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3秒钟读懂孩子的心:深刻解读0-3岁宝宝的日常心理
8430500000066

第66章 孩子动个不停的原因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家长一见自己的孩子比别人的孩子显得多动一些、兴奋一些,或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时,便忧心忡忡地向医生咨询:“我的孩子是不是得了多动症?”其实,孩子好动不等于多动症,也有可能只是淘气。

“舟舟!你老实点儿行吗?”这句话几乎是舟舟妈的“口头禅”。6岁的舟舟每天从学前班回到家就停不下来,似乎总有使不完的精力,在家里上蹿下跳,一刻也不得安宁,动作还十分粗暴,弄得妈妈烦透了。

在幼儿园里,舟舟也是个吵吵闹闹的淘气孩子,总爱搞些小动作,并且因为他热衷于摔跤和打仗游戏,被他弄哭的孩子也不少。因此,在幼儿园里,舟舟也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警告。

就这样,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幼儿园里,舟舟都是一个难以对付、令人头痛的小家伙。但无论怎样批评、斥责,他都满不在乎。

孩子整天动个不停,的确让很多家长着急、犯难。孩子这样究竟是因为淘气,还是别人所说的多动症呢?在没有定论之前,家长最好不要给孩子贴上多动症的标签,等查明原因后,再根据具体情况对待不迟。

通常来讲,大多数孩子都是活泼好动的,因为他们需要在运动中消耗自己的精力和体力,以有效促进新陈代谢。他们需要在运动中灵活地运用自己的肢体奔跑、跳跃、平衡,以促进身体的生长发育,这个过程中,孩子的行为基本上是无序的、阶段性的,并且与一定的目的相联系。也就是说,当孩子们展示活泼好动的天性时,他们看似随意的行动,往往反映着某种内在的发展规律。

从心理特征来看,孩子的注意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他们不能长时间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件事物上,容易被周围环境中的新奇事物吸引。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有意注意某种事物的时间可以明显加长,如他们可以很专注地看动画片、认真地听故事,按一定规则与小朋友们做游戏。

并且,家庭的过度关注,会使一些孩子越来越愿意在父母面前过度表现。过去很多家庭有两三个孩子,父母忙于工作无暇关注他们是否“多动”。而现在,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宝贝”,父母、祖父母及外祖父母,所有大人都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个孩子身上,宠爱有加,也使得孩子有所娇纵,变得“多动”起来。

孩子如果过于好动,就会出现注意力涣散的情况,易受外界干扰而分散注意力,以至于经常无法对一件事情保持数分钟以上的充分注意。这样的孩子一般难以集中精力完成整件事情,更别提获得成功了。因此,家长应该积极引导孩子,让孩子改掉多动的习惯。

1.通过游戏控制孩子的好动

玩游戏可以促进孩子克服自己好动、不能控制自己的习惯。在孩子们的游戏中,有一种许多孩子都爱玩的游戏,叫做“木偶人”。游戏规则是这样的:几个孩子在一起,一边蹦蹦跳跳,一边齐声念着:“我们都是木偶人,不会说话,不会动!”话一说完,大家就立即静止不动,也不讲话,保持原状。谁要是先动了,就犯了规,就要受到同伴们戏弄或罚做表演。多动的孩子害怕被人戏弄和被罚,也会尽量控制自己的行为。这个游戏既好玩,又可以锻炼孩子控制自己身体的能力。平时多让孩子做这个游戏,可以有效地纠正孩子多动的习惯。

2.为孩子安排一些活动以消耗精力

好动的孩子大都精力过剩,家长可以在孩子小的时候,带孩子去体育场踢球、溜滑梯、跑步,或者去设有儿童游戏的场所玩耍,帮他发泄过多的精力。年纪稍大些,可以送孩子去学武术、网球、芭蕾舞等,这也是让孩子发泄精力的好方法。比如学武术,每周三次,每次两小时,那两小时中孩子需要热身、出拳、踢腿甚至跳跃,对于好动的孩子其实是非常好的一种精力发泄方式。若孩子在武术上表现优异,可以让孩子更有自信、更有成就感。最重要的是,每次练完回家,他的精力释放尽,自然就会静下来和爸爸妈妈一起享受家庭中比较静态、悠闲舒适的生活。

3.加强对孩子集中注意力的培养

要想使孩子不过分好动,父母就要逐步培养他们静坐的习惯,以便使其注意力逐渐集中。具体做法有很多种,例如,可以从看图书、听故事做起,逐渐延长其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也可请求老师把他们安排在教室的第一排座位上,以便在上课时能随时得到老师的监督和指导。

如果经过这样的训练后,孩子在集中注意力方面有所进步,家长应及时表扬、鼓励,以利于强化,还可以依据孩子的情况,制定好时间表,对孩子进行注意力延长训练。比如,孩子集中于某一件事上的时间最多能维持5分钟,父母不妨给他拟定一个“10分钟计划”,告诉孩子:无论是写作业、画画还是阅读图书,都必须坚持10分钟;孩子年龄稍大些后,看书写字能坚持10分钟,父母就给他定个“15分钟计划”。

设定时间段的长度应比孩子能保持的“最高水平”长几分钟,使他稍稍努力就能达到。当然了,家长要说话算数,别临时延长时间,不让孩子感到这一训练计划对自己有太大的压力。为了避免孩子不停地看表,父母可借助定时器,在上面设定好相应的时间长度,定时器一响,孩子就可以自由活动了。

总之,纠正孩子多动的习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家长多一些耐心,给孩子必要的指导和帮助。相信经过家长不懈的努力和坚持,孩子一定会改变多动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