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教授离开时,水管工陪他向车子走去。罗伯特教授按捺不住好奇心,问:“刚才你在门口的动作,有什么用意吗?”水管工爽快地回答:“有,这是我的‘忧虑树’。我到外头工作,磕磕碰碰总是有的。可是烦恼不能带进门,这里头有太太和孩子嘛。我就把它们挂在树上,让老天爷管着,明天出门再拿走。奇怪的是,第二天我到树前去,‘烦恼’大半都不见了。”
聪明的犹太人说,在这个世界上,卖豆子的人最快乐。如果他们的豆子卖不完,拿回家后还可以磨成豆浆继续卖;如果豆浆卖不完,就做成豆腐;豆腐卖不完,再做成豆腐干卖;豆腐干再卖不出去的话,就做成腐乳卖。反正是不愁卖不掉。
买豆子的人为什么是最快乐的呢?而与买豆子的人相比,为什么很多生活条件比买豆子者要优越得多的人却无法感受到快乐呢?仔细地进行对比我们就会发现,买豆子的人永远不必为自己的东西卖不出去而忧虑,一个连忧虑都没有的人,当然是最快乐的。处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忧虑是一种普遍的不良心态。很多人都会为各种各样的事情忧虑,升学、考研、升职、收入、买房、生命……没有的时候为得不到而忧虑,而得到了又怕失去,继续忧虑,于是他们的生活总是阴云密布,无法安心的享受已有的快乐生活。
有一对富人夫妇,他们很有钱,但是却觉得一点也不快乐。而他们的邻居,一对家徒四壁的穷人夫妇,却每天都会开心的唱歌。富人的妻子不解,就问:“他们比我们穷多了,为什么却比我们快乐呢?”富人狠狠的说:“很快他们的快乐就没有了。”于是,晚上富人向穷人家的院子丢了一袋钱。果然,第二天,穷人家里的歌声消失了,因为他们被一个问题深深困扰着,该如何处理那袋钱呢?花掉吧,一时半刻根本花不完,再说让别人知道了肯定会怀疑是他们偷来的;藏起来吧,万一小偷光顾怎么办?这袋钱让穷人夫妇忧虑重重,他们再也没有心思快乐的歌唱了。
有科学家对人的忧虑进行了科学的量化统计和分析,统计发现,30%的忧虑是关于过去的事情,40%的忧虑是关于未来的事情,22%的忧虑来自微不足道的小事,4%的忧虑来自我们无法改变的事实,剩下4%的忧虑来自那些我们正在做着的事情。有些人因为怕得到的再次失去,于是变得忧虑;有些人则是为将来可能发生的各种事情而忧虑,不管是哪一种情况的忧虑,它带给我们的除了困扰还是困扰。
有一个商人在事业上一帆风顺,他名下的分公司遍布全国各地。很多人都羡慕他的成功,认为他一定很快乐。但是,事实却并非如人们想象的那样,他的成功并没有为他带来丝毫的快乐感。相反,可能失败的危机感经常冲击着他的内心,使他疲于应付;他还整天为客户可能被人抢走、对手想出新的招数、资金运转不良等问题而忧虑。
可见,烦恼并不是起源于外界的危险信号,而是由于烦恼者内心的非理性想法,不管是为得到还是为失去烦恼,都是烦恼者在潜意识里对生活提出了奢望,希望自己的一切都能够顺利进行,但是同时烦恼者也明白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困难和波折都会增加生活的变数。两种矛盾的观点无法调和,就会产生烦恼。明白这个道理,可以帮助我们寻找方法来改变这种不良心态。
首先,保持乐观。法国作家雨果曾说过:“思想可以使天堂变成地狱,也可以使地狱变成天堂。”不管是对未来还是过去的事,都保持一种乐观的态度。有关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常保持正面乐观的心,处理问题时,他就得到满意结果的可能比一般人高出20%。因此正面乐观的态度不仅会平息忧虑情绪,还能使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
其次,准确地进行自我定位。就是把握好自我的人生价值和角色定位、人生主要目标的设定等等。这些看似与解决烦恼心态无关,其实对我们的影响却是十分巨大的,对很多忧虑心态的反思最后往往都要归结到这个方面。卡耐基说:“我非常相信,这是获得心理平静的最大秘密之一——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念。而我也相信,只要我们能定出一种个人的标准来——就是和我们的生活比起来,什么样的事情才值得我们去做的标准,我们的忧虑有50%可以立刻消除。”
再次,珍惜今天。《时代周刊》上登过一篇文章,谈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有个士兵在战役中被炮弹碎片刮伤喉咙,输了7袋血。他写了张纸条问医师:“我会活下去吗?”医师回答说:“会的。”他又问:“我仍可以讲话吗?”他又得到了肯定的答复。于是这个士兵在纸上写道:“他妈的,那我还有什么好担心的?”确实,生命没有危险了,那还有好担心的呢?只有珍惜已经拥有的,才不会对生活奢望更多。
那些不能记住过去的人,注定要重复过去的历史。
——哈佛大学哲学系教授 乔治·桑特亚那
哈佛心理训练74: 立即行动法消除忧虑
当你明确了自己将要做什么的时候,60%的忧虑就消失了。在你付诸行动之后,剩下的40%的忧虑也可以得到消除,也就是说,采取以下四个步骤,就能消除掉没有必要的忧虑:
⑴清楚的写下自己的担心;
⑵写下解决这些担心的办法;
⑶从这些办法中选择最可行的;
⑷马上就照决定去做。
8. 悲观心理:徒劳无益的心理负担
悲观是一种对人身心有严重危害的心态,如果人的思想被悲观占领,就会整天唉声叹气、牢骚满腹,甚至怨天尤人。今天挨老板骂了,就觉得自己工作能力太差;明天和女朋友吵架了,就觉得世上没人理解自己;偶尔和朋友闹点不愉快,又觉得自己以前的真诚友好都白费了,结果没有一天心情愉快。并且,悲观的心态还能对人体健康起到负面影响。
有一个美国医生皮尔叟就曾做过一个研究。
200名参加宴会的宾客在吃过了同样的食物之后,其中一半的人食物中毒,但另一半人却安然无恙,一点中毒的迹象都没有。他觉得好奇,于是极力了解其中的奥秘,结果发现那些未中毒的人生活态度较积极,对事情较看得开,处事较有弹性,自我价值极高,用一句精神心理学的话来说,就是他们的心灵的力量,也就是他们心能较大、较强,换句话说心能越大,人越健康,因为他们的免疫系统比另外的那些人强。而那些中毒的则多是平时较悲观,对自己没有信心的人。
悲观者除了唉声叹气,除了给自己增加徒劳无益的心理负担,并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
一个有积极心态的人被大水困住,只得爬上屋顶,一个邻居漂过来对他说:
“约翰,这次大水真可怕啊。”
“不,它并不怎么坏。”约翰回答说。
“你怎么说不怎么坏,你的鸡舍已经被冲走了。”邻居有点吃惊,就反驳道。
“是的,我知道,但是我六个月以前养的鸭子在附近游泳。”
“但是,约翰,这次水损害了你的农作物。”这位邻居坚持说。
“不,我的农作物因为缺水而损坏了,就在上周,有人告诉忘我,我的土地需要更多的水,所以这下就解决问题了。”约翰仍然不屈服地说。
“但是你看,约翰,大水还在上涨,就要涨到你的窗户上了。”这位悲观的邻居又再次对他这位欢笑的朋友说。
“这真是太好了,这些窗户实在太脏了,需要冲洗一下。”约翰依旧开心地说。
这只是一个故事,悲观者除了一味的悲观,让自己心情焦急之外,并不能改变什么,而乐观者已经拥有好心情。
悲观想法有时是一种认知的扭曲,它具备以下特征:
⑴夸张,“这一次我肯定完蛋了!”“我想我永远都不可能做到的!”悲观者在高估问题的严重性的同时,也低估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任何依据的下定论,却还自以为是。
⑵以点盖面,将事情严重化。只因为一方面的失败就否定自己。“这一次如果我没有成功,就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
⑶自我主意。“他们一定不会再相信我了”,“我是一只没有人注意的丑小鸭,活着真没有意思!”喜欢将事情揽在自己身上想,事实就难免会被扭曲。
⑷忽视积极面,注重消极面。“晚餐当然还不错,但我把饭烧焦了。”容易记得事情的消极面,或以消极方法看待积极的事情,对负面事件印象深刻。
⑸妄下结论。这种扭曲有两部分,一是揣测心理:“他不理我,一定是我做错了什么。”二是未卜先知:“医生不告诉我检查结果,我一定真的病了。”
这种自我对话,根据你的经验,可能是一连串的自我怀疑和自我批评,如“我永远无法如期完成这计划”、“我知道自己会说错话”、“没有人是可以信任的”。如果这些自发性的想法一整天都在你的脑子里运作,你不断在头脑中和自己无声对话,解释情境或评判别人,就会越来越对自己没有信心,悲观简直是一副慢性毒药,迟早有一天你会被它折磨得失去生存的勇气,而这将是非常可怕的,所以,赶走悲观,让自己变得乐观起来。
在悲观的人眼里,天空里明亮的彩云上总悬挂着一颗黑色的灾星。
——哈佛学子,著名思想家 爱默生
哈佛心理训练75: 悲观时换个角度看问题
⑴将“失去”的当成是“自己主动抛弃”的。不管失去了什么,都将这种失去看做是被自己抛弃的,这样可以改变想法,跳出绝望的深渊。表面上看来,失去和抛弃的东西是同样的意义。但是,说“失去的”,就不是依自己的意志而失去的,心里会有种惋惜的感觉,而无法处之坦然;而“自己主动抛弃的”则是按自己的意思处理掉,而不会感觉到惋惜,这样变被动为主动,可以减轻失望所带来的痛苦和不安。
⑵将“只有”变为“还有”。当身上只剩下10元钱的时候,说“我还有十元钱”和说“我只剩下十元钱了”相比,用“还有”能减轻失败带来的挫败感,对维持自信心很有效。
⑶即使A目标失败,还有B目标。人们常会因为某事失败而沮丧。要避免沮丧,就要告诉自己“如果A目标失败,还有B目标”,当然,目标也可能不只B而已还有C目标、D目标等多种选择,你完全不必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