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榜样的力量
8483000000034

第34章 心宽天地宽(3)

世界纷繁复杂,生活变幻莫测。所以,我们会有烦恼,会有压力;积压时间越长,心中的积怨越多。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人们的固执己见造成的。不要说自己受过教育、素质高、对人很宽厚,那只是片面的表象,实际上每个人都会有固执的一面,而且一旦固执起来会很难改变。

人的一生中,之所以有太多的障碍,皆是由于过度的固执与愚昧的无知所造成的。在别人伸出援手之际,我们也要学会变通。唯有自己也愿意伸出手来,别人才能帮得上忙!如果只是一味地固执,最后的结果必然导致自我灭亡。固执,几乎是所有人共有的心理特征。其实固执的本意是“择善而固执”,是坚持原则,坚持不懈,是“诚”的表现。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如果笼统地事事固执,那么就会走向它的反面。

变通,是人们在无数固执中吃尽了苦头后,才学会的一种立身处世的思维方式。从固执到变通是属于量变范畴。既是变量,就有度。变则有度,如果超出了度,也就失去了原则。

虽然固执己见有时让人觉得你很有个性,但更多时候给人的感觉是顽固不化。太固执的人总是自以为是,他们总是很轻易地得出一个结论后,就认定是最终真理,别人如果有不同看法,就肯定是他哪儿出问题了。太固执的人也很容易轻视别人,否定别人。太固执的人常常刚愎自用。三国名将关羽之所以最后败走麦城,被俘身亡,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其过于固执偏激,刚愎自用。

汉寿亭侯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七军,是何等英雄气概。可是他致命的弱点就是刚愎自用、固执偏激。当他受刘备重托留守荆州时,诸葛亮再三叮嘱他要“北拒曹操,南和孙权”,可是,当吴主孙权派人来见关羽,为儿子求婚,关羽一听大怒,喝道:“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总是看自己“一朵花”,看人家“豆腐渣”,说话办事不顾大局,不计后果,导致了吴蜀联盟的破裂。最后刀兵相见,关羽也落个败走麦城,被俘身亡的下场。本来嘛,人家来求婚,同意不同意在你,怎能出口伤人、以自己的个人好恶和偏激情绪对待关系全局的大事呢?假若关羽少一点偏激,不意气用事,那么,吴蜀联盟大约不会遭到破坏,荆州的归属可能也不是另外一种局面。

关羽不但看不起对手,也不把同僚放在眼里,名将马超来降,刘备封其为平西将军,远在荆州的关羽大为不满,特地给诸葛亮去信,责问说:“马超能比得上谁?”老将黄忠被封为后将军,关羽又当众宣称:“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目空一切,气量狭小,盛气凌人,其他的人就更不在他眼里,一些受过他蔑视侮辱的将领对他既怕又恨,以致当他陷入绝境时,众叛亲离,无人救援,促使他迅速走向败亡。

凡不能正确地对待别人的人,就一定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见到别人做出成绩,出了名,就认为那有什么了不起,甚至想尽千方百计诋毁贬损别人;见到别人不如自己,又冷嘲热讽,借压低别人来抬高自己。处处要求别人尊重自己,而自己却不去尊重别人。 在处理重大问题上,意气用事,我行我素,主观武断。像这样的人,干事业、搞工作,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在社会上恐怕也很难与别人和睦相处。

那些太固执的人很容易对别人产生偏见。在他们眼里,爷爷是小偷,孙子也好不到哪儿去;一个人从监牢里出来,他这一辈子肯定不会干好事。如果让一个太固执的人去当老师,班里的“差生”永远不得翻身;让一个太固执的人去做老板,他的职员永远不能犯错误。

太固执的人不易接受新事物。他们总认为自己的一套是最佳的,对新事物,他们其实根本不了解,但他们却煞有介事地说出一大堆凭空想象的局限和不足,俨然像专家。太固执的人肯定没有好的人缘。要想改变这种坏脾气,首先得试着去理解人,试着从别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抱着一个信条:在不了解一个人或一样东西之前,别妄下结论。

固执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有时是别人的错误,不妨去心甘情愿地与他沟通,尝试着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问题;有时是我们的错误,由于想推卸责任而去指责别人,没说的,你应该道歉;工作中,承诺去理解并尊重对方的工作模式,在此基础上,共同创建新的合作关系。

学会宽容,以仁者之心待人,对于人际关系和个人生活,承担起全部责任,因为,你是你生命的主宰。

7.不记仇,以德报怨

“以德报怨”是大家很熟悉的一句话,通常将它理解为为人处世的准则:孔子教导我们,别人欺负你了,要用爱心去感化他,用胸怀去包容他。孔子说,一个人,他已经用德去报怨了,那他还留下什么,去报别人的恩德呢?当别人对他好的时候,他又该怎么做呢?问完了这一句,孔子给出了他自己的答案,叫做“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说一个人,如果有他人有负于你,对不起你了,你可以用你的正直去对待这件事。但是你要用你的恩德,用你的慈悲,去真正回馈那些也给你恩德和慈悲的人。

有人认为“宽恕是一种比较文明的责罚”。有权力责罚,却没有责罚;有能力报复,却不去报复,这就是一种宽恕,也是一种能够掌管他人的法宝。宽容待人、以德报怨的同时,敌人也就自然与你拉近了距离,成为你可以依靠的人了。

战国时期,梁国边境县令由大夫宋就担任。梁、楚两国都设有边亭。两国边亭的人员各自种了一块瓜田。梁国百姓十分勤劳,多次给瓜田浇水灌溉,他们种的瓜长势很好。而楚人懒惰,给瓜田浇水灌溉的次数少,他们种的瓜长势不好。出于妒忌,趁天黑偷偷去糟蹋梁人的瓜秧。不久,梁人发现了这件事,就向宋就请求:允许他们也去糟蹋楚人的瓜秧。宋就说:“仇怨是灾祸的根由。因为别人嫉妒你,你就去报复别人,这是偏激的做法!”随后,他派人每晚悄悄地去为楚人浇瓜。楚人早晨到瓜田一看,发现已经浇灌过了。就这样,在梁人的帮助下,楚亭的瓜田长势一天比一天好起来。

楚人感到奇怪,便暗中察访,知道原来是梁人干的。楚国人大受震撼,便把这件事报告给楚国朝廷。楚王听到这件事,感到很惭愧,知道自己的百姓糊涂,做了错事,同时,楚王对梁国人能暗中忍让感到非常高兴,便派人带着丰厚的礼品向梁国边亭人员道歉,并请求与梁王交往。楚王时常称赞梁王最讲究信义。楚国与梁国关系融洽,是从宋就妥善处理边亭瓜田事件开始的。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是有些人的座右铭,然而,冤冤相报何时了,如果一味的想报复敌人,其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反之,则会化敌为友。能以德报怨者,有以天下为友之度,有开恩之智,有恕恶之心,有容陋之念!于是乎,天下者,皆可与其为友。以德报怨,是解决仇怨纷争的有效招法。

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其心术权谋,手段残忍,真是令人发指,但她惜才、爱才,对于有能力辅佐她的人,她不惜以德报怨,感化自己的敌人,并使之成为她的“心腹”。

上官婉儿,是李唐时期五言诗“上官体”的鼻祖上官仪的孙女。上官仪是唐初重臣,曾一度官任宰相,参与高宗的废后行动后被武则天发觉,上官仪与其子被斩,上官婉儿与母则为宫婢。婉儿14岁那年,太子李贤与大臣裴炎、骆宾王等策划“倒武政变”,婉儿为了报仇也积极参与。但事情败露,太子被废,裴炎被斩,骆宾王死里逃生,但上官婉儿则为武则天所赦。上官婉儿14岁时曾作了一首《彩书怨》的诗,被武则天无意中发现。武则天不相信这么好的诗竟会出自一位女孩之手,便以室内剪彩花为题,让她即兴作出一首五律来,同时要用《彩书怨》同样的韵。婉儿略加凝思,就很快写出:“密叶因栽吐,新花逐剪舒。攀条虽不谬,摘蕊讵知虚。春至由来发,秋还未肯疏。借问桃将李,相乱欲何如?”武则天看后,连声称好,并夸她是一位才女。婉儿谋反事发后,武则天认为:据其罪行,应判绞刑,但念她才十几岁,若再受些教育,是可以变好的。所以,不宜处死。而发配岭南,山高路远,又环境恶劣,对一个少女来说,也等于要了她的命。所以,也太重些。尤其是她很有天资,若用心培养,一定会成为非常出色的人才。

结果,武则天确实把婉儿感化了。该杀而不杀,反而留在自己身边,这已使婉儿感激涕零。此后,武则天又一直对婉儿悉心指导,从多方面去感化她、培养她、重用她。婉儿从武则天的言行举止中,了解了她的治国天才、博大胸怀和用人艺术,对她彻底消除了积怨和误解,代之以敬服、尊重和爱戴,并以其聪明才智,替她分忧解难,为她尽心尽力,成了她最得力的心腹人物。甚至婉儿的生母也曾对人私下议论,婉儿的心完全被武后迷住了!

在中国文化中,不仅有感恩报恩的思想,还有感怨报怨的理念。恩给人以温暖,怨教人学会承受。我们应该学会感恩,更应学会感怨。这是人生的辩证法。感怨需要的是宽广博大的胸怀,海纳百川的气度。使你惨败的,有时是你的朋友;助你成功的,有时还是你的对手。感激斥责你的人,因为他触动了你的愚钝;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双腿;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会了你的自立;感激鞭笞你的人,因为他激发了你的斗志;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擦亮了你的双眼;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炼了你的意志。

学会“以德报怨”也不是让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情况都这样做,他与人生的其他方面一样,需要我们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唯有这样,“以德报怨”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