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水遇到阻碍,流不过去时,就停下来,积蓄自己,再等待时机的变化以及各种条件变化。等到自身条件或外部条件成熟,又涓涓不断地开始新的历程。水的这些特点,相当于承认客观条件的相对合理性,并予以尊重,不强求外部条件来迎合自己,而是自己调整自己去适合于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
俗话说:“水往低处流。”水恩泽万物,却甘愿处下,从不彰显自己。古人认为这是水之“德”。
水的不争在于它的柔它的弱它的自上而下的本性。无论高处有什么样的无限风光,它只是淡淡而过,顺其自然地向下处而去。涓涓细流不贪恋仙境义无反顾地奔向大河大江的怀抱;蒙蒙细雨静静地滋润干涸的土地。向下,退让,有形,无形,这就是水的性格。它帮助万物却从不与万物争夺名利。
无论在哪个领域,多种势力在接触与较量的时候,进固然重要,但在很多情况下,屈与不争更为必要。也就是说,有时候要忍辱负重,有时候要走为上计,这样才能保全自己,甚至保全与自己相关的许多人与物。
在现代商战中,进取与退避是相互交替和相互转化的,只退不进自然不会成功。但只进不退也决非智者所为。进取和退避是矛盾的统一。所谓进取与迟避,其含义不仅包括产品的上马与下马,还包括经营规模的扩大与缩小,市场的开拓与退让等。
【引子】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干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道德经》
老子认为,最高的善就象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它总是处于人们所厌恶的低下地方,所以最接近“道”。最高的善人居住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像水那样深沉,交友像水那样相亲,言语像水那样真诚,为政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想水那样待机而动。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
【原理】
老子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歙,是收敛、收缩的意思;固,是暂且、固且的意思;微明,是高明、深明伪意思。这段话的意思是:对于竞争对手,想要收缩它,必先使它暂时扩张;想要削弱它,必先使它暂时加强;想要废弃它,必先暂时支持它,使它暂且兴旺;想要夺取它,必先暂时给予它。能做到这一点,就叫作深沉的预见。
面对压倒性优势的敌人,我方却毫无招架之力时,有三条路可行:一是降服,次为讲和,最后则逃走。降服是全败,讲和是半败,逃走则未败。这未败是保存实力,是求生存的一种手段,掌握着来日的胜利转机。
在企业经营中,最重要的是退却。有不少企业因未能适时退却,而陷入泥淖中,惨遭套牢。如何光荣退却,妥切处理,然后步入重建之路,经营者不可遗忘。试看世界历史,如拿破仑及许多名将、智将都因未能适时退却、屈与不争,以致一倒不起而终了。
所谓庸将就是不知进退,只是匹夫之勇。必要时采取“屈”或者“退”的对策,可有两点益处:第一,虽没有获胜,但也并无失败;第二,保持战力,可以准备下次再战,转败为胜并非梦想。
在实施经营退却的时候,必须慎重其事,洞察情势,不可错过时机,并且确立退却的目标,反攻的时候也要有步骤,公司内外的关系者都要取得谅解,以防止动摇。
【故事】
屈与不争——司马懿忍辱取胜
六出祁山时,诸葛亮自己统率一支人马,驻扎在五丈原,一再派人挑战,魏兵绝不出营应战。诸葛亮便取来一套妇人穿的服装,放在一个大盒子里,并附上一封书信,派人送到魏军大营。魏国的将领不敢隐瞒,便将来人引入去见司马懿。司马懿当众打开盒子一看,里面装有妇女服装一套,还有一封信,拆开信一看,见上面写道:
你既出身为大将,统帅中原的大军,不敢武力相斗,以决胜负,却安于躲在土巢之中,小心地防避着刀箭,这与妇人有什么不同?现在我派人送去一套妇女的服装,你如果还不敢出战,便应恭敬地跪拜接受,如果你羞耻之心还没有泯灭,还有点男子汉的气概,便立即批回,定期决战。
司马懿看后,心中大怒,表面上却故作镇静,笑着说:“诸葛亮把我看成了妇人吗?”当即接受下来,并下令厚待送衣的使者。
魏军的众将得知这事情之后,无不气愤,来到大帐说:“我们都是魏国的名将,怎么能够忍受蜀军这样的侮辱?请允许我们立即出战,以决胜负。”司马懿说:“我并不是不敢出战而甘心屈与不争,无奈天子早就有了明确的旨意,令我们坚守不战,如果现在轻率出战,便是违抗国君命令了。”众将还是愤怒难平。司马懿说:“你们既要出战,等我向天子申报批准以后,大家同心协力迎敌,你们看怎么样?”众将都答应了。
司马懿便写好表章,派遣使者往合肥军前,奏闻皇帝曹睿。曹睿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道:
臣才能低下,而责任重大,陛下曾经明确指示,令臣坚守不战,等待蜀人自己败亡;无奈诸葛亮送来一身妇人服装,将臣视作妇人,耻辱太重了!臣谨预先奏请陛下:近日臣将拼死一战,以报朝廷之恩,以雪三军之耻。
曹睿看完后,对众大臣说:“司马懿既已坚守不出,为什么又上表求战?”卫尉辛毗说:“司马懿本来不想出战,必定是因为诸葛亮这一番侮辱,众将愤怒,才故意上了这道表章,希望陛下更明确地重申一下坚守不战的旨意,以遏制一下众将求战的心情。”曹睿认为他说得十分有理,便命令辛毗持着皇帝的符节,到渭水北岸司马懿大营传旨,不许出战。司马懿迎接谓书到大帐之中,辛毗当众宣读道:“如果再有人胆敢提出迎战,便以违抗圣旨论处。”众将只好按圣旨的意思去办。
司马懿能像水那样屈与不争,显示出一个谋略家的卓越见地。兵法上说,不战在我。也就是说,一旦遇到形势于己不利的情况,战与不战的权利在自己手中,此时不是逞一时之勇,而是应牢牢掌握战争的主动权。一个成功的英雄应能屈能伸,能刚能柔,要能够“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这才是真正的英雄本色。
再看一则商战实例。
美国的哈端尔公司是个制造清洁液的小公司,面对实力雄厚的宝碱公司的进攻,哈端尔采取智取的方法,先是退却一停止。切促销活动;继而是待机一密切注视对方活动;最后是反攻一采取削价出售的方法,迫使宝碱公司俯首称臣,退出竞争。
屈与不争——郭子仪开门止诬
郭子仪是唐朝名将,在“安史之乱”中立了大功,又和皇帝结为亲家,富贵到了极点。但是郭子仪的王府每天都是府门大开,像公园一样,任凭人们进进出出,从不过问。有一次,郭子仪手下的一名将官到外地任职,来王府辞行。在王府里,他看到郭子仪的夫人和心爱的女儿正在梳洗打扮,她们让王爷拿手巾,端洗脸水,像奴仆一样驱使他。
郭子仪的儿子们感到脸上无光,一齐去劝谏他。儿子们都哭了,说:“王爷功业显赫,可是您自己不尊崇自己,人不管贵贱,都让他们随便进入内室。孩儿们觉得即使伊尹、罕光这样的贤人也不应该这样。”郭子仪笑了,对儿子们说:“你们不知道我的用意。现在我大富大贵,我的马吃公家草料的有500匹,我的奴仆有1000多人吃官粮。再往前,我还能求得更大的富贵吗?往后退,我又没有可靠的据点。如果我修起高墙,关上大门,不和外面来往,只要有一个人和我们有仇,给我们加上诬陷之词,再有嫉贤妒能的人从中一搅和,就会造成冤案,你我将死无葬身之地了。现在我府门大开,外人随便进出,即使有人嫉妒我,也找不到借口啊。”儿子们听了,连忙下拜,心里都十分佩服。
权臣鱼朝恩派人掘了郭子仪的祖坟,朝廷捉拿盗墓者没有捉到。皇帝对郭子仪表示吊唁之意,郭子仪不但没有抱怨,反而深为自责:“我带兵这么长时间,不能禁止部下挖别人的坟墓,现在别人挖了我的祖坟,也是天意了。”
鱼朝恩又修书请郭子仪做客。有人替郭子仪担心,他的许多部下都愿意携带兵器前往保护,郭子仪没有答应,只带了几个家童前往。鱼朝恩见了,暗自惭愧,说道:“只有您这样的长者,才能不怀疑我呀!”
郭子仪深谙水道的屈与不争,不露锋芒,不怕别人轻贱自己,一生无事,富贵而终。
水道所谓的虚静、柔弱不争等概念,并不是消极避世、自甘堕落、自我放弃,而是针对事物的卤然属性而采取的最聪明的态度,因为“静为躁君”(虚静是躁动的主宰),因为“柔弱胜刚强”(如水滴石穿、百川归海),因为只有不争,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这种虚静、柔弱、不争,决不是怯懦者的行为,而是参透人生、正视现实,勇于进取、善于进取者的坚韧、智慧的行为。
屈与不争——狄仁杰隐忍申冤
武则天在位期间,左台中丞来俊臣恃宠肆意捏造罪名,陷害忠良。他还大兴刑狱,专用酷刑逼供。朝中群臣畏其权势,敢怒而不敢言。
一次,来俊臣一时兴起,又罗织了一些罪名,上书诬告狄仁杰、任知古、魏元忠等七位大臣谋反。为使这七人尽快认罪,他还奏请武后下令:这七人中,一经审问即承认犯有谋反罪行,态度较好者,可以赦免死罪。
武则天准奏,命来俊臣负责审讯。来俊臣得意洋洋,等狄仁杰等7人一入狱,他就借武后的命令引诱他们认罪。还假惺惶地说:“识时务者为俊杰。诸位可要看清形势,如今太后在位,皇恩浩荡。你们若承认有罪,太后就会网开一面,饶过你们的死罪。如若顽固不化,可别怪本官的刑罚无情。”
狄仁杰早就知道来俊臣心狠手辣,心想:我们这几个人都是清白无辜的,却被来俊臣诬陷。来俊臣是太后面前的红人,现在自己是没有机会澄清罪名了。如果不先隐忍认罪,保住性命,肯定就会遭到来俊臣的毒害,那样可就永无伸冤昭雪之日了!
想到此,他便首先承认自己犯有谋反之罪。来俊臣一见,心里暗自发笑,想狄仁杰这小子真是傻得实在,让他认罪他就认。于是对狄仁杰也就稍稍宽容了一些。其他六位大臣坚决不承认有罪,结果被来俊臣严刑拷打,受尽了折磨。
来俊臣把那六名大臣押入了死牢。狄仁杰由于已承认谋反,所以未被打入死牢,并且狱卒们对他的看管也不甚严密。
一天,狄仁杰瞅准机会,乘狱卒不备,从被子上撕下一片布帛。然后用力把手指咬破,蘸着血,在布帛上面写下了自己的冤情。写好之后,悄悄地把它塞在棉衣里面。等狱卒来送饭时,他把棉衣交给那狱卒,说:“天气热了,烦劳你把我的棉衣转交给我的家人,让他们替我去拆洗拆洗吧!”狱卒不加怀疑,点头同意了。
狄仁杰的家人拿到狱卒送来的棉衣,拆时发现了藏在里面的血书。家里人一看就明白了狄仁杰的用意,连忙让狄光远(狄仁杰之子)带上血书,进宫求见太后。见到武则天,狄光远把父亲的血书呈上,又详细叙述了得到血书的经过。武则天看罢,又传讯了来俊臣,才知狄仁杰是被诬陷,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承认有罪的,于是便赦免了他。
狄仁杰先靠屈与不争保住了性命,然后才设法沉冤昭雪。这是水道的奥妙之处。倘若他一味刚强,连性命也丢了,只能是枉死。
《周易·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据,以存身也。”隐藏自己的才华,隐蔽自己的真实企图或目的,这是力量不足、处于劣势时以保护自己,以待今后东山再起的良谋。善于像水那样屈与不争,是一个人博大胸怀的具体体现。
屈与不争——徐阶曲意事严嵩
严嵩为内阁首辅大学士时,徐阶也是内阁大学士,两人共事近十年,严嵩多次设计陷害徐阶,徐阶装聋做哑,从不与严嵩争执,甚至把自己的孙女嫁给严嵩的孙子,表面上十分恭顺。严世蕃对他多行无礼,他也忍气吞声。
直到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邹应龙告发严嵩父子,皇帝逮捕严世蕃,勒令严篙退休。徐阶还亲自到严嵩家安慰。这一行动使得严嵩深受感动,叩头致谢。严世蕃也率妻子乞求徐阶为他们在皇上面前说情,徐阶满口答应。
徐阶回家,他的儿子徐番迷惑不解,说:“你老受严家父子的侮辱陷害,已经那么多年,现在是该出口气的时候了。”
徐佯装十分生气,骂徐番说:“没有严家就没有我的今天,现在严家有难,我负心报怨,会被人耻笑的!”严嵩派人探听到这一情况,信以为真。
严嵩已去职,徐阶还不断写信慰问。严世蕃也说:“徐老对我们没有坏心。”
殊不知,徐阶只是看皇上对严嵩还存有眷恋,皇上又是个反复无常的人,严嵩的爪牙在四处活动,时机还不成熟。
等到严世蕃谋反事发,徐阶密谋起草奏章,抓住严嵩父子要害,告严嵩父子通倭想当皇帝,才使得皇上痛下决心,除掉严嵩父子。严嵩父子还蒙在鼓里。
古人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锋芒毕露的人很容易遭到别人的非议和敌视,在政治斗争中尤其如此。善于学习水的屈与不争,保存自己,激流勇退,不是消极地避凶就吉,而是为了养精蓄锐,待机而动,这就是韬光养晦。
屈与不争——李泌归隐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