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修行在当下:看人生百态 养一片佛心
8427200000012

第12章 学会舍得,学会享受拥有的一切

静听佛音

某个寺庙里,师徒两个去化缘,回寺庙的路上,需要经过一条小河,还得攀登一座大山,走着走着,徒弟觉得累极了,便要求师父坐下来歇歇,师父同意了,两人在一块光滑的大石头上坐了下来。

歇息时,小和尚忽然问师父:“咱们僧人皈依佛门,四大皆空,讲究一种虚静。那么,我们来世上一遭,究竟是为了什么,究竟还有什么属于我们自己呢?”师父微微一笑说:“为了佛,为了自己的心啊。”接着,师父又说,“属于我们的东西太多太多了,自由的身心,超脱的意念,以及蓝天白云、这山这水。”

徒弟听着,却一头雾水,越听越迷糊。师父看着徒弟一脸困惑的神情,又补充说:“当一个人四大皆空,什么都没有时,这世间的一切就都是他的了。学会舍得,就能达到这样一种境界,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梦游四方,思度五岳。”

徒弟还是不理解,向师父追问道:“那尘世间的人们不也拥有这些东西吗?”“不”,师父纠正说,“有钱的人,心中只拥有钱;有别墅的人,心中只关注别墅;有权势的人,心中只关注权势,买股票的人,心中只有股票跌落……所以,在人类拥有太多的时候,也失去了很多。”

这时,凉风习习,吹去了师徒两人一天的疲劳。小和尚望着大自然赐予的山水,终于舒心地笑了,站起身来,和师父愉快地赶路。

追根溯源,“舍得”一词,最早出自佛经《了凡四训》。在传入中国后,迅速与中国传统的老庄哲学思想相互融会,成为“禅”的一种哲理。随着光阴的流转,“舍得”这一禅理又迅速渗透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并逐步演进为一种雅俗共赏、启迪心智的“生活禅”。

舍得,是一种精神;舍得,是一种领悟;舍得,更是一种智慧、一种人生的境界。作为一个尘世中人,我们有着太多的欲望,包括对金钱、名利和情感。这也没什么不好,因为欲望本来就是人的本性,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动力。但是,欲望又是一头难以驾驭的猛兽,它常常使我们对人生的舍与得难以把握。看看下面这样一个妈妈关于舍得的故事。

一天早上,妈妈正在厨房清洗早餐的碗碟。她4岁的孩子独自在沙发上玩耍。不大一会儿,妈妈听到孩子的啼哭声。还没有将手抹干,妈妈就冲到客厅去看孩子发生了什么事。

原来,孩子把手插进了放在茶几上的花瓶里。花瓶是上窄下阔的一款,孩子的手伸了进去,却拔不出来。妈妈用了各种不同的办法,但手依然卡着。

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妈妈决定把花瓶打碎。可是,在作出决定时,妈妈有点犹豫,因为花瓶不是普通的花瓶,而是一件价值不菲的古董。但当时看着哭声越来越大的儿子,妈妈来不及考虑太多,忍痛将花瓶打破了。

打破花瓶后,妈妈赶紧看儿子有没有损伤,但儿子拳头紧握着,似乎无法张开。原来,孩子的拳头张不开,是因为他紧握着一个一元硬币。孩子的手抽不出来,其实不是因为花瓶口太窄,而是因为他不肯放手。

为了一元钱,损失却难以估算,很多人认为不值,但妈妈认为值得,孩子至少平安无事。其实,从字面意义上,我们就不难看出“舍得”的真正含义,舍得,有舍才有得。百年的人生也不过就是一舍一得的重复。只要我们真正把握了舍与得的机理和尺度,便等于把握了人生的钥匙、成功的门环,在人生关键之处能够游刃有余。

还有这样一个佛教故事:有一位禅师,去一个居士家做客,在谈天中,居士家养的一只小猴子跑了进来。居士的妻子将小猴抱起来,开玩笑地对禅师说:“大师,你看这小猴子多可爱呀,跟我们人类的模样差不多。”禅师说:“它比人多了一身毛,若能舍弃,就可以做人了。”听了禅师的话,居士的妻子笑着说:“您法力无边,请想方法把它变成人吧。”禅师居然认认真真地说:“好吧,我可以试试看。不过,能不能变成人,主要看它自己。”于是,禅师伸手拔了一根猴毛。这时的小猴子痛得吱吱乱叫,从女主人怀里挣脱出来,逃之夭夭,一会儿就不见了踪影。

这时,禅师长长叹了一口气,摇着头对居士的妻子说:“唉,它一毛不拔,怎么能做人呢?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丝毫不舍,如何能得?”

现实生活中,小舍小得,大舍大得,舍得是选择、舍得是承担、舍得是忍耐、舍得是智慧、舍得是痛苦、舍得是喜悦,舍得就充满在我们琐碎的日常生活中,演绎着成功和失败的故事。

鱼与熊掌不能兼得也,选择了,舍得了,无非是要真正地知道你自己要的是什么,要想得到,必须先舍弃某种东西,有舍才有得。

禅心慧语

我们必须学会舍得,舍去那些看似最有利可图却不能令人再进步的东西,当你舍去的那一刻,你就找回了自己,找回了快乐。然后,鼓起勇气,不断学习,开创出生命的另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