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边走边想
8416500000058

第58章 得之不喜 失之不忧

从一张专登幽默小品的报上读到:美国某大学一位篮球教练早上正刮胡子,其夫人接到一个电话,说全美著名的《体育画报》的人要找他谈谈。能上这家画报,意味着他和他的球队就要在全国出名,他激动得被剃刀刮伤了脸。然后带着满脸鲜血和泡沫飞跑去接电话,又一个踉跄摔下了楼梯。总算接到电话,对方说:“我们乐意为你提供《体育画报》全年订阅服务,每期只需五美分。”

这小品说是“幽默”,其实有点辛酸。体育界类似的带有辛酸色彩的幽默,我看到的还有一位NBA球员在某赛季输球后说的话:最大的悲哀不是输了,而是差一点赢了。

这样的辛酸事我常遇到。厚厚的稿件寄出,接到薄薄的回函,以为是用稿通知,却是退稿信,以及说明:因为刊物经费困难,无法退稿。每回遇到这样的事都难免一阵感伤。好在人还皮实,不致一蹶不振。屡战屡败,仍是硬着头皮屡败屡战。我的一位朋友性格则激烈得多。某专业社团换届,坊间风传他在领导成员的候选名单中间。他自己也颇有信心。未曾进入,言谈举止间已有登堂入室的神态。等到选票发下,并不见他的大名。他当即花容失色,且从此拒绝参加该社团的一切活动,终至闭门谢客。自己活得累,也让朋友为之深忧。

归结起来,都是得失心太重惹的祸。

记不起在哪本书上看到一则外国科学家的逸闻,该国推选科学院院长,其成就及呼声甚高,其本人却深不以为然。声称:让人说此人该当而没有当上,远比当上了有更大的荣誉感。仔细想想,这话并不仅出于谦虚。事实上,任何人即便事先得到最大限度的公认,到头来依然难免被评头品足,因为嫉妒是人的天性之一。我另一位朋友出道早,也颇有影响,又为人正派,自然成为当地文学界的头面人物。但仍免不了急于上进的后来者指其善于营造自己老大形象的讥讽。至于认可程度有限,却被阴差阳错地推上高位,则只能是陷入“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尴尬。

得失心太重,有时候还不仅是尴尬,甚至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有一年出差埃及,办完公事,我们去开罗有名的哈利利市场购物。该市场类似于老北京的东安市场、天津的劝业场、上海的城隍庙、广州的高第街,让平头百姓流连忘返。我们吃过中饭钻进那些曲里拐弯的狭窄的街巷,天色将晚才恋恋不舍地出来。其实我们几位,大多阮郎羞涩,转了半天,不过买了几个巴掌大的法老王、金字塔之类小工艺品,花的埃磅折合人民币不过二、三百元。上车,发现同行的老何没到。直等到天色漆黑,华灯齐放,老何总算满头大汗地来了。上了车,来不及擦汗,就非让各人把买的东西拿出来比较。结果不出他所料,他花的钱跟我们不相上下,买到的东西却是我们的三倍。这结果让他兴奋得脸色通红,话音颤抖,说我们太不懂得阿拉伯人,跟他们做买卖必须不屈不挠地讨价还价云云。然后车子开了,快到住处,满车忽然听他一声惨叫——因为过于兴奋,他到这时候才想起他出差前从同事那里借的一架近万元的相机拉在哈利利不知哪家店铺的柜台上了。我们赶紧下车,让车子把他送回哈利利市场,自然是无果而返。此后他脸色苍白,不断自责小得大喜,是浅薄小人。我们则不断宽慰他:小失大悲更不可取。比起身心可能受到的伤害,一架相机的损失到底有限。

即便小得大喜、小失大悲,也未必就是浅薄小人。除了少数极优秀的人物,我们都是凡夫俗子,很难做到圣贤奉行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更难达到出世哲学要求的万缘放下,但最大限度地平衡自己的心境,却是值得努力追求的。打一个不尽恰当的比喻,人生就像一场考试,考题只有一个,就是如何面对得与失。答案无所谓对与错,但可以决定人生的质量。从根本上说,得与失原不过是人生的两个侧面:我们得到生命的那天开始就在逐渐地失去生命。了然了这一点,又有什么得与失不可以处之泰然呢?

当然,以上所说的得失,纯粹是个人角度。若个人之得成为社会和他人之失,或个人之失成为社会或他人之得,那又是另一个话题了。