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圆融做人老练做事
8483600000070

第70章 拿捏分寸掌控火候,把事做得天衣无缝(1)

凡事不能过一个“度”字,再好的东西让你天天吃,你也会倒胃口。聪明的厨师烧菜时会把火候控制得恰到好处,让菜不会烧焦,而且色香味俱全。

要想将事情做到位,把事情办得圆满,就需要这样把握好尺寸。分寸就是恰到好处,尺度就是不越规则。办事办到位的全部要求都体现在这两条标准里。

着眼全盘,办事要顾全大局

顾全大局、舍卒保车在办事上是一种深远的谋略,是一种宽柔的智慧。许多仁人志士甘愿在名誉上受到玷污,而成就更大的事业。谚语说:“立名难而坏名易。”好名声的建立是很难的,而破坏名声只在一时一事之中。所以名节上的损失绝非易事,勇于牺牲名节,必定是为了更大的目的。这就是在顾全大局,对于这个大局来说,名节就是卒,为了保全大局这个车,舍卒是不可避免的。

做人处世如此,办事亦如此。要做到顾全大局,就必须临危不乱,关键时刻不能患得患失于小利小益,要善于分清眼前利益,能够舍卒保车,为了更大、更长远的利益舍弃眼前的利益。在相对小的利益面前装糊涂、不动心,是每一位渴望成功的人所必备的素质。

春秋末年,齐国的国君荒淫无道,横征暴敛,逼取于民以至无度。齐国的贵族田成子看到这种情况后,对他的僚属说:“公室用这种榨取的手段,虽然得到了不少财富,但这种取是取之犹舍也。”仓储虽实,但国家不固,终是“嫁衣”。于是田成子制作了大、小两种斗,大开自己的仓储接待饥民,用大斗借出谷米,用小斗回收还来的谷米,“予民于惠”。于是齐国人民不肯再为公室种田效力而投奔于田成子门下,一时“民归之如流水”。

田成子从大局上为齐国着想,用大斗出小斗进的方式,借出的是粮食,收进的是民心,貌似给予,实则得到。果然,齐国的国君宝座最后为田氏家族所得。

从大局着眼处理事情,很多时候并不是马上就可以见到的,但随着时间的变化,就会逐渐显示出它的威力,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战国时,齐国的孟尝君以养士出名。由于他待士真诚,感动了一个具有真才实学而十分落魄的士人,名叫冯谖。冯谖在受到孟尝君的礼遇后,决心为他效力。一次孟尝君要叫人为他到其封地薛邑讨债,问谁肯去?冯谖说我愿意去,但不知用催讨回来的钱买什么东西?孟尝君说就买点我们家没有的东西吧!冯谖领命而去。到了薛邑后,冯谖见到老百姓的生活十分的穷困,尤其是听说孟尝君的讨债使者来了,均啧啧有怨言。于是,冯谖召集了邑中居民,对大家说:“孟尝君知道大家生活困难,这次特意派我来告诉大家,以前的欠债一律作废,利息也不用偿还了,孟尝君叫我把债券也带来了,今天当着大伙的面,我把它烧毁了,从今往后,再不催还!”说着,冯谖果真点起一把火,把债券都烧毁。薛邑的百姓没有料到孟尝君是如此仁义,一个个感激涕零。冯谖回来后,孟尝君问他讨的利钱呢?冯谖回答说:不但利钱没讨回,借债的债券也烧了。孟尝君大不高兴,冯谖对他说:您不是叫我买家中没有的东西回来吗?我已经给您买回来了,这就是“义”。焚券市义,这对您收归民心是大有好处的啊!

果然,数年后,孟尝君被人谮谗,齐相之位不保,只好回自己的封地薛邑。薛邑的百姓听说恩公孟尝君回来了,全城出动,夹道欢迎,表示坚决拥护他,跟着他走。孟尝君至为感动,这时才体会到冯谖的“市义”苦心。

管子曰:“一曰长目,二曰飞耳,三曰树明。明知千里之外,隐微之中。”意思是第一要看得远,第二要听得远,第三是做到明察千里之外的情况和隐微之中的深情。这就是说,成功的决策者既要高瞻远瞩,又要明察秋毫,也就是胸怀全局。

在我们平时处理事情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定要从大局出发,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兼顾其他各个方面的考虑。不仅要看到眼前的实际情况,而且还要以一种变化的观点去思考和探讨情势的变化,具有辩证的眼光,然后对自己所要从事的工作作出一个周密而详细的计划,再付之于实践。这样我们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住事情的关键,使己方立于不败之地。

见机行事,办事要因势利导

孙子说:“兵形像水。”孙子认为,最理想的作战方式应该像水一样,水中隐藏着巨大的力量,却没有固定的形状,视容器的不同而改变形状。所以孙子以水喻兵,主张作战时要学习水的精神,因势利导。他说:“就像水没有固定的形状一样,打仗也不可能有固定不变的态势。须视敌人的态势自在地变幻战略,方能掌握胜利之机。”

将孙子这一理论导入办事中,就是要把握大的原理、原则,不可僵硬死板、墨守成规。

在林肯当律师时,有一次,他得悉朋友的儿子小阿姆斯特朗被指控为谋财害命,已被初步判定有罪。他以被告律师的资格,到法院查阅了全部案卷。他了解到,全案的关键在于原告方面的一位证人福尔逊,因为他发誓说在10月18日的月光下,清楚地目击小阿姆斯特朗用枪击毙了死者。对此,林肯要求复审。

在这场精彩的复审中,有以下一段对话。

林肯问证人:“你发誓说看清了小阿姆斯特朗?”

福尔逊:“是的。”

林肯:“你在草堆后,小阿姆斯特朗在大树下,两处相距二三十米。能认清吗?”

福尔逊:“看得很清楚,因为月光很亮。”

林肯:“你肯定不是从衣着方面看清他的吗?”

福尔逊:“不是的,我肯定看清了他的脸,因为月光照亮了他的脸。”

林肯:“你能肯定时间是在11时吗?”

福尔逊:“充分肯定,因为我回屋看了钟,那时是11时15分。”

林肯问到这里,就转过身来发表了一席惊人的谈话:“我不得不告诉大家,这个证人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子。他一口咬定10月18日晚上11时在月光下看清了被告的脸。请大家想想,10月18日那天是上弦月,晚上11时月亮已经下山,哪里还有月光?退一步说,也许他对时间记得不够精细,时间稍有提前。但那时,月光是从西往东照,草堆在东,大树在西,如果被告的脸面对草堆,脸上是不可能有月光的。”

听了林肯合情合理的陈述,听众先是一阵沉默,紧接着掌声、呼声一齐迸发出来。福尔逊顿时傻了眼。

问清当时的情形,讲明道理以引导之,是论辩的常法,也是办事的方略。林肯步步为营,一点一点地营造有利于自己求证的局面,最终得出了福尔逊在作伪证的事实。因此说运用因势利导的方法,有时可以使复杂问题简单化,为人们之间的沟通提供方便。

恰到好处,办事要掌握火候

办事就像厨师烧菜,只有掌握火候,菜才不会烧焦。

刘邦初定天下,封萧何为宰相,一时之间,有不少人都登门向他道贺,唯有一个叫召平的人提醒萧何:“你的灾祸可能会从此发生。现在皇上离开京城率兵打仗去了,增封你为宰相,掌管护卫兵,一方面是为了讨好你;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警戒你。如果你现在辞退增封,献出自己的财产做军费,皇上一定会很高兴,也会减少心中的疑虑。”萧何仔细一想,认为有理。于是,他照着召平的建议去做,把自己的子弟送到军中随刘邦作战,又把自家的资财捐输前方做军费,高祖果然高兴。黥布叛变的时候,高祖带兵亲自去讨伐。留在后方的萧何则全力抚慰百姓,巩固民心。有人见他这样投入,勤勤恳恳,非常担心,就劝他说:“相国小心一家人遭杀身之祸啊!自从你入关十多年来,收揽民心,人们打心眼里敬重你,陛下知道你是众望所归,所以常常派人打听你的动向,唯恐你忘恩负义背叛他。你如果想保全家人的性命,从今天开始就要破坏形象,把声望压下来,才能让陛下安心。”萧何细一思量,认为他说得有理,便昧着良心,没收百姓土地,扰民、乱民,使百姓怨声载道,萧何的威信当然也下降了。更妙的是,萧何故意在小事情上斤斤计较,贪图小利,使刘邦看他胸无大志而放心。

为了保全自己而违心地做一些不好的事情,萧何称得上是掌握火候的办事高手。

王翦被秦始皇封为大将,统帅兵马60万人,继李信、蒙恬之后,再次兵讨楚国。秦始皇亲自送他到灞上,王翦临行前请求赐给他极多的良田屋宅,始皇说:“将军已出兵,何必忧愁贫穷呢?”王翦说:“当大王的部将,即使有功亦不能封侯,故趁大王现在信任我的时候,臣要及时求赐园地以作为子孙的产业。”始皇大笑。王翦的军队到了关口后,又5次派使者回朝廷请求赐给良田。有人说:“将军的请求,太过分了吧!”王翦说:“这话不对。秦王粗暴又不信任人,如今倾尽全国武力,全数交付我,我不多请田宅作为子孙基业以稳固自家,反要让秦王怀疑我吗?”

王翦不愧为智勇双全的大将,内外都八面玲珑,对办事的火候掌握得分毫不差。

权衡利弊,办事要分清利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