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领导十诫
8464100000015

第15章 从谏如流是领导者必备的雅量

在中国古代,往往把能否“纳谏”作为衡量明君与昏君标准;在现代社会,是否能够听取下属的不同意见,可以看出一个领导者的性格是否成熟。

作为领导者,你所要做的工作只是宏观把握,高瞻远瞩,而不是关心那些具体的细枝末节。因此,你所决定的只是告诉你的手下去做什么事,至于具体怎样去做,你应该放心地由属下去思考,切忌搞独断专行,不管大事小事,什么都是自己说了算,那简直是领导者最大的禁忌。

你应该懂得,领导者也仅仅只是一个人,只有一个头脑,没有办法去帮助团体中的每一个人。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方法、思路,你要想把自己的做法渗透到每一个具体操作人员的手中,那是不可能的,也是要失败的。

而且,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而大家的合力是巨大的,如果仅仅按照领导一个人的意愿去办集体的大事,那往往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作为一个领导者,你必须懂得发挥自己手下的作用,让他们提出好的构想,在某些具体操作的过程中,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给他们独立完成的机会。

谁都知道,人多力量大。同样,人多智囊全,大家共同的主意远比某个人的想法要全面得多。仅凭一个人的想法去办事,多有偏颇之处,作为一个领导者,如果忽略了集体的力量和才智,那将是最大的损失,而且也极易遭致失败。关羽败走麦城就是听不进建议所致。

当困守麦城,内无粮草,外无援兵之际,关羽决定抛弃麦城,突围去西川。可是去西川如何取道他又拒绝了王甫的正确建议。去西川本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大路,一条是偏僻小路,关羽打算从小路去西川,王甫听后唯恐东吴在小路设下埋伏,连忙建议部队取道大路。这时,关羽又犯了一意孤行的老毛病,他固执地不肯听王甫的话,还自信地扬言:“纵有埋伏,有何惧哉!”王甫纵百般劝阻仍无济于事,料定关羽此去凶多吉少。结果呢?父子双双遭擒身死。一代英雄豪杰因听不进不同的意见而酿成重大的历史悲剧。

1000张羊皮,不如一张狐狸腋窝皮珍贵;千百人俯首顺从,不如一人诤言争辩对事有益。作为领导者,你应该具有从谏如流的雅量,能够听取不同意见,并鼓励下属敢于讲不同的意见。正所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领导者能经常听到不同意见,于己于人都有好处。

唐太宗问魏徵:“历史上的国君,为什么有的明智,有的昏庸?”魏徵回答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接着,他列举历史上的人与事说:“秦二世只听赵高的,隋炀帝偏信虞世基,结果耳目闭塞,导致国家灭亡。国君如果能多听各方面的意见,采纳下面的正确主张,下情上达,就会明智;如果只听单方面的话,就会被蒙蔽,就昏庸。”太宗听了魏徵的话,连连点头称好:“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护短而永愚。”

不过,在通常情况下,多数领导者的工作经验会比较丰富,专业知识也比下属精深。所以下属所提出来的意见,在领导者眼中,也许根本就不成熟,不值得采纳,尤其在领导者忙碌的时候,更不可能有耐心去聆听。所以,关于领导者是不是一定要听取下属的意见,或以什么态度去听取下属的意见,这件事情恐怕还是见仁见智,很难有一致的答案的。也许下属的意见听起来幼稚可笑,但领导者必须有倾听的态度。假如在态度上能注意到这点,下属就会感觉被重视,而更主动找机会表现自己的才能。

尽管下属的意见有的不可取,作为领导者,你也不能当头泼冷水,而应该诚恳地说:“你的意见我很了解,但是,有些地方显然还需多加斟酌,所以目前还无法采用。但我还是很感谢你,今后如果有别的意见,希望你多多提供。”如果领导者的措辞这么客气的话,下属的意见尽管不被采纳,心里也会觉得很舒服,同时也会仔细检讨自己议案中所忽略的事,然后再提出更完整的构想。

总之,善不善于采纳不同意见,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决定一位领导者是否会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同时这也会决定领导者会不会达到他一生中事业的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