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二战秘史之闪击!闪击!
8426800000077

第77章 死守加莱

比军的“不抵抗政策”,让贫道不死、死道友的英国人彻底抓瞎了。因为,如果德军趁着比军防线的崩溃,乘虚而入的话,别说道友了,就是贫道也跟着一起完蛋。虽然英国人一向不厚道,但是,在自己的生死抉择面前,那是绝不含糊的。丘吉尔决定,死守敦刻尔克,比利时人跑了没关系,英国军队填上去就是了。

可是,一根筋的法国人仍旧叫嚷着让英军突围。法国人的意思很明确,老子拼了命帮助你们突围,结果呢,你们反倒不热心,进攻了一个小时就停了下来。

丘吉尔也顾不得答理法国人的白痴要求,他权衡了一下,突围,不一定就能获得成功,但如果不去堵塞这个缺口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

既然如此,突围的事情,以后再说吧。

当即,丘吉尔就命令两个英国师和一个英国军,放弃原先与法国商定好的突围计划,转身跑去堵塞比军战线的缺口。

这个缺口到底有多长呢?有的说是60公里长,有的说是40公里长,说法不一。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个缺口确实很长、很宽。(这不是废话吗?)

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的局势是多么危险。这等于只有巴掌大的敦刻尔克港外围,一条长达数十公里的战线无人防守。比利时人一点也不觉得愧疚,我们是跑了,怎么着,还不是跟你们英国人学的。

可是,丘吉尔依旧不肯认输,就像我说的那样,在自己生死抉择面前,英国人是绝不含糊的。于是乎,两个不满员的英国步兵师和一个被打残的英国步兵军,立即从敦刻尔克战线的另一端抽调出来,风驰电掣般地赶到这个敞开的缺口(步行军),拯救这个危局。

其中,转移速度最快的,是一位叫做蒙哥马利的小师长,他在接到命令之后,就火速赶往预定阵地,准备好与德国佬死磕。在多数人看来,这些七拼八凑、少得可怜的部队冲上去也是死路一条。但垂死挣扎的丘吉尔决意孤注一掷,全部豁出去了!

拼了吧,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此时,德国第6集团军的运气也好得出奇,他们擅自进攻不但没有挨骂,反而搭上了顺风车——也就是在5月26日,希特勒最终收回了那个错误至极的命令,同意继续进攻。但有一个附带条件——不允许以敦刻尔克为主要攻击目标,并且,朝哪个方向进攻,也没有明确的指示,希特勒的意思似乎是,任凭前线指挥官们自由发挥,只要不打敦刻尔克港就是了。

更可笑的是,希特勒极不情愿地、在勃劳希契元帅的不断催促之下,才勉强地答应了这次进攻。因为,前线的军官向勃劳希契元帅报告说:“英吉利海峡内,英国船只来往频繁,敌人似乎打算从海上撤退了。”并且,希特勒所苦苦期盼的党卫军——“阿道夫·希特勒元首警卫队”也抵达了前线。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希特勒就丧失了一切拖延下去的理由,只能勉强同意勃劳希契元帅的进攻计划。

可以想象,一旦接到可以继续进攻的命令,德国陆军的激动劲儿那就甭提了,他们把希特勒的指示远远地抛在脑后,倾巢出动,拼命地向敦刻尔克港死命地压缩。我们耀眼的明星——古德里安先生,更是一马当先,只用了半天的时间,就率领他的部队一口气冲到了一个叫做加莱的古城墙下面(熟悉诺曼底登陆的朋友应该对这个港口城市不陌生吧)。大量的盟军士兵就盘踞在这个港口内,准备与德军拼死一战。

虽然加莱距离盟军的核心防线较远,不利于防守,盟军也曾计划放弃这座城市,但丘吉尔却清晰地认识到了这座城市的重要性。他决定把这座城市当成一个堡垒,因为,这座城市的地理位置虽然看上去像是一座孤城,却是一条通往敦刻尔克的要道。如果加莱失守,敦刻尔克港将会受到直接威胁。所以,丘吉尔命令:“必须死守加莱,不准守军从海路或者陆路撤退。”也就是说,牺牲掉这些部队,为敦刻尔克的总撤退赢得时间。

英国陆军大臣和帝国总参谋长,在接到如此疯狂的命令之后,简直震惊得说不出话来。但他们也清晰地认识到,这个看似疯狂的决定,却是避免覆没或投降的唯一希望。他们毫不犹豫地就同意了这一令人痛心的决定,几乎是闭着眼睛在这项决议书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丘吉尔后来伤心地写道:为了争取两天或三天的时间,竟要牺牲这些经过训练的优良部队,实在令人痛心;这样优秀的部队我们是很少的……

为了稳定军心,丘吉尔信誓旦旦地向这里的守军保证说,等到敦刻尔克的部队安全撤离之后,就会立即派遣船只,接送你们回国。而事实上呢,丘吉尔在发给尼科尔森准将(加莱城最高指挥官)的秘密电报中,他是这样说的:“你们继续战斗的每一个小时,对英国远征军都有莫大的帮助。因此,政府决定,你们必须战斗下去,直至最后一人。对你们坚守阵地的辉煌战绩,表示最大的赞扬。原计划撤退用的舰只将全部返航,前往敦刻尔克。”

“帝国瞩目加莱的保卫战,英王陛下深信,你和你的英勇将士将完成一项无愧英国名声的功绩。”

在丘吉尔眼中,在他的祖国陷入绝境的时刻,以牺牲掉几万士兵的性命代价,来拯救几十万士兵的生命,甚至一个国家的命运,是值得的,并且,他将来也一直是这样做的!

毫无疑问,丘吉尔首相是准备好与德国人玩命了。按理说,留下来当替死鬼的部队,自然是越少越好。试问,谁愿意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子弟兵白白送命呢?

可是,丘吉尔却不这样想,他担心加莱的部队太过于薄弱,无法抵挡德军的攻势。他甚至决定,只要加莱—敦刻尔克交通线还未被完全切断,就得不停地把部队运进去。对丘吉尔来说,加莱城是一座堡垒,大堡垒。

经过丘吉尔的不懈努力,5月26日,古德里安兵临城下的时候,盟军就已经在加莱城内集结了一支两万多人的部队。其中,英国士兵3 000余人,剩下的,是仍然被蒙在鼓里的法、比联军。很明显,英国人打算把这些盟友拖来当垫背。另外,他们还有接近50辆坦克和近百门大炮。英国海军部还计划:一旦加莱城的陆路被切断,英国海军就可以通过鱼雷艇来运送物资——反正制海权在自己手上。

丘吉尔的战术很明确,食物装备、武器弹药,统统管够,只要加莱能守住两三天,就算功德圆满。

盟军大规模的调兵行动,自然逃不过德国人的眼睛。对于古德里安将军来说,攻坚战,太残忍,最终的结果只会是两败俱伤。而且,盟军现在已经丧失了一切胜利的希望,刀光剑影,血流成河地死磕,何苦呢?

于是,“本着人道主义思想观”的古德里安在攻城之前,给尼科尔森准将写了封信,要求谈判。请注意这个词——谈判。

可是,当尼科尔森准将拿到这封信的时候,他的鼻子差点没气歪了。因为在这封信中,通篇都未曾见有“谈判”字样,它的主题只有六个字——要求英军投降。

这叫谈判吗?分明就是劝降嘛。德国人太不厚道了,竟敢这样忽悠人。

于是,气急败坏的尼科尔森准将马上给出回信,观点很直接、很明确:“不,英国陆军的责任是要打得和德国陆军一样好!”(事实证明,这是一句相当无厘头的话。)

谈不拢,那就开打吧。

好的,加莱战役具体过程如下:

5月26日正午,德军开始攻城,历经3小时,战斗结束。19装甲军下辖第10装甲师攻占加莱,英军投降。

没了,结束了。具体的战斗过程就是这么简单。口口声声要与德军表现同样优秀的英军,抵抗了这么点儿时间,就投降了。着实让所有人大跌眼镜。而德国人呢,仅仅付出了伤亡不到100人的微小代价,就抓获了两万多名俘虏,真是赚大发了。

我们来看看英国人为自己的辩护——他们振振有词道:“我们是因为没有足够多的士兵才投降的。”

唉,不是有两万士兵吗?怎么能说手上没兵呢?

这就得从丘吉尔的那封秘密电报说起了。这封电报的内容,上文已经提到。我对这封电报的评价是“厚黑学突出教材”。

可是,偏偏如此隐讳的电报,不知什么原因,居然被盟军士兵们所知晓。这一下,问题可就闹大了。试问,精明的法国人能答应这样的条件吗?

尽管法国兵作战的功夫一塌糊涂,但闹事的功夫,那是世界一流,颇有些兵匪的味道。他们抗议说,凭什么让我们留下来当挡箭牌,为别人送命。而且,你们英国人也太不厚道了,居然欺骗盟友。最后,愤怒的法国官兵私底下一合计,还是投降算了,跟着英国人混没前途,被卖了还帮着数钱。比利时士兵也不是省油的灯,也跟着起哄,他们强烈要求给个说法,不然就跟着法国人一块儿去投降。(用这种条件威胁自己的盟友,真可谓中外战史第一例啊。)

尼科尔森准将的答复很干脆,他下令:缴下法军的武器,全都绑起来!

出人意料的是,法国人不但没有反抗,反倒异常高兴。他们还强烈要求,最好把自己关起来,以免闹事。英国人想了一下,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他们就把这些法国兵锁进监狱,以及地下室里,来个眼不见为净。法国人也没觉得不妥,心安理得地在地下室里等待战斗结束。

因此,经法国兵这样一闹,剩下3 000名英国士兵,连给德军塞牙缝都不够。接下来的战斗自然毫无悬念了。

我想,面对如此惨痛的事实,丘吉尔首相应该是很伤心吧。他苦心期盼能坚守两三天的“加莱堡垒”,居然以如此戏剧性的方式,轻而易举地被德国人所占领。

现在,不见棺材不落泪的英国人,总算被彻底惊醒了。(可喜可贺!)完了,一切都完了,再不跑,陪葬的就不仅仅是两万名士兵那样简单,而是两万的20倍。

5月26日,下午7时,也就在加莱失守3个小时后,磨磨蹭蹭的英国海军部终于雄起了、爆发了。他们大手一挥,兄弟们,跟我撤啊!

就这样,著名的“发电机”行动开始了。英国东部海岸数个港口的500艘大型船只,在同一时刻,扬帆起航,朝着海峡对岸不远的敦刻尔克港驶去……

不幸的是,其中243艘,领取的是单程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