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二战秘史之闪击!闪击!
8426800000016

第16章 陆军总部的计划

我们来看一看,到底是什么让元首先生如此伤心的。现在,我们权且把它识之为山寨版的“施里芬计划”。

该行动计划在法国北部地区,也就是德军的右翼集结强大的兵力组成的B集团军群,从正面击破在比利时境内所要遭遇到的英法盟军,然后,用较弱的A集团军群予以掩护其南面的侧面,以保障B集团军群的进攻不至于受到敌军的阻挠。

该计划的作战目标是尽可能击毁法军最大单位,占领比利时的海岸线,以求将来对英、法两国的海战和空战建立新的港口与机场。

很眼熟吧,它确确实实是“施里芬计划”的翻版。

我们现在来分析一下该计划。首先,它与“施里芬计划”一样,都是依靠强有力的右翼兵团绕过马其诺防线,突入荷兰、比利时直抵海岸。然后,一路扫荡,经过比利时平原侵入法国境内。

但是,该计划有一点不同于“施里芬计划”,大大的不同。那就是,“施里芬计划”是德军主力在通过比利时平原后要直插入法国腹地,然后以巴黎为轴心,像一扇巨大的旋转门一样围绕巴黎外围的法国各集团军进行外围旋转运动,最后旋转到法国各集团军的背后,从背后进攻,并一举拿下巴黎。更直观说——“施里芬计划”的核心是一战定胜负,要么打下巴黎城,要么全线崩盘。

所以,在“施里芬计划”失败后,小毛奇心灰意冷地向德皇报告:“陛下,我们输掉了这场战争。”

但是,这个山寨版“施里芬计划”太老土了,这种老调重弹,盟军早就有了准备。事实上在德军陷入波兰苦战的时候,法国最高统帅部已经拟出了一份军事备忘录,并对以下三点达成了共识:1.德军不可能正面强攻坚固的法德边境上的马其诺防线。

2.阿登山地森林是兵家一向认为限制大兵团运动的地区,尤其对于装甲部队。

3.德军的进攻方案不可能超出“施里芬计划”的范围,很可能还是沿着上次大战的老路把进攻重点放在右翼。

因此,法国陆军把最精锐的部队摆在法国北部海岸,做出一副愿者上钩的架势,等着德军的大驾光临。

此时我们应该清晰地看出,德军的优势在于运用机械化部队的理念比同盟国更高明,我并不认为军队数量几乎相等的双方在质量上有什么差别。

退一万步讲,就算德国士兵突然雄起,或者小宇宙爆发,正面强攻击溃了盟军的防御,而到达的战略目的仅仅是占领一块土地,夺得几个港口,这样的胜利对整个战略是于事无补的。德国军方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是:如何避免持久战。

而且,这个计划和长久以来陆军统帅部所奉行的战略思想是相违背的,即一役定胜负。

这样,该计划不仅丧失了行动的突然性,而且会和在法国北部地域的盟军精锐部队硬碰硬,甚至可能出现一战的模式,双方上百万军队陷入阵地战。

这恰恰是资源薄弱的德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当然,也是同盟国最愿意看到的结果。拖啊,拖啊,德国战时经济一旦崩溃,不用军事上的胜利,纳粹德国自然会垮台。

值得注意的是,德国的战事资源储备并不多,公海已经被英国皇家海军所封锁,也就是说,德国的海外资源线路已经被切断。为了避免损失,在战争爆发前,希特勒就下令:以各种理由欺瞒英国情报部门,并把大量商船开往全世界各地的中立国家港口停泊。

因为根据国际法,英国人是无权去中立国家缴获这些德国船只的。

最开始,德国人或许还存着侥幸心理,想偷偷地把装有物资的船只开回本土,他们心想:“老子就一艘船,大西洋这么大,看你们怎么抓。”

但让他们意想不到的是,战争开始不久,英国皇家海军就加强了封锁,从北极圈至南大西洋,每天起码有上百艘的英国军舰和潜艇在宽广的大洋上巡弋,以抓捕这些“德国偷渡客”。

英国人如此痛下血本的围捕是相当成功的。

战争开始的头两个星期,英国就截获了这样的德国商船达15万吨之多,这样的无风险买卖,比德国潜艇所击沉的英国商船,还要多出6.7万吨。

最后,那些郁闷的德国船长为了不被英国人所俘获,往往选择自行凿沉船只。

铁一般的事实再一次证明:大西洋只是英国人的后花园池塘,想在纵横大洋有500年历史的英国皇家海军面前耍花样,德国人无疑是太嫩了点儿。

就这样,希特勒的小小伎俩失败了,海外资源线路彻底断绝。这时德国所依靠的,只有苏联这个不靠谱的盟友的支持。煤矿、木材、粮食、石油都得从苏联进口。当然,这些原料的价格也是高昂的。希特勒曾下令:“向苏联送交战争物资应当先于德国武装部队。”德国甚至一度把尚未竣工的重巡洋舰——卢佐夫号也贴进去给莫斯科方面抵付一部分现款。

“聪明”的海军元帅雷德尔甚至提议,把世界上最大的战舰,也就是大名鼎鼎的俾斯麦号的图纸高价卖给苏联。前提是,只要苏联人愿意付出高昂的价格,这有何不可呢?

这就是德国悲惨的现状,所以,希特勒希望西线的战争早些爆发,越早对德国越有利。这个山寨版的“施里芬计划”只能使德国陷入长期的战争状态之中。

正在希特勒头疼之际,一名名不见经传的德国A集团军群参谋长,提出了不同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