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有弹性的孩子更强大:好妈妈弹性教育40招
8483700000009

第9章 灵活多变的思维——培养孩子的思考弹性(4)

而家长看到孩子接受不了批评或者干脆听不进批评就更是恼火了。家长们也常常凑到一起谈论着,现在对于孩子的批评大多是生活上的,孩子都不能接受,这还是轻的批评,等到以后孩子走上工作岗位,又怎会接受领导或其他人的批评呢?家长的这种担心并不无道理,可是如何让孩子接受批评,懂得从批评中读到善意,从批评中找到自我完善的办法,是做父母必修的课程之一。

这天晚上,萌萌洗漱好准备上床的时候,突然表现出很郁闷的样子,这让妈妈很不能理解。妈妈追问了好久,萌萌终于说出了自己的心结。原来是今天在幼儿园吃中饭的时候,萌萌玩鞋子,被老师看到后便挨了批评,还当众被老师脱了鞋子。妈妈听后很不理解,就问萌萌为什么要在吃饭的时候玩鞋子,而不是乖乖地吃饭呢。萌萌说,那是因为鞋子不舒服,里面有个东西,弄了好久都没弄出来。

过了几天,萌萌的妈妈送萌萌上幼儿园,听老师说萌萌最近老喜欢拖着鞋子,不把鞋子穿进去,还经常把脚后跟留在外面。妈妈听后,就回家仔细检查了萌萌的鞋子,鞋子是好好的,应该是没问题的,于是妈妈就猜想一定是萌萌在家懒散惯了,喜欢穿拖鞋,而在幼儿园里不能穿拖鞋,萌萌就把鞋子当成拖鞋穿了。妈妈便一再跟萌萌强调要在幼儿园里守规矩,萌萌便摆出爱搭不理的样子,于是妈妈就狠狠地批评了萌萌。

第二天,萌萌就闹情绪了,一起床就说不去上幼儿园。妈妈又哄又逗,萌萌才说他不想去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不想挨批评了。那之后的几天晚上,按常规萌萌都会分享这一天所发生的事情,可萌萌却说没有要分享的。

萌萌因为在幼儿园里自由散漫,不想穿鞋子,玩鞋子而被老师批评,回家后很郁闷,后来又因为妈妈批评了他,才不想去幼儿园的。其实,萌萌之所以接受不了批评,是因为他根本不明白为什么自己觉得鞋子难受却要挨批评,他认为那是没有道理的。

生活中,很多孩子不能接受批评,大多是因为那些批评不能让孩子心服口服,他们甚至根本不能明白自己为什么会遭受批评。另外,孩子的抗挫折能力也是一个问题,大人们要批评孩子,帮助他们改正不良的习惯,还要考虑到孩子的受挫能力,千万不能怠慢了孩子的情绪,这样不仅会让孩子抵触批评,孩子也不会主动去改正缺点。所以,应该以一种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批评,并告诉孩子批评其实是一种严苛的关心,是一种严厉的期盼,批评都是为了他们的成长,寄予了长辈很多的爱护。

法国心理学家高顿教授通过一项专题研究证实,孩子如果从来没挨过批评,在一片赞扬声中长大,就会很容易变成“老虎屁股摸不得”的“小霸王”。他们今后的人生便接受不了任何批评,一点点的批评都会把他们的内心摧毁。所以,孩子没接受过批评,对心理发展便没有什么好处。

那些难以接受批评的孩子,长大后,也大多会对批评持“避而远之”或干脆“拒之门外”的态度,把任何批评都当是耳旁风,结果导致自己一辈子也没有多少长进,注定了人生平淡无所作为。

这样看来,让孩子在幼儿时代就学会接受批评,并根据批评找到自己改善的方向,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塑造具有积极的意义。

高顿以专题研究提醒大家,不必对孩子受到批评而大惊小怪,孩子受到批评是一次进步的可能,更是一种对心理张力的锻炼。家长们不仅要尽可能地撤销自己保护伞的作用,让孩子自己接受批评,还要有意识地让孩子既听到正面肯定,也听到反面的批评。因为只有孩子了解自己的不足与优点的时候,才能完整立体地思考自己。正如高顿所说,能接受并适应批评的孩子,长大后往往也较能适应社会,其中也包括拥有正确对待来自他人的批评乃至非议的平和心态,以及较强的承受挫折能力。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免不了受到指责和批评。但在批评的时候,大人们要注意,对孩子说话的语气一定要温和,分析听起来要中肯,不要让孩子感受到压迫,且以更多的表扬为前提,这样孩子就会更容易明白为什么受到批评。而在面对尖锐、不中听的批评时,大人都应该要求孩子认真倾听,因为只有认真倾听,才会发现其中的道理,才能听到批评中的合理成分,才会虚心接受,才方便自己列出改进的办法或措施,不断完善自己,成长为更优秀的人。

给父母支招

1.有意识地让孩子听到批评。对孩子进行表扬之后,更要以温和的语气指出孩子的“美中不足”之处。这样做会帮助孩子意识到批评和表扬是同样常见的,培养他们正确面对批评的心态。

2.批评再严厉,也不能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孩子做错事后,自己可能也已经意识到错误而处于悔恨之中了,此时父母应先对孩子做得好的方面给予肯定,然后再指出做得不对的地方,语气要平和,还要注意不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3.批评孩子时,只谈眼前的错事,不要翻旧账让孩子难堪。老翻旧账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也会造成孩子对批评的抵触,更重要的是会给孩子留下一个不好的印象,那就是一旦做错事了,就不容易改变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印象了。

4.允许孩子做出解释。家长进行批评的时候,孩子如果认为不符合事实,会及时本能地进行辩解,这时家长要耐心倾听。但这并不是让孩子推卸责任,而是让孩子实事求是地面对自己所做的事情。

5.帮助孩子做好每件事,减少指责和批评。如果孩子一天中受到的指责和批评次数超过了50次,那孩子对批评的麻木程度就可想而知了。所以,批评时要做到忽视轻微的不良行为,只关注原则性的问题,孩子才有可能听得进批评。过多的批评只会让孩子更麻木。

6.批评时要指出孩子做得不对、不好的地方,并指出期望孩子做到的。批评不是要对孩子下结论,只是就事论事,这样会让孩子听起来更舒服,不会有强烈的抵触的情绪。

7.帮助孩子正确认识批评和接受批评。要帮助孩子通过与各种人相比较,在评价中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更加客观地评价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鉴别和认识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以便今后更加好地发展。

§§§第七节 做能够独立思考的好孩子

曾有人说过:“所有的爱都是以拉近两个人的距离为目的,只有父母对孩子的爱以分开为最终目的。”这是在说,父母的爱是以培养能从自己身边独立起来的个体为最终目的。父母们用心良苦,最终为社会培养了一批独立能干的精英。而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是贯穿于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孩子是一个完全与我们不同的个体,虽然依附于大人,传承于大人,但在他们并不懂得是非的时候,还是要靠大人给予指导的。

大部分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往往只是把目光放在孩子的课业成绩上,却疏忽了对孩子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孩子很多时候还是偏信大人们的意见,大人说好便是好,大人说不好便是不好。其实,孩子作为生命的个体,面对别人的意见,还是由他们自己来审查判断才好,因为这毕竟是孩子们自己的事情。同时,也只有吸纳别人的意见,独立思考,才能有意识地去独立做事、独立做人。家长千万别因为担心孩子而剥夺了孩子思考的机会。

张肇牧在实验员爸爸的影响下,从小就十分喜欢做实验性的游戏,喜欢一切动手的实验。这天,爸爸闲来无事,便说要和他做一个有趣的实验游戏。小肇牧非常高兴,简直有点迫不及待了。

爸爸说:“肇牧,从你的玩具中,找出两个同样大的杯子,再找一个比杯子大的碗或者是锅。”小肇牧兴致勃勃地将爸爸所说的三样东西拿来,说道:“爸爸,你看行吗?”爸爸满意地说:“行。你用锅装些水来,然后将水分别倒进两个杯子,两个杯子的水要一样多。”

肇牧按要求做了。然后爸爸问肇牧:“你看两个杯子里的水是不是一样多呀?”肇牧左看看右瞧瞧,说:“是啊,是一样多。”爸爸说:“你将一个杯里的水倒进锅里,然后再看看,是锅里的水多,还是杯子里的水多?”

肇牧马上给了爸爸答复:“一样多啊。”爸爸一边点头,一边问:“为什么呢?你看锅里的水这么少,杯子的水那么多,怎么会是一样多的呢?”肇牧从容地回答:“爸爸你看,这是两个同样大的杯子,我倒进的是同样多的水,之后我把这个杯子里装的同样多的水倒进了锅里,因为锅比杯子大,所以看起来锅里水像少些,其实它们一样多。”

张肇牧对液体容量守恒定律回答得如此肯定,而且思维清晰,语言表达准确、完整,没有因为爸爸的怀疑语气而动摇,这让爸爸很是满意。

大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本能地做出引导惯性,由于孩子总是喜欢听信大人的意见,就会让他们怀疑自己的思考。其实,家长应利用好孩子这种心理来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并在给予孩子充分肯定之后,循循善诱地告诉他们,对自己周围的事物要多方位地观察,得出自己的观点,并坚持自己认为对的观点。这种思维能力会将人的思考引向深处,有助于孩子的成长。

比尔·盖茨从小显露的最大特点就是喜欢不停地思考,而且他从来不轻易相信别人的意见,凡事都非要自己得出结论才放心。所以,在家里的时候,常常是母亲叫他吃饭,他却置若罔闻,甚至整日躺在他的卧室里不出来。母亲对他整日在屋子里不讲话的行为感到很奇怪,于是问他在干些什么。比尔·盖茨总是振振有词地说:“我正在思考呢!”家人有时劝他不要浪费过多的脑细胞在没有意义的问题上,可是盖茨并没有因为他们的好意而接受,反而还责问家人:“难道你们从不思考吗?”

比尔·盖茨的头脑似乎时刻都在高速地运转。直到现在,微软公司还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和普通人谈话就像从喷泉中饮水,而和盖茨谈话却像从救火的水龙头中饮水,让人根本应付不过来,他会提出无穷无尽的问题。”即使是别人给予了盖茨肯定的答案,他还是要自己思考一通,反问一通,直到他想明白了,才会认同批准。

比尔·盖茨之所以有今天的巨大成就,与他从小养成的善于独立思考的习惯是密不可分的。最终,他思考出了硕大的成果,受到了全球性的认同与称赞。

而现实生活中,有的父母把一切事物都安排得十分妥帖周到,从来就没有想过什么是需要孩子自己去考虑、去想办法、去解决、去处理的。孩子也习惯于父母的安排和意见,即使父母生气地说孩子是个笨家伙,孩子也会轻易相信,理所当然地接受父母的安排。渐渐地,当孩子再遇上困难时,就不愿意思考,就只会指望父母的帮助。长此以往,扼杀了孩子的思考能力,更谈不上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了。

任何一个有意义的构想和计划都是出自思考的,独立思考可以帮助个人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任何敏锐的思维都不会从天上掉下来,是需要严格的训练和培养的。所以,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让孩子从小树立主体意识,从各方面给予他们“参与”的机会。虽然别人的意见也是很重要的参考,但要使孩子明白,不能轻易地偏信别人的意见,而是应该综合诸多批评建议,找到真实的自己,这才是教子课题的“重中之重”。

给父母支招

1.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孩子在遇到困难时,本能的想法就是请父母帮忙,而父母看到孩子犹豫不决的样子便心生可怜,于是就开始帮助他们思考,帮助他们做选择、判断。但判断、思考的能力是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即使面对孩子的求救,如“妈妈,我不知道怎么做”“妈妈,你说怎么办啊!”“爸爸,你去替我做……”家长还是要让孩子自己拿主意,还要利用生活中发生的具体问题,让孩子自己面对问题,并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生活中,有些孩子往往因为怕说错了,而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因此,家长不要责怪孩子,而是要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给予孩子正确解决问题的提示。而对于孩子的正确意见,我们要先肯定、表扬,让孩子增强发表意见的信心,继而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

3.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们求知欲望的反映,也是孩子智慧火花的迸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往往是和好奇心联系在一起的。作为家长,不仅要尊重、保护和正确引导孩子的好奇心,还要努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使好奇心发展为强烈的求知欲。这对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对孩子提出的问题,要确切、通俗易懂、有条理地给予答复。

4.给孩子创造思考的情境,引导孩子思考,自己寻找答案。每个孩子都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当孩子向父母求助时,父母首先要鼓励孩子认真思考,并逐步提示,给孩子足够的思考时间,为孩子创造一个思考的情境,引导孩子思考,从而帮他们养成思考习惯。切不可因为孩子思考较慢,就不耐烦地马上将答案告诉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