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闽都文化与开放型经济
8478300000010

第10章 试论闽都文化的海洋性特质(1)

——以明清时期福州与琉球交往为中心

徐凯

近年来,在中央“文化强国”的方针指引下,各个省市都在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推动产业文化的发展,提升省市文化品位,促进文化建设的繁荣,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近读林山主编的《闽都文化概论》,该书阐述了以历史文化名城福州为中心的闽都文化4个特征,即以儒家文化为基本内容,保持鲜明的地方特色,闽都文化的开先精神,以及闽都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并从政治、哲学、文学、史学、教育、宗教、民俗、艺术、工艺美术、建筑、科技、商贸、新闻出版等12个方面,加以论证闽都文化的丰厚内涵,以及该文化的地位与影响。读后对闽都文化有了深入认识,颇受启迪。而掩卷所思,闽都文化似乎又缺一点什么?这就是宋元以来,尤其是明清500余年,福州作为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城市,海洋文明对它的作用与影响。福州是接触海洋文明较早的沿海地方之一,海洋文明已经成为闽都文化不能割舍的一部分。本文以明清时期福州与琉球国的交往为例,试谈对外开放的福州所蕴含的海洋文化特质。

一、福州港的兴盛与海洋文化的丰厚积淀

福州是地处东南沿海福建省的首府,位于闽江下游,与海港相连,东临台湾海峡,对内对外,战略位置,十分显要。宋元时期,福建海外贸易,在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东南沿海的海外贸易迅速开展,福州等地进入了一个经济与文化的快速发展的时代。这一时期,东从朝鲜半岛、日本,南至南洋群岛,西到阿拉伯及东非海岸,众多的国家和地区,都与福建建立了经贸关系。宋人赵汝适的《诸蕃志》记载,与泉州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达58个。外贸商品以瓷器为主,还有丝棉纺织品、铁锅、铜盘、糖、茶叶及其他日用品。进口的货物达400余种,主要有香料、药物、宝货、纺织品、食品、杂货等。当时的泉州是世界上最大的外贸港口之一。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于至元二十八年(1291)冬到达泉州,他写道:“剌桐(泉州)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货物堆积如山。”摩洛哥人伊宾拔都说:“余见港中,有大船百余,小船则不计其数。”除泉州外,福州、漳州也是这一时期福建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从宋代起,东南亚商人和西亚阿拉伯商人纷纷来到泉州、福州等地,进行频仍的物质交流,同时也带来伊斯兰文明。

北宋元祐三年(1088),哲宗赵煦设福建市舶司于泉州,这里首先成为对外贸易的口岸。明初,凡外国商人入贡者皆设市舶司管理。“在广州者,专为占城、暹罗诸番而设;在福建者,专为琉球而设;在浙江者,专为日本而设。”“其来也,许带方物,官设牙行与民贸易。”这就是明代实行的朝贡贸易。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五年(1430)六月,28年中,郑和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他们自苏州刘家港出发,途经福州,均停泊长乐太平港,然后,从五虎门扬帆出海,开辟了中外关系发展的最辉煌时代。福州则成为郑和船队出海的基地港口,这里造船历史悠久,技术先进,航海人才济济。郑和在此,训练将士,招募航海人才。筹集携带的大量物资,诸如,米、豆、盐、酱、油、酒、糖、茶叶、淡水等生活用品,以及丝织品、花布、瓷器、铜铁器皿、蜡烛、金银供物、水银、樟脑、雨伞、草席等商品,其中相当部分物品都是由福州及周边地区供给的。郑和七下西洋,使福州的对外贸易更加活跃,奠定了福州在明代海外贸易史上的突出地位。

试论闽都文化的海洋性特质

嘉靖中期,平定东南沿海倭寇之乱。隆庆元年(1567),穆宗朱载垕调整了海外贸易政策,废海禁,“开洋市”,允许民间与东西“诸番”进行贸易,东南沿海各地的海外贸易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五方之贾,熙熙水国,刳艅艎,分市东西路”。尽管此时福州的海外贸易又复苏,迎来了琉球和日本的商人和使者、早期的天主教传教士。基督文明也随之传入。随着1843年中英《虎门条约》(即《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的签订,福州进一步开埠。尔后,洋务运动时期,兴办福建船政、学堂等机构,筹建中国近代海军,成为东南沿海文化教育的中心地区。处于社会大的变革时期的福州,已是儒学文明、伊斯兰文明与基督文明的交融之地,东南沿海近代化社会转型的窗口之一,民众传统的思想观念逐渐地发生改变,形成了闽都文化兼容并蓄的特性。

二、福州与琉球国的交往及海洋文化的融合

琉球国世居东南海中诸岛屿,是个比较封闭和落后的小国。中琉交往可以追溯到11世纪后期,即北宋哲宗时期,双方开始贸易往来。元世祖忽必烈曾经遣官诏谕琉球,未能如愿。明太祖朱元璋建国后,为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关系,洪武五年(1372)正月,派行人杨载以即位建元诏告琉球国。同年12月,琉球中山王察度派遣其弟泰期等,随杨载入朝,贡献方物,开始了中琉两国藩属关系的新时期。清朝沿用明制,中琉关系一仍其旧。从此,中琉建立长达500多年的朝贡关系。在长期的中琉友好交往中,福州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明朝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通过福州传播到琉球,影响着他们的社会生活。在明朝对外关系史上,福州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福州与琉球国的交流是全方位的,涉及政治、经济、生产技术、园林艺术、思想文化诸方面,其中包括官方与民间两大层面。福州在发展中琉关系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概括起来主要三个方面:

(一)政治外交上,系琉球使团的接待地

明廷为了掌管海外诸国朝贡、交易等事务,洪武三年(1370),设立市舶提举司(简称市舶司)于泉州、明州(今浙江宁波)、广州。因接待琉球使臣,在泉州本桥村建立“柔远驿”。琉球国三王皆遣使,奉表笺,贡马及方物。明廷允许王子、陪臣之子,皆入太学读书,“礼待甚厚”。十六年(1383),各赐镀金银印。永乐以来,琉球国王嗣立,“皆请命册封”。成化八年(1472),福建市舶司由泉州移置福州,于是福州逐渐成为与琉球往来的主要港口。之所以市舶司由泉州移置福州,原因与明朝实行海禁政策相关,加之福州较泉州地理位置更靠近琉球。朝廷在福州河口一带建立进贡场和柔远驿,进贡场贮存琉球贡品,柔远驿则为琉球使臣居住。福州为琉球的朝贡贸易提供便利。

清朝延续了明朝对待琉球国的方针政策,通过福州,继续发展中琉睦邻关系,对东南海疆稳定起到了一定作用。顺治三年(1646),琉球国使臣至北京。十年(1653),世祖封琉球国中山王,赐王印、缎币等物。明至清初,琉球进贡使团人数多为150人。康熙七年(1650),重建柔远馆于福建,以待琉球使臣。二十八年(1689),清廷准许增至200人。面对庞大的琉球使团,市舶司都进行妥善接待,俱给廩食。福州对巩固明清长达500余年中琉传统友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