填平你们给

老百姓挖出的苦海,把穷苦的人民带到幸福的世

界!

韩渐逵(知道上了当,羞得满面通红):你污辱圣灵,曲解

佛经,不准你胡言乱语!

在上述对话中,王若飞正是巧妙地应用了先承后转的雄辩技

巧,使得监狱长韩渐逵乖乖地往“套”里钻,钻到“那好极了”时,也

就是对手误认为他真“承”了的时刻,王若飞却突然猛一转折,

一番掷地有声的雄辩词,将论敌推入体无完肤的狼狈之境。王若

飞看着敌人的丑态,以胜利者的姿态发出了“哈哈”大笑声。

(五)绵里藏针

“绵里藏针”一语出自元朝石君宝《曲江池》第二折:“笑里刀剐

皮割肉,绵里针剔髓挑。”原意指外貌和善,而内心歹毒。用做

论辩技法,指的是在论辩中,由于特殊的语气环境,被动的一方把

可以击中对方要害的不能不说而又不能直说的话藏在话中,以委婉柔

顺的方式表达出来,制服对方。也就是说,用表面相当温和,而实

际带有尖锐批评意思的话,对对方的谬论进行反驳。这是一种十

分机智而又具有策略性的论辩技法。

例如,春节期间,火车上十分拥挤。一位年轻姑娘中途上车,

见对面两张座席上坐着三个年轻人,边座空着,就走过去问:“同

志,这儿没人吧?”

对方说:“没有。”

年轻姑娘于是放下东西,准备就座。不料,一个男青年竟突然

把腿放到了座席上,姑娘一愣,问:“你这是为什么?”

“因为你不会说话。”

“那么,请问我该怎么说?”

对方眯起眼睛装腔作势地说:“看来你是井里的青蛙,没见过

多大的天,让大哥告诉你。你得这样说:‘大哥,这有人吗?小妹我

坐这可以吗?’哈哈哈……”说完肆无忌惮地狂笑起来。

姑娘脸上一阵发烧,真想痛斥他一顿。但转念一想:不妥。有

道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你耍滑嘴,我难道没有口才?

于是姑娘说:“听你这一说,我确实没有见过你们这种独特的

‘礼貌’方式。不过,你们既然见过世面,又有自己独特的‘礼貌’方

式,见了我,就应该按照你们的‘礼貌’方式办事才对。”

“你说怎么办?”

“那还不容易?看见我来了,就该起身肃立,躬身致礼,说:‘大

姐,这儿没人,小弟请你赏脸,坐这可以吗?咳,可惜呀!你连自己

的‘礼貌’信条都做不到,还想教训别人,真是土里的蚯蚓——一点

蓝天都没见过!”

姑娘的话,逗笑了周围的乘客,只见那青年的脸一白一红,尴

尬极了。他的一个同伴忙打圆场道:“快请小姐坐下吧,咱惹不起。”

耍小聪明的青年忙说:“小姐请坐,为了奖赏你的口才,我决定

下站就下车,把这整张座席都奖给你。”

姑娘冷着脸说:“这是人民的列车,你无权把座席奖给别人,我

也绝无霸占座席之意,一席之地,足矣!”说着,大大方方地坐下了。

这位女青年面对恶意嬉戏,既没有暴跳如雷也没有因被戏弄而

羞赧结舌,而是采取了“绵里藏针”的方法,挫败了对方。

(六)金蝉脱壳

20世纪70年代,埃及和美国就中东战争问题举行和平

谈判以后,萨达特和基辛格两人会见记者。有记者问:“总

统先生,美国是不是从现在起不再给以色列空运军用物资

了?”“这个问题应当向基辛格博士提出。”萨达特回答

道,虽然萨达特已十分清楚地知道空运即将结束,但他还是

回避了回答。基辛格随即说:“幸亏我没有听见这个记者问

的是什么。”这样又把皮球踢了出去。三十六计中“金蝉脱壳”

指保存阵地原形,造成还在原地防守的气势,使友军不怀

疑,敌人也不敢贸然进犯,在敌人迷惑不解时,隐蔽地转移

主力。辩论中,金蝉脱壳是指发现处境不利时,不妨虚晃一

枪,转移对方注意力。在上面的对话中,萨达特和基辛格都

从保密的需要出发,避免引火烧身。萨达特把问题引到基辛

格身上,而基辛格则干脆以没有听到为由溜之大吉。在这

里,两人都巧妙地运用了金蝉脱壳法,干净利索,不留痕迹。

需要注意的是,金蝉脱壳是一种转移或撤退的分身之

术,是为了稳住论敌、脱离险境而采取的积极有效的策略,

它并不等同于惊慌失措的消极逃跑。辩论中如运用得好,便

可反守为攻,变被动为主动。

(七)欲擒故纵

先使对方放松警惕,消除其戒备心理,采用迂回曲折的论辩思路,使对方最终接受自己的观

点,这是一种高级的论战方法。

清朝时,某人状告有人偷了他的鸡。县令传来他的邻居审讯,但没有一个人承认,他们都

围着案桌跪在地上。

县令假装不予理睬,转而审理别的案子。过了很久,才装着疲倦的样子,说道:“你们暂且

先回去。”

众人都站起来,县令突然勃然大怒,拍案喝道:“偷鸡贼也胆敢走啊!”

那偷鸡的人不由自主地颤抖着双腿,屈膝跪在地上。一审讯,他只得从实招来。

一开始县令审讯他们,偷鸡贼先有思想准备,就是不肯承认。

于是县令改换手法,假装审理别的案子,不理会他们,这

样偷鸡贼的警惕性就慢慢放松了。县令猛然一喝,偷鸡贼在毫

无防备的情况下便现出了原形。

在论辩中实施圈套诡辩,首先必须是不动声色,使对方思

想麻痹;然后是冷不防地发起攻击。这样对方在毫无思想准备

的情况下,往往出现失言而不知不觉地落入我方的圈套之中。

一天,甲、乙两个人拉拉扯扯地去见法官,甲说乙欠他钱,

而乙硬不承认,坚持说:“我是第一次见到他,从来没有同他共

过事。”

“你要他还钱,当时是在什么地方借给他的?”法官问甲。

“在离城三里远的一棵树下。”甲回答说。

“你再去一趟,把那棵树上的叶子带两片回来,我要把它们

当见证人审一下,树叶会告诉我真相的。”法官向甲提出这么一

个奇怪的建议。

甲去摘树叶了,乙留在法庭上。法官没有和他谈话而去审

理别的案子,乙作为旁观者津津有味地看法官审案。正当案子

审理到高潮时,法官突然转过头来轻轻问乙说:“他现在走到那

棵树没有?”

“依我看,没有,还有一段路呢?”

“既然你没跟他去过那儿,你怎么知道还有一段路呢?"

乙这才知道自己说漏了嘴,不得不承认诈骗之罪。

法官在这里所使用的也是圈套诡辩。他先使乙完全消除心

理防备,然后使乙在没有思想准备的情况下说出了真话,顺利

地达到了将诈骗犯制服的目的。

在很多论辩场合也是这样,一本正经地进行争辩难以奏效,

而冷不防地突然一问,却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论辩效果。

(八)反守为攻

熟悉京剧《沙家浜》的人一定记得第四场“智斗”中阿

庆嫂与刁德一进行的那场精彩舌战。刁德一在试探阿庆嫂对

抗日、对新四军的态度一无所获后,又旁敲侧击地探问新四

军伤病员的去向:“这么大个沙家浜,要藏起个把人来,还

不容易吗?”阿庆嫂抓住刁德一并无证据的弱点,以攻为守

主动出击:“听参谋长这意思,新四军伤病员是给我藏起来

了。”马上又转向胡传魁,气愤地说:“照这么着,我当初

真不该救您,倒落下话把儿了。”把胡传魁弄得很尴尬。阿

庆嫂又抓住战机,乘胜追击,要胡传魁马上派人来茶馆搜

查,“省得人家疑心生暗鬼,叫我们里外不好做人哪”。说

完,把抹布一摔,双手一搭,面带怒容,昂首端坐。胡传魁

下不了台,只得怪罪刁德一。刁德一对阿庆嫂的这一反攻

也大感出乎意外,只好以“说句笑话嘛,何必当真”搪塞一阵,败下阵来。

在辩论中,当遭到对方攻击时,我方如果不是消极防守,

而是抓住对方要害主动出击,力争扭转原来的被动局面,甚至

变被动为主动,夺取论辩的控制权,往往能获奇效。《沙家

浜》中阿庆嫂面对老奸巨猾的刁德一的盘问,并没有编造种种

理由加以敷衍,而是以攻为守,主动出击,反过来指责了胡传

魁,辅以精彩的动作表演,终于制服了奸猾的刁德一。

常言道:“进攻是最好的防御。”而运用反守为攻法

时,必须讲究既快又准。只有反击快,才能让对方猝不及

防,难以应对;只有反击准,才能打中七寸,让对方进攻乏

力,防守无术,立即瘫软下来。

(九)引申归谬

相传,有个佛教徒正在当众宣讲“轮回报应”的佛教教义。

他说,人们不能杀生,因为今世杀了什么生物,来世就会就变

成什么生物。比如,你杀了牛,来世就变牛;杀了猪,来世就

变猪,即使杀了蝼蚁,来世也会变成蝼蚁。

他正讲得起劲,有一位姓许的男子插言道:“照你的说法,

大家都杀人好了!”

佛教徒气急败坏地说:“胡说!我们佛门弟子连蝼蚁的性命

都不肯伤害,怎么能杀人?”

姓许的男子说:“你刚才不是说杀什么将来变什么吗,杀牛变牛,

杀猪变猪。照你这种说法,那么只有杀人,来世才能变人。这

不就是号召大家杀人吗?”

这句话把佛教徒问得张口结舌,无话可说。

姓许的男子驳斥佛教徒的方法就是引申归谬法。

引申归谬是人们在论辩过程中常用的方法。它的特点是

为了驳倒对方的论点,先假设对方的论点是对的,然后从中推

出非常明显的荒谬结果,再根据逻辑学中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

否定式(否定后件必然否定前件),就必然能把对方的论题驳

倒。

《古今谭概》记载了一位11岁的少年运用引申论辩驳斥诡

辩的故事。南昌有一个11岁的少年徐樨,到太原郭林宗家玩。

郭林宗家中有一庭院,院里有一棵树。郭林宗有迷信思想,想把

树砍掉,他说:“住宅犹如方口,宅中有树,正如有木,成了不

吉利的‘困’字。”

徐樨不以为然,他说:“如果宅中不能有树,那么宅中也不

能住人,因为口中有木成了‘困’字,口中有人就成了‘囚’

字,‘困’字不祥,‘囚’字更不吉利;如果因为‘困’字不祥

而砍掉树,那么由于‘囚’字更为不吉利,人也就不能住了。”

一席话说得郭林宗无辞以对。可见,这个少年运用引申论

辩进行的驳斥是成功的、有力的。

(十)旁敲侧击

旁敲侧击法是一种实用性较强且行之有效的论辩技法。根据

论辩双方对抗程度的强弱,它在运用时,通常表现为两种形式:一

种是单一式,常用于对抗性较强的论辩。当你已经掌握了论敌的

部分情况,想攻克难点、进一步扩大战果时,运用此法,往往可以起

到敲山震虎、威慑论敌的作用,迫使对方节节败退,为您掌握论辩

的主动权创造条件。

使用旁敲侧击法,尤其是连锁式,应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

第一,“敲”之有据。旁敲侧击不是对论敌情况一无所知的胡

“敲”乱“击”,更不是恐吓、讹诈,而是在已经掌握论敌部分情况的

基础上,为攻克难点、扩大战果所作的论辩。因此,在论辩过程中,

要精心筹划,分步实施。在选准突破口的基础上,用旁敲侧击法进

行试探,当论敌狡辩、抵抗时,适时“敲”之以据,用已经掌握的情况

这一武器予以回击,环环紧扣,层层推进,堵住其退路,给对方造成

我方已经对其情况了如指掌的感觉,击破其侥幸过关的企图,从而

在一些未知问题上取得重点突破。

第二,“击”之有方。旁敲侧击,顾名思义,就是在论辩过程中,

不直截了当,而是先避开某个敏感的实质性话题,解除论敌的戒备

心理,然后从两翼接近目标,最后迫使对方就范。这就要求在论辩

时,根据论辩推进的进程,把握适当时机,通过旁敲侧击,展开强大

的心理攻势,攻破其精神防线。同时,要针对论敌心中有鬼的心

态,围绕“旁”与“侧”做文章,用曲语敲山震虎,不要直截了当,以免

被对方摸清意图而失去主动权,但又要防止偏离主题的“敲”、“击”,

以免起不到应有的震慑作用。此外,还要准确地把握“敲”、“击”的力

度;要按照“分寸适宜、轻重得当”的原则,“敲”要敲到对方的要害

处,“击”要击得恰到好处,从而使论敌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在心

理上处于劣势而甘拜下风,拱手认输。

四、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在辩论过程中,从来都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例如总是一方提出观点,而另一方加以反驳

,其反驳的方式灵活而多样,令人叹为观止。

(一)针锋相对反驳法

针锋相对,就是抓住对方论点的要害,直接进行反驳,或引用确凿的无可置疑的事实,或从

理论上进行深入透彻的剖析,指出对方论点的错误和荒谬。

李大钊在北洋军阀的法庭上受审时,法官何林丰杀气腾腾地要给李大钊治罪,但李大钊却因

真理在手,处乱不惊,以充分的证据,反而针锋相对地把何林丰驳得体无完肤。请看下面的

一段对话——

何林丰:李大钊你听着:你自小缺少良好教育,青少年时期就不老实,天生一副反骨,处处

与政府作对。走上社会之后,你一天也没有消停过……

李大钊:法官大人,你说的都是些虚夸不实的词儿。什么“反骨”啦,“消停”啦,就是说

不出我有什么犯罪事实?

何林丰:你无视法庭,罪加一等!

李大钊:你这是什么法庭?我要审问你们可有根据。你主审官何林丰,曾伙同张作霖,一次

就谋杀了376人,犯了十恶不赦的杀人罪……

何林丰(气得脸色铁青,嘴唇发抖,气急败坏):不准你胡说八道!

在这段对话中,李大钊针锋相对的反驳,反而把反动法官何林丰推上了审判台,把反动法庭

变成了正义审讯罪恶的场所。

(二)论证错误反驳法

论证错误,这是一种指出对方在论证过程中违反逻辑推理法则,所运用的论据推导不出所要

证明的论点,而对方却硬要去推导,因而必然导致错误的反驳技巧。

论证错误反驳法不仅可以驳倒诡辩者的诡辩,而且可以用来将诡辩者的“军”,使他们有

苦难言。

从前,有两兄弟家里很穷,老大就出门找事做,结果找到

了一个长工的活,期限是一年。地主同意老大所要求的工钱数

目,不过要加一个条件:“我干什么你就跟着干什么。如果违背

了这个条件,就要扣掉全部工钱。”

老大答应了。

到了年底,地主把老大叫去,吩咐道:“快过年了,我家需

要油用,今晚你跟我一道到隔壁偷去。”

老大一口回绝了,说:“这种事我不能做!”

地主按照条件扣掉了老大的全部工钱。老大两手空空地回

家去了。

老二安慰老大说:“你不用难过,过了年我去给他当长工。”

过完年,老二就到地主家当长工。地主又提出相同条件,

老二满口答应了,不过也提出一个条件:“如果我一点也不违背

你的条件,你要给我双倍工钱。”地主满口答应了。

一天,地主领着老二上街卖油,地主提着油罐在前,老二

挑着油担在后。走到半路,地主摔了跤,把罐子里的油泼了。

老二看见了,马上也故意摔了一跤,把油桶里的油全洒在地上。

地主气得火冒三丈,骂道:“你怎么把我的油全洒了,非赔不

可!"

老二心平气和地说:“你不是说你干什么我就跟着干什么

吗?我是按你的条件做的呀”!地主无话可说,只好垂头丧气地

返身回家。

地主回到家,大骂老婆出气,哪知老二也跟着大骂起来;

地主用木棒打老婆,老二也跟着打起来;这下地主可急了,指着

老二骂道:“你怎么敢打我的老婆?”

老二假装吃惊道:“难道我做得不对?你干什么我就得干什么

呀,不然你扣我的工钱怎么办?”

地主气呼呼地说:“你滚吧,我再也不要你当长工了!"

老二说:“不行!当初约好要干一年,不到期我是不走的!"

地主看这长工实在难对付,不得不忍痛付出双倍的工钱,让老二回家了。

老二紧紧抓住“地主干什么,长工也跟着干什么”这个

条件不放,把地主弄得狼狈不堪。

(三)釜底抽薪反驳法

这是一种通过论证对方论据的虚假,来反驳对

方论点的方法,也是一种最基本的反驳技巧。因为,

论点来自论据,论据孕育论点。论据真实,则论点

正确;论据虚假,则论点谬误。所以,驳倒了论据,

有如釜底抽薪,刨根倒树,是从根本上展开对对方

论点的反驳。

运用釜底抽薪的反驳技巧,一定要紧扣论据与

论点之间辩证统一的逻辑关系,如果论据与论点之

间并无内在联系,反驳论据必然落空。

据说,美国第十六任总统阿伯拉罕?林肯年轻时当

过律师,一次,他得悉朋友的儿子小阿姆斯特朗被

控为谋财害命,已初步判定有罪。他以被告律师的

资格,到法院查阅了全部案卷,知道全案的关键在

于原告方面的一位证人福尔逊,因为他发誓说在10

月18日的月光下,清楚地目击了小阿姆斯特朗用枪

击毙了死者。对此,林肯要求复审。在这场精彩的

复审中,有以下一段对话——

林肯问证人:“你发誓说看清了小阿姆

斯特朗?”

福尔逊:“是的。”

林肯:“你在草堆后,小阿姆斯特朗在

大树下,两处相距二三十米,能认清吗?”

福尔逊:“看得很清楚,因为月光很

亮。”

林肯:“你肯定不是从衣着方面看清他

的吗?”

福尔逊:“不是的,我肯定看清了他的

脸。”

林肯:“你能肯定时间是在11时吗?”

福尔逊:“充分肯定,因为我回屋看了

钟,那时是11时15分。”

林肯问到这就转过身来,发表了一席

惊人的言论:“我不能不告诉大家,这个证

人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子。他一口咬定10

月18日晚上11时在月光下看清了被告的

脸。请大家想想,10月18日那天是上弦

月,晚上11时月亮已经下山,哪里还有月

光?退一步说,也许他时间记得不十分精

确,时间稍有提前。但那时,月光是从西

往东照,草堆在东,大树在西,如果被告

的脸面对草堆,脸上是不可能有月光的!”

大家先是一阵沉默,紧接着掌声、欢

呼声一起迸发出来。福尔逊傻了眼。

在这里,林肯就运用了釜底抽薪的反驳技巧,

戳穿了福尔逊的谎言,澄清了事实,彻底驳倒了福

尔逊的论点,还小阿姆斯特朗以清白。

(四)借喻反驳法

有一次,晏子出使楚国。得知这个消息的楚灵王问群臣道:

“晏子身材矮小,却很有名气。现在在诸侯国中,我们楚国是最强

大的,我想侮辱他,显显我国的威风,你们有什么办法?”大臣们便

给他出了主意。

于是楚国在郢城东门旁边连夜挖了小洞,楚王吩咐守门的士

兵:“齐国使臣来到时,把城门关闭,叫他从洞里进来。"

第二天,晏子身穿破皮袄,坐了辆旧车子来到了东门外,要求

开门进城。守城的士兵见是齐国使臣,便指着旁边的小洞说:“您

从这个洞进来吧,绰绰有余,不用开城门。”

晏子说:“这是狗门,不是人出入的地方。出使狗国时,从狗门

进;出使到人国时,就应该从人门进。”

楚灵王只得叫人打开东门,让晏子进城。

晏子借小洞喻狗洞,如果楚王坚持让晏子从小洞入城,等于自己

承认了楚国是狗国。在此情形下,楚王只有让步了。

(五)比拟反驳法

楚襄王问宋玉说:“先生您大概有不好的行为吧?为什么众多

的士民那样不称誉您呀?”

宋玉回答说:“是,是这样的,我有不好的行为。希望大王宽恕

我的罪,让我把话说完。有一个在郢都唱歌的客人,他开始唱《下

里巴人》,国都中跟着唱的有几千人;他唱《阳阿薤露》,国都中跟着

唱的有几百人;他唱《阳春白雪》,国都中跟着唱的不过几十人;他

唱歌时延长商音,降低的音,配上流利的徵音,国都中跟着唱的不

过几个人罢了。他唱的歌曲愈高雅,跟着唱的人就愈少。所以鸟

中有凤凰,鱼中有鲲鱼,凤凰拍击翅膀腾空而上九千里,超越云霓,

背负青天,踏乱了浮云,飞翔在极远的高空。那飞翔在篱笆间的小

鸟,怎能与凤凰来估量天地之高啊!鲲鱼早晨从昆仑山脚下出发,

中午在渤海畔的碣石山边露鳍,晚上在盂江泽住宿。那小池沼中

的鲵鱼,怎么能与鲲鱼计量江海之大啊!所以不但鸟中有凤凰,鱼

中有鲲鱼,士人中也有凤凰和鲲鱼。那圣人有宏大的志向和美好

的德行,很清高地我行我素,庸俗的世人又怎能理解他的行为啊!”

宋玉把自己的行为比做阳春白雪,高雅而美好,对于那种认为

自己行为不好的说法作了一个巧妙的反驳,既抬高自己的身份,又

解释了人们不喜欢他的理由,令楚襄王十分满意。

(六)以退为进反驳法

在言语交锋中,面对对方的攻击、刁难、指责

和无理的要求,不直接回击或回绝,而是先做出必

要的让步,承认对方观点的正确或事实可靠,然后

再分析和利用其观点或事实中对自己有利的因素,

从而积蓄力量,反戈一击,压倒对方,取得实际上

的主动权,这就是以退为进的反驳技巧。

萧伯纳的剧本《武器和人》

演出前,剧院举行了隆重的首次公演仪式,邀请各

界知名人士参加。演出很成功,许多观众在剧终时

要求萧伯纳上台见见大家,接受众人的祝贺。可是,

当萧伯纳走上舞台,准备向观众致意时,突然从观

众席里站出一个人对他大声喊叫道:“萧伯纳,你的

剧本糟透了,谁要看?收回去,停演吧!”观众们大

吃一惊,大家以为萧伯纳一定会气得浑身发抖,用

高声的抗议来回答这个人的挑衅。谁知道萧伯纳不

但不生气,反而笑容满面地对那个人深深地鞠了一

躬,彬彬有礼地说:“我的朋友,你说的好,我完全

同意你的意见。”说着,他指了指剧场中的广大观众

说:“但遗憾的是,我们两个人反对这么多观众有什

么用呢?我们能禁止这剧本演出吗?”两句问话,引

起全场一阵响亮的笑声,紧接着是暴风雨般的掌声。

在掌声中,那个故意寻衅的小丑灰溜溜地低头走出

了剧场。

在这里,萧伯纳表面上同意了对方对《武器和

人》剧本“糟透了、停演”的意见,然后用鲜明对

比的事实予以反驳,反过来置对方于跳梁小丑的位

置上,窘得对方灰溜溜地滚出了剧场。

(七)诘难致胜反驳法

田巴是古代有名的演说家。田巴有个徒弟叫禽滑厘,有一天他外出时迎面碰上一个老婆婆

。老婆

婆很客气地向禽滑厘施了个礼,请教道:“你是田老先生的弟子吧?我猜想你一定跟你老师

学了不少东西。我有一个问题,想来想去总想不明白,你能开导开导我吗?”

禽滑厘爽快地说:“不用客气,请讲。”

老婆婆说:“马的鬃毛是向上长的,都长得比较短。马的尾巴呢,向下长,都长得较长,请

问,这是什么原因呢?”

禽滑厘笑了笑:“嗨,这太简单了,我当是什么问题呢!马鬃长势向上,这冲撞了老天爷,

老天爷就让它长得短。马尾巴长势向下,顺着老天爷,老天爷就让它长得很长。世界上的东

西全这样,向上的总长得短,向下的总长得长。”

老婆婆说:“是呀,我也这么想过呢。可人的头发不是向上长的吗?为啥那么长呢?人的胡须

是向下长的,为何反不如头发长得长呢?”

“这,这……咳,老妈妈,这一点老师还没教给我呢。”

老婆婆用反诘的话难住了禽滑厘,使禽滑厘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因为老婆婆摆出的事

实与对方所解释的道理正好相反,对方再也无话可驳。

有人问刘吉同志:“你认为研究思想政治工作也是一门专业吗?”

刘吉同志未从正面回答,而是说:“研究牛、马、羊和鱼、鸟、虫都称之为专业,为什么

究高等动物——人的思想变化却不能成为专业呢?人的思想变化不是比动物的行为更复杂吗?

问题是我们没有建立科学的体系。”

刘吉在这段话中用了两句反问,也是诘难对方,使对方也做出肯定这个观点的选择。

陈相是战国时期农家学派许行的学生,到处宣扬其师“君臣并耕而食,人人自食其力”的

主张。一次恰好被孟子碰到,孟子便问:“许先生必须吃自己种的粮食吗?”

“是的。”陈相回答说。

“许先生戴帽子吗?”

“戴!”

“帽子是自己做的吗?”

“不,粮食换来的。”

“为何不自己制造。”

“自己制造会影响耕种。”

孟子说:“看,这不就是了,连你老师也不能全靠自食其力,需要分工。可见你们的理论是

站不住脚的。”说得陈相无言以对,只好认输。

反诘是论辩的言语技巧之一,它的实质是反问在论辩中的运用。诘难论辩的特点就在于用与

对方完全相反的事例来反驳对方,反问、诘难对方,使对方无可辩驳而克敌制胜。

(八)相互反驳法

我国古代有个官员镇守边关。有一天,北方的民族首领忽然派人献上几次(古代重量单位)铁

来,说:“这是我们沙漠中新出产的。”这个官员知道这是撒谎,他们这样说的用意是希望

朝廷开放铁禁。于是他一面表示慰劳并送走来人,一面用这些铁打造了一柄剑,剑上还刻着

“某年某日,某王赐铁”的字样。同时,他给各个边境岗哨下文,说现在境外已经产铁,以

后不要再卖铁器给他们了。后来,关外的铁器不够用了,派人交涉希望能按旧例再卖给他们

。那个官员说:“你们不是产铁吗?可以自己制造器具嘛。”来使大声申辩:“我们没有铁!

”此时,官员取出那把铸好的剑给他看,来使只好低头服罪,从此他们再不敢欺骗此官员了

。

我国有个“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寓言,上面的这个故事中,边关官员将这个谋略运用得

淋漓尽致,使对方设下的圈套勒住了自己的脖子。那位官员分三步制服了对手:第一,

在和对手初期的交锋中,虽已发现其明显的破绽,但为麻痹对方,佯做不知。第二,采用顺

水推舟的方式,使形势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化。第三,等到时机成熟时,抓住对方的把柄

,针对其要害给予打击。运用这种谋略的关键在于找出对手的“矛盾”。

(九)间接反驳法

亚历山大的父亲是一位有黑人血统的法国军人,因此,亚历山大的长相及肤色都与黑人非常

相似。有一次,有人称他为“黑炭”。虽然他的内心十分难过,但他很

巧妙地回答:“不错,我的父亲是与黑人的混血种,但我的祖先是一只猿猴。也就是说我的

血统是在你的血统结束之后才开始的。”我们可以明显看出,亚历山大间接反驳的方法是

借对方的话题加以引申,他利用间接的方式道出了对方是一只“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