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杂著:(方立天文集第十卷)
8462100000002

第2章 《禅者的思索》序

20世纪以来,世界上一些宗教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带着东方文化神秘幽玄色彩和东方诸民族达观恬静精神的佛教“禅”走进了西方世界。这种现象一方面固然是缘于禅的独特的内容和形式,另一方面也有赖于一批致力于向西方弘扬禅学的热诚之士,日本的铃木大拙便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铃木大拙著述甚丰,其关于禅的思想也颇有见地,但基本上还是同中国的禅宗思想一脉相承的。中国禅宗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提倡“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宗南宗创始人慧能,更是鼓吹“顿悟”之法,强调“自我完善”,所谓“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认为获“大道”、得“正觉”乃在一念之间。众生与本性只要一念相应,能够自我体认本心,便可成佛。铃木大拙继承了这种“修心”、“见性”的传统,只是在阐释禅的基本教理的同时,自觉地运用禅理去分析现代社会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等诸般关系,从而使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达到了“体”与“用”的有机统一。这也是铃木大拙有关禅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

《禅的真髓》和《禅者的思索》是铃木大拙的两部力作。前者可以代表“体”的方面,它详细地界说了禅,论述了禅的境界、禅的价值,以及禅的修习方法。后者可以代表“用”的方面,阐述了禅在现代化社会中的地位,禅对人的信仰及人精神修养的建设性作用,禅关于人与自然、生物关系的处理原则,以及禅的修习方法和禅僧生活的现代意义。上述内容使铃木大拙卓成一大家,当然,对于铃木大拙的一家之言,读者自会进行思索、辨别的。

未也同志治学勤奋刻苦,近来把铃木大拙的这两部禅学著作认真译出,并把它们合编在一起。此书将有助于人们了解佛教禅学的演化和发展,也有助于人们进一步理解深受禅学影响的传统中国文化,特为之序。

1988年9月10日

[原载铃木大拙著,未也译:《禅者的思索》,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