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闽都文化与开放型经济
8478300000054

第54章 闽都文化在琉球(2)

琉球的建筑有其独特的风格,这一风格的形成有其自然地理环境方面的因素。如徐葆光说,琉球国人“作屋,皆不其高,以避海风,去地必三四尺许,以辟地湿”。然而,长期受到闽都文化影响的琉球,其在建筑技艺上必然要受到福州建筑技术与风格的影响,这从琉球的王宫和天使馆这些建筑群上反映出来。琉球王宫与天使馆的组群布局,显然是采用了中国庭院的传统布局,这从历代册封的使臣著述的图文中可以得到证明,其曰:王宫正殿“为奉神门,左右三门并峙,西向,王殿九间,皆西向……左右两楼,北向,右为北宫,南向”。从这一描绘我们得知,王宫的主体部分,即中国的四合院式建筑,组成了口字形的建筑群。琉球这一对称布局的形成,并不是偶然的,显然是受到福州传统建筑风格的影响。福州传统建筑的布局偏于严谨,左右均齐,主轴贯穿,主次分明。这种均衡的审美习惯在福州表现得尤为突出,特别是福州传统民居以其严肃方正的群体组合,与较为活泼的江浙及安徽民居相区别。可见中国古代的建筑布局形成在福州得以稳固的保留。正是福州建筑这一稳固的保留,深深地影响到琉球的建筑风格。当然,闽人36姓在其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五)医学

早期琉球的医学并不发达。明嘉靖年间陈侃使琉球时就说过琉球“国无医药”。然而在与福州长期的交往中,优秀的中国医学很快就传入琉球。据《琉球国由来记》载,“当国有医师者,察度王世代,闽人三十六姓之中有医师哉”。清康熙年间,徐葆光使琉球时,就记述了当时的琉球已有了良师所和贮药局。由于琉球政府屡屡派人来福州等地学习中医医术,因此琉球医药事业的发展是必然的。如琉球名医魏士哲自康熙二十七年(1688)来福州向黄会友医师学习兔唇缝合术后,回国治愈了许多兔唇病人。他曾为王孙尚益缝合兔唇,仅“三昼夜愈痊无痕”,“从此补唇之法国中广焉”。

自魏士哲之后,又有许多琉球人来福州学习外科、内科、防疫等专门医术,中国的传统医学就是由他们从福州引入琉球的。

(六)宗教信仰

琉球社会的发展与福州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尤其是福州的宗教信仰,通过各种交往的途径,在琉球得以广泛的传播。琉球寺庙林立,信仰多种宗教。不仅佛教、道教盛行,而且还有各种的民间宗教信仰。

琉球国佛教盛行,康熙年间出使琉球的徐葆光言,琉球国,“国无道士,释有临济宗,真言教二种。临济宗为禅们礼诵外,多为学诗。真言教为人祈祷,书符咒。正、五、九月尤多祈福,俱戒荤酒。居首里诸寺者,皆临济宗;在那霸者,惟东禅寺,清泰寺及广严寺三处为禅宗,余具真言教也”。临济宗亦禅宗。禅是梵语“禅那”的音译,意为“静虑”,就是用静坐思维的方法,以期大彻大悟,故名禅宗。在中国禅宗分为南北二宗,南派又分为南岳、青原两大家。南派一系发展为临济和伪仰二家。故徐葆光所指琉球释有临济宗,即是禅宗的这一分支。真言教即密宗,亦称密教,认为密教是释迦牟尼对自己亲属说的秘密真言,所以又称真言宗。

除了佛寺外,也有其他信仰的记载,较为主要的为天妃宫。“琉球天妃宫有二:一在那霸,曰:下天妃宫——天使馆之东,门南向。前广数十亩,有方沼池。宫门前石神二。如门甬道,至神堂三十步许,堂内有崇祯六年(1633)册使杜三策、杨伦‘慈航普渡’匾;顺治六年谢必振,‘普济万灵’匾;康熙二年(1663)册使张学礼,王垓‘普济群生’匾。大门上书,‘灵应普济神祠’则万历三十四年(1606)册使夏子阳、王士祯所立也。两旁皆民房,国中案牍多储于此。

“上天妃宫,在久米村。……宫在曲巷中,门南向,神堂东向,门旁亦有石碑二。进门,上甬道。左右宽数亩。缭垣周环。正为天妃神堂,右一楹为关帝神堂,左为僧寮。阶下,钟一所,大门左有神堂,上飧供龙神”。

天妃又称天后、天上圣母,俗称妈祖,是中国东南沿海一带渔民、船工、海商所奉祀的海神之一。天妃信仰在琉球的传播源于明初闽人36姓善操舟者移居琉球。《球阳》记有:永乐二十二年(1424)“昔闽人移居中山者创建(天后)庙祠,为同祈福”。自此天后也成为琉球人航海的保护神。

另据张学礼所记,“那霸之东北三里有三清殿”。显然这个三清殿表明道教在琉球的存在。可惜张学礼写下这么寥寥数语,道教如何在琉球传播发展,从使录上也就无从详考了。

琉球宗教信仰的兴盛,主要受到福州宗教信仰的影响。著名学者伊波普猷在《孤岛苦之琉球》一书中说,“冲绳道教思想浓厚,实因三十六华裔移民而起”。我们还可从史籍上关于闽人36姓参与琉球寺庙建造的记载来证明,琉球的佛教兴盛确实得益于移居琉球的闽人36姓。

据琉球史书《球阳》记载,在尚真时代(1471~1572)建造的琉球圆觉寺,就是由闽人36姓及其后裔参与设计建造的。这充分说明了闽人36姓不仅在传播佛教思想方面殚精竭虑,不遗余力,在寺庙设计建造方面也是身体力行,有作有为,他们是琉球佛教发展兴盛的重要因素。

在历朝中国册封琉球的使团人员中,福州地区的航海人员占多数。他们长期在海上活动,信奉各种神明,有天妃、临水夫人、陈尚书、拿公、苏臣、龙王等,由于他们跟琉球的航海人员长期交往,这些民间信仰很自然地在琉球传播开来。琉球闽人程顺则在《指南广义》中记载了琉球人信奉天妃的史实。其曰:“请天妃登舟祝文:兹奉国命,进(接)贡入闽,请驾登舟,用保安宁;兹奉圣旨,返我王庭,请驾登舟,用保安宁。”,“请天妃入庙祝文:维兹进(接)贡舟已至闽,敬请法驾就位驿庭,兹以闽返,已抵东溟,请就原位,敬谢慈仁”。显然琉球的进贡船或接贡船已敬奉天妃,亦设天妃神龛,日夜上香,以祈平安。

现存福州城内台江的尚书庙里的碑刻,也明确记载了琉球人已经信奉天妃和陈尚书了。我们现将碑中有关内容摘录如下,以备参照。

碑曰:“嘉庆岁次庚申年修建天后宫尚书庙,众善信题捐缘金者姓名开列于左:……琉球大船直库比嘉筑登之亲云上,番壹拾元;大船内佐事等拾名,番壹拾元;水手伍名,钱壹仟文;琉球大船直库水手肆拾名,番壹拾元;琉球直库长岭亲云上,番壹拾元;大厅佐事等玖人,番玖元;定加子共陆名,钱壹仟文;水手共贰拾陆名,钱两仟文;琉球封王直库头号贰号船,番贰拾柒元……嘉庆岁次壬戌年季夏吉旦劝缘人立。”

从以上碑文所记内容可知,琉球人在福州宗教文化的影响下,信仰陈尚书和天妃已成风尚。

我们还可以从琉球来华使团归国时携带的宗教文化用品上看到,琉球使团将福州的宗教文化用品带回琉球,此举无疑有利于福州的宗教信仰对琉球社会的影响。据琉球《历代宝案》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的中琉关系档案所载,琉球贡船从福州带回的物品中与宗教文化活动有关的有香珠镯、珊瑚素珠、素珠、香珠、香串、赤厚金箔、乌金炉、古铜香炉、大古铜炉、铜象脚炉、古铜凤炉、古铜彝炉、青铜鼎炉、狮盖炉、龙凤斗炉、紫色古瓷炉、铜宣炉、铜鸭炉、大花边宣炉、三脚炉、石拐仙、小石仙、石魁星、檀香哒摩古佛、七宝镀金小佛、古佛、石龙罗汉、石弥勒佛、田石仙子、红石吕仙、宝石吕仙、牛角洞石仙、观音、八仙、金线八仙、金线观音佛、蜜蜡琥珀佛头珠、淡画拐吕仙、淡画观音、墨搨吴道子观音、须菩提像以及各类的香料,既可入药,又可用于宗教活动。如线香、束线香、长寿香、金束香、好束香等等。不言而喻,随着福州宗教信仰在琉球的传播与发展,才有福州的宗教文化用品大量输入琉球。因此我们说,中国册封的琉球使团和琉球的进贡使团在福州宗教信仰向琉球的传播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福州的各类宗教信仰,主要是通过在福州学习的琉球学生传播到琉球的。琉球宗教信仰方面受闽都文化影响最显著的还在于风水地理的认识和应用。早在1667年,琉球人周国俊就受琉球国王派遣,前往福州学习风水地理知识,其后蔡温也到福州来学习。蔡温是琉球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科学家,他曾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到福州学习看风水地理之术,“在福州遍寻地理先生,幸遇刘(希开)先生,就从他精学地理,悉受其秘书及大罗盘一面”。回国后,蔡温就任国师,其在琉球推行风水地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此后,琉球的庙宇、王陵、王府、村落的营建,以及山林植树,都应用了风水地理的学说。

1848年,琉球国又遣郑良佐、蔡呈祯、蔡大鼎等人到福州学习风水地理。可见数百年来,风水地理的思想在琉球广为流行,并不断地从福州汲取新的内容。

由于琉球留学生长期生活在福州地区,因此琉球的其他宗教信仰,如灶神、土地神、关帝王的崇拜,驱鬼辟邪的石狮子,“泰山石敢当”的应用,都是琉球留学生以及在福州居住的琉球人带回琉球的。

福州宗教文化向琉球的传播,不仅在思想理念上影响了琉球人,同样,在生活习俗上也深深地影响了琉球人。琉球人所有的岁时行事,几乎都与福州地区相同,中元节、迎送灶神等,凡是与信仰相关的节日琉球也都有,琉球人也有祭祖的习俗,琉球人的墓葬也与福州地区相同,无论是墓形还是葬俗,与福州大同小异。甚至连墓中的压圹符也是从福州传过去的。这不能不说,福州的宗教民间信仰在历史上对琉球社会有着深刻的影响。

(七)生产技术

琉球生产技术得益于福州影响有两个方面:一农业,一手工业。农业方面主要引进了粮食、蔬菜品种和栽培技术,包括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夏子阳《使琉球录》载:琉球“波菱、山药、冬瓜、薯、瓠之属,皆闽中种”。尤其是番薯栽培,琉球国早在1605年就遣野国前往福州学习该项技术。1695年又遣翁自道来福州学习不同品种的栽培方法。此后,番薯成了琉球国的主要食粮。琉球的荔枝也是从福州引进的。嘉庆年间,李鼎元使琉球时从福州携带荔枝两株“栽于使院庭后,南北分列,种名陈家紫”,并“序其由来,刻碑立之于北楼(天使馆)之侧”。

手工技术方面,制糖、纺织、酿酒受福州影响较突出。如周煌《琉球国志略》中反映的琉球制糖技术为“碾小蔗汁煮糖”,这一记述告诉我们在乾隆时期,琉球制糖工业发展到使用类似糖车之类的工具。据陈懋仁所著《泉南杂志》载,万历时期福建人民已将甘蔗“磨以煮糖”,而恰恰在这之后,琉球国派人来学习制糖技术。1623年有琉球仪间村人来福州学习制糖之法;1663年又有琉球陆得先来福州南鼓山区“录觅良师,学习制造白糖和冰糖。他回国后即向浦添郡民传授其方法”。显而易见,琉球制糖手工业的发展是直接引进福州糖技术的结果。

纺织工艺也是如此,陈侃使琉球时,其见琉球,“红女织衽惟事麻缕”。而经过1659年琉球人国吉尝到福州学习织缎技术和1736年向得礼到福州学习绸缎纱缕的机织法后,琉球的纺织手工业已发展到“家家有机,无女不能织者”的程度。其生产的纺织品种类也由单一的蕉布发展到绸布、棉布、丝布、罗布、麻布等。

琉球的造船工业技术引进了福州先进技术而不断得到发展。琉球是一个岛国,早期的造船业十分落后。由于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迫切需要改变那种“缚竹为筏,不驾舟楫”的落后局面,在中国政府的关怀下,琉球国的造船业有长足的进步。不仅可以在福州地区造船场所修船补船,甚至可以出资造船、买船。逐渐地福州的造船技术传播到琉球。徐葆光的《中山传信录》记有,“贡舶式略如福州鸟船,船掖施橹,左右各工。船长八丈余,宽二丈五、六尺”。显然,徐葆光在此提到的“式略如福州鸟船”揭示了琉球造船技术引自福州。

其他如烟花制作、制瓷、造墨、冶铜、制茶等方面,因都是由琉球政府派人来福州学习制作方法,回国后开创了琉球这些工艺的先河,在琉球史书上多有“琉球有烟花药自此而始”,“制墨自此而始”的说法,所以我们有理由说闽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影响到琉球这些工艺的制作。

闽都文化具有强大的影响力,琉球与福州交往数百年,深受闽都文化的影响,以至今日,冲绳地区的历史文化有着闽都文化的深深印迹。到处可见的石敢当,反映了琉球古国流传至今的趋凶辟邪的生活习俗。酒香四溢的琉球古酒泡盛,深受冲绳老百姓的喜爱,它的制作方法是琉球的先民到福州地区学会的。冲绳人民喜欢黑糖食品,这一榨糖技术是清朝乾隆时期从福州传播到琉球的。据考,今日在冲绳广为流传的冲绳民谣,亦是琉球古国的音乐传承,其旋律也是来自福州地区。几百年前福州老师的字画如今还珍藏在冲绳县立博物馆,向世人诉说闽都文化在琉球的存在。康熙年间,琉球历史上的一代鸿儒程顺则在福州印刻的课本——《六谕衍义》,表明福州地区的雕版印刷,福州地区的教育内容曾在这个岛国起到开民气之先的作用。

概而言之,闽都文化在琉球的传播,是琉球社会繁荣进步的重要因素。

〔作者简介〕谢必震,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