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杂著:(方立天文集第十卷)
8462100000018

第18章 《世界佛教报》创刊词

经过两年多的策划、筹备,一份在香港登记注册,以面向华人为主的世界性、综合性的佛教刊物《世界佛教报》,终于和读者见面了。

当前,创办《世界佛教报》是十分适时而有现实意义的。随着世界范围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的急速发展,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历史格局和各类矛盾都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而导致人与自我、人与群体(他人、民族、国家、社会)、人与自然三大基本的矛盾新发展。如何调适、提升思想理念,以缓解乃至消解人类社会的矛盾及其根源,建设和谐世界,是人类共同的愿景。佛教拥有推动实现这一愿景的丰富文化资源,历史正为佛教提供了在这方面发挥特殊作用的契机,同时,佛教的现代价值决定于它对当今世界的作用,佛教也只有在推动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中才能再现辉煌。

本报的宗旨是发扬佛教优良传统,为社会成员提供生命意义、生活价值、行为规范的文化参照,以推动种族平等、民族友好、宗教和睦、世界和平、人类进步。

为实现上述宗旨,本报将竭尽全力着重发挥以下的功能和作用:

文化窗口。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和雅俗共赏的内容,系统而全面地介绍、展现佛教的历史、思想、哲学、伦理道德,以及诗词、建筑、雕塑、绘画、书法、音乐等,宣传、弘扬佛教优良文化传统,以助于社会成员增进知识,拓展视野,陶冶性情,净化人心,提升素质。

交流平台。佛教的综合素质是决定佛教自身前途命运的基本素质。本报将刊登佛教僧人和居士修持生活的体验、感受,佛教寺院和团体的重大活动与实践经验,以及教界、学界阐发佛教义理和修持的研究成果,通过相互交流,切磋琢磨,推动佛教的自身建设和健康发展。同时还要开展与儒学、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对话,以增进彼此的同情和了解,消除隔膜,缓和宗教之间的对立、冲突,推动不同宗教的多元共存、和谐共处。

联系桥梁。从一定意义上说,立足佛教、面向社会、服务大众是本报的一项根本任务。本报将着力架设佛教与社会之间的桥梁,增进相互了解,既使社会认识佛教真相,也使佛教明了社会实情;增进彼此共识,一方面佛教向社会馈赠某些符合社会进步的理念,另一方面佛教也吸取社会的新鲜经验来丰富自己;此外,还要及时反映教界和社会各界扶危济困、抑恶扬善、驱邪扶正的义举,培养社会正气,鼓舞人心向善,推动社会互爱互助,和谐发展。

精神纽带。增强佛教信众之间的联系。增进佛教内部的团结,对于有效发挥佛教积极作用有着重要意义。本报将力求全面反映世界各地佛教的动态、佛教各派的发展,并着重反映世界华人社会的佛教信仰状况,尤其是两岸四地的佛教信仰信息,形成一条由佛教文化编织而成的凝聚广大佛教信众心力的精神纽带。

培训学校。报刊不是学校,但是本报向广大读者传授佛教基本知识,为信众释疑解惑,为作者提供发表作品、对话交流的园地,这都有助于提高读者的佛学素养,有助于佛学研究人才的成长。从这层意义上来看,也可说它是一所佛教的培训学校。

报刊要办得有水准、有品位、有生气、有影响,就不能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而是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佛教信众来办,靠广大关心佛教事业的人士来办。我们深信,有佛教信众、佛教团体、佛教研究者的关心和支持,《世界佛教报》就能办得好,也会办得越来越出色。

[原载香港《世界佛教报》(创刊号),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