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水之道:水的无为自然哲学与处世立业之道
8457000000065

第65章 流水不腐(2)

刘邦统一中国后,为了恢复社会经济,采取了拆除关津障碍,任凭商品自由流通;开放山林川泽,听任民间自由冶铁煮盐政策,这一宽松的经济环境,更为卓氏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所以卓氏企业很快就发达起来。到卓王孙时,不仅为卓氏鼓铸的工匠已有千人之众,而且卓家的土地和园林也多得无法统计。据司马迁说,卓氏子孙在自己的家中宴饮行乐,在自己的土地上钓鱼打猎,其生活的奢侈豪华可以和君王相比,这和身为“迁虏”,亲自推车拉辇的老卓氏有天壤之别。

试想,如果当年推车拉辇的老卓氏也和其他“迁虏”一样,只图眼前的安逸舒适,老卓氏的后代卓王孙们还会有那样优越的社会经济地位吗?如果作为“迁虏”的老卓氏也像他的子孙那样贪图享受,目光短浅,恐怕卓王孙们就不会有那样大的家业,而他们也就没有条件那样趾高气扬,连当时著名的文人司马相如都不放在眼里了。正因为老卓氏具有水道流水不腐的精神,才取得了富可敌国的成功。

商业活动是很复杂的,复杂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市场变幻莫测,很难一下子就搞清楚。因此,一个精明的经营者都把主要精力放在市场研究上。市场的规律虽然不容易把握,有时甚至需要剥开错综复杂的表象,才能找到规律的实质,这就是“审时度势”。

“审时度势”作为市场研究的一种方式,一方面,不能被繁杂的市场表象所迷惑;另一方面,又要掌握大量的市场表面情况,通过分析研究,找到规律性的东西。

解放前的北京城内,茶馆很多,到了五六十年代就逐渐消失了,改革开放以后的茶馆莫过于北京大碗茶商贸集团公司的老舍茶馆了。1988年,当大碗茶商贸集团公司的总经理尹盛喜决定创建老舍茶馆时,很多人不理解,放着那么多赚钱的路子不走,却偏偏要搞这么一个弄不好就赔钱的买卖。而尹盛喜则是在纷乱的线索面前,抓到了别人所看不到的东西,也就是审时度势。

一个企业的成功或失败,与它的周围社会环境、文化氛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在的北京,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要求也有了变化,许多民族艺术,随着传统生活方式的逐渐消失,也如同林立高楼中的四合院越来越远离人们的生活,成为需要保护的“文物”。目前除京剧、相声等作为国粹艺术还有可观的观众外,像单弦、大鼓等曲艺品种已不是随处可见的了。因此,有人甚至惊呼要挽救民族艺术。

在这种情势下,尹盛喜创办老舍茶馆,一方面正如悬挂于老舍茶馆小舞台两侧的对联所说的那样:“振兴祖国茶文化,扶持民族艺术花”,而另一方面,则可以将喜爱民族艺术的人们吸引到茶馆来,以达到经营的目的。

尹盛喜认为“没有君子养不了艺人”,同样没有艺人也开不了茶馆。艺人需要茶馆,茶馆需要艺人,两者又为消费者所需求,三方甚至多方受益。这就是茶馆兴盛发达的现实依据。另外,喜欢怀旧的老年人总不免对京城平民阶层特有的交际场所——茶馆怀有思恋之情。所以老舍茶馆一开张,便迎来了一片喝彩声。

审时度势,需要运用水道的谋略,用敏锐的洞察力在纷繁复杂的事物面前,准确地找到一条通向成功的切实可行的途径。

流水不腐——孔明一纸救江东

三国时期,当曹操得知周瑜病逝的消息后,就准备再次兴兵进犯江东。但是,他又担心西凉州的镇东将军马腾,会乘机袭取空虚的许都。为此,曹操特派使者西去凉州,以朝廷的名义给马腾加以征南将军的头衔,命令他随军讨伐孙权。于是,马腾带领次子马休、马铁及5000西凉兵卒应召来到许昌城下。不久,西凉兵被曹操消灭,马腾父子三人也惨遭杀害。此后,曹操自认为解除了后顾之忧,即时起兵30万,直扑江东。江东闻报之后,立即让鲁肃派使者西上荆州,向刘备求援。

诸葛亮看罢江东的求救信,胸有成竹地对刘备说:“既不用动江南之兵,也不用动荆州之兵,我自有妙计使曹操不敢进兵东南。”他让使者带回江东的信中说:“如果曹军南犯,刘皇叔自有退兵之策。”诸葛亮告诉刘备说:“曹操平生最担心的就是西凉之兵。现在曹操杀了马腾,马腾长子马超仍然统领着西凉之众,曹操的杀父之仇定使马超刻骨切齿。主公只要修书一封,派人结援马超,让马超兴兵入关。这样一来,曹操岂能兵犯江东?”

刘备闻言大喜,立即修书,派使者投送西凉的马超。

马超听说父亲和两个弟弟遇害的消息后,放声大哭,悲伦倒地。他咬牙切齿,痛骂曹贼。正在此时,刘备的使者持书赶到。马超拆书一看:刘备在信中除了大骂曹操之外,还回忆了昔日与马腾同受汉帝密诏、誓诛曹贼的往事和旧情。指出,现在曹操与马超又结下不共天地、不同日月之深仇。他建议马超率西凉之兵以攻曹之右,他统荆、襄之众以遏曹之前。认为此举不但曹操可擒、奸党可灭、大仇可报,而且汉室可以复兴。

马超看罢,立即挥泪复信,打发使者先回,随后便点起西凉兵马。正准备进发时,西凉太守韩遂使人请马超相见。原来韩遂与马腾是结义兄弟,韩遂与马超以叔侄相称。韩遂告诉马超:曹操派人送来书信,以封西凉侯为诱饵,让韩遂擒拿马超。韩遂还向马超表示:既为叔侄,不忍加害,愿意与马超一起联军进击曹操,以报仇雪恨。韩遂杀掉曹操的使者,又征调手下8部兵马,合自己与马超共计10部,20万大军,浩浩荡荡杀奔长安。

曹操得到关中警报以后,遂放弃南下攻击孙权的计划,专力对付关中的马超、韩遂之军。诸葛亮一封书信就轻而易举地制止了曹军的南下,救了孙权的大驾。

魏、蜀、吴三国鼎立,相互攻伐,胜败相继。在上面的故事中,诸葛亮充分运用了水道流水不腐的智谋,审时度势,一石双鸟,占尽渔利。

任何事物都存在好与坏两个方面,居安时要思危,得意时要准备失意,得利时要想想祸害是否相依。俗语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经商中,如果只顾眼前利益,而不从长远利益去谋划,那么,到最后眼前利益也会失掉。

一个精明的经营者要有流水那样精神,不但要照顾到眼前利益,甚至就在眼前失利、陷入忧困的情况下,也要去研究、规划企业的长远发展,把眼前的总是放在长远规划之中。美国的《幸福》杂志一篇评论当代企业领袖必备的标准的文章中指出:“那些畏惧矛盾,不敢有长远规划的企业家最终将退出舞台,因为人们渴望追随的是那些具有远见卓识的企业领袖。”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世界许多地方的梅雨季节比往常要长到10天左右。日本的情况也是如此。这种气候的反常情况,当然会引起农业、捕捞业以及交通运输业等部门的注意。但与工业生产没有紧密的关联,因而也就不会引起这些部门的注目。但日本丸红商社的马口铁课课长小林乔却非常敏感。在安排当年马口铁生产时大幅度削减产量,而把人力、财力用到别的地方去。

有人对此很不理解,当时马口铁的生产合同已经排满,而且根据往年的情况还供不应求,小林为什么有钱不赚呢?

小林却认为,梅雨季节的延长势必影响到夏天的气温。在不太炎热的夏天里,清凉饮料的销路势必要减少。而作为饮料容器的马口铁的销量也会大幅度下降。如果不敏感到气候的变化,按原计划进行生产的话,必然会造成产品的积压。至于一些合同已经订立,到时候对方只要支付若干赔偿金就可以取消合约,到头来,吃亏的还是生产厂家。

有的人还不大相信,认为如果夏天仍然炎热的话,清凉饮料的销路将会很好。这样小林削减马口铁产量就会失策了。

小林认为,这种情况可能性很小。任何决策都带有一定的冒险性,所以他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

事实证明,小林的决策是正确的,马口铁的使用量连年下降,一些订立合同的单位也撤销了订货。甚至于出口量也大为减少。由于小林对气候的敏感,使企业避免了一次重大的损失。

远虑解近忧,决不是不顾现实条件一味地去搞宏伟的远期计划,更不是根本不考虑现实的困难而去研究未来的发展,而是说不能只陷于解决当前问题之中,应该把当前和长远结合起来,研究制订发展规划,使企业能够有计划地发展下去。这就是水的流水不腐之道在商战中的应用。

流水不腐——丁莲芳和千张包子

丁莲芳千张包子店是湖州一家闻名遐迩的老字号,它创制的千张包子,是湖州四大风味名点之一,以用料考究,制作精细,风味独特,味道鲜美吸引大批食客。改革开放后,慕名前去品尝千张包子的顾客,每天可达六七千人次,不仅有来自国内各地的美食家,也有港、澳、台胞和国际友人。

丁莲芳原先是一名小贩。清光绪四年(1878年),因为家中贫穷,无法糊口,于是挑上个担子沿街叫卖青菜为生。一天,丁莲芳卖完青菜后又累又饿,想找个饮食摊买点便宜的小吃充饥。他看到在街上卖油豆腐粉条汤和牛肉粉条汤的生意都不错,再一细打听,利润比卖青菜还要高,他的脑袋就转悠开了。心想,卖粉条汤不需要多大的成本和手艺,而且比卖青菜轻闲,省力,为什么自己不去试试?于是就改行卖起了小吃来。

丁莲芳是个好动脑筋的人。按老习惯,一般是往粉条汤中放牛肉或油豆腐等。他想,老规矩为什么不能破一破?如果自己改为在粉条汤中放些像常吃的千张包子,因为新鲜,可能会更加吸引顾客。于是就用千张包子配上一碗粉条汤,自己先尝一尝,认为味道还不错,第二天就改用粉条汤配千张包子,并开始到街上去试着推销起来。他挑着个担子,一路走,一路叫卖,人们因为从来没有听说过用千张包子配粉条汤的,出于好奇,都想买上一碗尝尝;丁莲芳因为想创牌子,选料精细,制作认真,加之是现做现卖,很快就取得了顾客的认可。从此,丁莲芳就卖起了千张包子。

丁莲芳是个永不满足现状的人。当有的顾客提出,他做的千张包子肉馅还不够理想,而且显得有些油腻时,他就改进配馅方法,并全部使用瘦肉做馅,为增加香味,在拌馅时还加上些炒熟后再压碎的芝麻,吃起来果然味道比前更加美好。当有的顾客提出,千张包子馅汁时有渗出现象时,丁莲芳不是搪塞、掩饰,而是积极研究改进的方法。他把原来的长型,改成为后来的三角型五厘见方,不仅使包子的形状独具一格,而且克服了从前容易渗漏馅汁的缺点。为了吃起来更有“嚼头”,他还把粉子改成筷子般粗的绿豆粉条。经过丁莲芳的不断改进,千张包子彻底改变了它原来的家常特色,变成了一道别具风味的小吃。

积累起一定的资本后,丁莲芳遂于光绪八年(1882年)开始了千张包子店,并用自己的名字作招牌。新店开张后,虽然顾客盈门,他仍然不断对千张包子的配方和制作方法进行改进,以便使它日臻完善。如,千张包子的肉馅专选新鲜的纯腿精肉,而且要剔尽筋、膜、膈和肥肉,以保证肉馅嫩而不腻,拌馅时,要掺进上等开洋、干贝和笋衣,并用优质黄酒浸泡,以增加鲜味和香味。因为丁莲芳千张包子味道鲜美,独具风格,吸引来大批食客,每日座无虚席,生意愈做愈旺。

《诗经·豳风·鸱鸮》:“迨灭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意指在没有下雨的时候,就要把门窗捆绑牢固。后比喻事前做好准备工作。未雨绸缪意即有备无患,是一种很理智的做法。商界上风云莫测、阴晴难定,所以未雨绸缪就显得特别重要,特别是对那些成功之人,“打江山本身就不易”,稍不小心往往也会阴沟翻船,“江山”毁于一旦,甚为可惜。因此最佳的“守江山”之法是“未雨”先“绸缪”。只有像水那样流动,常变常新,才能永久立于不败之地。

流水不腐——饮誉中外的“知味观”

坐落在杭州湖滨仁和路上的“知味观”,是一个饮誉中外的风味点心店,该店制作的传统点心味道鲜美,有“知味下马,闻香停车”之说。不仅北京、西安等地有该店的分店,产品还远销日本、美国及我国的香港、台湾等地。然而在它初创之时,生意并不如人意。那么它又是如何成为名店的呢?

现在的湖滨公园一带,原是清朝的兵营,称旗下营、筑有高高的城墙。清朝皇帝被推翻以后,旗下营不复存在,人们遂拆城墙,修马路,建公园,这里就成了商贾云集的“新市场”。宁波人孙义斋见这里是一个经商的好去处,便约请一位名叫义阿二的熟人在这里开个小买卖。

1913年,孙、义二人合营的小吃店在湖滨仁和路上开张了。孙义斋的妻子是一个制作汤团的高手,无奈他们初来乍到,人地生疏,很少有人知道孙妻制作的汤团堪称一绝,加之店面窄小,他们又死抱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信条,认为只要自家的汤团好吃,自然会吸引顾客,并不注意来装璜门面,因此生意十分清淡。义阿二见买卖不景气,便于次年退股拆伙,所以从1914年起,这家小店就由孙义斋一家独资经营了。

义阿二拆股后,小店更显得冷清,对此孙义斋的妻子很是懊丧。她不解地对丈夫说:“这个地方往来的人很多,是个做买卖的好去处,为什么咱们制作的汤团却卖不动呢?想必是我做汤团的方法不对头,所以才不合顾客的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