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闽都文化与开放型经济
8478300000057

第57章 林纾与近现代之交的闽都戏剧(1)

邹自振

林纾(1852~1924),原名群玉、徽、秉辉,字琴南,号畏庐、冷红生,又自号六桥补柳翁、长安卖画翁、践卓翁、蠡叟等。闽县(今福州)人。光绪八年(1882)举人,终生未入仕途。曾执教于福州苍霞精舍、杭州东城讲舍、北京金台书院、五城学堂、京师大学堂等。林纾工诗文,善书画,著述甚富。所译各国小说达200余种,为我国最早介绍域外文学之第一人。其年谱、生平等资料可参薛绥才、张俊才编《林纾研究资料》。林纾著有传奇《天妃庙》、《合浦珠》、《蜀鹃啼》,闽剧《上金台》,今皆存。

就戏曲书录而言,最早著录林纾三部传奇的是梁淑安、姚柯夫《中国近代传奇杂剧简目(上)》。后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附录一“近代作品”亦著录。郭英德《明清传奇综录》附录一《传奇蜕变期现存作品简目》“林纾”目下云:“《蝶归楼》1卷,民国六年(1917)商务印书馆排印本,北京图书馆藏。”查国家图书馆(原北京图书馆),所藏只有题“(清)古樵道人,(清)今樵道人著,天虚我生、董晰芗参订”的《蝶归楼》传奇,民国六年(1917)上海中华书局刊,并无林纾本。而此本《蝶归楼》实为黄治所作,可详周妙中《江南访曲录要》。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卷12.下编传奇四.清代作品(下)“黄治《蝶归楼》传奇”条按云:“许之衡云:有印章《梦楼》二字,疑即王梦所作,误。……一说林纾作,亦非。”

实际上最早记载林纾剧作的是朱羲胄《春觉斋著述记》,其卷2“书录上”对3本传奇有提要。寒光《林琴南》除了论述此三本传奇外,还附记了林纾尚有计划而没有写好的传奇两种。一为林纾《红礁画桨录.译余剩语》中所记载的《哀王孙》传奇:

余伤寿伯茀光禄之殉难于庚子,将编为《哀王孙》传奇。顾长日丹铅,无暇倚声,行思寄迹江南,商之于南中诸君子耳。

一为林纾于光绪三十年(1904)写的《美洲童子万里寻亲记序》中所自述:

余挚友长乐高子益而谦,孝友人也,曾问学于巴黎之女士。迨子益归,而女士贻书子益,言父母皆老,待养其身,势不能事人,将以弹琴、授书活其父母,父母亡,则身沦弃为女冠耳。余闻之恻然,将编为传奇,歌咏其事。旋膺家难,久不填词,笔墨都废。

计划中的这两种传奇虽未能完成,但同样可见林纾根据自己经历与见闻撰作传奇的创作特点。

林纾《畏庐漫录》卷2“秋悟生”条云,秋悟生作有《霜劫》、《落花风》二传奇。二剧今未见传本,亦不见其他著录。郑丽生认为,此二剧亦为林纾所作,“秋悟生”乃其伪托,其《明清两代福建戏曲作者考略》一文中云:

按他《七十自寿诗》十五首,其三有“书楼宁负美人恩”之句,自注:“余悼亡后,有某校书者,艳名震一时,初不相识,必欲余从,屡以书来,并馈食品。余方悲戚,且不与相见,同辈恒以为忍。”与此条所叙正复相同,是“秋悟生”就是他的化名,所云《霜劫》、《落花风》两种传奇,当亦他所拟写的剧本。

林纾的译著中,有欧洲作家剧本两种,一为《膜外风光》1卷,系法国克里孟索(Geocges.Benyamic Clemenceau.)原著;一为《泰西古剧》3卷,系英国达威生(H.C.Davidson.)原辑,皆仿中国古代传奇关目,唯不填词。

《天妃庙》原署“畏庐老人填词”,载《小说海》第3卷第2、3号,民国六年(1917)二月五日、三月五日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图书资料室藏。同年二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单行本。1928年11月再版。

《天妃庙》全剧共10出,写光绪年间以松江人侯廉蜚为首的某些留日学生,不事攻读,寻花问柳,回国后,自感身无一技,便以“提倡革命”为名,捣毁了商家集资修建的天妃庙神像而办“新学”,引起崇明一带商人们的愤怒,遂将七处学堂毁坏。致使事态急转直下,一发不可收拾。上海道台(总督)白人雷胜俞即令兵轮前去镇压商会,营务督办福建福宁人谢让(字子鳌)从中斡旋,单骑前往商会,迅速平息纠纷,避免了一场血腥惨案。谢让却因忤上海道台雷胜俞意而获罪,被革职遣戍。剧首作者以自号“践卓翁”叙述写作缘起:

[缕缕金]乍归自,沧海东。人人携武器,要兴工。好把觉罗氏,一齐断送。不成革命不英雄,安排共和种。

剧末加《余波》一出收场,再述寓意,作者以“现身说法”的手法,借“外”这个角色,扶杖出场云:

老汉天生野史才,史家名誉早抛开。谢郎风节人人服,演作传奇唱一回。老汉践卓翁,今年六十有三矣。要尝贫穷况味,是个馆子老厨;若说富贵骨头,轻似一根羊毳。老汉倒也不管。只嫉恶之心过严,服善之情逾笃。昨遇同里谢君,说他一生事实,动起老汉传奇之兴,成此一篇臭腐文字。虽然臭腐,倒也近情。要请我老友后斋先生正谱,不知肯也不肯。(内问)到底谢君遣戍回来没有?(外)呆子,他不回来,老汉怎生遇见底?

这段自道独白,无疑寄托着作者的爱与憎、怜与恨。《天妃庙》系根据当时实事写成,传说剧中雷、谢二人有所影射,主人公谢让系作者同里,作品的真实性极强。

此剧的角色安排也值得注意:其一,剧中留日学生姓名均以谐音法出之,如丑扮侯廉蜚,即厚脸匪,贴扮他的同学:木廉,即没廉,绰号就地滚;卜修,即不羞,绰号三寸皮;陶器,即淘气,绰号没遮拦;胡绕,即胡闹,绰号闹跶天。其中表现出作者对这群想发“造反财”的假洋鬼子及其所作所为的否定态度,而对谢让的赞扬之情则亦显而易见。其二,此剧第九出《忆外》出现了旦扮谢让之妻施氏出场,唱曲三支,有说白,有科介。此出中且有小旦扮婢女上场。以往许多学者包括杨世骥、郑振铎等人均以为林纾三种传奇中全无旦角,由此剧可知,这种说法显误当改。

《合浦珠》亦署“畏庐老人填词”,载《妇女杂志》第3卷第4至7号,民国六年(1917)四月五日、五月五日、六月五日、七月五日刊,国家图书馆藏。同年二月商务印书馆出版单行本。1928年11月再版。张庚、黄菊盛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戏剧集一》收有此剧。

《合浦珠》全剧共12出,写福州寒士陈伯沄安贫乐道、为人忠厚,得到本埠南台富商王廷瑛器重,王廷瑛聘陈伯沄为自家布庄司账(账房)。因独子王寿嫖赌吸毒,挥金如土,无法成器,王廷瑛临终前将家产托付给陈伯沄。王廷瑛去世后,陈伯沄毫无侵吞他人巨额家财之心,而是苦口婆心,百般设法,开化引导,诱之向上,终使沦为乞丐的王寿浪子回头,痛改前非。最后陈伯沄将王廷瑛临终交付给他的王家财产尽数归还王寿。

《合浦珠》关目与元人秦简夫《东堂老劝破家子弟》杂剧相似,据说此剧有所讽喻。王廷瑛慧眼识人才,陈伯沄忠诚不欺人。作品通过对陈伯沄这一忠厚笃诚之士的描写,表现了对传统道德情操的认可和肯定,特别是对诚信忠义笃厚等内容的向往。这种道德观念和表现方式在晚清民国时期沧桑巨变、传统道德观念和传统文化遭受深刻冲击的时代背景下,当有着鲜明的时代性和现实感。对时代风气和传统道德情操的关注和怀想,也反映了林纾在时代巨变之际思想意识的重要特征。

《蜀鹃啼》仍署“畏庐老人填词”,载《小说月报》第8卷第4、5期,民国六年(1917)四月二十五日、五月二十五日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图书资料室藏。同年二月商务印书馆出版单行本。阿英《庚子事变文学集》收有此剧。全剧共20出,取材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庚子事变中发生的一件实事,即义和团事件中吴德潇(字筱村,剧中人称吴德绣)全家遇难事。剧中有末脚“连书字慰闾”上场,就是“林纾字畏庐”的谐音。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所藏三剧本皆为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十七年(1928)十一月再版本。

《蜀鹃啼》写浙江西安县(今衢县)知县吴德绣得省中严札,命其诛杀郡中教士教民。吴德绣将文书压下,抗檄不行,致使义和团愤怒,将其全家杀死。同官坐视不救,唯求自保,地痞从中挟嫌,借机报复。这一故事暴露了清政府对待义和团起义和教士教民的亦恨亦惧、又打又拉的政策和心理,揭露了晚清官场派系林立、尔虞我诈的社会现实,对官员庸碌、地痞横行的时代风气也多有披露。此剧与其他作家的同类作品一道,反映了清末民初传奇杂剧创作中比较明显的纪实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