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回来报告了消息。朱元璋听陈友谅问是何桥,就明白了他想干什么。忙传令拆去木桥,连夜改为铁索石板桥。当夜,陈友谅果率水军前来攻击。前边他准备下几船硫磺柴草,准备康茂才不降时就强攻,烧掉木桥,顺势沿水东下攻建康。喊了半天“老康”,无人答应时,便令点火强攻。哪知桥已变成铁石之桥,烧之不断,阻住船队进路。陈友谅知中计,忙令战船掉头逃跑,哪知朱元璋的水军已顺水冲来,两边伏兵也大喊进击。结果,陈友谅大败,朱元璋除去了心腹大患,为全力对付元军扫清了障碍。
朱元璋深谙水道,先是设下一系列的圈套,修建了“渠”,终于利用陈友谅的急功近利取得了成功。
《孙子兵法》不止一次他讲到“利而诱之”、“以利动之”。意思是说,在对敌斗争中,以小利去引诱敌人,用小利去调动敌人,这是用兵指挥作战的一种奥秘,实际上就是用小利去修“渠”,是水道的另一种应用。
春秋末期的晋国,以赵、魏、韩、智、范、中行等六家势大,史称“六卿”。范和中行两家被兼并后,智伯向魏宣子提出领地要求。魏宣子当即拒绝。他的谋士任章献计曰:“请不妨满足智伯的要求。他尝到了甜头,一定骄做得意,更加贪得无厌,四处伸手。到那时,其他大夫必然会不满,从而促使大学联合起来去收拾骄傲轻敌的智伯,他的性命还能保得住吗?”魏宣子依任章的妙计,划出一些土地给智伯。后来,智伯果然被赵、魏、韩三家所瓜分,魏宣子不但收复了失地,还分得了更多的土地。
经商买卖双方,虽非敌我关系,但卖方要想让买方来购买商品,如能“以利诱之”,引发消费者的购买欲,也不失为经商不可缺的一种策略。价格,是推动商品销售的杠杆。在竞争对手之间,在质量、功能相同的情况下,谁的商品价格低,谁就有可能在较大范围内占有市场。
德国头号零售企业阿尔迪公司的决窍,就是薄利多销。他们提出的口号是:保证出售的商品最低价。顾客如发现同样的商品在别的商店价格更低,即马上将差额退还顾客,并有奖励。正因为他们运用了“以利诱之”的营销策略,成功地修建了一条吸引被当成水的顾客的渠道,从而使这家公司赢得了德国零售业的冠军,阿尔迪商店遍布欧美。
1948年,特奥的母亲不幸辞世,留给他和哥哥卡尔的仅仅是一个是可怜的零售店。这一年,卡尔27岁,特奥25岁。这两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苦苦挣扎,将小铺加以扩大,并增设了几家小分店,名叫“阿尔迪”。由于资金有限,他们的小店简陋而陈旧,只能出售一些罐头、汽水、点心之类的食品。一年结算下来,所赚微乎其微。
他们不甘心永远处于这种困窘的状况,决心闯出一条新路来。第二天,他俩安排好店里的事情,便骑上自行车,穿梭于大街小巷之中。他们每到一处商店,都要进去转转。一连跑了三天,却一无所获。但他们并没灰心丧气。
这天下午,兄弟俩来到一家“消费商店”。这里顾客盈门,许多人大包小包地买东西,好像商店不要钱似的。这种情形引起兄弟俩的注意,他们下车向店门口走去。只见门外有一张醒目的红色告示,上面写道:凡来本店购物的顾客,请您把发货票保存下来,到年终可凭票免费购买发货票款额3%的商品。
兄弟俩将“告示”看了一遍又一遍,终于明白了其中的奥妙。
第二天,全市所有的阿尔迪商店的门前,都贴上了一张赫然醒目的大红告示:本店从即日起,开始实行让利3%,如果哪位顾客发现本店出售的商品并非全市最低价,且所降低价格不到全市最低价格的3%,可到本店找回差价,并有奖励。
全市所有的阿尔迪商店都门庭若市,生意兴隆,营业额一下子剧增好几倍。
兄弟俩并不为此而感到满足,因为他们发现来阿尔迪商店购货的,大部分是附近的居民。这说明自己的生意有局限性。于是,他们在报纸、电台刊登和广播广告。不久,“阿尔迪”就出现了新的购物热潮,仓库存货一扫而光。兄弟俩更是忙的不亦乐乎,他们四处奔忙,组织货源,以保证供应。
不久,这座城市里又出现了10多家新的阿尔迪商店。自此,“阿尔迪”声名鹊起,家喻户晓。谁都知道“阿尔迪”是最便宜的商店,一般中下等市民、夫业工人等,都成了“阿尔迪”的常客。兄弟俩借机迅速扩大经营,把触角伸向四面八方。汉堡、科隆、波恩、多特蒙德、杜塞尔多夫等地,相继出现了“阿尔迪”。虽然此时的阿尔迪商店陈设简单,装玻简陋,营业面积也不很大,但生意却特别红火。渐渐地,阿尔迪商店的规模气派越来越大,北起弗伦斯堡,南到阿尔卑斯山的加米斯小镇,到处都布满了繁星般的“阿尔迪”。
据1990年统计,德国人在食品,饮料、香烟、化妆品、清洁剂、洗衣粉等日用消费品的消费总额为1980亿马克,而其中的23%,即455亿马克落入阿尔布雷希特兄弟的钱袋里。
兄弟俩每天都要动用1000多辆特制牵引车,将4万多吨的食品运往各分销店。
在德国,38%的罐头、蔬菜盒,32%的啤酒、果汁、汽水、牛奶,27%的黄瓜罐,瓶醋、色拉油、糕点、果酱、香肠、火腿、布丁制品,全都是阿尔迪商店出售的。因此,阿尔布雷希特兄弟的阿尔迪商店,被称作德国零售业之王。
水到渠成——平托上校测谎
二战后期,盟军攻入比利时。一天,一支部队抓到一个嫌疑犯,被怀疑是德国间谍。他被送到荷兰籍的著名反问谍专家奥莱斯特·平托上校处。
上校对嫌疑犯进行了审问。嫌疑犯自称只是个比利时的农民,村庄被炸毁了,妻子也炸死了。一切都回答得没有破绽,但是上校凭多年经验仍感到这个嫌疑犯非常值得怀疑。他决定从语言方面入手,寻找破绽。——因为这一地区的比利时人都讲法语,如果这个嫌疑犯是德国间谍,不管他对法语的掌握程度多高,作为母语的德语最终还是可能流露出来。
上校开始了他对嫌疑犯的语言测试。
首先,他让嫌疑犯数一盘豆子。因为当地人在说“72”时不是用标准的法语,而是发一个专门的方言的音,这样就能检验出嫌疑犯是不是地道的当地人。但是,嫌疑犯在数到“72”时,清楚地发出了方言的音。这样,上校的第一次测试失败了。
第二次,上校决定在晚上进行测试。因为一个人在刚睡醒时,思维还不能完全清醒,有可能在这时不小心说出母语。晚上,当嫌疑犯睡着后,上校命人在门外放起火来,有人在门外用德语告诉嫌疑犯着火了,但嫌疑犯醒来听到后没有任何反应。然后,又有人用法语告诉他着火了,嫌疑犯才惊慌失色地站起来。上校的第二次测试又失败了。
第三次测试是在审讯的过程中。上校在问过嫌疑犯几个问题后,与旁边的人聊起天来。上校用德语告诉旁边的人说,这个嫌疑犯在第二天就要处决了。但是,嫌疑犯好像什么也不知道似的,连眼睛和喉头都没有丝毫的变化。这似乎证明,他根本不懂德语,也就不可能是德国间谍。
上校的第三次测试又失败了。经过再三考虑,上校决定再进行最后的一次测试,如果再失败,只能当场将嫌疑犯释放。
第二天清晨,嫌疑犯被带进上校的办公室。上校装作正在看一份文件,看完后拿起笔在文件上签了字。然后,上校抬头看看嫌疑犯,平静地用德语说道:“好了,一切都清楚了。你现在自由了!”
这时,嫌疑犯长长地舒了口气,像卸下了沉重的包袱,仰起脸,露出了愉快的神色,然后开始往外走。立刻,他警觉到自己犯了个致命的错误。可是一切都晚了。
上校在一系列测试失败之后,终于在最后关头反败为胜。人毕竟是有感觉的,再高明的间谍也不可能掩饰住自己所有的心情,当听到获释的消息时,怎么能不因为心情的急剧变化而出现差错呢?上校正是用极其高明的伪装蒙蔽了间谍,用使之惊喜的消息打乱了间谍的思绪,破绽怎能不露出来呢?这正是水到渠成的谋略在双方对垒中的应用。
【关键词】水到渠成,连环计,诱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